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公司裁员,都是裁那些看起来很勤快的员工?

时光潋滟滴墨盛放1


【大强师兄观点】

我想你可能仅仅是从表象上去看到了因果关系,大强师兄帮你梳理一下。

你看到的因果关系是:勤快的员工—>被裁员,

而更有可能的因果关系是:对下属分层—>工作分配—>勤快而无成绩—>被裁。

所以,你不是因为勤快而被裁,而是因为你被领导分到了“不值得培养的员工”中去,所以给你安排的工作就是属于很忙很累但很难有成绩的工作,从而证明你能力不行而被裁员。


很难理解是吧?我解释一下。


(一)从一个小故事开始

几年前,我的部门招聘了两个应届硕士毕业生。我们姑且叫做A和B吧。


A和B名校毕业,都很聪明,所以两人都顺利的过了3个月的试用期转正了。而所有的变化从转正后开始。


A和B的专业知识都算比较扎实(投资领域),试用期还不熟悉公司和业务,所以并没有交给太多的项目。转正后,开始逐渐的让他们参与一些重要项目。


恰恰是在这个过程中,A表现出了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相反,B却明显的被动工作倾向。


举一个例子:

在做项目时,同样安排新员工做资料收集的工作。每次A给项目组领导和同事发资料时,都会把资料的重点标注出来,并做个简单的总结,以便所有人能够尽快的掌握要点,清晰而明了。同时,还会“超范围”的去收集更多的可用资料。

而B往往是把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材料的电子档Copy下来,群发给大家。大家没有办法,只能抽时间再一页一页读。有时候告诉他,需要总结一下他就总结,如果不提的话,从来就没有意识要做提炼以方便项目组成员。


显然,B这种做事方式,指挥一步做一步,未来很难独自去牵头一个项目,并不符合我们的要求。


渐渐地,团队成员都会有意无意的把一些最最基础的活(比如查资料、收集信息等)交给B来做,却让A更多的参与到信息整理、分析、讨论和建议。


这时候,看起来B做的基础工作,非常繁忙,但是重要会议他也只是旁听,并没有机会参与到核心工作中来。


到了第二年,A顺利的晋级可以牵头做项目,而B也毫无意外的被淘汰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


(二)职场上不同的员工“分到”不同的工作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

——为什么B如此繁忙而且没有成效?是因为分配给他的工作就是这一类工作。

——为什么要分配给他这类工作?是因为把他划在了“被放弃”的员工群中。


这才是职场的真实因果关系:因为先把员工分成了一类(可培养)、二类(不可培养),所以分配的工作也不同。


所以,我们都说,工作不分高低贵贱。我同意,但是职场上的工作却有另外一种分法。


一、好活

职场上的好活是指那些公司很关注、能达成、有效果、可表彰的活。


  • 很关注:公司的领导每天都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关心每一件事情,所以他也只能用“二八原则”,80%的精力花在20%的工作上,那20%就是重点项目。



  • 能达成:重点关注的项目也有不少,但是有些项目,可能就是一个坑。(比如在很多传统企业,做电商改造)。这种项目虽然老板很重视,但是它可实现的概率太低,所以也不算什么好活。


  • 有效果:有效果是指这项工作,从上至下都有目共睹,而不是仅仅是几个人知道而已。有人说:做的工作,领导能看到就行了。其实并不是的,如果做一个有目共睹的事情,领导再提拔你的时候,公司舆论已经形成,领导只是顺水推舟即可。


  • 可表彰:有些工作是不太好表彰的。比如:HR实施了一场大规模的裁员。虽然这可能是公司关注的重点工作,大家也都看到了效果,但是对于“裁员”进行表彰,貌似会在其他员工心理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累活

对比好活来说,累活就容易理解了——工作量很大、但是不易让人关注到。


拿例子里的B来举例,做项目时,从浩瀚的信息库和网上收集信息,其实是一个工作量很大的工作,但是这项基础工作如果不进行加工,是没有办法呈现在领导面前。


所以,在领导面前呈现的时候,恰恰是类似于A这样的员工,而背后的B所做出的努力,领导是很难注意到。


我们总结一下,累活的特点,往往可能是:重复性的、琐碎的、非关键环节的。如果被分到这样的活,不干不行,干了也看不到成绩。


但这不是最惨的,还有一类活,才是“要命题”。


三、脏活

所谓脏活,通常是大家都不愿意去做,而且做了以后有可能就是去顶雷的活儿。


比如:

