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横扫四方的阿拉伯军队为何会迅速沦为战五渣?

ONE万泉


从数千年历史来看,阿拉伯这个民族整体来说,并不是很善于战斗(相反倒是非常善于做生意),历史上也长期没什么存在感,只能给波斯帝国或者罗马帝国当跟班。直到5世纪,阿拉伯半岛上的部族还处在氏族公社的状态,被萨珊波斯和东罗马帝国看作“野蛮人”。到公元6世纪,萨珊波斯和东罗马帝国大打出手,战火笼罩两河流域,商人们决定把商路稍微往南边绕个弯子,经过阿拉伯半岛。商人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更先进的体制。氏族社会瓦解了,私有制出现了,麦加等地成为繁荣的城市。这时,穆罕默德出现,创立了伊斯兰教。

由于伊斯兰教当时比较先进的,它不像犹太教那么排他,只要愿意信仰真主,不论种族血统都可以成为兄弟手足;它不要基督教那么多复杂的理论和礼仪流程,只要你遵守斋戒制度,每天祷告,就可以算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在教团内部,要求相互关心,富裕的信徒应该拿出一定比率的收入来帮助贫穷的信徒。再加上伊斯兰教搞全民教育,所有人无论贫富,都到清真寺诵读可兰经,同时也就学习读书写字。因此不难理解,伊斯兰教在广大阿拉伯人,尤其是穷人中间广受追捧。要是有人不肯信教,甚至来捣乱该怎么办?揍到他们吐血,要是战死能上天堂享受无尽幸福!于是乎穆罕默德麾下的伊斯兰军团,打得阿拉伯那些旧贵族屁滚尿流,呜呜求饶。630年,穆罕默德率伊斯兰大军兵临麦加。此后,阿拉伯各部族纷纷前往归顺,阿拉伯人靠着伊斯兰教完成了统一。两年后,穆罕默德含笑长逝。

这时候,依靠新兴伊斯兰教的组织性和凝聚力,阿拉伯人成为了西方的一股铁流。正好东罗马帝国和萨珊波斯帝国打了几十年仗,被阿拉伯人如狼似虎,猛扑过去,立刻把筋疲力尽的两大帝国全踹翻了。638年,阿拉伯人攻克耶路撒冷,东罗马帝国彻底退出西亚。642年,阿拉伯占领埃及,同时击溃波斯主力,波斯国王651年身亡,波斯灭亡。664年占领阿富汗,698年占领北非首府迦太基,到8世纪初,整个北非都被阿拉伯占领,更于711年踏上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葡萄牙),灭掉了立国300年的西哥特王国。

当然,阿拉伯帝国也完全达不到“所向无敌”的地步。

他们能在很短时间内击溃东罗马帝国和波斯第二帝国,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两个帝国本身已经在长期战争中变得空虚,才让阿拉伯人坐收渔利。此后在北非,因为柏柏尔人较为顽强,阿拉伯人的进展就缓慢得多,半个多世纪才占领整个北非。东欧方向,阿拉伯遭到东罗马军的反击,717、718年的君士坦丁堡大战中,阿拉伯两千多艘船希腊火和风暴全灭,从此再没有力量从东欧进军。西欧方向,阿拉伯人遭遇了法兰克帝国,在732年的普瓦提埃战役中被西欧骑士们杀得大败亏输,主帅丧命,从此西欧这一路也只能守住伊比利亚半岛,不大敢再贸然东进了。亚洲一路,阿拉伯军队在今天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怛罗斯遭遇大唐,751年农历四月,两军在怛罗斯大战,3万唐军和7万阿拉伯军各自损失近半,两大强国默认了势力范围的划分。

在公元8世纪中叶阿拉伯扩张到达巅峰时,其领土面积高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3500万。但随着繁荣富强,原本阿拉伯人那种玩命的精神也渐渐消散了。一方面内部出现了教派矛盾,另一方面伊斯兰教不光是阿拉伯人信奉,还有不少其他民族,比如西边的柏柏尔人和东边的突厥人也信仰了,这些新的教友可比逐渐腐化的阿拉伯人更猛。在公元9世纪,突厥奴隶集团——马木留克骑兵控制了阿拉伯帝国,连哈里发都成为这些彪悍勇猛战士的傀儡,不听话就会遭到废黜、拷打、杀害。945年,波斯军阀布韦希家族带兵打进巴格达,于是哈里发又落到了布韦希家族的手中。

