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選擇艾灸,艾灸能解決什麼問題,什麼因素是接受艾灸的最大障礙?

老吳艾國潮


首先,謝謝提出這個問題,因為實在需要一篇客觀一些的文章了。

只所以這麼說,因為關於艾灸,有一起不同的態度和問題,影響了艾灸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下面先從中醫自身說起,先正己身吧!

其一:“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的灸法萬能說

針灸針灸,有針必有灸,兩者都是以經絡穴位為基礎的刺激方法,都是為了治病,古時並不區分誰治療誰保健。現代醫事管理,針法為侵入皮膚的方法,且針及不同臟腑組織,不同深度角度,有風險存在,學習練習時間較長,需要對解剖熟悉,為醫。而灸法(準確地說是間接灸)因其方便、安全(這個要辨證的看,操作不當燙傷的也不少,不一定燙傷就是好事,不是所有的燙傷都是化膿灸瘢痕灸喲!),操作易學、耗材便宜而受眾者廣,除醫療中使用外,更廣泛應用於養生保健,尤其近些年借科普宣傳之功,和民眾嚮往健康之風,艾灸極大普及,甚至催生了灸療這一保健行業,從業者頗多。

注意,這些從業者,也許並未系統學習過中醫,所以不應列入中醫隊伍當中(少數民間中醫除外),當然他們的所做所為,也就不代表著中醫。但那些總是掛在嘴邊上的中醫詞彙(雖然經常是曲解的),卻使大眾誤認為這就是中醫,也給許多中醫黑子們以口實。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被經常掛在嘴邊上的這句話,就是一個代表性的例子,這句話,經常被解釋為“針都幹不了的事,咱灸可以”,於是給患者盲目的信心與期望,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患者在網上問我問題的方式都是:請問我這幾種病、這麼些個症狀,十幾年的病史,中西醫都看了,看不好,請問您看我灸哪兒可以好?令人無語。

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出自《靈樞·官能第七十三》: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古人要求我們要觸診,前面還提了望診,請參考原文之前文)。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心肺居於膈上,脾居於中州,肝腎居於膈下,這說的是病位,即病氣所在) 。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通過體表望診觸診,診病氣所在後,判斷經脈之變化,謂道,然後根據經脈變化而用針,針少而散其表,針深而留其裡,不同情況不同用之)。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下上者,引而去之(所謂高者抑之,外者發之,邪在不同位置,治則治法不同)。視前痛者,常先取之(謂治病先求本)。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寒在肌表,可留針補中氣以拒之,寒入於中,則針合穴以瀉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凡病有針所不當用者,則用灸以治之)。

什麼情況下,其病是針所不當者呢?

楊上善注曰:“脈之陷下,是灸之所宜,不可針也。”此為經脈中氣血不足的情況,提示臨床中灸法多用於虛證,而且是人體物質層面的不足時,才宜用灸,不宜針刺。

換句話說,灸法是有其適應範圍的,即使是後世不斷拓展其應用,但也無法取代於針。試想,針有粗細長短,淺可針一分二分,深可達2寸3寸,或平刺掃散鬆解,或斜刺扎跳肌肉,或深刺觸及骨膜,灸之熱力怎麼可能滲透達於穴下的各個層次?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說,灸法溫通作用明顯,有補益之效(激發促進身體相關機能的作用,看灸在哪兒了),但對一些敏感體質或體內有熱(本有某種功能亢進,例如有炎性反應,或有腫瘤)的人來說,易加重內熱,出現口乾、煩躁、多夢、口瘡、心悸等症狀,甚至加重原來的病情。雖有引火歸源的說法,但實際中的確有很多問題出現,前幾天還接診一位溼疹年輕女患者,大夏天還穿著長袖,捲起袖子一看,溼疹已控制但上肢皮膚髮黑而厚,自述在養生館用灸後,由一小塊兒皮損,逐漸擴大,而施灸者一再強調,這是排毒的好現象,讓其堅持,她也聽話,一直堅持到全身溼疹遍佈...

