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電影院還能像以前那樣火爆嗎?

百花香味


你要看疫情過後處於什麼樣的一種情況,假如只是通過隔離控制了疫情,那麼電影院生意不會火爆,當病毒的疫苗出來了,可以像平時感冒咳嗽一樣簡單的治療,那麼生活就回到從前一樣,生意就會好了,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泊治圈


這個疫情影響太大了,電影也受到了影響,疫情期間所以人都在家裡不出門,呆的時間太長了,疫情過後電影院會比以前更加火爆,人們都想出來放鬆心情,好好的封一次,就像家裡的寵物一樣,每天一下樓就像瘋了一樣,特別高興,我覺得人也一樣,所以我覺得會火爆電影院!









求知求進


疫情對於餐飲、旅遊、影院、KTV等行業的影響是巨大的,隨著狀況的向好發展公園以及餐飲行業已經開始有序恢復,但由於影院屬於封閉聚集地,對於影院復工,人們一直很謹慎,可是,如果再不開張,許多影院真的撐不住了。
上週北京市電影局聯合北京疾控中心發佈消息,對電影放映場所復工復映以及影視劇組復拍提出了明確要求,指出觀眾購票進入影院觀看,需登記姓名、性別、住址、身份證號、聯繫電話等信息,雖然同時也指出影院在每個細節做好消毒工作,但讓觀眾進行如此詳細的登記,還是讓人望而卻步,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看個電影要暴露如此多的個人隱私信息,有點算了,等等再看。
春節檔是影院的“黃金檔”,往年廳廳爆滿,並且票價不打折,會讓影院賺得盆滿缽滿,有些平時生意不好的影院,一年到頭維持生存,就指望春節這個月賺點利潤,小影院即便不像一線城市一家影院一個月能賣出上百萬至數百萬票房,但起碼能讓影院老闆能夠擁有繼續做下去的信心。現在,很多影院老闆的信心已經垮了。
北京市電影局的做法,有著“救市”的意圖。早在半個月前,北京電影協會就聯合貴州電影放映行業協會、福建省電影家協會等組織發出呼籲,希望物業能夠減免電影院租金,一同度過難關。但這個呼籲沒有得到物業方的更多積極回應,不排除到疫情徹底結束時,一些影院已經沒法開門了。
疫情給包括電影院、劇組在內的整個影視產業造成了重創,也讓人反思開始反思這個行業的存在重要性以及生存發展的要點究竟是什麼。有從業者在社交媒體上發出了這樣的聲音:在家隔離了一個月之後,發現電影對於我們的生活來說並不重要。其實不然,對於居家躲避瘟疫的人來說,電影很重要,在漫長而無聊的時光當中,看電影是轉移注意力、將自己放置於另外一種生活情境當中的好辦法,越是在疫情時期,越顯得電影的重要性,沒有電影,人們如何打發這段難熬的時間?
電影是重要的,電影院或許才不那麼重要。現在網絡平臺與電影資源如此發達,不用任何硬件存儲設備或者昂貴的播放設備,人們通過投影、大屏電視、手機等終端,都能觀賞到自己想看的電影。如果說以前的電影院還具有社交功能的話,那麼疫情很大程度將這種社交功能斬斷了。一個月足以培養出一個人的習慣,當疫情結束之後,觀眾去影院的熱情還會高漲嗎,這需要打一個問號。
2003年的非典,無形中就改變了人們生活中的諸多細節。今年的新型肺炎,亦會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些陰影。很多人表示,疫情結束後要用報復性消費的方式,來彌補宅在家中積攢下的鬱悶,希望這種報復性消費,也能體現在觀影方面。所以,比起要求影院做好消毒工作、觀眾做好登記工作更重要地是,影視行業的管理機構與所有從業者,都應重點考慮一旦觀眾打算重新走進影院時,影院用什麼“產品”來招待觀眾?這對於“救市”有沒有效果來說,很重要。
從“春節檔”撤出的幾部大片,目前沒有放出任何再次公映的信息,大家都在守望,並不願意第一時間把產品投入市場,畢竟電影市場需要一段時間的恢復期,在疫情結束初期立刻公映,極有可能達不到理想的收益。但如果幾家片方都這麼想的話,那麼就算影院敞開大門、觀眾也做好了湧入準備,公映片單沒有幾部可以看的電影,也照樣讓所有設想落空。
趁著還有時間,這個時候做一些國外大片的引進工作,或能彌補全國院線復工後面臨的片源供應荒。中國觀眾對於引進大片,還是有著較強的消費願望的,但對於類型單一的爆米花電影,也已經產生了審美疲勞,此時的大片引進,不妨口子開得大一些,在引進片種的類型化、風格化等方面,可以考慮更多觀眾群的需求,吸引電影院的常客與潛在受眾進入影院觀影,讓疫情結束初期的市場擁有一定的熱度。
面對疫情,一些書店的自救方式也值得影院借鑑。比如通過優惠充值的辦法,讓觀眾花費比過去更少的錢來擁有以後更多的觀影機會,雖然影院的利潤會因此有所降低,但這麼做一是可以贏得現金流撐過眼下這段艱難時期,二是也能夠提前鎖定更多的忠實消費者。總而言之,面對倒閉風險,影院不能坐以待斃,還是得開動思路,多想辦法,爭取活下去。能堅持到開門迎客,就仍然有機會等來翻盤。