由此可见,阿拉伯其实也就在穆罕默德刚开始传教的两三百年比较生猛,之后就沦落了。虽然阿拉伯帝国这个名号还是被维持了好几百年,但里面的阿拉伯人其实基本只负责赚钱和传教、搞科研。真正打仗的,无论是西边的柏柏尔人,本地的库尔德人,东边的突厥人、花拉子模人、阿富汗人,都比阿拉伯人要能打。西边的十字军骑士和东边的蒙古大军,也都不是阿拉伯人敢仰望的。阿拉伯大帝国的政权也是被突厥人、花拉子模人、库尔德人争来夺去。等到奥斯曼土耳其崛起之后,正式废黜阿拉伯帝国的末代哈里发,阿拉伯国家则沦为奥斯曼属下的臣民。

时至今日,阿拉伯虽然在20世纪摆脱了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和英法的殖民奴役,但他们不善战的天性继续保持着。宗教势力过于深入,以及教派矛盾,反而阻碍他们进一步发展,削弱他们实力。这种情况下,战五渣也就是很正常的格局了。





巴山夜雨涮锅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古代封建王朝的更替都是胜极而衰的过程,只不过阿拉伯帝国的辉煌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大约7世纪的时候,沙特半岛穆罕默德的一支兴起,凭借着宗教信仰和相对淳朴的军队,迅速统一了沙特半岛全境,并极力向外扩张,形成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封建帝国,领土面积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北非,西亚和欧洲的一部分地区。

有点类似太平天国的衰落,阿拉伯帝国建立之后,前代哈里发励精图治,轻傜薄役,帝国一派兴旺发达景象,并四处通商,建立客世界性的商业贸易路线。但帝国统治集团很快就丧失进取心,开始贪图享乐,内部日益腐朽。

另一方面,由于阿拉伯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在王位的继承问题上,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斗争始终不断,很多哈里发都是经过流血政变才登上的王位。长久以往,帝国内部消耗极大,开始日趋衰落。

最后,阿拉伯帝国是靠武力征服了广大的地区,这些地区上活跃着多民族和不同的文化,民族和文化矛盾始终存在,每任哈里发在位期间都需要处理大大小小的叛乱时间,这不仅消耗着帝国的财力和军事,还成为帝国内部极大的隐患。





泠喃


大家好。首先我先解释一下标题,战五渣意思是战斗力只有五的渣。

话不多说,步入正题。阿拉伯帝国即伊斯兰帝国。由伊斯兰教的创始人默罕默德于公元632年建立。伊斯兰帝国曾经是7大帝国之一。(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中华帝国,蒙古帝国,大英帝国。)阿拉伯帝国是为数不多的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鼎盛时期,东到印度河葱岭,西至大西洋,北达大高加索山脉里海法国南部,南通阿拉伯海,撒哈拉沙漠。总面积达1340万平方千米。(接近于今天的俄罗斯。)


其战略地位也是十分的重要。阿拉伯帝国所处的西亚地区,是陆路连通欧洲和亚洲的重要路线,也是亚洲和非洲联系的必经之路。可以说是欧洲,亚洲,非洲连接的纽带。虽然欧洲人到亚洲的路并不只有这一条,但是无疑都处在高伟度地区,气候寒冷。这里便成了欧亚交流的必经之路。

大量的欧洲商人和亚洲商人交汇于此。促进了本地的经济繁荣发展。并且在短时间内接收了欧亚不同的先进文化。不同方面的思想成果大量涌入,使得阿拉伯帝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了仅次于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又一位地中海霸主,这同时也使得阿拉伯帝国的领导人野心迅速膨胀,他决定向东扩张。

公元710年,阿拉伯帝国的大体实力已和吐蕃不相上下,又面临和大唐帝国的“军备竞赛”1.阿拉伯帝国大举发展军工业,从而忽视了经济方面的发展,农业也相应的产生了衰落。