  • 某项目确定已经烂尾,需要人去收拾;

  • 上一任领导遗留的账务问题;

  • 两个领导权利斗争中,需要“当枪使的工作”

等等。


当然,有时候脏活也有可能是一个契机,让你愣是把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给漂亮的完成了,让公司刮目相看。但是,这毕竟是少数。


(三)如何避免忙碌但被裁员?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忙碌被裁员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分配”。那么我们如何在职场中避免呢?


  • 首先,分析你现在做的活是属于什么类型?


根据上边所说的三种类型的工作,仔细的梳理一下你目前手边的事情,看看有多少是属于好活、多少属于累活、有多少属于脏活?


如果你发现你都是干一些很难看出成绩的累活和脏活,那么请注意,也许你已经是被公司领导化成了“不可培养”的二类员工中。


  • 其次,找到你被划分到“二类员工”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有可能是个人能力的原因、有可能是工作适配性的问题、也有可能是跟上级领导关系的原因。


能力以及工作适配性问题我们不重点说,因为这个只能从个人能力上提升(或者换个更合适的岗位),但是跟上级领导关系这一问题,确实需要重点关注。


因为能给你分配工作的人一定是你的直接上司(越级分配的情况毕竟比较少见),所以,如果你的上级可以对你多有些关注、甚至是照顾,能够多给一些机会,那么显然你进入“核心员工”圈的可能性就越大。


  • 最后,采取合适的行动。

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制定行动计划。能力不足的提升能力,关系不好的改善关系,既不能操之过急让领导产生反感,也不能无动于衷任事情往坏的方面发展。


如果找到的背后原因,自己无法改变(比如你抢了你上司的女朋友),呢么离职也是一种行动方案。


总结

当我们知道这个真相时,可能会感受到职场的残酷。然而,更残酷的是:在公司里,总会有人要去做那些累活甚至是脏活,你不想做别人也不想做。


所以,这种时候,千万不要做老好人,别人安排你做什么就做什么,当你被哄着去“任劳任怨、毫无怨言”的工作时,也许大家都说你“是个好人”,但是这种评价的背后代价可能却是你的职业发展。


大强师兄职场小思维


说说真实的裁员吧,简单来说,公司裁员时,需要裁谁,和勤快不勤快没半毛钱关系,和能干不能干也没半毛钱关系,和工龄长短关系也不大。不要被那些自己都没工作几年、就乱写什么因为没能力被裁员的内容所忽悠。真实的裁员是很江湖的:


部门决定一切

你会不会被裁,关键要看你在哪个部门。公司决定裁员后,各个部门分配到的裁员名额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部门一个不裁,有的部门甚至要成建制裁掉。比如上次美团裁员,外卖部门一个不裁,还在招人;共享单车部门几乎成建制裁掉。


我们公司2018年裁员,物流部的同事再有能力再勤快也要被裁掉,为啥?因为我们准备将物流外包,以后公司里就没物流这个部门了!而其他部门里,比如技术部,还在招人呢,一个不裁!


领导决定一切

部门的裁员比例确定了,就开始往各个小团队摊派名额了。比如你在的小团队,分到了1个名额。这个名额就在你领导手里,其实他想给谁就给谁。是真的想给谁就给谁,因为不管给谁都能找出理由的。


裁勤快的,可以说你岗位不重要;裁技术牛人,可以说你过35岁了;裁精干的年轻人,可以说你太浮躁;总之,领导想裁谁就裁谁,制定个标准,往你身上上一卡,准准的卡住你!最终被裁掉的都是领导不喜欢的人!


名额的争夺战

领导拿到裁员名额,准备分配时;一个有意思的情况出现了。有些团队的成员很多人都想被裁掉,我说的是真的,很多人都想被裁掉。因为裁员能拿到一大笔补偿金,而且裁掉后再找一份工作,比现在工资还高。这些人会为裁员名额争的头破血流。


也有的团队成员都不想被裁员,于是就会想尽千方百计证明自己对领导的重要性,对裁员名额畏之如虎。这个时候和领导的关系,是第一重要的!


