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为何无一善终?

前度再见


唐朝做为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的王朝,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唐朝不排斥外来文化,而且对外来文化有强大的容忍性,所以就形成了盛唐时期的万国来朝的壮观气象。这个特点当然也包括对人才的使用上,比如用人唯贤,而不是用人唯亲唯近。只要你是个人才,只要你能为大唐效力,不管你是哪人,朝廷都会用你。比如当时的吐蕃人、突厥人、契丹人、奚族人、南诏人、高句丽人、波斯人等,都纷纷来到唐都长安,不少人都做了官,其中著名的有吐蕃人颉利可汗,安西人白孝德,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新罗人崔志远,甚至还有波斯王子卑路斯等。

不仅对于文人如此,对于武将也是如此。比如唐朝就有不少名将都是“外族”或者外国人。唐朝中期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神级别的名将都不是汉人,他们在平定安史之乱中都曾立下功勋,甚至是不世之功,但后来却一个投降,一个反叛,一个过早病逝,一个被斩,竟无一善终。那么大唐中期这四位非汉人战神级名将,皆战功赫赫,为何无一善终?


(一)被斩的高仙之

按照四大战神死亡时间顺序,先说被斩的高仙芝。高仙芝不仅不是汉人,而且也可以说是外国人,他是唐朝时期的高句丽人。高句丽是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主要由濊貊和扶余人组成,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等,其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韩国、朝鲜。

高仙芝少年时随父亲高舍鸡至到安西(即龟兹,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他相貌俊美,善于骑射,作战勇猛,在20岁时就被授予游击将军,后被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提拔重用,成为一代战神级名将。

高仙芝同他部下的封常清被称为大唐的“帝国双壁”,一生战功赫赫,威震边疆。主要战绩有攻伐小勃律国、石国、大食国等。其中以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率军远征小勃律国最为著名。此役战果辉煌,灭了此国。但被后世赞誉的是高仙芝创造了一个行军奇迹。此次远征要翻越雄伟的葱岭,在海拔数千米的帕米尔高原上行军,难度极大。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胡秋原先生对高仙芝评价极高,把他与世界著名军事统帅拿破仑等相比:“中国这一位勇敢的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拔,到拿破仑,到苏沃洛夫,他们之越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若千倍。”

高仙芝对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的征战也取得了重大胜利,俘虏其国王和许多部众。后在同大食国的怛罗斯之战中失利。高仙芝以善于行军和长途奔袭而著称于世,但后来却被朝廷冤杀。

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名将封常清初战安禄山失利退守潼关,同高仙芝暂避敌锋,共驻潼关拒敌,本是正确的战略方案,但却受宦官监军边令诚的牵制。后者不懂军事,胡乱指挥,后来又向高仙芝索贿被拒,于是他诬告高仙芝无故放弃陕州土地、贪污军粮,唐玄宗听信谗言,便冤杀了他和封常清,把安史之乱拖入深渊。


(二)投降安禄山的哥舒翰

哥舒翰也不是汉人,他是西突厥别部、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人,父亲为突厥人,母亲为胡人。哥舒翰也是十分骁勇善战之人,他文武双全,仗义重诺。跟高仙芝一样,也是战功赫赫威震西域边境的战神级名将。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是民间曾对战神哥舒翰的形容。哥舒翰一生战绩辉煌,他作战勇猛,经常身先士卒,善于打硬仗,成名于同吐蕃的苦拔海之战;天宝八载(749年)与吐蕃的石堡城战役中一战封神。石堡城雄伟坚固,易守难攻,一向为吐蕃军的前沿阵地。吐蕃动用全国之力防御石堡城。唐军曾多次试图夺回此城,都未成功。这次唐玄宗以倾国之力出战,下令必夺之。此战由哥舒翰全权指挥,他以牺牲数万人的代价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战果,举国震惊,也令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大赞。

但哥舒翰同高仙芝一样,也是栽在了安史之乱初期,并且也是在潼关“陨落”。高仙芝是在此地被冤杀,而哥舒翰是在此战败投降。他是在高仙芝被冤杀之后,唐朝派去的又一路大军。他带病出征,统领20万大军。英雄所见略同,哥舒翰面对安史叛军咄咄逼人的气势,也是采取以守为攻的战略,就是据守潼关,以待战机。这都是正确的做法。当时远在朔方的郭子仪也是这样主张的。无奈唐朝中央政府再次做出错误判断,唐玄宗听信同哥舒翰有矛盾的杨国忠的谗言,强令哥舒翰主动出击叛军。结果哥舒翰中了叛军崔乾佑的埋伏,在灵宝大战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战败后,哥舒翰被部下捆绑到安禄山跟前献功。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生天不怕地不怕的哥舒翰居然屈膝投降了安禄山。但当时他年事已高,并没有被安禄山所用,而是被囚禁在洛阳。次年(757年)安禄山身死,哥舒翰也被安庆绪所杀,可谓是窝囊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没有善终。


(三)忧郁成疾,英年早逝的李光弼

李光弼(708-764)是契丹人,出生在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在武则天时期归顺,以骁勇善战出名。李光弼为人严肃,性格深沉而刚毅,擅长骑射,他治军极严,颇知兵法,是位著名军事家。他少年即入军旅,同哥舒翰一样,都曾在名将王忠嗣麾下效力,屡立战功。


做为平定安史之乱中仅次于郭子仪的第二号人物,“战神”对于他也绝对是实至名归。事实上,在整个大唐近三百年历史中,他也是数得着的几位最著名的军事统帅之一。高仙芝和哥舒翰都是成名于安史之乱之前,他们对大唐的功绩主要是在开疆僻壤、镇守边境中所立下的战功,而李光弼则主要是在平定安禄山、史思明这次举世罕见的叛乱中居功至伟。他在这长达8年的战乱中,率领唐军打下了无数次战役,比如赫赫有名的常山之战、太原之战、河阳之战、怀州之战以及邺城之战的局部会战。

尤其是以757年初进行的太原之战最为著名,当时他以1万守军大败史思明10万精兵,此战他利用了地道战等各种神奇战法,创造了中国甚至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而它的战略意义尤其重要,因为当时是安史之乱的初期,叛军气势逼人,安禄山在唐朝核心区势如破竹,洛阳、长安相继沦陷,大唐处于危机之中。而李光弼此战大大动摇了安史叛军的根基,可以说是牵制了叛军的几乎半壁“江山”,令叛军锐气大减,使朝廷在战略上扭转了颓势。

事实上,若论具体的战功,李光弼是大于郭子仪的,所以战后他也被评为“中兴战功第一”,《旧唐书》里甚至把他同历史上的著名战神军神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相提并论。


