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

大侃历史


节度使是唐玄宗李隆基从开元年间开始设置的官职。天宝年间,节度使成为唐朝边境的封疆大吏,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加上剑南、岭南(岭南这个其实一直叫岭南五府经略使,公元757年,唐肃宗才改称为岭南节度使)共为10镇,并称为天宝十节度。

那么,哪个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呢?

首先先用一幅图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由图可知,从单一节度使来看,范阳节度使兵力最多,为91400人。但是节度使是可以兼任的,王忠嗣在746年时,掌管河东、河西、朔方、陇右四镇兵马,手握最精锐的26.7万大军,比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的18万还要多,这样看来,拥兵最多的无疑就是王忠嗣。

王忠嗣不仅兵力最多,同时他也是节度使中战斗力最强的。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他,那是因为他在安史之乱之前就死了。

接下来橙子就从王忠嗣自身军事素养、战功、带出的名将、带出的朔方军、甚至他的死来证明他的影响深远,战力强悍。

出身将门

王忠嗣本名王训,其父丰安军使王海宾就是一位战将,从小耳濡目染,深受父亲的教育教诲,可以说他的军事素养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其父死后,他被接入宫中抚养,唐玄宗收为义子,赐名忠嗣。唐玄宗和他谈论兵法,他应对纵横,对答如流。所谓虎父无犬子,青年时期便因勇悍擅战名扬河西,后来更是因为赫赫战功而被称为唐朝十大名将之一。

赫赫战功

公元730年,24岁的他出任兵马使,玉川战役中偷袭吐蕃,三百轻骑,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败逃。之后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败吐蕃北线主力,敌方死伤数万人,两王子阵亡,令吐谷浑降唐。

741年,任朔方节度使,他巧用间谍,挑拨后突厥各部关系,刺探了很多精准情报,每次出战都能以极小代价取得胜利。

742年,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关,讨伐契丹,在桑干河三战三捷,奚人和契丹联军全军覆没。契丹可汗独自逃亡,之后被部下所杀,契丹36部尽数归唐,数十年不敢叛乱,因此,王忠嗣名声大震,朔方军名扬漠北,所向披靡。

742年9月,后突厥汗国因内乱反唐,王忠嗣献计唐玄宗《平戎十八策》。联合回纥、拔悉密、葛逻禄三部大胜后突厥。敌方千余帐部众接连降唐,后突厥渐渐衰落,无力再对唐朝边境产生实质性威胁。

743年,王忠嗣再破奚族强悍的怒皆部和突厥各部,从此塞外局势得到根本性转变,“自是塞外晏然,虏不敢入”。

744年,朔方军又破后突厥左厢阿波达干等十一部;

745年,后突厥灭亡。

强将手下无弱兵

王忠嗣练兵极严,不仅善于领兵带兵,更加善于发掘培养将领。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后来的名将,都是他一手提拔、培养起来的,可谓是强将手下无弱兵。由此也可以看出王忠嗣的军事指挥素质和练兵能力极高。

朔方镇军

朔方镇军是王忠嗣一手培养出来的,是唐军嫡系中的嫡系,后来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太子李亨仍然能以朔方军为基干平叛,由此可以看出王忠嗣的练兵统兵能力。中兴第一功臣李光弼评价他“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王忠嗣在西北与游牧民族常年征战,他和他的部队战斗力毋庸置疑,因此橙子认为 “战斗力最强节度使”这一称号非王忠嗣莫属。

名将之死

后来他多次上书安禄山会作乱,又受宰相李林甫嫉恨,诬陷其"欲奉太子"。加上王忠嗣在军中势力强大,唐玄宗对他也非常忌惮和猜忌,信以为真,将他下狱,还想要杀他,在哥舒翰的拼死回护下,公元748年被贬为汉阳太守,一年后抑郁而终,又有说是暴病而亡,年仅四十五岁。

随着王忠嗣的死亡,唐朝也失去了制约安禄山的重要力量。否则,王忠嗣若在,安史之乱估计也不会持续八年才被平叛。


安史之乱

王忠嗣死在安史之乱之前,那么安史之乱后哪位节度使战斗力最强?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因为安史之乱时,一方面当时一些节度使因为各种原因并未能及时来援,另一方面一些败于安禄山的节度使其实并非战斗力不行。

有的虽然是名将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本部兵马并未带来,只是临时招募,而有的是因为唐玄宗急于平叛,听信谗言,强行命令麾下节度使出战,胡乱指挥,很多都是非战之罪。橙子认为,此时就不能简单的以成败论英雄,所以,很难说谁的战斗力最强,但是无论安史之乱之前还是之后,在唐朝十大节度使中,王忠嗣和其麾下的战斗力应该是最强的。

接下来看看安史之乱后节度使之间的较量,谁强谁弱,诸君自决。

三镇节度使安禄山

我们先看看仅次于王忠嗣而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的战斗力如何。

公元755年12月,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但他仅能控制河东镇少部分兵力,实际上是半个河东。