所以,任何方法,都不是萬能的,我不想否定灸法的作用,因為我認為現在起到的作用遠遠不夠,見下面這一節中內容。


其二:灸法遠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即使是近代如此廣泛用灸,如何推崇用灸,甚至不容得說灸法有不足的地方(我前說了,先正己),但真正會用了嗎?未必。

灸法是一種體表刺激方式,為術。驅術必有道。灸法之道,實為經絡。可惜的是,不明經,亂用灸,實在糟蹋了古人留給我們這麼好的方法。

先看看古人是怎麼用經絡診病治病的。

《靈樞·經脈》篇中,記載了十二經的經脈病候,學過者會知道其中有“是動則病...是為某厥”,出現在每一條經脈的病候中(少部分經脈病候中只有是動則病,沒有是為某厥,其原因詳見我在《中國針灸》上發表的相關論文),這指是是臨床中的經脈診斷,就是要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經脈循行經絡之所,尋找特異性的“動”,就是在體表經脈路徑上看到的、觸摸到的異常變化,如皮損、條索、結節、溫度、自我異常的感覺等。而後面一段“是主所生病”,則描述瞭如何治療,其治療部位往往就在剛剛發現“動”的地方。

這種診斷點即是治療點,是針灸的獨特診療模式,只可惜,我們現代太多醫生只號脈扎針了,而忽視了體表經脈的探查觸診。

按照這個思路,不論用針還是用灸,都要先做經絡診查,都要找到那個“動”的地方,如果那個“動”的地方是陷下的,則必用灸,以使經脈氣血旺盛、充盈,才能發揮作用,才能祛邪外出。

那麼,不是陷下,能否用灸呢?

當然可以,因為從灸法樸素的本質上說,它是一種溫和、持久而滲透的熱刺激,與炙的烤肉感明顯不同。實驗表明,用真艾好艾,其溫度可恆定於42度左右,不冷不熱,施灸時間當控制在20-40分鐘左右,20分以下,熱力未能有效滲透,40分鐘以上,熱力易過,導致“溫水煮青蛙”的低溫燙傷(看看很多患者的肚子上的花瓜紋理吧)。

在適宜的溫度下,穴下淺層的筋膜(肌肉外面的一層保護性結締組織)和各骨連接外層的膜連接,就會鬆弛疏張,使得其上的信息更好的被傳遞。這信息包括肌肉骨骼之間的力學關係(經筋),包括微循環中的血液淋巴流動與滲透壓平衡(絡脈),包括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中說不清的共同介導物質的功能發揮(經脈),總之我們習慣地稱之為“疏通經絡”,而特別有意思的是,往往灸時出現循經感傳現象(或冷或熱或麻或癢的多種自我感覺循經出現)的位置,是我們發現“動”的地方,換句話說,是在“動”的位置施灸,會有更佳的治療效果。

在過度用灸的情況下,穴下淺層本來舒張的筋膜及膜連接等薄薄的結構,就會被炙成攣縮,甚到瘢痕,影響了經脈氣血的流通,人為造成了更為嚴重的經脈不通。

如果說,灸可以治百病(萬病不敢說哈),甚至某些本不宜灸的病症,亦有神奇有效的例子,那全都是因為我們找到了經脈之“動”,這個“動”恰恰是解除這個病痛的關鍵鑰匙所在,亦或說,很多時候,是誤打誤撞,找到並解決了問題。

所以結論不言而喻,真心想用灸的人,就會去認真系統地學習經絡,尋“動”求道。圖省事,一知半解的人,抱著無知者無畏的態度,仍然在片面誇大地用灸。


想真正的感受並掌握灸法的神奇嗎?開啟經絡學習之旅中吧!