但就是这样一位盖世名将却只活了56岁(而郭子仪则长寿85岁),没有善终,为何?这里面原因众多,其一是跟高仙芝一样,受到宦官的嫉妒和打击陷害。比如鱼朝恩、程元振等都脱不了干系;不过更重要的还是跟他的个性有关。李光弼不像郭子仪那样心胸豁达,有容人之量,即便被宦官嫉恨仍能进能退;李光弼治军很严厉,对别人要求很严厉甚至苛刻,有种眼里揉不进沙子的味道,所以被鱼朝恩等人嫉恨时显得很愚笨和无奈。当他看到郭子仪被挤兑受打压时,干脆就躲避了。

比如在763年初,吐蕃人趁安史之乱还没有完全平定,唐代宗李豫刚继位皇位未稳之时,乘虚攻入关中,占领长安。代宗仓皇出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急诏李光弼奔赴陕州勤王。但李光弼却害怕遭到鱼朝恩等陷害,拖延未去。后来还是郭子仪出面才赶走了吐蕃人;等代宗返回长安后,又两度召李光弼入朝,他都因忌惮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等的加害,仍不敢去长安见驾。

这样就导致了李光弼的形象在诸将之中大损,他自己也感到耻辱、惭愧,致使忧郁成疾,于764年七月十四日去世,可谓英年早逝。



(四)走向反叛的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是铁勒族仆固部人,仆固家族是铁勒九大姓之一,仆固怀恩是仆固首领仆骨歌滥拔延之孙。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铁勒九姓大首领率部归降唐朝。仆固怀恩是历史上唯一的仆固部族的唐朝将领。他自幼习武,勇猛无敌,且为人忠义。他跟哥舒翰和李光弼一样,期初都曾在名将王忠嗣麾下效力,也是经常冲锋陷阵,特别能打的勇士。


安史之乱爆发时,仆固怀恩跟随郭子仪作战,常身先士卒,屡立战功。也是一位战神级别的名将。他曾在唐朝收复长安之战中表现突出,并击败过叛军名将崔乾佑等。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后期表现十分抢眼,最著名的就是收复洛阳的战役,此役他率领唐朝和回纥联军歼敌10余万,随后又以摧枯拉朽之势全歼史朝义叛军,可以说是他终结了安史之乱。仆固怀恩满门忠烈,在平定安史叛军中,其家族46人为国捐躯;并且他为了给大唐寻找援军,就是到回纥借兵,为此他付出很大牺牲,曾先后把3个女儿嫁到回纥。

但一代战神、一代忠烈仆固怀恩最后却不可思议地成了大唐的叛将。为何?这个首先还得怪宦官,这次是宦官骆奉先。763年,仆固怀恩奉命护送自己的女儿和女婿(女婿即回纥的登里可汗)回漠北时,骆奉先诬陷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图谋不轨。当然仆固怀恩也跟李光弼类似,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不够心怀坦荡,他自己虽然觉得很冤,但他却无法申辩,或者不敢为自己申辩。

你既然是被冤枉的,去跟皇帝说清楚不就得了。但他也跟李光弼一样,害怕去朝廷见皇帝,恐怕再次受骆奉先陷害。因为当时有一个叫来瑱的将军,也是平定安史叛军的功臣,就被宦官陷害被冤杀。然后仆固怀恩更是被部下蛊惑,说是朝廷已经不相信他了,于是干脆就起了反心,背叛大唐,起兵造反。


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共十万人来犯唐朝。不过他的造反也没有什么结果,因为数日后他就暴死于进军途中。一生英明的仆固怀恩就这样落了个反叛的罪名,不得善终。

纵观以上四位非汉人战神级名将的人生结局,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共同点是,都没有善终。高仙芝纯属冤枉,令人唏嘘,不过他至死忠于大唐,可谓此生无愧;而哥舒翰晚节不保,令人鄙视;李光弼忧郁成疾而早逝,也令人痛惜;而仆固怀恩的晚节不保,则更令人惋惜甚至是痛恨。真是应了那句话,命运是一种神秘的东西,谁也无法把控。或者像苏轼所云:人生如梦。

不过真要找原因,除了命运的不可控以外,还真有。其一是宦官所致。高仙芝被边令诚诬陷;李光弼的早逝与鱼朝恩、程元振有关;仆固怀恩则是同骆奉先有关。第二是奸臣所致,即哥舒翰的遭遇同杨国忠的迫害不无关系。

唐朝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是重用宦官,自唐玄宗开始,出现了宦官监军制。在一个军营里,主将往往不是最高统帅,掌握最终大权的是监军,这个古已有之。但在唐朝之前,担任监军一职的都是御史、刺史、都督等职务的人,大多懂点军务;可自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即732年开始,全面实现宦官监军制。而宦官大多厮混在宫里,有几个懂军事的?所以这些白痴们说白了都是皇帝的心腹,来监视主将的,就造成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弊端,这样比较有个性或者原则性很强的许多主将,都不可避免地跟监军宦官产生矛盾。


若碰上像高力士那样比较善良或者通情达理的宦官还好一点,若是碰上那些小肚鸡肠、鼠目寸光、心如蛇蝎、其蠢如猪、其犟如驴的宦官(事实上大多宦官都是如此),那么你就惨了,等着被收拾吧,一不小心得罪了这些宦官监军,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说白了高仙芝、李光弼、仆固怀恩他们的被诬陷,归根结蒂都是宦官监军制惹的祸。宦官权力过大也是导致大唐最终衰落以至于覆亡的根本原因之一。至于陷害哥舒翰的奸臣杨国忠,他对大唐的危害众人皆知。

总之,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包容性,唐朝前期正是有了这种包容现性,才会用这么多非汉人名将;后来因发生安史之乱,而安禄山、史思明恰好也是非汉人将领,所以唐朝政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开始对这些非汉人名将不信任了,不用了,包容性一失去,也就自然走向了衰落。因此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对“外族”人用的越来越少了。这就是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仆固怀恩四大非汉人战神无一善终给后人带来的启示。


周言昨日


唐朝战神不少,但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是李光弼、仆固怀恩、郭子仪几人,仆固怀恩自然是那个一反的,李光弼是病逝的,郭子仪却享有高寿、千古荣光。以下都按着时间顺序介绍。

一、安禄山从范阳起兵,不到两个月就攻下洛阳,唐玄宗临阵斩杀大将封常淸、高仙芝

临阵斩将,用兵大忌,人家唐玄宗偏偏就这么做了。原因是封常淸在洛阳大败,丢了东都,与高仙芝会合后又一路后退,丧城失地。正好负责监军的宦官向玄宗打小报告,甚至说高、封二人贪污军饷之类的,于是二人被斩杀,丢在草席子上示众。