安禄山快速占领了河南河北大部,之后势如破竹,一路向南,仅用一月时间就渡过黄河,打破东京洛阳,逼近潼关。看起来安禄山好厉害的样子,其实造成这种局面并非完全是因为安禄山多强,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我们先看下当时安禄山起兵叛乱前地方节度使兵镇的背景:

安西、北庭节度使防守西域,远水解不了近渴;

河西、陇右节度防守吐蕃,一时无法回援;

剑南在征讨南诏时损失惨重,尚未恢复,短时间也无法支援;

岭南经略史兵力较少并且地处边远,短时间也是鞭长莫及;

朔方军虽然灭掉了后突厥,但是当时又兴起了回纥,为了防范抵御回纥,分身乏术。(当然后来唐肃宗李亨即位后也向回纥借兵平叛,这是后话。)下面这幅图能更直观的体现出来:

由此可以看出各镇当时都有掣肘或者地处边远,而安禄山呢?天宝初年,在王忠嗣朔方军的打击下,后突厥灭亡,奚族强悍的怒皆部也被打残,契丹经过多次打击后也元气大伤,虽然将安禄山打败过,但无力再威胁唐朝边镇。

因此安禄山当时毫无后顾之忧,前方又没有像样的对手,而且当时范阳到长安的距离只有如今的半个河北、一个河南加上半个陕西。路线大都为平原,适合骑兵行进作战,唐军在行进路线上又没有重兵防守。

这也是当时唐朝外重内轻的军事布防造成的,当时中央军兵力不满8万,地方节度使却有49万,而且天下承平日久,中央军久不作战,战力堪忧。中央军不能战,地方没有重兵把守,其他边镇节度使短期内无法回援,这就造成了安禄山前期势如破竹的局面,这也是安禄山敢于起兵造反的原因所在。

我们再看下安禄山其人,安禄山在张守珪麾下时曾有骁勇之称,其实安禄山在军事上更擅长诡诈之道,当然这也是一种能力,《孙子兵法》不是说么,“兵者,诡道也”。早在起兵前,安禄山就派人杀了太原留守杨光翙,让河东镇主要兵力陷入混乱,暂时无法威胁自己。

此外,安禄山又迫使朔方节度副使阿布思叛逃,部众被安禄山收编,他又得到了一批精兵。史载:“已得布思众,则兵雄天下。”

安西、北庭节度使

安禄山都造反了,无论中央军能不能战斗,都得组织力量平叛啊。于是安西、北庭节度使上线了。

安禄山起兵前,封常清兼任安西、北庭二镇节度使,叛乱开始后被调往前线,当时唐朝的精锐边军大多还未赶回,封常清和前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临时在长安、洛阳募兵六万,但都是些雇工、粗俗鄙陋的市井子弟,一没有经过训练,二没有战斗经验。

而安禄山的兵马都是常年在边关征战的本部精锐,并且多达15万(只掌握河东镇部分兵力,因此只有15万),因此在兵力、兵员素质天差地别之下,二人最终连连战败,失守洛阳,退守潼关。但是这不能说安西、北庭节度使战斗力不如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因为这不是节度使本部将领率本部兵马进行对决,所以没有可比性。

相反,从后来的战况来看,安西、北庭节度使的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756年,唐玄宗出逃长安,南下四川,同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宁夏灵武市区)继位之后,安西、北庭节度使属下的一万五千关兵终于被调至内地,参加了收复长安的战争,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战斗力很强的安西、北庭行营。从安西、北庭行营军队对安史叛军的作战记载来看,其素质是要高于叛军的:

“袒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这里说的是安西名将李嗣业和其部下士兵的风采。

当时,杜甫见到安西、北庭军军容时兴奋的作诗赞美:“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

安西、北庭军的强悍是有原因的。

①当时安西、北庭为产马地,两军步兵也都有马匹,步兵有马使得安西、北庭军团的机动作战能力大大提高,步兵尚且有马,骑兵的马匹质量更是一流。

②两军军人编制中多为当地部族,民风彪悍,英勇善战。

③安西军为切断吐蕃和西域诸国的联系而常年征战,北庭军为对付西突厥余部也是战斗不断。多种因素使得安西、北庭军战力不凡。所以不能因为两个节度使领导人的溃败就否定两军的战斗力。

河西、陇右节度使

接着说安史之乱,洛阳失守后,唐玄宗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杀了高、封二人。起用年事已高、病废在家、曾经的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率军20万(这20万包含长安禁军、陇右、河西两军。),镇守潼关。

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756年,安禄山命安庆绪率兵攻打潼关,但被哥舒翰击退。安禄山主力被阻在潼关数月,不能西进。安禄山见强攻无效,命崔乾佑将老弱病残的士兵屯在陕郡(河南三门峡市西),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设下伏击圈,想诱使哥舒翰弃险出战。

哥舒翰看出了安禄山的打算,一直坚守不出。与此同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他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才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的,不在天宝十节度之列)和部下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将史思明,进展十分顺利,他们二人也认为潼关只宜坚守,不可轻出,二人主张引朔方军北进范阳,直攻叛军巢穴,促使叛军内部崩溃,之后再回援潼关,前后夹击安禄山,长安危机自解。但是,宰相杨国忠却怀疑哥舒翰消极怠战,便对唐玄宗说,按兵不动,会坐失良机。唐玄宗轻信谗言,无视部下将领的良谋,连续下圣旨催哥舒翰出战。接到圣旨后,哥舒翰明知此战必败,但畏惧皇权威严,只得出战,最终在河南灵宝被叛军少量兵力一战打的全军覆没,自己也被手下绑赴敌营。