楊老大快樂生活板塊


電影院疫情後會怎麼樣吶

在疫情稍微減輕一點的時候,已經有一些電影院開始耐不出寂寞開始準備上線了,雖然宣稱著,自備3D眼睛,櫃檯每小時消毒,可是隻要有一個漏網之魚,整個電影院人的面臨的都是巨大的風險。

可即便疫情不斷的消退,電影院這類最容易發生聚集性感染的地方,也是應該最後才復工的。

為什麼,其實以現在疫情的情況來說國內疫情遠遠沒到完全控制住的地步,而是剛剛挺過一個疫情發病的高峰,而各地陸續解封,也不是因為可撒歡的去玩了,而是為了更快更好的防控疫情。

復工復產,讓整個社會逐步越轉起來,以達到在保證人民的基礎安全的情況下,更好的防控疫情。

簡單一點的比如說口罩,需要河南的工廠不斷趕工,產能全開,還有很多人買不到口罩,連口罩生產地河南的大多數地方,也買不到一個口罩,口罩尚且簡單,像呼吸機之類的高科技產品,需要多廠協作生產。只靠捐贈是不夠的,必須要做到復工復產。

所以第一步恢復的,更應該是工廠,而不是最容易帶來感染的電影院之類的娛樂場所,或許是院線的公司過年期間產生了虧損,一看到苗條就急不可耐的想要重新放映。

可是這樣的情況下,電影重新上映帶來的回事票房大賣嗎?的確有不少的粉絲對春節檔的電影望眼欲穿,想看《唐人街探案》,想看《姜子牙》。我只想說:“俺也一樣”

可是事情總不會那麼簡單,即便我很想看,但是我會冒險出去買菜,但是不會在這種情況下冒險去看一場電影。即便是疫情被逐步控制住,相信大多數人也是跟我一樣,持觀望態度,確認沒有危險了才去電影院一飽眼福。

雖然在疫情過後,回有一定的補償消費,但是我相信大多數有工作有家庭的第一時間要做的事,不是補償自己在這個春節沒有旅遊,沒有看一場電影,而是去趕緊彌補自己應該做的工作。畢竟先得活下去,才能享受生活。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電影作為一種非剛性需求,電影院盲目開業的後果只是慘淡的業績,成本或許比往常更高(消毒費用,員工工資),但是收益卻可能很低,而盲目上映的電影,票房也只會平平常常,遠遠達不到預期。