其实这二人对平定安史之乱没立下什么功劳,但却最让人惋惜,让人觉得世道苍凉。安禄山刚起兵时,兵锋甚锐,从北边一路南下,迅速渡过黄河。唐玄宗身边根本无可用之将,也无可用之兵。正好到朝廷述职的封常淸(本是安西副都护,在如今新疆)自清带兵平叛,临时招合二十万市井之徒,以对抗安禄山的十五万狼兵,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封常淸本是高仙芝的副手,两人一人平小勃律、一人平大勃律(都在今克什米尔),都算是一时名将,却因为一战失败被唐玄宗下令处死。说起来,两人起家都属不易,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黄沙百战而位列封疆,一腔热血主动请求带兵平叛,却得了草席晒尸的下场。

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在安西节度使(今新疆库车)夫蒙灵察帐下效力,因为立下平小勃律的大功,反倒被夫蒙灵察嫉妒,骂他是“吃屎的高丽奴”。封常淸也出身微贱,靠着主动给高仙芝当家奴,随着高仙芝的发达一步一步升上来,靠的也是军功。

高仙芝临死前,看着封常淸的尸首叹道:“你随着我一步步走上来,我任个新职,你就接替我的旧职。封二(排行老二),如今却与你同死。”然后愤怒地说:“打了败仗,死没啥说的。可说我贪污军饷,将士们都在这里,谁能同意?”

这里,不是一个将被斩,而是两将被斩,还曝尸街头。

二、接替高、封二人的,是曾经的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被玄宗强令出战,战败后被迫投降安禄山

哥舒翰实际是突厥人,因为是突厥贵族,年轻时是纨绔公子,后来当了大将,打得吐蕃人都怕他。所谓的“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思牧马,不敢过临洮”。

唐玄宗后期,要论边将权任之重,一个是安禄山,身兼北方三镇节度使,一个是哥舒翰,身兼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都是唐朝重兵之地。

哥舒翰运气不好,在安禄山起兵前突然中风,因此他是带病被唐玄宗强行起用的。他依旧坚持高仙芝、封常清的战略观点,认为唐军只能扼守潼关,而不宜出关与安禄山决战。只要在关前拖住安禄山的主力,坐等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从朔方、河东荡平安禄山的河北基地,那唐军可不战而胜。

然而,在杨国忠的撺掇下,守了数月的哥舒翰还是被玄宗强令出战,结果全军覆没。哥舒翰被其手下将领火拔归仁挟持着投降了安禄山,后被安禄山杀掉(二人的矛盾是早就有的了)。

这是投降的一人。

三、说说那最终荡平叛乱,而又自己反倒叛乱的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是铁勒人,又称为敕勒、高车,其实和回鹘颇为近。他一家人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前后死了几十口,最后的史朝义,就是他的儿子带兵追击的,可以说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收官之人。不但如此,仆固怀恩的女儿嫁给回鹘可汗当了可敦,仆固凭着这层关系,还为唐朝挽回了回鹘入侵的一大危机。然而,他最终因为朝廷的猜忌以及宦官的诬陷,被迫造反,给唐朝带来了巨大威胁。若非他突然病死,胜负也还难说。

虽然仆固怀恩有平乱之功,但因为他的姑息,故意养寇自重,也为唐朝留下了著名的河北三镇,成为唐朝中后期长期的分裂势力。

四、平乱的最大两个功臣,李光弼和郭子仪其实算是善终了

李光弼、郭子仪的平乱事迹其实不用多说,在河北、在河阳,与叛军进行最艰苦斗争的是李光弼,战功最为卓著。而香积寺、灵宝等大战,主要是郭子仪、陌刀大将李嗣业以及回鹘骑兵的功劳。

李光弼死前有点郁闷,主要是其手下的大将不听他的话了,而且因为唐朝的猜忌,他也的确有些不臣之心,但病死也是善终的,他的年纪在那个年代不算短寿的。需要说明的是,李光弼是契丹人,当时,契丹的很多首领都被唐朝赐姓李。

郭子仪更是荣宠一生,这和他善于退避、战胜不骄有很大关系。郭老令公,在唐朝那时的军界是什么地位?浑瑊等后来成为唐朝中兴大将人,在他家里都得像奴仆一样给他端盆子,就是这样的。但朝廷若让郭子仪交出军队来,那郭子仪肯定二话不说,单骑回家去了。由此可见郭子仪为何能功高震主,却寿过八旬。


星火辰


其实题主所问的这个问题是很有问题的。所谓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应该指的就是投降的哥舒翰、造反的仆固怀恩、病逝的李光弼、被斩的高仙芝。



但实际上这种答案是很有问题的。

首先哥舒翰,他在安史之乱初期就投降了安禄山,因此哪里来的平定安史之乱呢?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封大燕皇帝,随后率军占据河北广大地区,继而率兵猛攻潼关,意图攻进唐都长安。但初期,因哥舒翰坚守不出,再加上潼关城高池深,是固若金汤,因此安禄山持续进攻半年之久,都劳而无功。此后,李光弼与郭子仪所率唐军又接连大败叛军史思明部,切断了安禄山前线军队与范阳老巢之间的交通线。



因此,此时的安禄山可谓是腹背受敌,为了避免范阳大本营被占,他决意退军。可就在安禄山决意退军时,远在长安的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谣言,执意要哥舒翰出关迎战,不顾哥舒翰“安禄山久在军中,精通兵法,有备而来,利在速战。叛军暗藏精锐,以老弱病残引诱我军,肯定有诡计,如果我军轻出,必然落入叛军的圈套,到时悔之不及”的谏言,最终哥舒翰只得“恸哭出关”。

最终的结果我想熟悉历史的都知道了,那就是惨败,出关迎战的二十万大军,回来的仅剩下八千人。此后,经此一役,潼关已再无坚守的可能性,蕃将火拔归仁等人眼见大势已去,遂决定投降安禄山,不久他们就将哥舒翰劫持押往安禄山处。



安禄山见到哥舒翰后,洋洋得意的说道:“汝常轻我,今日如何?”意思是你以前不是瞧不起我吗?如今怎样呢?而此时被俘虏的哥舒翰是再无往日的傲气,他惶恐的跪在安禄山上的面前,说道:“肉眼不识陛下,遂至于此。陛下为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填在河南,鲁炅在南阳,但留臣,臣以尺书招之,不日平矣”,大意就是我当时有眼不识泰山,现在我知道安禄山你是天下的真命天子,如果你能留下我的性命,我就为你招降李光弼、来填、鲁炅等四方将领。