此战是典型的伏击战,按理说哥舒翰也是一员名将,早年在与吐蕃战争中立功无数,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全军覆没呢?橙子认为有以下四点原因:

①唐玄宗的强行瞎指挥,这是失败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所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②哥舒翰离开河西、陇右节度使的位置已久,对新任下属和部队的掌控力太弱,无法掌控全军局面;

③将领互不统属,哥舒翰两个手下王思礼和李承光互相不服,步兵骑兵无法协调配合;

④哥舒翰中风,年事已高,并且他嗜酒好色,身体被酒色所累,大不如前。

其实哥舒翰早就看出安禄山设下了一个伏击圈,但摄于皇命,不得不钻,如此大败可谓非战之罪。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安禄山的军事才能。

其实当时只要坚守潼关,等待其他边镇大军回援,安史之乱就平定有望。但是唐玄宗过于急躁,先是斩杀高仙芝、封常清,接着又强行命令哥舒翰出战,白白葬送了集结起来的兵力,还丢掉了长安。

独任朔方无限功

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覆灭后,此时最近范围内的节度使边军只有郭子仪领导的朔方军了。朔方军从山西地区进入河北,打了几个胜仗,战况十分顺利,安禄山后路一度被切断,处境艰难。

后来朔方军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之后朔方军在郭子仪领导下,于757年收复两京,再后来李光弼接任朔方节度使,又带着朔方军平定安史之乱,在这一过程中,打仗的底子就是朔方军,可以说朔方军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要知道朔方军是王忠嗣一手带出来的,由此再次可以看出王忠嗣的练兵能力,杜甫诗中也称赞过“独任朔方无限功”。

未显身手安思顺

我们再看看曾经的朔方、河西节度使安思顺。安思顺从军戍边四十多年,历任洮州刺史、莫门军使、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干臣。中兴名臣郭子仪、李光弼都是他的部将。

安思顺与安禄山是非血缘的堂兄弟,但安禄山叛变之前,安思顺曾多次提醒朝廷安禄山“必反”。受安禄山叛乱的牵连,其被免去节度使职权,加之和哥舒翰不睦,哥舒翰再次被启用后挟兵自重,诬陷安思顺,最终造成安思顺冤死。以上可以看出安思顺的军事履历是很漂亮的,但是他也是挺悲剧的,可惜他的军事才能没有在安史之乱的战场上得到检验。

剑南节度使、岭南经略使

至于其他两个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在和南诏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实力还未恢复,岭南经略使规模太小,又地处偏远南方,显然这两个节度使都称不上是战斗力最强的。

以上从安史之乱后各个节度使交战过程中可以看出,出于各种因素,并不能说哪个节度使战斗力是最强的。因为在封建社会,看一个军队的战斗力要从指挥官军事素养、兵力、兵员素质、装备、军心士气、战斗经验、命令执行程度、军队后勤补给等方面综合考虑。

不能因为一次战斗失败哪怕是全军覆没就判定它不如其他节度使,所话说得好,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军队战斗力再强,皇帝一道错误的圣旨,你也得全军覆没,正如哥舒翰;又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指挥官素养再高,新招募的兵勇刚拉上前线也只会兵败如山倒,封常清和高仙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有句话叫做主将无能,累死三军,橙子认为唐玄宗就是那位主将。
如果非要分出哪一个节度使战斗力最强,橙子认为朔方军战斗力最强。而朔方军又是王忠嗣一手调教训练出来的。

所以最后再次强调一句,无论安史之乱之前还是之后,王忠嗣无疑是唐朝战斗力最强的节度使,虽然他没有参加安史之乱。


  •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全唐文》、《资治通鉴》、《册府元龟》、中国知网《盛唐大将安思顺生平事迹钩沉 》
  • 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橙子,橙子会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大家的阅读和监督。

治愈的橙子


前期是王忠嗣最强,后期是安禄山最强。相比之下,王忠嗣要强于安禄山。


一、藩镇情况

安史之乱前,唐朝政府一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并称为天宝十节度。这十节度的兵力和职责如下:

河西——73000人,隔断吐蕃和突厥;

朔方——64700人,遏制突厥;

陇右——75000人,对吐蕃作战;

以上为河西三镇,总兵力为212700人,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三个藩镇。

河东——55000人,遏制突厥;

范阳——91400人,压制契丹;

平卢——37500人,镇抚室韦;

以上为河北三镇,总兵力为183900人。

北庭——20000人,管理西域北部;

安西——24000人,管理西域南部;

以上为西域二镇,总兵力为44000人;

剑南——39000人,西抗吐蕃,镇抚南蛮;

岭南经略使——15400,镇抚南蛮;

以上便是天宝十节度的基本情况,十镇共拥兵49万人左右。

二、历任节度使

天宝年间,各镇节度使调动情况如下。(天宝元年至安史之乱爆发前)

