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青少年來說,剛開始練習硬筆書法,你認為是練筆畫重要,還是結構重要?

習兿無涯


對於硬筆書法,有人說一個字只要結構掌握好,就算成功了七八層,可見結構對於硬筆書法的重要性。

但對於剛開始練習硬筆書法的人來說,可能理解不了結構的具體含義,基本都是從筆畫開始練習的。包括我自己也是,我就是從筆畫開始練習的,直到現在都沒正經練過結構,無非就是在側重練筆畫的時候注意一下結構就完事了。也沒正經練習過筆畫,直接照帖臨習整個字,但在臨帖的過程中,每一筆每一劃都認真對待,筆畫也就是相當於在臨整個字的時候練習了,現在感覺還可以,唯獨捺還寫不好。

自己在練字的過程中才慢慢領悟到字的結構是怎麼回事,放到剛開始的時候對自己來說那就是個抽象的概念。所以說我認為對剛開始練硬筆書法的青少年來說,還是練習筆畫比較重要。



王亮硬筆書法


總體上,硬筆字結構重要!結構重要!結構重要!

這是我個人的觀點,也是向一些書法家交流學習的結果,給出的結論是一樣的:

硬筆字,結構重於筆畫,如果是青少年學規範字,考慮到應用於書寫的現實意義,更是如此。


通俗的講,硬筆楷書:

只要結構搭配合理,筆畫的提摁頓筆即便不明顯,字往往也能寫得漂亮。筆畫的提頓可以弱化,但是,筆畫要保持最基本的乾淨。

矛盾有輕重之分,不能是非此即彼的極端化,我們講,硬筆的結構要重於筆畫,並不是說筆畫如同麻花,字也好看。


反之,追求筆畫的極致,強調提摁與頓筆,精細的筆畫,寫字速度過於緩慢。倘若結構不過關,漂亮的筆畫,也很組合出來漂亮的字。

所以,筆畫過多的提摁與頓筆,從“寫字”的意義上來看,對青少年也有不利的一面。

硬筆行書:

硬筆行書的書寫速度,與筆畫線條質量關係很大。

行書,有一個最優的速度,也就是自然書寫。這個最優速度下的線條,能更好的表達行書的自然流暢、輕重緩急。


如果行書行筆過慢,行書的線條反而容易呆滯,氣脈不暢。

如果行筆過快,也不太好,筆畫線條質量很難保證。畢竟,行書相對於草書而言,是有良好的辨識度的,很多行書結構沒有異化、沒有草化,只是楷書式的快寫,少了頓筆,多了圓筆而已,並不適合過快書寫。

綜上,青少年學硬筆書法時,結構與筆畫都重要,但迴歸到“寫字”上,必然是:結構重於筆畫!


行書一點通


因為家裡有位剛上小學的孩子,在教他寫字的過程中,有點心得體會來與大家分享。


幼兒園階段,抱著解放天性的思想,並沒有刻意地去規範對孩子寫字要求,任由他胡寫亂畫,而一旦進入了小學,對於愛好書法的我,則開始嘗試如何去指導孩子把字寫好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體驗,個人總結了幾個大的把握方向:耐心、嚴格、循序漸進。

耐心和嚴格大家都能理解,但進入到了實踐,相信還是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孩子如一張白紙,要在這張白紙上畫出美麗的圖案,家長的言傳身教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於幼童天性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於是大聲喝斥及懲罰便成了大人們的一貫手段,殊不知此時講一些古人學書的典故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則更能讓孩子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

嚴格是讓孩子在書寫姿勢規範和習慣上要一絲不苟;耐心是讓孩子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意義。有時培養孩子的“優秀感”比培養他的刻苦精神更為重要。




教孩子寫字時我是反其道而行的,即先學章法,後習間架,再練筆畫。我常對孩子說寫字一定要整齊、乾淨……要培訓空間感,一開始不要在乎一招一式,而要在格式與排列上勻稱諧調,即便是單字寫得很醜,但整體要很和諧,這是其一。