安禄山听到此答复后,是万分开心,于是马上将任命哥舒翰为司空,然后让其去招降唐将。



再是高仙芝。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于范阳起兵造反,发兵15万,号称20万,南下反唐,向洛阳、长安进发。唐玄宗闻听安禄山造反,是万分惊恐,遂赶紧进行部署,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率飞骑、彍骑及朔方、河西、陇右等兵,又出禁中钱召募关辅新兵,共5万人,出兵平叛。

但因唐朝承平已久,地方兵士早已不知战争为何物,再加上所募之兵皆是市井之徒,因此高仙芝所率军队可以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反观安禄山叛军皆是精锐之师,如此纵然高仙芝智慧超群,也无法与安禄山大军对抗,不久高军既大败,随后只得退居潼关。



可在退居潼关后,因监军宦官边令诚的诬告:“封常清说叛军强大动摇军心,而高仙芝放弃了陕郡几百里地,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高仙芝被昏庸的唐玄宗下令斩杀。因此,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就被唐玄宗下令斩杀的高仙芝,他如何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神呢?

实际上真正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应该是仆固怀恩、李光弼、郭子仪这三人。

而实际上,平定安史之乱后,唐廷对于这三位功臣的赏赐不可谓不优厚。仆固怀恩被拜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加太子少师衔,封大宁郡王;李光弼受封临淮郡王,食邑二千户,授其一个儿子为三品官,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郭子仪拜司徒、代国公,余官如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以兵部尚书、平章事兼朔方、陇右、河西三镇节度使),加食邑一千户。



从平定安史之乱时,唐廷对于仆固怀恩、李光弼、郭子仪三人的加封来看,唐廷对他们是十分厚待。而后,除仆固怀恩因被奸宦所害,再加上他本身性格有问题,起兵造反,致使一生对于唐朝的功劳都随之烟消云散,曾经全家有46人为国殉难,三个女儿牺牲幸福为国远嫁和亲,满门忠烈的仆固怀恩家族,因叛乱被列入“叛臣传”,这不得不让人唏嘘。

而李光弼、郭子仪二人因懂得韬光养晦,与世无争,明哲保身,因此得以善终。李光弼于广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享年五十七岁,唐廷追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郭子仪于建中二年(781年)病逝,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



其实从大多数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结局来看,唐廷对于这些功臣还是厚待无比的,并没有实行血腥的杀戮。


澳古说历史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四大堪称战神级别的人物,分别是被斩的高仙芝,投降安禄山的哥舒涵,以及李光弼,还有一代忠臣却沦为大唐叛军的骆奉先。


俗话说功高震主,很多大将都是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后却落得一个坏名声。

时间是在唐朝,一个盛世且具有包容性的时代,可是还是有很多的冤案,比如说四大战神,他们一生战功赫赫,威震边疆。

战绩累累,他们为唐朝的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在人民心中留下来最好的印象,但是他们在君王眼里就很有威慑力,对于君王来说,他们害怕四大战神弑君夺帝,所以历朝历代的国王都是疑心重,这样的疑心也导致四大战神死的死伤的伤,都没有一个好结果。

那么我们便来看一下这四大战神级别的人物,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被斩了呢?唐朝是一个非常有包容性的朝代,因为他不仅广为接纳契丹族,鲜卑族,甚至连高句丽这个如今的朝鲜部落都收归旗下。

而高仙芝就可以说是外国人,他生于高句丽。高句丽在当时是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由濊貊和扶余人,靺鞨人组成,当然还有古朝鲜遗民和三韩人等,在当时他们国家可是横跨今日的中国及韩国、朝鲜。

奸臣嫉妒,于是向皇帝进献谗言,导致四大战神不得善终。

高仙芝其实是最无辜的,被冤杀的最惨的一个。因为当时有个人不懂军事,胡乱指挥,害得大唐溃不成军,后来他又向高仙芝索取利益,被刚正不阿的他拒绝了,于是他就诬陷高仙芝,要是说他无缘无故不打仗,退兵,还贪污军粮,唐玄宗当时就发怒了,直接杀了他和封常清,一代名将战神一样的人物,就这样无辜的死去。

哥舒翰就是投降的那个人,高仙芝死了,那唐玄宗就想到哥舒翰了,得找个人去抵挡安禄山啊,唐玄宗把潼关交给了哥舒翰,哥舒翰跟杨国忠有矛盾,兵权现在都在哥舒翰手里,杨国忠当时就想让安禄山干掉哥舒翰,让他俩在潼关决一死战,安禄山当时进退两难,放了一只烟雾弹。

投降了安禄山,可惜他年事已高,并没有被安禄山重用,而直接被囚禁在洛阳。第二年安禄山就死了,而哥舒翰被安庆绪杀了,你说他如果投靠敌军,好歹被重用也算是挨骂值得了,结果投靠了叛军反而没被重用,还被人家给杀掉了,这真是得不偿失,算是窝囊的结束了,自己悲催的一生。


李光弼他就是那个病逝的人,在安史之乱中,李光弼的战功最高,也是熬到最后的那个人,这个唐朝本就不稳定了,宦官实力大,在有两个宦官要对付他,他把自己的锋芒给掩盖了,吓得他根本就不敢入朝,他的将领觉得他没用,也不再听从他的指挥,抑郁而终,终年五十七岁。

仆固怀恩他是被迫谋反的,因为仆固怀恩是铁勒人,仆固怀恩奉代宗皇帝之命护送回纥雇佣军跟他们的可汗返回草原,但是回去的途中,河东节使却闭门不出,说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要偷袭太原,宦官也说仆固怀恩要谋反,最后没办法,都说我谋反,我就谋反吧。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朝代对非汉人的不信任

因为安史之乱是非汉人将领统领的,所以唐对非汉人将领尤其不信任,导致四大战神也是被唐玄宗怀疑,最后落得了不好的下场,可见包容性越大国家才能越好。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要靠国王的才智,也要靠臣子的忠心和鼎力相助,两者需要配合好才能一直长久的下去。


江水趣谈


若说唐朝,则必说盛世。但是唐朝并非总是繁荣富强,安史之乱便让唐朝急转而下,自此由盛转衰。唐军征战八年之久,才堪堪平定安史之乱,不过也造成了地方割据。平定安史之乱,四大战神功不可没,他们分别是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与仆固怀恩。但是这些名将有的被迫造反,有的含恨而亡,总之不得善终,这是为何呢?

