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事业单位怎样改革?

睿智的宝哥


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保留。分类改革后,事业单位将以公益性为主要存在模式,实行政事分离、事企分开,事业单位不再承担行政类和生产经营类职能,只承担公益性服务职能,并通过分类改革达到“优化服务、提质增效”的目的。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行的是分类改革模式,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类、生产经营类和公益类,公益类又划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后,事业单位的存在模式,基本上就是公益一类。

行政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按照其承担的行政类职能的多少,进一步细分为完成、主要、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三类,有不同的改革方向。完成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按其承担的行政职能性质,整合到相应的行政部门,原事业单位撤销。主要或者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剥离其承担的行政职能,划转到相应的行政部门承担,剩余的公益服务职能保留或者整合到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配合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的参公属性,也会随行政类职能的划转,全面取消,除行政执法外,其他事业单位不再参公,已经取得参公身份的事业人员,极少部分会随行政职能划转到相应的党政机构,成为公务员,剩余绝大多数暂时保留参公身份与待遇,待相应改革配套政策出台后确定其身份待遇。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方向是推向市场,改制为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事业单位不再承担生产经营职能,今后也不再成立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企后,原单位的正式职工,主要是管理人员将分流到其他事业单位任职,合同制员工和自收自支类人员,将随企改制,成为企业人员,或者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领取经济补偿后自主择业。距离退休不足5年的可以提前退休,交由社保部门保障。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将其承担的生产经营类职能剥离后,按职能整合,原承担公益服务职能的正式职工随公益职能分流到事业单位,承担生产经营职能的合同制人员,随生产经营职能改制,成为企业人员或者自主择业。

事业单位将承担的行政类、生产经营类职能剥离改制后,将以公益类机构为主要存在模式,实行财政全额供给,使用全额事业编制,承担公益服务职能。


职言管语


事业单位分类,按照职能性质分为行政类、公益类和生产经营类。行政类又区分出行政类和执法类两种,公益类细分公益一类、公益二类。不同类型改革方向和内容大不相同。

1、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行政类事业单位是指承担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备案、行政监督等职能的事业单位。根据法律法规规定,承担政府行政审批等职能的,主体应该是政府的行政职能部门,但受编制和机构的总量控制,政府设定的职能部门数量有限,便委托一些事业单位代为执行,机构性质参照公务员管理(部分而非全部),行政类事业单位由此产生。本轮机构改革,各地方案都明确,将行政类事业单位纳入清理范筹,无论全部、主要和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都将被剥离行政职能收归机关,或整合到职能相近的机关。今后,除执法类机构外,不再单设或增设行政类事业单位。由于本次机构改革实行机构和编制限额管理,行政类事业单位的职能划转,只是职能划转,除极少部分人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随职能划转过渡为公务员外,其余大部分人基本上保留到改制后的本单位或分流到其他事业单位安置,不可能全部随职能划转置换为公务员。

2、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改革。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是指承担科教文卫等行政辅助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的事业单位。其特性有两点:一是没有收费职能和权力,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二是由财政全额拨款供养(部分乡镇卫生院除外)。由于承担着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基本公益服务,公益一类作为事业单位的主要类型,是国家重点保障确定要保留的事业单位,绝大部分会保持现状,但部分可能会根据职能相近原则进行必要的整合。

3、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改革。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基本特性是部分资源可由市场配置,即存在一定经营或收费职能。鉴于此,此类事业单位一般由财政差额拨款供养。改革有三个类型的方向:一类针对主要为行政机关提供辅助性服务或基本公益服务的,剥离其经营或收费职能,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作为一类事业单位由财政供养;二是保持现状,允许其保留经营或收费职能,保障其基本的公益服务职能。以上两类占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大部。还有就是一部分效益较好的,也就是收费或经营职能占据其主体职能大部,可以实现自负盈亏的中介、营利性组织,如公证处、律师事务所、园林绿化工程处、殡仪馆等,全部改企。包括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和高校也在试点取消编制,实行备案制管理,即单位保留事业属性,人员企业化。