河西镇共有五任节度使,分别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安史之乱爆发时,哥舒翰是当时的河西节度使。

朔方镇共有三任节度使,分别是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安史之乱爆发时,安思顺是当时的朔方节度使。但由于他是安禄山的堂兄,受其造反牵连,被免去节度使职务,改为郭子仪担任节度使。(安思顺后来被哥舒翰诬陷,含冤而死)

陇右镇有三任节度使,分别是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安史之乱爆发时,哥舒翰是当时的陇右节度使。

范阳镇一共有两任节度使,分别是裴宽和安禄山。裴宽受李林甫诬陷,主动去职后,安禄山捡了便宜。

平卢镇只有一任节度使,就是安禄山,平卢也是安禄山的发家地。

河东镇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河东镇原本跟安禄山没什么关系,但由于王忠嗣被免职,韩休琳因为跟王忠嗣的关系也被免职,安禄山就又捡了个便宜。

安西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

北庭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安史之乱爆发时,安西和北庭二镇的节度使都是封常清,高仙芝因为怛罗斯之战失利的原因,被调入京城,担任右金吾大将军一职。


剑南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安史之乱前,剑南的实际最高长官是剑南节度副使崔圆,节度使是杨国忠。(杨国忠是遥领,他在马嵬驿被杀后,玄宗的儿子颍王李璬遥领剑南节度使)

三、哪位节度使的实力最强?

如果单个拎出来,天宝十节度中,河西节度的实力最强。虽然河西节度的兵力不如范阳节度多,但它面对的敌人是吐蕃、突厥,远比范阳节度面对的契丹和奚人要强的多。不过安史之乱期间,河西和陇右两镇的表现并不好。灵宝之战时,哥舒翰统领八万河西陇右军被安禄山打的全军覆没。

如果论哪个节度使实力最强,王忠嗣被玄宗贬官之前,他的实力最强。

开元二十八年,王忠嗣出任河东节度使,此后他又成为朔方节度使,兼任过河西、陇右节度使。一个人担任四镇节度使,掌握着唐朝最精锐的部队,多达26.7万人。这是唐朝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

用《新唐书》的话说:“佩四将印,劲兵重地,控制万里,近世未有也”。

并且王忠嗣兼领四镇时,他麾下的将领也是人才济济,比如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后来的名将,都是他一手提拔、培养起来的。如果王忠嗣不死,安禄山根本就不是王忠嗣的对手,也必然不敢反。

不过,由于王忠嗣实力太强,玄宗最后还是把他免职了。起先玄宗是想杀他的,幸而哥舒翰拼死力谏,才改变了玄宗的主意,没有当时就赐死他。不过到了第二年,王忠嗣还是莫名其妙的暴病而亡,死因不明。

王忠嗣死后,安禄山兼并了他的河东镇,一人坐拥范阳、平卢、河东三镇。总兵力约十八万人。他是继王忠嗣后,实力最强的。



当时,哥舒翰(河西、陇右),安思顺,封常清(安西、北庭)的实力,跟他完全不能比,这也是他为什么有勇气造反的原因。

注:李光弼和史思明在安史之乱前,都不是节度使。李光弼是在安禄山叛乱后,才被唐玄宗提拔为河东节度副大使的。他出任正式的节度使,还是安禄山死后的事;史思明也一样,安禄山造反后,让他守老家,他这才出任范阳节度使。


Mer86


十大节度使兵力数量分布揭示了吐蕃、突厥、契丹——谁才是大唐的劲敌

十大节度使的兵力数量,很多人都回答了。没有什么好说。但从唐玄宗天宝年间十大节度使的兵力分布,可以看出谁才是大唐真正的劲敌:

防备突厥:河西节度使(7.3万人)、朔方节度使(6.47人)、河东节度使(5.5万人)三个,合计兵力19.27万人;

防备吐蕃的有:河西节度使(7.3万人)、陇右节度使(7.5万人)、剑南节度使(3.09万人)三个,合计兵力17.89万人;

防备契丹:范阳节度使(9.14万人)、平卢节度使(3.75万人,平卢节度使虽然职责上是震慑室韦和女真,但渤海国才算室韦和女真真正的霸主,实际还是契丹的威胁比较实在),合计兵力12.89万人。

安西节度使职责是震慑西域,北庭节度使是制约天山和中亚地区,岭南五府经略是震慑岭南和越南。

表面上看,突厥是唐朝的劲敌(合计兵力最多),其次是吐蕃,然后是契丹。但突厥、吐蕃和唐朝的边界线大大长于契丹和唐朝的边界,加上后突厥汗国、吐蕃国的疆域和人口都不是契丹所能相提并论的,因此在实质防守能力上,唐朝防守契丹比防守突厥、吐蕃要厚重得多。

辽朝人所画的契丹出猎图(局部)

唐朝攻打突厥以结盟为主

在李世民时期,唐朝击败东突厥,主要是靠以薛延陀为主的铁勒汗国结盟,双方夹击东突厥汗国;