将领多仰仗军功加官进爵,鲜少有长袖善舞之人,难免行事时得罪他人,反遭陷害。高仙芝与封常清号称帝国双璧,两人往往协同作战。安禄山军队来势汹汹,唐军又准备不足,因而封常清大败。唐玄宗盛怒之下,将封常清贬为庶人,追随高仙芝戴罪立功。两人在安禄山军队势如破竹之时,不得不暂避锋芒,退守潼关。为让唐玄宗知晓形势,监军边令诚去京城觐见。边令诚此人乃是宦官,一向贪得无厌。他数次向高仙芝索贿,都被拒绝,给高仙芝的提议,也未被采纳。他对高仙芝怀恨在心。回京后,就诬陷高仙芝贪污,使得高仙芝最终被斩首。

安禄山养精蓄锐多年,其军队势如破竹,形势所迫,有的将领被迫投降。面对安禄山的铁蹄,唐玄宗惊恐万状,逼迫在潼关驻守的哥舒翰出关迎敌。实际上,若是固守潼关,时间一久,反而会让敌人涣散,贸然出征,很有可能遭遇不测。但是,哥舒翰不敢抗旨,只能出兵。果不其然,唐军遭受重创。二十万兵马,被安禄山军队打得只剩八千人。眼看大势已去,唐军中不少将领已经叛变。哥舒翰手下火拔归仁将他劫持,送到了安禄山面前。哥舒翰为保性命,最终投降。

安史之乱平定后,战功赫赫的武将必然因功高而遭人嫉恨。李光弼作为唐朝名将,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勋卓著,帝王甚至赐下铁券。帝王如此隆恩,自然也就让旁人眼红,鱼朝恩等宦官就对他十分嫉恨。唐代宗多次召他觐见,但是李光弼怕被宦官加害,都借故不去。也因为此事,部将对他不复敬畏之心。李光弼既倍感耻辱,又深觉不孚众望,最终郁郁而终。

安史之乱,致使朝廷对武将的信任不再,手握大权的大将们也备受猜忌。仆固怀恩一家满门忠烈,为与回纥交好,他更是让多个女儿去回纥和亲。当时叛变的史朝义欲引回纥攻打唐朝,仆固怀恩为平定叛乱,入回纥游说。尽管有皇帝御赐免死铁券,群臣仍然对他猜忌不已。仆固怀恩难以洗刷冤屈,又怕入朝被害,只能造反。他不仅自己攻打唐军,还引异族来犯。当然,他的造反最终被平定。只是可惜他一族近五十人为国殉难,却仍被流言逼上绝路。

将领的不得善终看似各有原因,究其根本还是权力和人性作祟。战败要被参,战胜则功高震主,也要被提防。安史之乱已将皇室和朝臣吓得如同惊弓之鸟,宦官又谗言不断,四大战神之死实在是无可避免。


邓海春


四大战神是指,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仆固怀恩。其中哥舒翰投降安禄山,高仙芝被唐玄宗斩首,李光弼病死,仆固怀恩造反。

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安禄山作乱初期,高仙芝接到封常清的来信,决定放弃城池,退出潼关。准备以潼关之险,抵御安禄山的进攻。但是,之前唐玄宗给高仙芝下达的命令是出军平叛。高仙芝的这种作为,让监军宦官感到很害怕。于是他就提前逃回长安,向唐玄宗报告高新芝、封长青图谋不轨。唐玄宗也不分青红皂白,下令将高新芝、封长清斩首。

高仙芝死后,接替他的职位的人是哥舒翰。但是哥舒翰却在不久前,因为中风而卧床不起。但唐玄宗的命令到达后,哥舒翰不得不进入潼关,担负起抵御安禄山的重任。哥舒翰进入通关之后,认为高仙芝的策略完全正确。他也打算利用潼关的险要,来阻挡安禄山的攻势。

但是杨国忠和哥舒翰多有矛,他就向唐玄宗进言,让哥舒翰主动出击。无奈之下,哥舒翰出兵攻打安禄山,但是遭到惨败。他的部下还将他绑起来,送到安禄山的大营之前。无奈之下,哥舒翰只有投降。

仆固怀恩本是朔方第三号人物,但是,郭子仪被夺权,李光弼陪外调,仆固怀恩就扛起朔方军的大旗。仆固怀恩是铁勒人,他的他和回鹘有姻亲。在安史之乱紧要关头,仆固怀恩成功游说回鹘攻打。安禄山。被代宗评为。安史之乱第一功臣。

但是,仆固怀恩和回鹘的关系,让他受到猜忌。新任的河东节度使和监军宦官,诬告他造反。结果,恼羞成怒的仆固怀恩真的就造反了。

真正善终的只有李光弼和郭子仪。李光弼是契丹人,安史之乱以后,他和郭子仪一同在河东战胜了叛军。肃宗登基之后,他和郭子仪拥立肃宗,被委以大任。安史之乱初步平息以后,李光弼被调往江南镇压农民起义。

但是,身居高位的李光弼,被监军宦官等人嫉妒,他的正确决策,不被采纳。李光弼心灰意冷。犯下大错。不久,就被罢官,最后李光郁郁而终。

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真正的第一人。唐肃宗调集了九大节度使,发动了60万大军,准备在邺城给安庆旭最后一击。但是千军宦官鱼朝恩,缺乏作战经验。使60万大军灰飞烟灭。鱼朝恩为了推卸责任。将所罪责都推到郭子仪身上。

顾全大局的郭子仪。自愿承担所有责任。后来郭子仪恢复兵权。

后来郭子仪单骑联回鹘,立下不世功劳,最后病死。


老虫


唐朝做为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的王朝,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包容性。也就是说,唐朝不排斥外来文化,而且对外来文化有强大的容忍性,所以就形成了盛唐时期的万国来朝的壮观气象。这个包容性当然也包括对人才的使用上,比如用人唯贤,而不是用人唯亲唯近。只要你是个人才,只要你能为大唐效力,不管你是哪人,朝廷都会用你。比如当时的吐蕃人、突厥人、契丹人、奚族人、南诏人、高句丽人、波斯人等,都纷纷来到唐都长安,不少人都做了官,其中著名的有吐蕃人颉利可汗,安西人白孝德,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新罗人崔志远,甚至还有波斯王子卑路斯等。

不仅对于文人如此,对于武将亦然。比如唐朝就有不少名将都是“外族”或者外国人。今天讲到的这四位名将就是如此,他们都是唐朝中期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神级别的名将,而且都不是汉人,他们在平定安史之乱中都曾立下功勋,甚至是不世之功,但后来却一个投降,一个反叛,一个过早病逝,一个被斩,竟无一善终。那么大唐中期这四位非汉人战神级名将,皆战功赫赫,为何无一善终?欲知详情,本期分解。