程氏針灸程凱


艾灸現在越來越被大眾接受,艾灸主要解決風寒溼瘀等問題。現在大多數人都有體溼體寒和瘀堵問題,而艾灸屬於一種綠色安全且可以深入骨髓的調理方式。古語云,針之不至,必灸之。則說明了艾灸的無法比擬的優勢。

艾被稱為地之陽,具有自動找病的特殊功能,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且一穴可通全身。

目前艾灸遇到最大的問題便是艾灸的時間侷限性,艾灸比較適合白天9:00-17:00之間,而最好是晴天,無風。可對於上班族來說,只有週末才可能有空閒時間,每週短暫的休息時間還要扣除颳風下雨打雷等天氣,扣除農曆十五,時間太有侷限性了。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便是艾灸的排病反應。艾灸過程中可能會有痠麻困痛涼等感覺,有些人受不了這種感覺,或者感覺不到,灸會認為艾灸不好。而且艾灸有自動找病功能,當你在艾灸腰部時,可能艾熱會傳到有病的膝蓋,引起酸困感,有些人會粗暴以為艾灸會把病情加重。不知道其實是艾灸在調理腰部的同時,也在調理膝蓋問題。

所以艾灸還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同時不斷更新,最好能提供在辦公場景就能艾灸的有效產品。

希望我們的艾灸技術普惠更多家庭,能給更多人帶來健康和幸福。


大象愛養生


艾灸非用不可的15個理由!👇👇

1.艾灸可以起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驅寒除溼,消腫散結的作用。

2.艾灸功效不勝枚舉,凡虛實寒熱均可灸之。——《紅爐點雪》

3.艾灸可以增加白細胞、血紅素、紅細胞數量和白細胞吞噬功能,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和應變抗病能力。

4.艾灸可以調整臟腑功能,促進新陳代謝。

5.艾灸可使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溫之,熱者散之。

6.艾灸是藉助灸火的溫和熱力和藥物作用,刺激**道以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扶補陽氣,散寒止痛的作用。

7.艾灸能有效調理男科、婦科各類炎症及病症,可治療不孕不育問題。

8.艾灸對兒童感冒、積食、不消化、增高、免疫力低下有調理作用。

9.長期艾灸對120種常見病症有防治作用,即中醫講的“治未病”。

10.艾灸能有效調理頸肩腰腿痛,如:頸椎病,腰椎病,關節風溼等。

11.艾灸可使男士腎氣旺盛,增強腎上腺素的調整,使機體精力充沛,緩解疲勞,釋放壓力。

12.艾灸對女性有暖宮散寒、止痛調經、溫養氣血的功效,可有效恢復宮腔內部氣血循環,使毒素排洩,防止**早衰,讓氣血充盛,重塑女性健康、美麗、年輕活力。

13.艾葉燃燒產生的紅外熱能其滲透力是普通紅外的3-4倍,非其他熱源可以相比,故有“灸不離艾”之說。

14.艾灸可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

15.艾灸一個月症狀明顯緩解改善;艾灸一年發現自己很少吃藥,很少光顧診所和醫院,心態變得積極樂觀;艾灸三年會發現周圍朋友對您的體能,氣色與容貌充滿了無盡的羨慕感;艾灸十年您可以自豪的說我依然年輕。


ein30922902


艾灸的流行,基於扶陽派的興起。

黃帝內經雲:奉陰者壽。好多扶陽派都是窮兵黷武,除寒務盡。認識高一點的知道引火歸元,導龍歸海,卻不知陰既已虛,陽何以藏。

陰虛者不宜艾灸,扶陽派認為陰虛者百難一二,實則陰虛者十之八九。

養津液以藏陽,勿使陽越於外。醫者當常置案頭心頭。


中醫臨證心法


因為艾灸是中醫五術之一,屬於中醫技法。

艾灸,以溫經通絡為主攻,偏補法。

作為工具,前提是掌握中醫思想,入中醫之道,以道御術,這是最難得,也是懶人放棄的,所以,多數情況有了工具也不會用。


養生的智慧


療效實在,可見!


無缺


古人云:三年之病求七年之艾,說明效果很慢。


盛德峰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艾葉的性味歸經。艾葉的採集應該是每年5月5日早上不見陽光為好,也可以是每年的清明節,時間都是陰曆。三年病需要5至10年的陳艾葉,這是臨床療效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