第二學習間架。字的搭配也是練習空間感的方式,怎樣搭配一個字最好看?什麼情況下要左高右低或上下怎麼安排?正確筆順怎樣寫?主筆是什麼?怎樣做到平衡等。簡單舉例:我在教字過程中運用了“計白當黑”的方法,不論寫數字、拼音還是漢字,當你形容出筆畫與筆畫空隙要留出的幾何形狀時,往往比講“這筆要怎麼寫”來得更直觀也更能讓孩子快速地掌握筆畫的準確位置。

第三才到筆畫的練習。筆畫是要講究頓挫、輕重、節奏,向背……是要摳細節的,如果讓控筆能很弱孩子過早地接觸筆畫,只能事倍功半,讓孩子覺得寫字是項苦差事。因此筆畫的學習應放在四年級以後,孩子10歲左右再學習,這便是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




看過一些少兒比賽展示時寫的字與作業本上的字簡直天壤之別。這說明了少兒書法教育中運用能力是缺失的一環,是普及書法過程中的“短板”,也是家長應該補上的一課。個人認為讓孩童從書法教育中拓展到怎樣去“審美”比單純把字寫好更重要,畢竟我們不是要把人人都培養成“書法家”,而具備“審美”能力才是每一個人基本的素質要求。

當然,這只是個人的一些簡言陋識,一切結果都要實踐來驗證,各位有好的建言望一同討論!

[臨池管窺]謝謝閱覽!


臨池管窺


我是雨夜構想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對與青少年來說或者說不只是青少年,我們所有的人都應該學些硬筆書法。至少要寫的一手好字。才能讓人賞心悅目。我們現在書寫主要是硬筆,應用非常廣泛,所以把字寫好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任,也是對觀看的人的一種莫大尊重。當你的字上升到書法的程度時,你就會感到成就感。這是對你長時間練習最好回報。但是要上升到書法的的程度,可不是那麼容易的,那就要經過千錘百煉和不俗的天賦。歷史上那個書法大家不是歷經數十年的不斷學習和磨鍊才被大家所知啊!



要說怎麼學習吧,筆畫和結構同樣重要。要按照一定順序學習,首先就是筆畫。然後才是結構。也可以說在學習筆畫的同時掌握結構。學習筆畫就要有耐心,一點一點的來,彆著急,一定要有耐心,記住心急吃不到熱豆腐。


練習筆畫就像一個孩子學習走路。只有走的穩當了。才可以跑。一定要一筆一劃,千萬彆著急。一天可以練習3到5個筆畫。把這幾個筆畫結合到實際的文字中去。研究他在這個字中的結構。其實漢字結構是有口訣的。這幅圖就可以概括了

我也是一個初學者這些看法都是我自認為的。也不知道對不對,還請各位老師指正。這裡拋磚引玉發幾篇我自己練習的字。其中筆畫結構很多還有欠缺。我也是在努力練習中。希望各位老師多多指正,不勝感激。謝謝。



雨夜構想


綜合考量,我認為結構更重要。

從地位作用上,字的結構更重要。硬筆書法筆法簡潔,也不存在墨法,因此與線條藝術更為近似。相對而言,點畫是細節問題,主要是使轉硬筆的技巧,可以在後天大量的書寫實踐中磨練養成。而結構是硬筆字的大頭,就像房屋的鋼筋骨架,結構練好了,結體就不會差,胚子是正的,便於深加工,硬筆字也就成功了一半。



從技巧難度上,結構易點畫難。結構是點畫空間佔位,像堆搭積木,重點是掌握重心莊穩與平衡協調,少兒易識易練。而點畫中的筆法十分複雜,抹、轉、切、截、頓、勾、挑,都是手技熟練度的問題,你不容易教,孩子也不容易懂,按照循序漸進的規律,完全可以放一放。



從硬筆書法養成規律上,結構理應先於筆畫。就像雕塑或素描一個道理,先主後次,先全局再細節,骨骼長開了,其他都好辦。很多孩子寫漢字,結構還不方正,就想著頓筆、連筆,這其是實舍不逐末,並不符合書法習學的一般規律。