(一)被斩的高仙芝

咱们按四大战神去世的时间顺序,先说被斩的高仙芝。高仙芝不仅不是汉人,而且也可以说是外国人,他是唐朝时期的高句丽人。高句丽是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主要由濊貊和扶余人组成,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等,其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韩国、朝鲜。

高仙芝少年时随父亲高舍鸡至到安西(即龟兹,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他相貌俊美,善于骑射,作战勇猛,在20岁时就被授予游击将军,后来被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提拔重用,成为一代战神级名将。

高仙芝同他部下的封常清被称为大唐的“帝国双壁”,一生战功赫赫,威震边疆。主要战绩有攻伐小勃律国、石国、大食国等。其中以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率军远征小勃律国最为著名。此役战果辉煌,灭了此国。但被后世赞誉的是高仙芝创造了一个行军奇迹。此次远征要翻越雄伟的葱岭,在海拔数千米的帕米尔高原上行军,难度极大。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胡秋原先生对高仙芝评价极高,把他与世界著名军事统帅拿破仑等相比:“中国这一位勇敢的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拔,到拿破仑,到苏沃洛夫,他们之越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若千倍。”

高仙芝对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的征战也取得了重大胜利,俘虏其国王和许多部众。后在同大食国的怛罗斯之战中失利。高仙芝以善于行军和长途奔袭而著称于世,但后来却被朝廷冤杀。

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名将封常清初战安禄山失利退守潼关,同高仙芝暂避敌锋,共驻潼关拒敌,本是正确的战略方案,但却受宦官监军边令诚的牵制。后者不懂军事,胡乱指挥,后来又向高仙芝索贿被拒,于是他诬告高仙芝无故放弃陕州土地、贪污军粮,唐玄宗听信谗言,便冤杀了他和封常清,把安史之乱拖入深渊。

(二)投降安禄山的哥舒翰

哥舒翰也不是汉人,他是西突厥别部、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人,父亲为突厥人,母亲为胡人。哥舒翰也是十分骁勇善战之人,他文武双全,仗义重诺。跟高仙芝一样,也是战功赫赫威震西域边境的战神级名将。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是民间曾对战神哥舒翰的形容。哥舒翰一生战绩辉煌,他作战勇猛,经常身先士卒,善于打硬仗,成名于同吐蕃的苦拔海之战;天宝八载(749年)与吐蕃的石堡城战役中一战封神。石堡城雄伟坚固,易守难攻,一向为吐蕃军的前沿阵地。吐蕃动用全国之力防御石堡城。唐军曾多次试图夺回此城,都未成功。这次唐玄宗以倾国之力出战,下令必夺之。此战由哥舒翰全权指挥,他以牺牲数万人的代价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战果,举国震惊,也令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大赞。

但哥舒翰同高仙芝一样,也是栽在了安史之乱初期,并且也是在潼关“陨落”。高仙芝是在此地被冤杀,而哥舒翰是在此战败投降。他是在高仙芝被冤杀之后,唐朝派去的又一路大军。他带病出征,统领20万大军。英雄所见略同,哥舒翰面对安史叛军咄咄逼人的气势,也是采取以守为攻的战略,就是据守潼关,以待战机。这都是正确的做法。当时远在朔方的郭子仪也是这样主张的。无奈唐朝中央政府再次做出错误判断,唐玄宗听信同哥舒翰有矛盾的杨国忠的谗言,强令哥舒翰主动出击叛军。结果哥舒翰中了叛军崔乾佑的埋伏,在灵宝大战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战败后,哥舒翰被部下捆绑到安禄山跟前献功。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生天不怕地不怕的哥舒翰居然屈膝投降了安禄山。但当时他年事已高,并没有被安禄山所用,而是被囚禁在洛阳。次年(757年)安禄山身死,哥舒翰也被安庆绪所杀,可谓是窝囊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没有善终。

(三)忧郁成疾,英年早逝的李光弼

李光弼(708-764)是契丹人,出生在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在武则天时期归顺,以骁勇善战出名。李光弼为人严肃,性格深沉而刚毅,擅长骑射,他治军极严,颇知兵法,是位著名军事家。他少年即入军旅,同哥舒翰一样,都曾在名将王忠嗣麾下效力,屡立战功。

做为平定安史之乱中仅次于郭子仪的第二号人物,“战神”对于他也绝对是实至名归。事实上,在整个大唐近三百年历史中,他也是数得着的几位最著名的军事统帅之一。高仙芝和哥舒翰都是成名于安史之乱之前,他们对大唐的功绩主要是在开疆僻壤、镇守边境中所立下的战功,而李光弼则主要是在平定安禄山、史思明这次举世罕见的叛乱中居功至伟。他在这长达8年的战乱中,率领唐军打下了无数次战役,比如赫赫有名的常山之战、太原之战、河阳之战、怀州之战以及邺城之战的局部会战。

尤其是以757年初进行的太原之战最为著名,当时他以1万守军大败史思明10万精兵,此战他利用了地道战等各种神奇战法,创造了中国甚至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而它的战略意义尤其重要,因为当时是安史之乱的初期,叛军气势逼人,安禄山在唐朝核心区势如破竹,洛阳、长安相继沦陷,大唐处于危机之中。而李光弼此战大大动摇了安史叛军的根基,可以说是牵制了叛军的几乎半壁“江山”,令叛军锐气大减,使朝廷在战略上扭转了颓势。

事实上,若论具体的战功,李光弼是大于郭子仪的,所以战后他也被评为“中兴战功第一”,《旧唐书》里甚至把他同历史上的著名战神军神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相提并论。

但就是这样一位盖世名将却只活了56岁(而郭子仪则长寿85岁),没有善终,为何?这里面原因众多,其一是跟高仙芝一样,受到宦官的嫉妒和打击陷害。比如鱼朝恩、程元振等都脱不了干系;不过更重要的还是跟他的个性有关。李光弼不像郭子仪那样心胸豁达,有容人之量,即便被宦官嫉恨仍能进能退;李光弼治军很严厉,对别人要求很严厉甚至苛刻,有种眼里揉不进沙子的味道,所以被鱼朝恩等人嫉恨时显得很愚笨和无奈。当他看到郭子仪被挤兑受打压时,干脆就躲避了。

比如在763年初,吐蕃人趁安史之乱还没有完全平定,唐代宗李豫刚继位皇位未稳之时,乘虚攻入关中,占领长安。代宗仓皇出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急诏李光弼奔赴陕州勤王。但李光弼却害怕遭到鱼朝恩等陷害,拖延未去。后来还是郭子仪出面才赶走了吐蕃人;等代宗返回长安后,又两度召李光弼入朝,他都因忌惮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等的加害,仍不敢去长安见驾。