所以眾多的院線,預期冒著捱罵的風險強行開始營業,不如安安心心得疫情過去,社會正常運轉只會再談營業的事。






街角獨奏


兩個方面說,電影行業與普通消費者。

先從消費者角度。

經過漫長的疫情,單一的生活工作模式,勢必期待回覆到之前的狀態中,反彈性或報復性消費是必然的。

看電影對很多人而言,不只是看電影本身,而是一種消遣或社交活動。

去影院看電影對於一部分人而言確實是去影院享受更身臨其境的視聽覺觀影體驗;

對相當一部分人而言,去看電影不只是看電影本身。去看電影需要約好朋友,安排好交通,看什麼電影,商量好,選擇場次,看電影前做什麼,購物逛商場,逛街,做美甲,做頭髮等。中午吃什麼,吃完了去哪裡玩,怎麼回家。看完電影后的交流。一整天選擇哪幾個瞬間或場景拍照,什麼時候發朋友圈,選哪張照片,回覆評論,等等,等等!

再從電影行業來說。

電影行業的資本不會沉默!

絕大多數消費者可能習慣或大致能接受視頻平臺的付費模式,但付費之後觀影再付費可能會不習慣。如果不能形成一定規模用戶繳費,不會有大資本大製作。舉例, ,不可複製,資本求穩的選擇,下手早,平臺談判順利等; 應該就算是正常的網絡電影了,只是加了個付費模式,一點也不新穎,也沒掀起很多波瀾。所以,迴歸影院是必然!

原本春節預期上映的大片幾乎都沒有變現!前期龐大的宣發費用都廢了,沉默的資本成本是不屈的,必然引發強烈的反噬!疫情結束後,宣發會呈現大爆發,無時無刻不引導不吸引芸芸大眾,博眼球,企圖引爆好奇心。

最後說下我的個人預測,看看是否如我所說。

疫情爆發,從封城開始算是有一個明顯的開啟點的。但疫情結束的那一天不會,不會有一天說從今天起,疫情就算正式結束了,絕對不會!

所以,娛樂產業,電影產業,落地的電影院,會陸續申請恢復營業。各渠道,如微博公眾號段視頻平臺音樂平臺等必然有個別宣髮帶頭之後越來越多宣發開始悄然搞起來,引流大眾回到電影院。

整體社會秩序會逐步且加速恢復,不經意間,回首,一切都正常了。

電影院會是一個明顯表表徵。

期待與你,與他,再次相遇在人山人海,雖然可能依然不認識,但只要看到大家,就是一種幸福!


劇掘


隨著2018年國內票房市場609億的高峰過去,我們迎來了新的一年。2019年第一季度4個月,票房都已經超過了233億。而今年,將有更多優秀的電影作品上映,相信憑藉這些優秀作品,中國電影市場將繼續向前推進,票房持續不斷增長。

其實在過去的電影市場,國產電影等一系列電影是不被大眾所看好的,在2013年之前,電影票房才剛剛突破200億,而現如今的電影票房市場已經不容小覷。

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數據顯示,中國電影票房已保持了近10年的高速增長,加上互聯網電影的快速發展,我國會很快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電影屏幕高速增長,預計我國今年將達到4萬塊,與美國持平。未來電影屏幕數量還將有4倍增長空間,市場體量巨大。整體票房相當於北美現在規模的3倍左右。

因此實力較雄厚的企業和有能力的個人都已經進軍影視行業,以獲取豐厚的回報。電影行業正井噴式高速發展,電影不僅可以人人看,也可以人人參與成為投資人。

為什麼電影投資能獲取高回報?