李治时期,唐朝能够击败西突厥,在于西突厥的分裂为十姓部落,西突厥可汗仅仅拥有一小块土地,即便是一统西突厥的阿史那贺鲁,也只是一统了几个月的时间,根本不能形成一致行动;

李隆基时期,在其父亲唐睿宗开耀二年公元682年所建立的突厥汗国,就逼迫武则天承认了他的可汗之位,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才和后突厥汗国达成和平——已经无力击败突厥。

唐朝击败突厥,并非仅仅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更多依靠的是和突厥一样的游牧民族的铁勒、回鹘等盟友。


唐朝防备吐蕃——以守为主

唐朝对于吐蕃基本没有遏制的能力:

松赞干布时期的吐蕃,只是西藏高原的政权,之后不断扩张,占据青海,盛世时边境西到勃律、大食,东到陇山、四川、南诏国。

基本上吐蕃和唐朝就是在安息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河西、陇西三个地方的争夺战,盛世时,唐朝和吐蕃以陇山为边境,甚至趁唐朝内乱之际,攻破长安,扶立唐朝皇帝。

你攻我守,这就是唐朝对吐蕃的基本方略。相对于唐朝积极打击突厥、契丹,唐朝对于吐蕃是非常的无奈。

唐朝马匹数量与周边民族交战曲线表

唐朝防备突厥以和亲为主

我们一般都觉得突厥的强大是五代十国时期,甚至是北宋时期才开始的。但唐朝和契丹和亲的次数是最多的:

唐朝和外族和亲的公主,史料记录的一共有20位:

皇帝女儿3位——太平公主差点就成为第4个,宗室女4位,具有皇室血统的异姓女7位,异族将领女儿3位,姓氏不明女3位。

其中,嫁给回鹘6位,契丹4位,奚3位,吐谷浑3位,吐蕃2位,拨汗那1位,突厥1位。

回鹘汗国从来都是唐朝的盟友,双方不但没有发生战争,回鹘汗国还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因此唐朝从来不用防备回鹘——同样后突厥汗国夹在了唐朝和回鹘汗国之间。

因此,在唐朝的敌人中,契丹以和唐朝四次和亲成为唐朝和最多和亲对象。

在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起兵反对武则天称帝,并一度攻入河北之后,唐朝在717年开始了和亲契丹。

其中三次和亲是契丹大贺氏家族,最后一次是遥辇氏家族。

契丹族明确记录的是三个姓氏统治时期:

从619年到735年,是大贺氏统治时期,经历了13位可汗,持续116年;

从735年到906年,是遥辇氏统治时期,经历了8位可汗,持续171年;

从907年到1218年,是耶律氏统治时期,经历了20位皇帝或太后,持续312年。

有意思的是,因为大贺氏投靠唐朝,被耶律氏先祖泥礼所杀,泥礼不自立,反而立遥辇氏为可汗,结果171年后,泥礼后裔取代遥辇自立。


吐蕃王国全盛时期版图(推测) (约780年至790年)

综述

从实力、疆域而言,契丹根本不能和突厥、吐蕃相提并论。但唐朝在防备契丹上是最看重和最严密的。这还是安史之乱之前的盛世唐朝时期。

唐朝,靠盟友击败突厥,靠防守和吐蕃争夺,靠和亲安抚契丹。正是因为大贺氏过渡投靠唐朝,才被耶律氏先祖所杀而立遥辇氏。

不服从中原,看来是耶律氏家传的观念!也难怪耶律氏能够率领契丹占据中国历史一部分。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节度使权力在最开始时并不大,大多数只是统领一镇的军事,而且有不少是文臣来担任,任期不会太长,不会形成太大的势力,但渐渐的,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基本上到了军、政、财等各个权力都握在手中的地步。很多文臣得以从边将入相,比如张说、萧嵩等。



当时在边陲重镇设的是九大节度使外叫一个经略使,这就构成了十大节度使:

平卢节度使,治所在营州,统兵37500人;

范阳节度使,治所在幽州,统兵91400人;

河东节度使,治所在太原府,统兵55000人;

朔方节度使,治所在灵州,统兵64700人;

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统兵73000人;

陇右节度使,治所在鄯州,统兵75000人;

北庭节度使,治所在北庭都护府,统兵20000人;

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城,统兵24000人;

剑南节度使,治所在益州,统兵39000人;

岭南五府经略使,治所在广州,统兵15400人。

这些节度使中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的自然是王忠嗣。大唐时期出过不少名将,多数都喜欢建立战功以达到平步青云的目的,像王忠嗣这种以人为本的名将很少,但王忠嗣的结局却实在不怎么好,被奸臣冤枉以至于暴卒。

王忠嗣是名将之后,父亲王海宾玄宗初期一员猛将,在武街之战中是唐军取胜的关键。是役唐军歼灭吐蕃一万七千人,是玄宗时代的第一场大胜仗。可惜的是,王海宾在此役中战死。唐玄宗对他的死非常惋惜,当时年轻的王海宾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名叫王训,唐玄宗由于怜惜王海宾之死,便下令收养王训于禁宫内,这就是后来大唐帝国的名将王忠嗣。 王忠嗣聪颖好学,及至长大成人后,雄姿英发,史称他“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由于他是将门之后,唐玄宗经常召他前来讨论军事,王忠嗣对答如流,显示他深厚的军事素养,每每令唐玄宗折服,对他说:你日后必将成为一员名将。