这样就导致了李光弼的形象在诸将之中大损,他自己也感到耻辱、惭愧,致使忧郁成疾,于764年七月十四日去世,可谓英年早逝。

(四)走向反叛的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是铁勒族仆固部人,仆固家族是铁勒九大姓之一,仆固怀恩是仆固首领仆骨歌滥拔延之孙。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铁勒九姓大首领率部归降唐朝。仆固怀恩是历史上唯一的仆固部族的唐朝将领。他自幼习武,勇猛无敌,且为人忠义。他跟哥舒翰和李光弼一样,期初都曾在名将王忠嗣麾下效力,也是经常冲锋陷阵,特别能打的勇士。

安史之乱爆发时,仆固怀恩跟随郭子仪作战,常身先士卒,屡立战功。也是一位战神级别的名将。他曾在唐朝收复长安之战中表现突出,并击败过叛军名将崔乾佑等。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后期表现十分抢眼,最著名的就是收复洛阳的战役,此役他率领唐朝和回纥联军歼敌10余万,随后又以摧枯拉朽之势全歼史朝义叛军,可以说是他终结了安史之乱。仆固怀恩满门忠烈,在平定安史叛军中,其家族46人为国捐躯;并且他为了给大唐寻找援军,就是到回纥借兵,为此他付出很大牺牲,曾先后把3个女儿嫁到回纥。

但一代战神、一代忠烈仆固怀恩最后却不可思议地成了大唐的叛将。为何?这个首先还得怪宦官,这次是宦官骆奉先。763年,仆固怀恩奉命护送自己的女儿和女婿(女婿即回纥的登里可汗)回漠北时,骆奉先诬陷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图谋不轨。当然仆固怀恩也跟李光弼类似,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不够心怀坦荡,他自己虽然觉得很冤,但他却无法申辩,或者不敢为自己申辩。

你既然是被冤枉的,去跟皇帝说清楚不就得了。但他也跟李光弼一样,害怕去朝廷见皇帝,恐怕再次受骆奉先陷害。因为当时有一个叫来瑱的将军,也是平定安史叛军的功臣,就被宦官陷害被冤杀。然后仆固怀恩更是被部下蛊惑,说是朝廷已经不相信他了,于是干脆就起了反心,背叛大唐,起兵造反。

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共十万人来犯唐朝。不过他的造反也没有什么结果,因为数日后他就暴死于进军途中。一生英明的仆固怀恩就这样落了个反叛的罪名,不得善终。

纵观以上四位非汉人战神级名将的人生结局,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共同点是,都没有善终。高仙芝纯属冤枉,令人唏嘘,不过他至死忠于大唐,可谓此生无愧;而哥舒翰晚节不保,令人鄙视;李光弼忧郁成疾而早逝,也令人痛惜;而仆固怀恩的晚节不保,则更令人惋惜甚至是痛恨。真是应了那句话,命运是一种神秘的东西,谁也无法把控。或者像苏轼所云:人生如梦。

不过真要找原因,除了命运的不可控以外,还真有。其一是宦官所致。高仙芝被边令诚诬陷;李光弼的早逝与鱼朝恩、程元振有关;仆固怀恩则是同骆奉先有关。第二是奸臣所致,即哥舒翰的遭遇同杨国忠的迫害不无关系。

唐朝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是重用宦官,自唐玄宗开始,出现了宦官监军制。在一个军营里,主将往往不是最高统帅,掌握最终大权的是监军,这个古已有之。但在唐朝之前,担任监军一职的都是御史、刺史、都督等职务的人,大多懂点军务;可自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即732年开始,全面实现宦官监军制。而宦官大多厮混在宫里,有几个懂军事的?所以这些白痴们说白了都是皇帝的心腹,来监视主将的,就造成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弊端,这样比较有个性或者原则性很强的许多主将,都不可避免地跟监军宦官产生矛盾。

若碰上像高力士那样比较善良或者通情达理的宦官还好一点,若是碰上那些小肚鸡肠、鼠目寸光、心如蛇蝎、其蠢如猪、其犟如驴的宦官(事实上大多宦官都是如此),那么你就惨了,等着被收拾吧,一不小心得罪了这些宦官监军,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说白了高仙芝、李光弼、仆固怀恩他们的被诬陷,归根结蒂都是宦官监军制惹的祸。宦官权力过大也是导致大唐最终衰落以至于覆亡的根本原因之一。至于陷害哥舒翰的奸臣杨国忠,他对大唐的危害是人都知道,这里不必赘言。

总之,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包容性,唐朝前期正是有了这种包容现性,才会用这么多非汉人名将;后来因发生安史之乱,而安禄山、史思明恰好也是非汉人将领,所以唐朝政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开始对这些非汉人名将不信任了,不用了,包容性一失去,也就自然走向了衰落。因此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对“外族”人用的越来越少了。自唐以后各代,汉民族王朝对于非汉人也越来越忌惮,它的后果几乎是灾难性的:你不容别人,别人灭你。宋和明的亡故皆是如此。这就是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仆固怀恩四大非汉人战神无一善终给后人带来的启示。



双林居士


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世转向衰落的节点,安史之乱本该是一场能够及时镇压的叛乱,但是由于唐朝的几位皇帝瞎搞一通,最终使得叛乱的影响越来越大,最后还要请求外族出兵,这一举动使得唐朝皇室的威严跌落极点,也间接促使地方藩镇势力的做大。

本来能够快速镇压叛乱的几位当世名将,如:高仙芝,李光弼、郭子仪,哥舒翰,仆固怀恩等人,因为他们皇帝的不信任最后也没有落得个好下场。

高仙芝被杀

在安禄山骑兵反叛后,本来是高仙芝在潼关已经做好了拒守敌军的准备,但是唐玄宗派出的的太监,此时非但不想着如何抵抗敌军,而是向统兵大将索要贿赂,索要失败后向唐玄宗打小报告,而唐玄宗也是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把高仙芝杀了,刚开战就自毁长城。

李光弼郁郁而死


李光弼是唯一一个还算被皇帝信任的将领,当然这是指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在平定叛乱以后,李光弼也被唐朝皇帝猜忌,而且也是被宦官打了小报告,李光弼联想到其他几位的下场以后,就终生都呆在了徐州,最后郁郁寡欢而死。

哥舒翰投降安禄山被杀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的话,哥舒翰本来是可以安享晚年的,但是奈何安禄山反叛,在玄宗杀了高仙芝以后,哥舒翰就领兵与安禄山作战,本来哥舒翰是打算守城的,但是玄宗老头自己指挥,结果主动出击,把老婆本都输了,哥舒翰20万大军,最后只有2万人回来。哥舒翰也被俘虏了,然后向安禄山投降了,但是当时的哥舒翰因为中风的原因,基本是半个废人,安禄山觉得对他没用,所以就一刀杀了。