4、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这类单位使用的都是自收自支编制,或地方自筹自定编制,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在2020年底前,这类单位将全部改企。今后,国家将不再审批此类事业单位。其在职在编人员,部分随职能划转分流到其他事业单位,其余人员全部取消编制实行合同制管理。从事业单位到企业,很多人担心单位改企后自己会下岗,这点无需忧虑,正式在编人员不存在下岗风险,为了保持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国家推行机构改革都明确要求平稳过渡,不会简单地推向社会,造成新的结构性矛盾。对于这点,事业人员大可放心。

我是小公,专注公务员考试、任用、提拔等体制类问答,感兴趣或有疑问咨询的,可以关注私信我,我将提供全方位的权威解答


80后小公


事业单位编制改革,相信不少同志早已猜到离编制终身制终结不远啦!

我们的心情也一直随着变化而跌宕起伏,就担心出了什么比较大的政策影响到我们现在的“稳定”。但是事业单位编制改革脚步似乎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一步一步烦人侵蚀我们,“铁饭碗”真的就这么离我们而去了吗?

最热门的考试无非就是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如果事业编制取消编制已成定局?那么现在备考的小伙伴们该怎么办呢。我们现在来一起看看吧!

2020年将会有这几件事情,影响事业单位和教师的职业规划,可能对于部分人的事业编制也会带来不容小觑的影响。

据预测,到2020年底前,我国事业单位将完成分类改革。到时大部分人将会失去事业编制的身份,招聘机制将会往会聘用制或等模式转变。

三类人员将被取消编制:

1、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医护人员和高校教师。编制取消后,单位继续保留事业属性,人员实行合同制管理。

2、工勤岗编制的人员,工勤岗编制逐步减少,工作通过外包的方式。

3、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部分随职能划转被分流到其他事业单位,其余的将全部取消编制,推向市场。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7月1日起施行

第二件就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就提出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且这也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的目标。

更高的入学率代表对于教师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对于想考教师的小伙伴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趁现在备考教师资格证书,到时候考高中教师时机刚刚好。

如果你觉得高中教师的级别太高,那么关于教育这一块,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要占比80%以上。并且到2020年,大班额必须完全消除。

如此一来幼儿教师的需求量也会大大提高,并且现在考幼儿教师的难度相比高中来说,也的确是低了不少。

为此,你有什么想要说?我觉得什么也不用说啦,好好努力,靠自己才是最为稳妥的。现在积攒自己的能力,才能跟着政策的变化走。

2020年陕西事业单位预计在4月报名,5月进行笔试,打算考事业编的小伙伴们也要抓紧时间备考啦!


公职考试小百科


一是改革管理体制。就是要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除了承担行政职能外,事业单位中还存在着一种政事不分的表现,那就是事业单位一般都是行政机关作为举办主体申请设立的。作为事业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业务开展、领导配备、人事管理、经费使用、设备采购等等都要管,事无巨细均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事业单位就如同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没有任何事情能由自己做主。可以说,事业单位的多数体制僵化、效率低下的问题都是由于这种管理体制造成的。因此,推动公益事业单位同行政主管部门分离,这是公益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但由于触动了各级主管主管部门的蛋糕,喊了好多年仍不见实质性进展。

二是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的概念源于公司治理,其前提是公司所有权与控股权的分离,核心是“委托-代理”形式,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和组织规范形成利益的分配与制衡。由于事业单位投资人的“虚化”,使事业单位法人必须采用代理人协商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中的理事会制度显然是合适的。在事业单位理事会中,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职工代表甚至是社会人士均可派出代表,事业单位的运行管理、资产财务等事项均由理事会研究决定。从而摆脱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微观事务的直接干预,也能体现出各相关部门的利益和意志,特别是社会力量的介入,会更能体现出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目前,各地均在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多数是在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建立理事会、监事会等治理结构试点。但多年未能取得实际进展的原因,还是由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没有根本转变,事业单位仍然要仰仗主管部门政策支持,在人财物各个微观管理方面上,还必须由主管部门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