后来王忠嗣南征北战,在对吐蕃、奚与突厥的战争中,均有优异的表现,王忠嗣身兼朔方、河东双料节度使,成为大唐帝国边疆最重要的将领之一。王忠嗣在边防上的杰出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节度朔方、河东期间,在北方数千里边陲地带,从朔方到云中的要冲之地,都修筑城堡,拓疆数百里,时人认为他是自中唐以来北方战线上最杰出的将领。

公元745年,王忠嗣又兼任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当时大唐总计也不过设九大节度使,王忠嗣一个人竟然独占了将近一半的名额,于是乎 “控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此时的王忠嗣,可谓是名符其实的大唐军界一哥。

但是人怕出名猪怕壮,由于李林甫的陷害,王忠嗣最终不但被剥夺掉四镇节度使之职,还被贬为汉阳太守,最后意外暴卒,实在可惜,如果王忠嗣没被陷害,后来的安史之乱也不会那么严重了。


每天新新鲜鲜


大唐时期的十大节度使,我认为是郭子仪的战斗力最为强悍。如果不是急躁的唐肃宗急于收复长安和洛阳,“回銮两京。”而是听从郭子仪郭令公的建议,先暂弃两京不顾,令李光弼等帅军从今天的山西一线,直捣安史叛军的老巢范阳(今日的天朝京师),那么安史叛乱势力就会迅速的土崩瓦解。但是没有如果,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盛唐的繁盛,从此成为过往陈迹!而郭子仪,在艰险的局势中,最终消灭了安史叛乱势力,单骑智退了吐蕃的来犯之师……最终让本拟入土的唐王朝,又延续了143年的寿命。所以,我认为,唐朝十大节度使中,郭子仪的战斗力最为强大。(图片源自网络)




孤独之人


节度使是唐朝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为有着朝廷赐予的旌节,所以称官名为‘节’。

原本节度使只是一个地区的军事总管,但是由于均田制被破坏加上唐朝边疆由进攻转向防御需要不断抵抗吐蕃突厥的进攻。

节度使逐渐掌握了军、政、财权,成为一个地方三权合一的集团领袖。

加上边疆地区需要各地紧密的配合,于是经常会有一位将军兼任多地的节度使,掌握强大的军事集团。

唐朝一共设置了十位节度使在不同的地区,而这些节度使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实力表现,这些节度使大致形成了东西两部分以维持政治均势。

只是唐玄宗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削弱了西部节度使的实力使安禄山得以一家独大,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那么在安史之乱爆发时,在这些节度使中毫无疑问的是安禄山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实力。

一:军队数量之比。

在这十个地区的节度使中,安禄山一共担任了统兵3万7的平卢节度使、统兵9万的范阳节度使、统兵5万5的河东节度使,总共拥有接近20万的部队。

而当时实力最强的拥护唐王朝的将军哥舒翰只担任了统领7万5的陇右节度使和统领7万3的河西节度使,总共只有十五万军队。

而其他几位节度使手下的兵力加起来也不过十万左右。并且没有谋反心思的安思顺统领着6万4的朔方节度使最后还被诬陷谋反被处死。



所以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军队数量最多的便是安禄山。

二:军队战斗力与军队凝聚力。

安禄山担任河北三镇节度使已经有着十年之久,在这期间安禄山培植自己的势力。

各个集团的利益盘根交错,最终形成了以安禄山等人为首的地方军事集团。


而其他的节度使都是隔几年便换一次,在当地势力中没有很好的树立自己的影响,难以将地方军队很好的凝聚发挥最佳的战斗力。

并且安禄山的军队在经常性地对游牧民族地作战中得到了很好地锻炼,极大地增强了军队地战斗力。

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安禄山无论是军队数量还是军队质量抑或是军队地凝聚力都是唐朝玄宗时期最强的一位节度使。


小司马迁论史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分别是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经略使。

1、范阳节度使

  范阳节度使,临制奚、契丹,治幽州(天宝时为范阳郡),统辖经略军、静塞军、威武军、清夷军、横海军、高阳军、唐兴军、恒阳军、北平军,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裴宽、安禄山。

2、平卢节度使

  镇抚室韦、靺鞨,治营州(柳城郡,今辽宁朝阳),统辖平卢军、卢龙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管兵三万七千五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安禄山。

3、河东节度使

  防御突厥,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统辖天兵军、大同军、横野军、岢岚军、云中守捉及忻州(定襄郡,今山西忻州)、代州(雁门郡,今山西代县)、岚州(楼烦郡,今山西岚县北)三州郡兵,管兵五万五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

4、朔方节度使

  捍御突厥,治灵州(灵武郡,今宁夏灵武西南),统辖经略军、丰安军、定远军、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

