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運:離開了,河北湖北“一家親”還在

3月19日,河北支援湖北醫療隊、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楊大運終於清閒了下來,第二天一大早,她即將啟程,回家,和來時的寒冷不同,天氣已經變暖。手機裡,河北、湖北“一家親”的群裡不停閃爍著信息,那是他們和武漢市第七醫院四病區的患者們建的群,知道他們要走了,群裡有各種不捨。

楊大運:離開了,河北湖北“一家親”還在

“來這一趟感觸挺深的。”楊大運說,回想剛到武漢時,七院的醫護人員已經非常疲憊,在此之前他們全院無休地在戰鬥,七院被確定為發熱患者定點診療醫院後,所有病床全部用於收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基本上每個普通病區都有重症病人,血氧飽和度80%左右,雙肺炎症很重,還有一些高齡患者,本身存在基礎疾病,預後非常差,讓人看了很心痛。

楊大運是醫學博士,長期從事呼吸系統疾病治療,後調任醫院感染科。來到前線,身處“戰場”,她仍然充滿自信,“只要我們在,一定會好起來。”她和隊友們每天進病區幾個小時不喝水、不去廁所,厚厚的防護服穿在身上,常常是一身汗水,防護鏡裡起了水霧,只能找好角度才能看清東西。中午在清潔區餐廳簡單用餐,然後繼續回病房工作。“我們過來後承擔了醫院大部分工作,成了河北為主、七院為輔的狀態……儘量讓他們少幹些,我們多承擔。而且咱們的技術也有實力,呼吸、重症方面的治療和護理經驗比較豐富。”

楊大運:離開了,河北湖北“一家親”還在

可是,面臨重症,總有處理不了的遺憾,楊大運說,一般重症都會上呼吸機,最開始是無創呼吸機,如果無創不行了,就得轉重症監護室,這個過程是很緊急而危險的,有時還要進行插管,“這個危險也是雙向的,不僅僅病人,插管對於一線的醫護來說,更是距離病毒最近的一刻,危險無處不在。”

作為二組組長,進病區前,楊大運都要嚴格檢查每位隊員防護是否到位,只有這樣才能力爭實現隊員的零感染。下班後她還要排班、為隊員們領防護用品、生活物資和藥物,監測本組24名隊員體溫、填寫表格,同時做好隊員的思想工作。

“我們到來之後,確實讓當地醫護人員輕鬆了一些,他們經常會對我們表示感謝,說河北人給武漢幫了很多忙,減輕了他們的壓力。”楊大運說,其實,從河北醫護人員的角度來看,初來乍到,武漢醫護人員也給了大家很大的“溫暖”,他們介紹環境時特別熱情,儘量把休息室環境收拾好,為大家提供便利,傳授給大家很多寶貴的實戰經驗。“剛到武漢時,防護物資特別缺乏,武漢的醫護人員第一個想到的是我們,很多大夫自己用醫用外科口罩,把有限的N95讓出來。”

楊大運:離開了,河北湖北“一家親”還在

不僅僅醫護人員,當患者們知道醫護人員是從河北遠道而來的,態度很快轉變了,“剛來的時候,我們最不適應的還是語言的溝通,有些病患說話不好懂,我們就讓每個班搭一個當地醫生,當地醫生告訴他們我們是外來的,患者都豎起大拇指表示感謝。”楊大運說,現在她們已經和七院的患者和醫護人員建了河北湖北“一家親”的群,真的是戰友和親人了。

在武漢的日子裡,楊大運覺得虧欠最多的就是兒子,兒子現在讀高中,正是學習艱難階段,然而父母卻不能時常陪在身邊。“我愛人也是位醫生,作為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胸六科主任醫師,他經常做手術到很晚,無法正常下班照顧家裡的孩子。”楊大運說,現在終於要回家了,回家她想把在這裡經歷的一切告訴兒子,她最想說的是,離開了,河北湖北“一家親”還在,來年櫻花再開的時候,兒子高考結束了,一家人可以再回這個第二故鄉。

(燕都融媒體記者 楊佳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