抱庸淺談。


抱庸詩書


對於青少年來說,初學硬筆書法當然是結構重要

青少年學習硬筆書法一定要先學結構,這是從實際應用出發需要的。

青少年大部分還在學校學習,學習任務比較重,作業量比較大,本來練字的時間就比較少。而對於學生來說,能把字寫好對學習是很有幫助的。特別是在中考、高考的時候,整齊、端莊的書寫一定會得到閱卷老師給的卷面分。

特別是高考的時候,特別是語文作文的閱卷,一個老師閱卷的時間也就半分鐘左右,如果你的字太差了,老師根本不可能靜下心來細細地辨認你的字和文章。如果你寫的字很端正、整齊,一定會讓閱卷老師心情愉悅,多給幾分的卷面分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因此,寫好字對於還在在校學習的青少年來說,一定要重視起來。

一般我們的練字順序都是先練基本筆畫,再學習漢字的間架結構。但這種方法還是從毛筆字傳過來的,毛筆因為軟,一般人很難掌控,因此剛練毛筆字的時候,最好從最簡單、容易上手的基本筆畫開始練習。

但是硬筆不一樣,青少年都已經寫了好多年的字了,硬筆也很容易掌控,這個時候應該先從漢字間架結構入手開始學起。因為從結字練起的話,能夠比較快地改善書寫狀況,老師、家長也能看到這種變化,就會帶來鼓勵和讚美,這樣學生就更願意好好練字了。

如果從基本筆畫入手練起的話,現在很多的硬筆書法課程都是以硬筆模仿毛筆效果的筆畫訓練,這種練習對青少年日常的學習幫助不大,可能練了好久,在日常書寫的時候,改變的還不是很明顯,慢慢的自己也沒興趣練下去了。

我的孩子今年上小學三年級,我就是在二年級下學期才開始教了她硬筆書法,其實也算不上教了,只是在寫作業的時候,每次告訴她需要哪裡改變一點點,主要都是結構方面的問題。就是這樣,也沒幾次,她的字就在全班都屬於寫字好的了。學校經常搞一些寫字比賽,每次都是拿一等獎回來。從這周開始,我是準備開始教她具體的一些偏旁部首的寫法了,而關於筆畫的訓練,我是準備放在最後再教。

我把在我家孩子身上進行的這種訓練,總結出了一套課程《32節課讓你的孩子寫出一筆好字》,目前已經在今日頭條我的專欄裡上架了。這套課程主要針對在校學生的,借鑑了西方素描的思路,先從整體結構,再到偏旁部首,再到筆畫,這樣從整體到細節,一點點改變學生的寫字狀況。想要改變自己孩子寫字狀況的家長,歡迎訂閱,目前已經更新了18節課,預計本週全部完成所有的課程。

我是翰墨今香,文中圖片為本人日常字課,專注分享傳統書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


翰墨今香


我認為小學生學書法應該分級進行,因齡施教。青少年的年齡不同,接受能力也很不同,在對他們時行書法傳授的過程中,要按照年齡不同,心理特點,學書規律來對他們進行教育。

一至二年級的孩子們年齡小,讓學生們知道書法的一些基本知識,如學習筆畫名稱,

漢字的基本筆劃即點、橫、豎、撇、捺、挑、折、勾。還有橫折,橫折鉤,橫折彎鉤,橫鉤豎鉤,豎折,豎折彎鉤等等。再有就是要讓孩子們知道這些筆畫的另一種稱乎,如橫叫勒,點為側,豎為弩等。這些古代稱謂,是象形寫意的。它說明了這種筆畫在自然界的種種景象。把這些筆畫向孩子們講清楚,就能讓他們懂得,學習書法,在寫筆畫上,要聯繫到日常生活中的景象,做到了多方結合。如點畫裡面又分左點、右點、長點,豎點等,橫畫也分短橫、長橫、尖頭橫等等。其他筆畫也都有各種變異的寫法。在練寫基本筆畫時,要分類去練。如練寫“丶”時,要把丶、丿、丶、丨等分別練好,然後後再寫“連貫”,進行組合。一般的規律:練楷書先練基本筆畫;再練筆畫順序;三練偏旁部首。然後再講字的結構規律。一個字好比一座樓房,基本筆畫練好,等於把基本材料準備好了,通過練好偏旁部首,就可以構築樓房的整體結構了。這也是總裝的過程了。在結體上,要按照前人總結的寫字的規律,講明結體的道理。三至六年級的學生學寫毛筆字時,就要開始教授寫字姿勢和握筆方法,然後再教學生們把字寫得正確、端正、美觀。養成一種好的執筆和寫字姿態是十分重要的。開始如果養成了不良的書寫習慣,是很難改正的,所以,開始就打牢好的書法根基,就要嚴格的要求,認真糾正孩子們的錯誤。過了一段時間,養成了習慣就成自然了。