5、河西节度使

  断隔吐蕃、突厥,治凉州(武威郡,今甘肃武威),统辖赤水军、大斗军、建康军、宁寇军、玉门军、墨离军、豆卢军、新泉军、张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管兵七万三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 6、安西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又称四镇节度使、安西四镇节度使,抚宁西域,治龟兹城(今新疆库车),统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管兵两万四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

7、北庭节度使

  北庭节度使,防制突骑施、坚昆,治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统辖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管兵两万人。天宝时节度使为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

8、陇右节度使

  备御吐蕃,治鄯州(西平郡,治今青海乐都),统辖临洮军、河源军、白水军、安人军、振武军、威戎军、莫门军、宁塞军、积石军、镇西军、绥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管兵七万五千人。天宝十三载又于鄯、廓、洮、河四州西境增置宁边、威胜、天成、振


川小熊i



首先,我们来聊聊唐朝节度使制度的由来。唐朝建国的初期,采用了府兵制。府兵拥有自己的耕地,不需要缴纳赋税。出现战争以后,府兵迅速集结应战。在平定全国的过程中,府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唐朝疆域的扩大,问题也随之出现。唐朝周围强敌环绕,例如突厥、契丹、吐蕃等等。双方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唐朝需要在边境地区驻扎大量的军队。

府兵们驻扎在边境地区,家乡的耕地逐步荒芜。随着现在规模的扩大,府兵的数量严重不足。此外,由于战争规模大,需要解决统一指挥的问题。到了唐玄宗统治时期,李隆基先后册封了10位节度使。主要有:幽州、河东、平卢、河西、陇右、剑南等等,各路节度使各自统帅军队,对抗周围的强敌。

在10位节度使中,河西、朔方、陇右、幽州这4位节度使管理的军队是比较多的。兵力都在7万以上,其中,幽州节度使下辖的兵力最多。按照唐朝的兵力划分,幽州节度使下辖9要多军队,负责对抗突厥和契丹。安禄山一个人就兼任了幽州、平卢、河东三个节度使,能够调动的军队超过20万,这是安禄山最大的资本,对唐朝中央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繁华万里


“安史之乱”的罪责肯定由李林甫、杨国忠、唐玄宗这三个人来背负,而唐王朝灭亡跟郭子仪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所以平乱之后,一定要“铁腕收兵权”。如果没有军阀割据,也就没有了“五代十国”。

“节度使制度”有好有坏,这个要联系实际背景来讨论。

节度使分布图:

大唐经历太宗高宗两朝,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兼并空前盛行,蓄奴之风大起,“均田制”开始瓦解。权贵之家没有个上万亩地,没有个三五千家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土豪。

想穿越去看看开元盛世和天宝风流的各位“穿客”们,要谨慎上道。

杜甫已有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玄宗就是土地兼并的大头头,他先建“十王宅”,再建“百孙院”。

李唐多子多孙,再精励图治,也不可能向自己的儿孙开刀。

一纸干巴巴的“限田令”,根本无力解决当前社会的土地矛盾。

“均田制”的崩溃导致了“府兵制”的衰败。

而此时,因“文成公主”远嫁而带去中原技术和中原文明的吐蕃强势崛起,曾经以“开疆拓土”而闻名的唐王朝就此陷入“战略守势”的窘境。

文成公主出嫁吐蕃:

当敌人来烧杀抢掠时,后方才向前线运兵,而敌人早就跑得无影无踪。

宰相张说改革兵制,“府兵制”转向了“募兵制”。募兵制也逐渐解决了无地农民的去向,父子从军,国家供养。藩镇就地募兵,他们指挥灵活,反应快速。

这种“守外虚内”的国防策略在当时来说,是进步的。 “均田制”衰败所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由于损失了大量的自耕农,国家的赋税也逐渐减少,中央无法供养如此庞大的军队,所以就给了各藩镇财权,让他们自己募兵养兵。

自此,“节度使制度”的弊端便开始显现出来了。这些士兵“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兵为将有”,自古以来就是大忌。

再者,中原调零,“守外虚内”的国防策略,也使国家进入了一种内轻外重的危局。

兵力最多,打仗最厉害的是王忠嗣

王忠嗣,原名王训,其父王海宾战死沙场后,改名为忠嗣,收养在宫,与太子李亨感情深厚。

开元十八年,王忠嗣率三百骑兵奇袭吐蕃赞普,杀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而逃。

王忠嗣剧照:

开元二十六年,王忠嗣在盐泉城以弱击强,大败吐蕃军,吐蕃全军覆没,横尸原野,洮水为之不流。

同年,王忠嗣与奚、契丹在桑乾河进行会战,三战三捷,打得奚、契丹联军全军覆没,从此契丹三十部尽数降唐,几十年不敢作乱。

此战后,大唐北部靖平。 名将之死,因在于唐玄宗欲废太子,他必先敲掉太子的外援。

唐玄宗的前半生是精励图治,后半生是守住帝位。只要有谁威胁到他的帝位,他就毫不留情的杀死。

玄宗和贵妃:

前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据都是亲儿子,照样被杀,何论王忠嗣?

