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為火神山建設者“暢通”回家的路

■ 來論

這兩天,武漢揮淚告別各地援鄂醫療隊的一幅幅畫面,感動了無數人。與此同時,377名火神山、雷神山工人隔離期滿卻不能回家的新聞,也引發關注。

據報道,火神山、雷神山相繼交付使用後,相繼撤離的一些工人在當地集中隔離,截至3月14日,最後的377名工人都已隔離滿14天。但他們既未接到可以返鄉的通知,也不能離開隔離點,隔離結束後將面臨失去收入的困境——隔離期內可獲補助約5000元/人,但期滿不再發放;同時也不被視作“滯留人員”,享受不到300元/天的專門補助。經多方協調,當地至今未給出解決方案。

1月23日武漢關閉離漢通道後,為助力“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來自全國各地的近萬名工人“逆行”來到武漢。僅10天時間,兩座醫院從方案設計到建成交付,這驚人的“中國速度”背後,是一個個建設者的無畏付出和滾燙赤誠之心,也給了民眾更多“戰疫”的力量。

如今,終於迎來武漢“雙零”新增、全國疫情總體向好的局面,這些曾經的建設者卻遭遇身份尷尬、暫無收入、有家不能回的重重困境,不免讓人心酸。

從報道看,此前當地對於這些工人也採取了較妥當的安置。無論是提供場所集中隔離,還是隔離期給予經濟補助的措施,都是對其生命健康權益和經濟利益的保障。

由於工人數量較多且來自不同的施工團隊,分批撤離週期過長導致政策生變,這些客觀情況也給有關部門和相關企業的統一管理造成困難。某種程度上,這也導致工人們的需求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反饋。

但無論是無法返鄉,還是因“身份困境”被卡在補助序列外,他們的遭遇都指向一個問題:這些建設者理應得到來自政策層面更多照拂、更恰當的安置,而不應是現在這樣——走也走不了,沒法像援鄂醫療隊那樣被集體安排撤離;留也留不下,補貼斷了,生計難以為繼。

從常識上看,這些常年奔波於建築工地的工人們能在疫情危急、春節全家團聚的情境下,逆行來到武漢,確有為國紓困的赤誠之心,但很多人的經濟狀況恐怕也不會太好。一些人可能就是一個家庭的最大經濟來源,困在武漢又沒了補助後,其返鄉、復工心情之迫切可想而知。

而今,隨著新增病例首次“雙零”,武漢戰“疫”進入了新階段,無論是進一步鞏固疫情防控成果,還是開展有序復工復產,其面對的工作自然是千頭萬緒。但是,為這些冒著生命危險來到武漢的建設者們“暢通”一條回家路,讓他們儘早安全、順利地回到家鄉,也不該成奢望。

□梅堂(媒體人)

評論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