2.这时的阿拉伯帝国只是一个刚成立不久的政权。经济制度等方面发展并不成熟,且统治也没有深入民心。

3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并不仅仅只是伊斯兰教的功劳,阿拉伯还有很多地区都是靠武力掠夺来的,不同地区人民的思想、宗教、文化总有些隔阂,人心并不团结。

但是阿拉伯帝国的领导人已经来不得顾及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大举进攻,结果自然是遭到了重创,在怛罗斯战后再无能力东进。此时阿拉伯帝国看似是一个帝国其实已经一分为三,只得苟延残喘。终于在公元1258年首都麦地那被蒙古国旭烈兀攻下亡国。历时626年的阿拉伯帝国统治宣布结束。(默罕默德知道后会很伤心吧!😞)

欢迎多多补充交流,望有帮助。

感谢大家,猪年大吉。


MASTER


阿拉伯军事力量并不是退化成为了“战五渣”,而是因为精英人口的分流与衰退,逐渐被征服地区所同化或被新人取代了社会最高阶地位。所以,这种武力衰退在实质上是一种阿拉伯人社会地位下降,以及技术和军事水平发展的共同结果。

早在阿拉伯人进行爆炸性扩张之前,他们已经长期活跃在西亚和两河流域的战争舞台上了。从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沙漠地区到整个阿拉伯半岛内陆,再到南方的也门沿海,都有着大同小异的阿拉伯人口族群。他们也就经常成为各大帝国招募的雇佣兵部队。


旧时代的阿拉伯人,按照地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居于北方,在文化上靠近传统的古典文明区域。但无论是西部的叙利亚-希腊化派系,还是东部的两河-波斯派系,都是以轻骑兵为主的军队。纵然有帕尔米拉这样发展出古典帝国军队的异类,也只是昙花一现。相比之下,他们在南方的亲戚则更加偏向步兵作战。虽然大部分战士配备了乘马或骆驼代步,依然喜欢结成步兵方阵作战。

随着阿拉伯人的内部统一,这两种军事体系被进行了结合。因此,早期的伊斯兰军队往往是一支以各类步兵为主体-精锐骑兵为主要突击力量的武装。身披重甲的步兵居于阵线的前沿,掩护身后的轻步兵进行投射。数量有限的骑兵则在敌人疲惫时,发起决定性的反击。或是在己方遭遇困境时,负责堵住阵线缺口,并策动大规模反击。


但当阿拉伯帝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很多被征服民族的附庸部队开始加入进来。尤其当阿拉伯人以部落或区域性政治团体为单位,进行四散性质的分头攻略,原本的征服者大军数量就被严重的稀释掉了。于是,在阿拉伯人大扩张的后期,很多所谓的阿拉伯帝国军队已经不再由阿拉伯人担任主力。叙利亚地区的前东罗马军队、北非的柏柏尔人轻步兵和轻骑兵、东方的波斯-中亚骑兵,构成了末代征服者的军队主流。

所以,远在阿拉伯帝国势力出现衰退之前,阿拉伯传统战术体系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西欧的法兰克人、爱琴海两岸的东罗马人、北方的大量突厥人、南方的印度人、东方的唐朝人,实际上面对的都是不一样的阿拉伯军队。


这个自然发展过程,在阿拉伯帝国进入波斯化的阿巴斯时代,更是因为内部问题而加速发展。一方面是代表波斯东部地方的呼罗珊地位崛起,另一方面是阿拉伯王公内部为了内战而招募突厥奴隶兵作战。最后是代表传统阿拉伯军事体系的叙利亚派衰微。三个因素一起让晚期阿拉伯军队在实际上成为了骑兵为主的中亚-波斯武装。恰碰骑兵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一波扩张,顺理成章的将步兵挤到了次要位置。那些原本的阿拉伯人,也往往随着社会地位下降而成为军队里的辅助性力量。

阿巴斯帝国的权威崩溃后,本身成为了一个蜗居巴格达及周边区域的小国。波斯-突厥化的骑兵部队,成为了主宰欧亚大陆中心位置的决定性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阿拉伯人与他们的军事体系就已经没有存在意义。至少在10-12世纪的中亚,还有大量的阿拉伯社区存在。他们也往往为突厥化的统治者提供了有限的重步兵和封建骑兵部队。