天宝五年上元夜,太子李亨出宫游玩为名,密会妻兄韦坚,而韦坚密会皇甫惟明。

李林甫称韦坚身为内戚,结交边将。

李林甫立即上奏,就此掀开“韦坚案”。唐玄宗趁机大怒,利用“韦坚案”将太子一党的韦坚、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贬官(后来都被赐死),宰相李适之被罢相,贬为太子太保(后服毒自尽)。


心机算尽,终是自毁长城

王忠嗣威望卓著,玄宗想拿下他,又怕他手下的军队哗变。

王忠嗣四镇的的兵力达到了惊人的二十多万,唐玄宗非常忌惮。经过一系列安排,王忠嗣先被人诬告谋反下狱,玄宗下令处以极刑,却(密令)哥舒瀚死谏救王,玄宗(假装)感于其诚,网开一面。

王忠嗣被贬一年后,“忧郁”而死。而哥舒瀚因为冒死相救的缘故,被陇右旧部所接受,顺利地当上了陇右节度使,玄宗完成了军队和平交接的布局。

正史上说他被李林甫和董延光所害,这个值得商榷。皇帝把李林甫用作一把刀来铲除政敌,当李林甫死后,再将李林甫鞭尸,一时朝野称贤。

想想这些帝王之心,真得让人心里发冷。 一代名将,没有倒在沙场上,却倒在了权力斗争中,让人心痛不已。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自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便开始由盛而衰,地方割据形式愈演愈烈,以致后来出现的“五代十国”,也都是潘镇割据的继续延伸和扩展。而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便是唐朝的范阳节度使兼 平卢节度使———安禄山。

(安禄山)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唐王朝期间,最牛的节度使应当非安禄山莫属!

何为节度使了?

其实“节度使”是唐朝的一种官职,它总管的范围包括: 当地的军、政、民生、经济等等大权,他们的首领就称为节度使。后来唐帝国国力强盛后,随着领土的扩张,边境线也越来越长,范围越来越大,为了预防边疆的少数游牧民族骚扰,唐朝便在地方设立了节度使来管理这些边疆地区,而且还允许地方长官招募军队,屯田养兵。

(边疆少数民族骑马拼杀)图片

一个地方政权一旦拥有了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支撑,受到中央政府控制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弱,地方割据力量也会随之而慢慢壮大。

而另一方面,从属于“节度使”的兵源,兄弟父子世代相传,属于世袭制。以至于后来大多数的地方士兵,在经历过几代的相传之后,只听命于节度使一人的号召。所谓:“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

唐王朝期间,除了安禄山,其他的节度使都还有谁了?实力又是如何!

唐王朝为了巩固帝国扩张的成果,为了让边境不被少数民族骚扰,在边陲重镇设了九大节度使,外加一个经略使,以此来保卫边疆。这样一来就构成了当时的十大节度使:

  1. 范阳节度使,管兵91400人。天宝时——节度使为裴宽、安禄山。
  2. 平卢节度使,管兵37500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安禄山。
  3. 河东节度使,管兵55000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
    安禄山
  4. 朔方节度使,管兵64700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
  5. 河西节度使,管兵73000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
  6. 安西节度使,管兵24000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
  7. 北庭节度使,管兵20000人。天宝时——节度使为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
  8. 陇右节度使,管兵75000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
  9. 剑南节度使,管兵30900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
  10. 岭南五府经略使,管兵15400人。天宝时——裴敦复为五府经略使,至德元载改为节度使。

(唐代藩镇割据)图片

以上三个节度使中,先后都有安禄山担任,他手里重握的兵力多达约20万人,是十大节度使里兵力最强、力量最大的一个,没有之一!安禄山后来能够密谋叛乱,除了他贿赂了唐玄宗派去的中官辅趚琳,赢得了唐玄宗的信赖之外,还和他身后这一大批跟班是密不可分的。

安禄山的势力到底有多么膨胀?

我们前边已经说到,安禄山是范阳、河东、平卢三地的节度使,手里拥兵近20万人。在十大节度使中,总共兵力加起来也就才60多万而已,而安禄山一人就占据了近三分之一,妥妥的实力派大佬。

而且更为致命的一点是,安禄山手下的这些士兵和将帅都听从他一人,不受唐王朝中央的任何干扰,所以后来安禄山才能“一路高歌”,打到都城长安,并最终迫使唐玄宗李隆基西逃而去。

(安禄山剧照)

另一方面,此时的唐王朝已经不再是昔日的“大唐盛世”,而是一个内部充满各种矛盾,外表虽还披着昔日的“盛衣”,但朝廷上下早已是腐败不堪,奸臣掌权。唐玄宗也被杨贵妃迷的神魂颠倒,少理朝政,生活上腐败不堪,整日饮酒作乐、欢歌艳舞,逐渐堕落。

(杨贵妃剧照)

而这对于安禄山谋反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天赐的良机。他所带的“地方部队”比起“中央军”来说,在军队战斗力、军队作战经验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小结: 在唐王朝时期,十大节度使排名榜首的应非安禄山莫属。虽然后来安禄山造成的“安史之乱”被唐王朝历经八年给镇压了下去,但从此唐王朝便一蹶不振,直至被后来节度使——朱温所灭,其中的影子都能折射出当时安禄山叛乱对唐王朝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