1、行業趨勢好。

中國電影行業處於快速上升期,而國內電影行業正如火如荼。平均每天新增6家電影院,未來的電影票房只會水漲船高。

票補取消,限薪令利好產業長期健康發展。2017年下半年以來,影視業限薪令陸續發佈。總體要求把演員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製作成本範圍內,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其他演員不低於總片酬的30%。而取消票補,票務平臺依靠低票價拉動用戶購票搶佔市場份額的時代已經過去。取消票補、限薪令的實施均有利於影視製片方加強內容品質提升,而不是通過流量、低價等策略進行惡性競爭,引導行業良性健康發展。

減稅支持行業發展。2019年3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佈的《關於繼續實施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增值稅政策的通知》明確指出,對從事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的電影集團公司(含成員企業)、電影製片廠及其他電影企業取得的銷售電影拷貝(含數字拷貝)收入、轉讓電影版權(包括轉讓和許可使用)收入、電影發行收入以及在農村取得的電影放映收入,免徵增值稅。此政策有利於減少增值稅收,增加影視公司收入。

2、影視具備抗週期特性

越是在經濟下行的時候,文化產業越繁榮。經濟下行期,人們通過娛樂產品來逃避現實的痛苦。在 2008 年、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時,國內較多行業受到不同程度上的衝擊,電影產業卻逆


斑馬小白


疫情過後,電影院重返火爆將會是是毋庸置疑的。

目前疫情對於電影行業的確造成了難以短期消除的影響,無論是電影製作方還是影院公司,勢必都會在這場疫情持久戰中受到前所未有的虧損,由於影院主要是線下盈利為主,因而一些小型影院企業甚至會熬不過去。

但從消費者層面來講,疫情從來沒有削減大眾的觀影欲,反而長期的疫情封閉生活只會讓人們的消費慾空前高漲。

因此,一旦疫情徹底結束,全面恢復正常生活後,電影作為大眾普遍喜愛的產業,且對於電影的消費能力要求是極其平面化的,被“關瘋了的人們”必然會十二分的熱情以衝向電影院。何況一九年年底許多因疫情被迫下降的優質影片,如<><>等,只要還未上映,就會成為電影愛好者心頭的硃砂痣。

當然疫情過後電影行業需要一段整頓時間才能完全恢復生機,畢竟相對於其他行業,影院是人群密集地,在疫情完全消除前是不可能開放的,但假以時日,電影行業定會重回正軌。

希望那一天早點來,每個人都可以卸下口罩,和喜歡的人一道去看喜歡的電影,再喝一杯雙倍珍珠的奶茶!



娛樂收錄局


電影院不可能會不火的,因為當一部電影殺青之後,會交給製片公司製作出來,製作好的影片第一時間會發放到各地各大影院上映,影片在影院上映一定的時間後,就會發放到各大平臺影院,但是平臺影院是永遠沒發跟影院比,如果是看3D片,帶上3D眼鏡,就彷彿自己是在影片裡面,特別是那種科幻片,簡直是太刺激太爽了。

還有就是如果影院不火了,自然就是關了,我相信哪些過雙11的網友們肯定不同意,因為影院還是情侶約會的最佳地方,《今晚下班一起去吃飯,吃完飯在去看電影如何》這句話是多少單身🐶夢寐以求的,在影院裡看電影,十對有九對是約會的情侶,所以說,影院是永遠多不會落後的。





娛樂八卦小李


疫情對於餐飲、旅遊、影院、KTV等行業的影響是巨大的,隨著狀況的向好發展公園以及餐飲行業已經開始有序恢復,但由於影院屬於封閉聚集地,對於影院復工,人們一直很謹慎,可是,如果再不開張,許多影院真的撐不住了。

上週北京市電影局聯合北京疾控中心發佈消息,對電影放映場所復工復映以及影視劇組復拍提出了明確要求,指出觀眾購票進入影院觀看,需登記姓名、性別、住址、身份證號、聯繫電話等信息,雖然同時也指出影院在每個細節做好消毒工作,但讓觀眾進行如此詳細的登記,還是讓人望而卻步,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看個電影要暴露如此多的個人隱私信息,有點算了,等等再看。