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这几项改革内容是事业单位内部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也是和广大事业单位职工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的,要解决的就是事业单位中活力不强、动力不足的问题。在人事制度改革上,赋予主管部门在招聘、调动、晋升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实行绩效工资制度,运行一部分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职工多劳多得。在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上,逐步将机关事业单位保险与社会保险并轨。总之,通过事业单位各项管理制度上的改革,放松对事业单位职工的束缚,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鼓励事业单位职工提高效率。

四是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全面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

五是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这个改革确实是革事业单位的命的改革,所谓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就是要改变原来公益服务只能由事业单位提供的格局,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公益服务领域,一部分效率不高的事业单位要退出,政府通过财政支持的方式培育社会主体提供公益服务,这也是今后公益事业的发展方向。


福建事业单位考试信息


据说,只是据说,山东省公证处2019年十二月底之前将全部完成公益三类事业单位改革,单位性质上仍属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但管理上以企业化为主。

目前有种趋势,很多事业单位因为不再有编制,因此招聘工作以第三方外派为主,今年很多事业单位都大量采用这种方式,很多过去在事业单位中的所谓合同工也可能转变为这一用工模式。


Seth13


2018事业单位改革新消息:如何区分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1、从职能看:公益一类、公益二类承担的是社会服务职能,区别是一类完全由政府指定、政府供养,其职能不能或者不宜由市场供给,完全没有收费职能,不具备收取费用和从事经营活动的资格。二类则是全部或者部分具备收费职能,可以收取服务费用。简单来说,你的单位如果有收费职能,不管实际收不收费,就是公益二类,如果没有收费职能,就是公益一类。

2、从财政供给方式来看:如果财政全额供给,一般是公益一类,差额一般是公益二类。当然,也有收费情况不佳,或者经营状况不佳的公益二类单位,虽然“九定方案”上明确规定的是财政差额供给,但实际财政按全额拨款,这类单位按实际规定也是公益二类。还有部分事业单位虽然有收入,但工作更突出服务,按分类确定为公益二类,但财政是全额供给。因此,从财政供给方式上来区别,仅供参考。

3、从参公不参公看:公益一类一般大多数单位都参公,但肯定不是全部。但公益二类则是全部不参公,如果有参公的公益二类,肯定是违规操作。

4、从工资构成来看:执行职能工资的,多半是公益一类,执行职称工资的,多半是公益二类,当然,这个和财政供给一样,也是仅供参考。


柳州中公教育


2018年三月,中央明确事业单位有且只有两类,根据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功能特点,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并指出“不再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或将转企。

那么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有何区别,待遇相差多大呢,对想要报考事业单位的考生们是个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


公益一类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指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单位或机构。

公益二类即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指应具备以下条件的一类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按照政府确定的公益服务价格收取费用,其资源在一定区域或程度上可通过市场配置。如普通高等教育机构、非营利医疗机构等。

全额拨款单位工资由政府财政统一发放,差额拨款单位工资由单位和政府财政共同承担,相对来说全额拨款比差额拨款有保障一些,但拿到的工资比较死,差额拨款有自营收入,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待遇还是比较好的。


湖北中公事业部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原来的事业单位分了三类:行政类、公益类、生产经营类。在今后的改革中,事业单位承担公益服务职能,将成为唯一的主流。

行政类事业单位,在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中,被提前安排进行,按完全、主要、部分三类承担行政职能的状况,分别进行不同的改革。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机构撤销或者挂牌、内设,职能完全由相应的行政机关承担;主要或者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其行政职能剥离,由相应的行政机关承担,公益服务职能进行保留或者整合,人员分流。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后,人员会主要分流到其他事业单位。

公益类事业单位,划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两种。教育、医疗等公益一类保留,公益二类剥离生产经营、中介、收费等职能,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一样,改企参与市场竞争,由政府购买服务代替。今后,公益类职能将成为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再没有一类二类之分,也没有承担行政职能、生产经营职能的事业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