在南方的传统阿拉伯地区,阿拉伯人因为失去了帝国而重新回到了扩张前的部落-城市割裂状态。所以,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先祖的战争技艺。在周边新穆斯林帝国不断崛起时,他们还会持续的提供雇佣兵部队。一直到近代,还有为马穆鲁克和奥斯曼两大帝国作战的记录。但因为全世界整体军事技艺的提升,其地位与作用也日益退居边缘位置。

此外,在北非地区的传统阿拉伯势力也坚持自己的武装样式。但因为十字军、突厥化军阀和蒙古帝国的不断冲击,他们也被迫招募外族部队或索性自己也改用新来者的军事风格。这个过程在13世纪才初露端倪。尤其是来自西亚的军阀萨拉丁入主埃及与使用奴隶兵源的马穆鲁克王朝兴起,是这个进程的关键性节点。


类似的情况也在北非西部与今天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地区出现。尤其是后者受到北方基督教国家的不断冲击,被迫招募了很多旧哥特贵族和没有土地的基督教骑士为自己作战。在不知不觉中,将旧阿拉伯战术体系改为了类似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军队风格。一直到1492年的格兰纳达陷落,都是如此。地域更加偏僻一些的北非西部,也因为15-16世纪的欧洲军事技术进步,吸纳了很多欧洲背教者士兵。在潜移默化之中,丢去了先祖的作战体系。

但若要就此认定阿拉伯人便从了所谓的“战五渣”,是非常不客观的事情。因为一直到16世纪时,传统阿拉伯战术还会在东非的索马里地区出现。只是在帝国曾经扩张过的很多地方,新的军事技术进步与社会结构改变,让旧阿拉伯军队失去了生存空间。这一切完全是一个自然发展和替代更新的过程。


米南德王问道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在中世纪建立的伊斯兰封建王朝,帝国建立后,皇帝哈里发了巩固强化自己的统治,并满足阿拉伯人对贸易商路和土地的需求,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对外野蛮扩张。以惊人的速度建立起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庞大超级大帝国,鼎盛时期领土达到了1339万平方公里,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里海,南接阿拉伯海。

阿拉伯文件的核心是伊斯兰教,在长达约五百年的时间里,伊斯兰教都扮演着推动和促进阿拉伯文明走向繁荣兴盛的角色。

阿拉伯在对外扩张中,充分的发挥自己地域的优势和善于经商的民族传统,学习来自四面八方的文明成果----希腊的哲学思想、印度的数学、波斯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及文学、还有中国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等。

 鼎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在军事方面所向披靡,几乎是攻必克、战必胜;在文化艺术方向和科学技术领域也领先世界,先后形成了亚历山大学派、巴格达学派等著名学术流派。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化、经济巨头,有艺术家、工程师、军事家、学者、诗人、哲学家、地理学家、商贾,阿拉伯帝国的统治都也对科技创新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得阿拉伯帝国在各行各业等领域都全国发展。


但是,任何强盛的帝国如果不自我革新,提升帝国统治管理能力,构建适合自己的统治官僚体系,就难逃盛而衰的命运。在早期阿拉伯人所信仰的伊斯兰教虽然提倡学习、吸取来自各方的优秀知识文化,但其内在的价值观始终将知训和科学当作统治的手段而非推动帝国的发展,对于阿拉伯人来说,掌握知识必须要服从宗教,最终的目的是要巩固伊斯兰教的统治,所以在维持了几个世界的领先发展,最后还是走向的衰落。


自公元11世纪的外族入侵,让阿拉伯帝国受到重创,这时的帝国开始慢慢的走向下坡路,颓废之势不可抵挡。从1096年开始,近二百年之久的十字军东征,让小亚细亚、地中海东岸、尼罗河等阿拉伯经济最为繁荣发达的地方遭了战火涂炭。

 

到了13世纪中叶蒙古入侵,两河流域、波斯受空前摧毁,历史文化名城巴格达毁于一旦,城池到居民遭遇屠杀,阿拉伯文明的辉煌时代在1258年随着阿拔斯王朝覆灭戛然而止,从此由盛转衰。