春節檔是影院的“黃金檔”,往年廳廳爆滿,並且票價不打折,會讓影院賺得盆滿缽滿,有些平時生意不好的影院,一年到頭維持生存,就指望春節這個月賺點利潤,小影院即便不像一線城市一家影院一個月能賣出上百萬至數百萬票房,但起碼能讓影院老闆能夠擁有繼續做下去的信心。現在,很多影院老闆的信心已經垮了。

北京市電影局的做法,有著“救市”的意圖。早在半個月前,北京電影協會就聯合貴州電影放映行業協會、福建省電影家協會等組織發出呼籲,希望物業能夠減免電影院租金,一同度過難關。但這個呼籲沒有得到物業方的更多積極回應,不排除到疫情徹底結束時,一些影院已經沒法開門了。

疫情給包括電影院、劇組在內的整個影視產業造成了重創,也讓人反思開始反思這個行業的存在重要性以及生存發展的要點究竟是什麼。有從業者在社交媒體上發出了這樣的聲音:在家隔離了一個月之後,發現電影對於我們的生活來說並不重要。其實不然,對於居家躲避瘟疫的人來說,電影很重要,在漫長而無聊的時光當中,看電影是轉移注意力、將自己放置於另外一種生活情境當中的好辦法,越是在疫情時期,越顯得電影的重要性,沒有電影,人們如何打發這 段難熬的時間?

電影是重要的,電影院或許才不那麼重要。現在網絡平臺與電影資源如此發達,不用任何硬件存儲設備或者昂貴的播放設備,人們通過投影、大屏電視、手機等終端,都能觀賞到自己想看的電影。如果說以前的電影院還具有社交功能的話,那麼疫情很大程度將這種社交功能斬斷了。一個月足以培養出一個人的習慣,當疫情結束之後,觀眾去影院的熱情還會高漲嗎,這需要打一個問號。


我就是我33238


從貓眼在除夕(1月24日)暫停更新票房數據算起,中國的電影市場已經停擺了25天。

2003年的非典時期,北京市的電影院曾經停業近50天(4月26日—6月11日)。17年後,誰也不知道今年的電影院何時才能正常營業。

情陰影下,電影放映業可能是影視行業承壓最大的板塊。不能開門營業意味著影院完全沒有了收入,但人員不能裁,租金不能拖,貸款不能欠,片款不能拖。

不久封名為《為了中國電影的明天——致中國電影行業的公開信》在網上開始流傳。在這篇文章開頭,作者情緒激動地寫道:“影院是整個電影行業的基礎設施,就像高速公路當之於汽車產業,鐵路路網當之於火車和高鐵。只有救活了影院,電影行業才有可能復甦。中國的電影行業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為了瞭解疫影響下的電影放映業,影視獨舌採訪了三位影院管理人員。他們分別是濟南百麗宮影院經理董文欣、河南某縣級電影院值班經理舒仁(化名)、重慶某鎮級影城店長夏天(化名)。

一篇“爆款”背後的焦慮和行業共同體

2月12日,文欣在自己的微信公號“董小姐聊電影”上更新了一篇文章——《一個影院經理眼中的疫情之下》。在這篇文章中,她從宏觀、中觀、微觀、個人四個角度,談了自己作為影院從業員在新冠肺炎中的感受。不久,這篇文章就在業內被大量轉發。

“作家方方說:‘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可能就是一座山。’而落在一個行業上,也足以帶來一場重大危機。疫情使整個電影行業陷入系統性危機,這也是我從業以來從未遇到過的。這是中國10000多家影院的經理們共同的噩夢。”董文欣寫道。

根據拓普數據顯示中國市轄區的影院7468家,縣轄區影院4813家,共計12281家。

董文欣2005年進入電影業,是一位從業15年的影院經理。之前她從事媒體工作,因為喜歡電影,跑的也是文化娛樂口,這最終促成了她的擇業。作為一名資深的影院從業者,董文欣雖然沒有經歷過2003年的非典,但是她敏銳地洞察到,這一次疫情對影院的衝擊要比2003年大太多。

