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陽人為啥叫"走親戚″?

2020年春節是一段特殊的日子,“走親戚”“歡聚一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些傳統的春節儀式,在嚴峻的疫情面前都成了小事,讓位給防控工作——既然不能走親戚,咱們就說說什麼是親戚?為什麼要走親戚?現在的人們都是怎樣走親戚?也算是百無聊賴之中重溫一下走親戚的場景吧。

寧陽人為啥叫

找點空閒,找點時間,大包小包,走走串串

關於"親戚″的含義,《百度漢語》解釋: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或血統關係的家庭或它的成員。正因為姻親和血緣關係,所以每逢年節時分,親戚之間都要互相拜訪,問候,團聚;誰家有婚喪嫁娶,親戚們則要互相隨禮;哪家有了天災人禍,親戚們依關係遠近或傾力相助,或慷慨解囊……若依慧哥解釋,親戚就是"休慼與共的親人",或者是"休慼相關的命運共同體"。

寧陽人為啥叫

如何維繫這個命運共同體呢——博大精深的漢語給我們一個選項:走!

筆者老家山東寧陽,這裡的春節儀式中除了除夕夜的閤家團圓,最重要的就是“走親戚”了! 是的:走親戚——漢語的精妙之處就在這裡,一個"走″字,把"拜訪/問候/致敬/團聚/互幫互助″都包含在裡面,所以人們常把正在往來的親戚叫做正在"走動″,只有"走",才能"互動″;若是關係遠了,親情淡了,你不來我不往,不"走″了,也就不再"互動″了,自然也就沒親戚味了這個命運工體就會鬆散乃至解體,只有“走”起來,才能維繫。

寧陽人為啥叫

小夫妻帶著孩子去“磕頭”

走親戚的順序幾乎是約定俗成的:大年初二,姑娘回孃家,姑爺給岳父岳母拜年,俗稱“磕頭”(其實沒有真正磕頭的),沒結婚的孩子則要隨著父母去姥姥家。初三開始則可以隨意安排,一般來說走到初六才能走完——如果親戚多的有的還要一天走好幾處。

寧陽人為啥叫

見面之後第一句大都是“過年希好啵?”


寧陽人為啥叫

可是近些年,越來越多在外地拚搏的年輕人春節放假後寧願宅在家裡也不願意走親戚了,是親情淡漠了?還是年輕人與傳統禮儀無法接軌?

慧哥綜合身邊情況,通過分析大致有以下幾種情形:

1.上學/工作的環境與親戚交集不多,特別是一些老親戚(比如舅老爺舅姥爺舅奶奶舅姥姥;姑奶奶姑姥姥姑老爺姑姥爺;姨奶奶姨姥姥姨老爺姨姥爺;表大爺表叔表姑表舅表姨表大娘表嬸表姑夫表妗子表姨夫以及他們家的表哥姐嫂弟妹侄侄女…),平時不見面,見了不認識,更不要說叫什麼了;與一群陌生的親戚在一起的確不舒服。

2.春節僅有7天假期,僅路上就佔兩天以上,一路風塵,身心俱疲,和父母在一起不過兩三天時間,還想睡不懶覺,有點空閒還想和發小閨蜜們或初高中同學會會,確實不願意去做無謂的應酬了。

3.在一些老親戚面前不會噓寒問暖怕被笑話,有些親戚還愛攀比炫耀,自己若混個人模狗樣光鮮些還好,混得不好怕被嗤笑。

4.網絡的發達讓天涯若比鄰,領導同事網友的問候祝福天天霸屏,有的單位還要在年假這幾天再佈置任務,走親戚真的力不從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