青少年時期,先學筆畫後練結體是十分必要的。這是較為科學的學習順序。線條和結體雖然是兩個不同的學書部分,但還是有十分密切的內存聯繫。它的遞接關係也很重要。


中和之水


我是一人。做什麼當然有主次之分,但水準要相近。

如果是硬筆,那麼結構比筆畫相對重要。如果要練字那麼軟筆從筆畫開始更好。

“硬筆書法”最主要的推動者是龐中華先生,大概30年前龐中華先生的電視教學節目風靡大江南北。

沒有龐中華難道還沒有硬筆書法了嗎?如果在那個時間段沒有龐中華,不會有那麼多青年男女隨身攜帶鋼筆小本子練字。

沒有龐中華也不會那麼快產生硬筆書法家協會,龐中華那麼大的成就,因為他的字在當時最適合大多數人的審美和書寫要求。

龐中華的字非常好辨認,問題也非常的明顯,扁扁的長方體。字結構不錯字也比較周正,但字形扁筆畫不“精緻”,比較不重視筆畫。尤其近些年田英章的毛筆字比較受歡迎,更加顯得龐中華的硬筆字筆畫不“精緻”。

其實龐中華和田英章他們寫硬筆的時候,都不是特別追求用硬筆寫出毛筆的感覺。為什麼現在硬筆取代了2000多年的毛筆,因為硬筆比毛筆便捷。

一人有感

我個人非常不推薦,花太多時間追求用硬筆寫出毛筆的筆畫。

上圖趙賀新先生的字,寫成這樣當然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很厲害非常不容易。

從構造上來說,不考慮速度毛筆可以取代硬筆,但硬筆永遠不能取代毛筆。

我個人推薦,硬筆按照龐中華和田英章,不要過分在意筆畫“塑形”,用硬筆寫出毛筆的筆畫是沒有必要的,硬筆就做硬筆的事情。字的結構,硬筆和毛筆是可以通用的,硬筆字的結構要好,還是要從歷代書法家的毛筆字中找尋方法。

我的觀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工具是有極限的,人有時候能打破限制,但是硬筆和毛筆比最重要的是便捷。

以我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19年10月17日滬。


一人筆記


中國傳統書法講究的是筆法、結構、章法和墨法等多個方面的技術和技巧。古今許多書法家甚至認為,筆法的重要性,遠遠高於其他技法。所以,學習傳統書法,往往要從筆法開始。



現代書寫工具,也就是鋼筆、鉛筆和圓珠筆等廣泛應用以來。由於傳統毛筆的許多特性,在鋼筆等硬筆上已經不復存在,人們的書寫習慣也有了比較大的不同。



從現代書寫工具的特性上看,鋼筆或蘸水筆的筆尖,仍然具有較好的彈性,鉛筆、圓珠筆,還有我們常用的簽字筆,由於書寫原理大致相同,筆尖大都沒有彈性。



當然,市面上也有一些外形上像毛筆一樣的便攜類軟筆,也有人將蘸水筆或鋼筆筆尖進行特殊改造,這樣也可以寫出一種類似毛筆的筆法效果。



我們現在回到問題本身,硬筆書法使用的工具和應用的場景,早已與傳統書法有了根本的不同。日常的硬筆書寫,應該以美觀、快捷和便於他人識別為前提。


所以,練習硬筆書法時,筆法只要穩定有力即可,不必過分去追求提按和粗細等變化。對於字形和結構,確實需要下功夫去學習,而學習的途徑,似乎只有多加臨摹練習和勤于思考。


寒硯堂


班門弄斧了,先學走路還是跑?所有筆畫組合起來體現字的結構,個人認為應該循序漸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