首先,2003年中國電影正於低谷期,全年票房11個億,電影放映業大多處於國有狀態(2002年中國剛剛開始實行院線制,全年票房9.5億),大部分影院職工不管營不營業,起碼國家還能給發工資。

其次,當時由於不同城市受疫影響程度不同,部分影院正常營業、部分營業半天、部分關閉。2003年4月25日公映的《指環王2》足足在院線放映了2個月。

董文欣前同事朋友圈

2020年天,院線基本處於民狀態,全年票房也到了600億,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疫情對於行業的波及面更廣。並且,此次的新冠病毒,傳染性更強,迅速在全國範圍蔓延,中國的影城基本實行了“一刀切”的關門模式。

董文欣剛剛看到了湖北電影製片廠常凱家4口12天內相繼去世的新聞,感到非常難過。“我覺得這次疫情可以讓很多人變得清醒,讓人開始去認真思索人生中的很多悲劇性和成因,以及其他很多嚴肅的命題。”

最近,董文欣又重新拿起了書本,她已經先讀完了《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和《認識電影》兩本大部頭的電影類書籍。一方面,希望通過閱讀,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電影鑑賞的能力;另一方面,把自己從網上各種謠言和焦慮情緒當中脫離出來,從文字中尋找一種理性的定力。

她還在文章中提到了一張武漢方艙醫院的患者書的照片,並期望自己的同行能夠像這位“讀書哥”一樣,沉住氣,有定力,撐下去。

減稅和減免租金,這些能呼籲的都要爭取。但當務急,是如何在疫情過後,做好影院的管理,建立起觀眾來電影院看電影的信心,這才是職業經理人最應該考慮的事情。

至於影城何時才能重新開業,董文欣表示很難確定具體間,“可能不同的地區,會有不同的開業時間。”

縣級影院的哀愁:大年初一頂平時一月

濟南百麗宮影是香港安樂電影公司老闆江志強的產業,屬經濟實力雄厚、抗壓能力比較強的大院線。但對於一些資本薄弱的三四線私人小影院,它們能否支撐到今年暑假真是未知之數。舒仁和夏天工作的影院正是這類的代表。

舒仁今年26歲,有3年影院工作的經歷。不過因為家庭的原在年前已經辭職了,原本打算過完年再找工作。“如果現在還在影城,我不會在這個時候離職。”雖然陰差陽錯逃過了影院這場生死劫,但他並不對此感到任何慶幸。

舒仁之前在影城擔任的是值班經理的職務。“縣城級影城架構比較,基本就是三級,店長(運營經理),值班經理(輔助運營),員工(執行)。每個值班經理除了輔助運營還有各自負責區域。我以前負責人事,賣品採購,倉庫管理等。”

據瞭解,春節時期一般縣城影院都是爆滿的,縣級影院的收入三分之一五分之一來自春節的半個月。“我以前工作的影城大年初一一天票房頂最差的時候一個月,最差的時候是不夠一天的人力物力成本的。”

由於春節對於縣級影院經營的重要性,不少影城都會提前做大量採購,然疫情的原因,這些預先採購的小食、飲料基本上都積壓了。近期,微博上陸續出現為各地影院清理庫存的消息轉發。舒仁聯繫過了之前的同事,“商場都封了。都在家閒著,(積壓小食)沒法處理。”

如果有機會,舒仁還想繼續在影院工作,因為他還是很喜歡電影。

夏天今年2歲,是一位00後的影院經理。“我做影院時間比較長,做了5年之前做的是兼職,轉正後就得到一個機會做了實習市場主管,再後來經過一次跳槽做了影院店長。”

