趣史雜談:原來古代是這樣喝茶的

茶,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從我們瞭解歷史開始,茶事似乎就和風雅、文化沾邊。但是人們是什麼時候開始喝茶?各朝各代又是怎麼喝茶的呢?


生吃茶葉

我們都知道神農老先生教化萬民,教會了我們老祖宗種植五穀,解決廣大基層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可是在原始社會,環境惡劣,衣不蔽體,人總是會生病的。於是神農老先生犯愁了,開始了治病的研究,古代人治病講究食療,野外那麼多花花草草的,這些植物或許可以治病。於是神農老仙本著大無畏的科研精神,每天出去尋找各種不同的植物,並且親自嘗試。相傳有一天,神農中了七十二毒,忽然看到一棵矮小的樹,葉子翠綠,習慣了亂吃東西的神農老先生出於職業習慣,摘下幾片吃了下去,居然解毒了。於是,茶葉就進入了家庭生活,當做藥物使用,只使用新鮮茶葉。

趣史雜談:原來古代是這樣喝茶的

煮茶煲粥


後來隨著物質文化的提高和醫療手段的提高,煎藥、熬藥等手段的出現,咀嚼茶葉來治病藥效發揮的過慢。茶葉慢慢被放置進開水裡面熬煮作為藥用,也有人把茶葉和粥一起煮茶葉粥,也就是茶羹,其實味道還挺好。目前雲南還有少數民族保留著涼拌茶的習俗,把鮮茶葉揉碎了,加上辣椒、大蒜等配料,倒入水攪拌,就這麼喝。

趣史雜談:原來古代是這樣喝茶的


到了三國時期,因為茶葉不是四季常有,而且老茶葉粗糙味重,於是善於秋收冬藏的勞動人民,開始在茶葉發芽不久採摘茶葉、揉碎、烘乾、壓制成茶餅形狀。製造茶葉的基本工藝就這麼被髮明瞭。之後歷史一直在變遷,唐朝初期茶葉還基本是拿來熬粥、煲藥使用的,那時候還不叫飲茶、喝茶,叫吃茶。現如今,保留漢唐口音的閩南、潮汕、客家地區,還把喝茶叫做吃茶。

趣史雜談:原來古代是這樣喝茶的

煎茶飲用


魏晉南北朝的時候,玄學流行,世家大族的公子哥以清談、修玄為榮。大家坐成一排,高談闊論,飲酒為樂,這種場合容易喝醉,酒後失儀、酒後失言比比皆是。大家覺著這樣很不風雅,正好一位世家公子哥身體不太舒服,煲茶葉治病呢,結果在清談的時候越喝越精神,越喝思維越敏捷,於是茶葉開始走入日常生活,不再當藥用了。知書達理的公子們發明了一整套的喝茶方式:拿出茶餅,切出一小塊,研磨成粉末狀,然後用過濾網過濾一下,保留最為粉末的一部分,放置在燒開水的銅壺裡,然後根據個人口味不同,加入八角、辣椒、鹽、花椒等等,變煮變攪拌,直至茶葉末均勻,再勺子乘出倒在碗裡,這種方式叫煎茶。後來,唐朝一位大師陸羽先生,彙總了歷朝歷代的典籍和自己喝茶的經驗,寫出了一部《茶經》,把茶葉的種類、煎茶的方式、用料、泉水的規格都做了詳細的標準,並慢慢推廣開來。雖然還是叫煎茶,但是茶已經從吃茶正式進入喝茶階段。而我們目前的泡茶的方式,是從明朝初年開始流行。

趣史雜談:原來古代是這樣喝茶的


茶葉是在唐宋時期廣泛進入百姓家庭,雖然喝茶的方式從煎茶、點茶,但基本流程、方式沒有改變,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想不想在家裡試一碗古代的煎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