仆固怀恩被逼造反,身死乱君

仆固怀恩本来不会造反的,但因为仆固怀恩是吐蕃汗的岳父,使得唐代宗对他猜忌,再加上宦官的挑唆,使得唐代宗不信任仆固怀恩,下令让郭子仪取收他的兵权,仆固怀恩心里忧惧,所以造反,然后死于乱军。

郭子仪善终


最后只有一个郭子仪还算是善终,但是郭子仪做到这一步也是非常不容易,多次被收缴了兵权,最后都是因为皇帝无人可用才最终启用郭子仪的。

我们可以看到,自唐玄宗以后,唐朝的皇帝就变得多疑,而且也是在这个过程中皇权逐渐落入了太监的手中,自唐晚期的时候,皇帝的废立完全就掌握在宦官的手里。


这个历史很正


2019年是恋爱之年

因为爱你已久

爱你依旧

让你久等了

大家好,我是清欢渡racing,我为自己代言。 初次见面——请大家多多关照。

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名将封常清初战安禄山失利退守潼关,同高仙芝暂避敌锋,共驻潼关拒敌,本是正确的战略方案,但却受宦官监军边令诚的牵制。后者不懂军事,胡乱指挥,后来又向高仙芝索贿被拒,于是他诬告高仙芝无故放弃陕州土地、贪污军粮,唐玄宗听信谗言,便冤杀了他和封常清,把安史之乱拖入深渊。


在高仙芝被冤杀之后,唐朝派去的又一路大军。哥舒翰带病出征,统领20万大军。英雄所见略同,哥舒翰面对安史叛军咄咄逼人的气势,也是采取以守为攻的战略,就是据守潼关,以待战机。这都是正确的做法。当时远在朔方的郭子仪也是这样主张的。无奈唐朝中央政府再次做出错误判断,唐玄宗听信同哥舒翰有矛盾的杨国忠的谗言,强令哥舒翰主动出击叛军。结果哥舒翰中了叛军崔乾佑的埋伏,在灵宝大战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战败后,哥舒翰被部下捆绑到安禄山跟前献功。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生天不怕地不怕的哥舒翰居然屈膝投降了安禄山。但当时他年事已高,并没有被安禄山所用,而是被囚禁在洛阳。次年(757年)安禄山身死,哥舒翰也被安庆绪所杀,可谓是窝囊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没有善终。



李光弼,契丹人,是军事天才,安史之乱爆发后,随郭子仪一同在河东屡胜叛军。肃宗登基后与郭子仪一同拥护肃宗,被委以大任,长期在河东、河北将史思明逼入绝境。奇招频出,是当之无愧的战神,太原之战几乎将史思明的河北叛军全歼,史思明此后知李光弼来则闻风而逃。邺城之战后郭子仪背锅被夺兵权,光弼接替其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河阳之战再次打的史思明丢盔弃甲。李光弼是善终,毫无疑问,至于他后来的不得志,也是有很大自己的因素。他为求自保,置朝廷安危于不顾,并且屡屡抗旨不入朝,给各节度使带了很坏的头。



仆固怀恩在安史之乱时随郭子仪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骁勇果敢、屡立战功。又与回纥关系良好,曾出使回纥借兵,并嫁二女与回纥和亲。仆固怀恩家族中有四十六人为国殉难,满门忠烈。平乱之后,因被宦官骆奉先陷害,举兵叛唐,不久病死。

与各位功臣相对反的是安禄山的部将田承嗣,他占据魏博相卫洺贝澶七州、拥兵五万,最终基业传给侄子,开藩镇世袭先例,富贵荣华一生。


清欢渡racing


1、高仙芝被斩

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名将封常清初战安禄山失利退守潼关,同高仙芝暂避敌锋,共驻潼关拒敌,本是正确的战略方案,但却受宦官监军边令诚的牵制。后者不懂军事,胡乱指挥,后来又向高仙芝索贿被拒,于是他诬告高仙芝无故放弃陕州土地、贪污军粮,唐玄宗听信谗言,便冤杀了他和封常清,把安史之乱拖入深渊。

2、哥舒翰投降

高仙芝被冤杀之后,唐朝派去的又一路大军。他带病出征,统领20万大军。英雄所见略同,哥舒翰面对安史叛军咄咄逼人的气势,也是采取以守为攻的战略,就是据守潼关,以待战机。这都是正确的做法。当时远在朔方的郭子仪也是这样主张的。无奈唐朝中央政府再次做出错误判断,唐玄宗听信同哥舒翰有矛盾的杨国忠的谗言,强令哥舒翰主动出击叛军。结果哥舒翰中了叛军崔乾佑的埋伏,在灵宝大战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战败后,哥舒翰被部下捆绑到安禄山跟前献功。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生天不怕地不怕的哥舒翰居然屈膝投降了安禄山。但当时他年事已高,并没有被安禄山所用,而是被囚禁在洛阳。次年(757年)安禄山身死,哥舒翰也被安庆绪所杀,可谓是窝囊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没有善终。

3、李光弼郁郁而终

这跟他的个性有关。李光弼不像郭子仪那样心胸豁达,有容人之量,即便被宦官嫉恨仍能进能退;李光弼治军很严厉,对别人要求很严厉甚至苛刻,有种眼里揉不进沙子的味道,所以被鱼朝恩等人嫉恨时显得很愚笨和无奈。当他看到郭子仪被挤兑受打压时,干脆就躲避了。在763年初,吐蕃人趁安史之乱还没有完全平定,唐代宗李豫刚继位皇位未稳之时,乘虚攻入关中,占领长安。代宗仓皇出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急诏李光弼奔赴陕州勤王。但李光弼却害怕遭到鱼朝恩等陷害,拖延未去。后来还是郭子仪出面才赶走了吐蕃人;等代宗返回长安后,又两度召李光弼入朝,他都因忌惮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等的加害,仍不敢去长安见驾。这样就导致了李光弼的形象在诸将之中大损,他自己也感到耻辱、惭愧,致使忧郁成疾,于764年七月十四日去世,可谓英年早逝。

4、仆固怀恩反叛

这个首先还得怪宦官,这次是宦官骆奉先。763年,仆固怀恩奉命护送自己的女儿和女婿(女婿即回纥的登里可汗)回漠北时,骆奉先诬陷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图谋不轨。当然仆固怀恩也跟李光弼类似,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不够心怀坦荡,他自己虽然觉得很冤,但他却无法申辩,或者不敢为自己申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