夏天負責的影院2018年12月底開業,滿打滿算,運營不過剛剛一年。他所在的上有兩家影院,由於都使用了比利時的巴可放映機,成本略高。日常運營成本除了員工工資、租金,還有放映機融資款。

一般情況下,春節檔的營收佔據影城全年收入的3成。由於疫情的原因,他管理的影想要回收前期投入的成本,可能需要4年。夏天認為,目前同行呼籲的減免房租對縣級影院作用不大。“我們在縣城還好點,我工作的上家影院,老闆在上海一個月有快60萬的房租收入,那些影院可以扛得住。”

作為一名00後,夏天影院經理的工作經驗是同齡人所不曾有的。他表示,“影院的工作簡單,但很繁瑣,每一件事情都需要仔細檢查、跟蹤完成。我個人對執行力要求比較嚴格。”

由於過早步入社會,夏天一直有個遺憾——沒能好好上學。如今,他已經在網上報名了網絡成大學,自學自考。“這次疫情算是給自己好好放了一個寒假,讓我回到了以前上學時代的感覺,同樣也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疫情之後:電影院還有未來嗎?

除了疫情的衝擊,今年春節檔《囧媽》轉網也給行業帶來不少激。這讓人不禁擔憂:電影院還有多的未來?

“回望二三十年前,中國院線還不發達,大街上充斥著各種盜版、錄像廳等等,但是為什麼觀眾慢慢走到影劇院呢?這裡面有著市場需求、消費心理等因素。所以,除非電影的形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院線電影長期內仍然可以存在。”董文欣在文中寫到。

在美國,一些成熟的老導演已經在主流的工業體系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地,他們被迫去給流媒體“打工”文欣看來,中美觀眾群是完全不同的,中國觀眾不光看視覺奇觀,還看好故事,一部打動人的現實題材影片,一樣可以大賣,不管是來自歐美、印度、中東。

在電影院裡看電影和在網上觀影,所接收到的信息量完全是不一樣的。“目前來看,這是最好的一個場所,我覺還是沒法替代。但是將來它會是什麼樣子,這就很難說了,或許會是《頭號玩家》裡呈現的那種VR代入感?”

在濟南影迷圈,董文欣和她所在的百麗宮電影院,因為推廣和普及藝術電影而名聲在外。但她卻表示,“我對中當下很多過分追捧藝術電影的傾向,也並不是特別讚賞。”中國更需要文牧野、曾國祥這樣的導演。印度電影、韓國電影能把類型片拍得非常好,中國在這方面還有不少差距。

董文欣一針見血地指出,“我認為目前影院存在的各種問題,包括影院票價高、上座率低等,最為主要的還是電影內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影片的量也達不到影院的需求。”

在美國,電影院屬於垂垂老矣的夕陽產業;而在中國,不少三四線城市正是這幾年才建起了多廳影院,毫無疑問是朝。那因為政策鼓勵和資本過剩而新建起來的影院,能在這個大變革時代存續多久呢?

儘管目前縣級影城全年經營“時令性”很強,大多數情況下上座率很低,但是夏天依然看好未來的發展,“影院屬於體驗服務影院的大屏觀感與音響震撼,很難被取代,家庭影院做不到這樣的好的感官體驗。”

雖然已經辭職,但是舒仁在這段時間更加關注影視行業。“這次疫情對整個行業來說損失是巨大的,但行業也可以趁此機會停一下。十幾年來的連續增長也未必是好事,特別是這兩年我認為不是良性增長。人均票價大幅度增加,觀影人次有所下降。去年如果不是70週年大慶加上暑期檔《哪吒》救世,可能就已經是負增長了。”

董文欣把電影院的存亡和電影藝術捆綁在一起,“如果院線突然消失了,網絡電影的質量不僅提高不上去,反而會出現下滑——為網絡電影和院線電影一樣,很難去直面現實的慘痛,也沒有辦法拍攝那些起碼在特效與動作上還能讓人嗨一下的大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