随后阿拉伯帝国走向分裂,各地军事将领纷纷独立,建立起数十个国家,相互战争。一代大帝国就此消失于世界的长河之中。

  


  


欢乐哈哈笑


军事素养沦丧了。

军事素养主要是指战略战术水平、教育训练水平、反应和应变能力、战斗作风、战斗意志以及军心士气等。军事素养与素质有关,主要取决于平时的训l练和素养。阿拉伯军队高层不缺少西方著名军校毕业的军官和国外的军事顾问,但是基层军官和普通士兵的军事素养极低,而基层人员才是战斗力的保障。战略战术相对落后,没有及时更上最新。

世界各军事大国,除了有自己的军事工业,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完善的军官培养体系,提高军人素质,而阿拉伯国家特别是沙特等富国除了用金钱堆装备,没有一所像样的军校。

情报体系缺乏,自以为靠自身金钱的优势就可以扩充装备击垮对手。


自诩闲者


我认为可以粗略的归结为自身、地缘、时代这三个因素。第一,自身因素:不思进取,军政大权被外族把持,战斗力逐渐下降。阿拉伯帝国强大之后,许多阿拉伯贵族便沉迷享乐、不思进取,不再愿意处理繁琐的国家事务。同时,随著领土的不断扩张,帝国需要管理更多被征服的先进地区,这就需要大量任用被征服地区的人才治国,于是越来越多的外族人进入了帝国高层。例如,在怛罗斯战役中打败唐军的呼罗珊兵团主要是波斯人,把持阿巴斯王朝大权的巴尔马克家族也是波斯人,此后又有大批突厥奴隶充当哈里发的禁卫军,这些外族把持了军政大权。军政大权被外族把持后,阿拉伯人因长期得不到锻炼,而导致战斗力水平下滑,逐渐无法承担战斗任务。所以中世纪中东就有这么一句谚语:“波斯人治国,突厥人打仗,而阿拉伯人只有念经的份”。第二,地缘因素:强邻太多,缺乏再次崛起的机会,战斗力被频频“阉割”。中东地处四战之地,许多强大国家都曾在这里出现,要在此建功立业并非一件易事。7世纪时期,拜占庭与萨珊波斯连年征战、两败俱伤,同时阿拉伯人内部又涌现出一批杰出人才,才给了阿拉伯帝国崛起的机会。阿拉伯帝国解体之后,波斯诸帝国(塔希尔、萨法尔、萨曼、萨法维等)、塞尔柱王朝、阿尤布王朝、马穆鲁克王朝、奥斯曼帝国相继成为中东的主人,这些大国频频压制阿拉伯人的势力,对阿拉伯人实施“弱化”政策:例如,在奥斯曼帝国的某些时期,阿拉伯人甚至不能参军、不能持有武器,敢于反抗的人都被奥斯曼官府处决。在这么多强权的反复压制下,一盘散沙的阿拉伯人,显然缺乏再次崛起的机会。第三,时代因素:历史变迁,落后于世界潮流,战斗力水平严重滞后。在古典时期,阿拉伯半岛地处交通要道之上,便于吸收各地的先进技术与事物。早期阿拉伯人武力强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借鉴了古希腊、古波斯、古罗马等外部势力的军事经验。然而,自16世纪以后,世界上发生了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等历史大变革,阿拉伯半岛逐渐无人问津,沦为了闭塞的地方。18~19世纪,包括阿拉伯半岛在内的整个中东地区,都陷入了停滞不前、不进反退的状态中。包括阿拉伯人在内的中东各族,也在这段时期变得固步自封,慢慢的落后于世界潮流。等到西方列强势力进入阿拉伯地区时,这里已经衰落到了可悲的水平。

总的来说,由于以上三个粗略归结的因素,导致阿拉伯帝国解体以后,阿拉伯人的战斗力大幅度下降。不过,整体战斗力下降,并不排除个别阿拉伯政权仍然很能打,例如17世纪的阿曼苏丹国,曾将葡萄牙帝国打得落花流水;而一战中的阿拉伯游击队,也在劳伦斯的率领下,屡次击败奥斯曼帝国。


深眸


因为打仗不再用骆驼和弯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