领导的小算盘

一次难得的用来调整团队的机会。因此在裁员时,经常会发生这种情况,哭着闹着要走的员工不让走;大家都觉得绝不可能走的员工,被裁员了。我二十年职场经历了多次裁员,几乎每个领导都会把裁员作为一次难得的机会,用来礼送竞争对手!


礼送竞争对手,指的是这个团队里有和领导资历相当、能力相若、或者能对领导产生位置威胁的员工。裁员时,领导都是首先把名额给这些人的。其次才是把名额给那些刺头、唱反调的员工,最后才是那些老好人员工。


总之,你被裁员了,根本不是你能力弱,也不是你勤劳或不勤劳;根本的原因在于你在一个被分配很多名额的部门,或者你能力不错被领导礼送了,最后才是名额正常分配的原因。通常而言,被裁的都是和领导关系不太好的,和能力无关!

世界500强全国培训经理,20年老职场,只说升职、跳槽、副业、管理的实在话,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谢谢!

职场再出发


经济形式不好,企业需要裁员。不得不说,裁员是个很敏感的事情。有能力的,巴不得裁员,可以拿着补偿金走人,能力稍弱的,还是希望能继续在公司呆着,起码公司给自己的安全感比去外面未知世界要安全。

一般来说,裁减的员额都是分配给部门,那么,部门领导一般都有这个裁量权。就是裁谁不裁谁,部门领导有发言权,除非上级有明确的要求,谁谁要被干掉。所以,这个时候,领导个人的判断就起了很关键的作用,除了能力以外,领导考虑的肯定还有关系的亲疏远近,就是好用不好用的问题。所以,即使就是兢兢业业的干活,但是,如果与领导的关系一般,极有可能也是被干掉的对象。

精英菌就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就是公司要求一个部门要裁减主管,但是裁谁不裁谁,公司领导并没有发话,那部门经理就找了其中一个主管谈话,裁他,结果呢,补偿金没有谈好,这个经理就没有裁他,转头去找了另外一个主管谈话,这个主管能力不错,业绩在几个主管里面,都是第一第二,但是和部门经理关系一般,正常上下级关系,结果部门经理来一句,说你家经济条件好,就裁了第二个谈话的主管。尽管有诸多无奈,也争取了,但是部门经理不为所动。原因其实就是第一个谈话的主管很善于和部门经理处关系。

当然,有的时候,工作仅仅是兢兢业业还不够,如果事情做的不完满,不漂亮,没有得到领导的要求,其实,再勤劳勤恳,在领导看来,就是无用功。所以,把事情做好,符合领导的期待,和领导及下属处好关系,都是很重要的。

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高薪职位,猎头服务就上无忧精英网(www.51jingying.com)


无忧精英网


我上家公司有个同事特别勤快,有一次领导要新开一个业务,但发现营业范围里面没有这个项目,也不能违法经营,于是吩咐小周去市场监管所做一个业务范围的增项,领导非常着急要开展业务,结果小周前前后后跑了一周都没有办下来,第一天忘带公章,第二天忘带副本原件……每次不是忘带材料,就是材料准备错误。

在其他不知情的同事看来,小周确实很勤快,大家都是坐在办公室工作,小周天天顶着大太阳跑外勤;这是多么好的员工啊,就在大家都非常认同的小周勤快这一事实的时候,小周就被公司开除了,所以勤快的员工往往不是我们亲眼所见的那样。

工作其实很简单,时间都浪费在了过程上,没有结果

很多时候工作干的好不好并不是勤快不勤快来决定的,裁员是领导主刀,领导是一个结果导向的人,即使你再怎么勤奋,如果没有好的结果呈现给领导,那么你依然属于不合格的员工,就像小周,看起来特别的勤快,能连续一周跑外勤,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一次就可以搞定,他花了一周的时间还没有搞定,那么领导是要看办事的结果还是要他的勤奋?这样的勤奋太过于廉价,不开除都会良心过意不去,称为四肢健全的废人,当属公司第一批被裁人员。


岗位职责单一,工作饱和度低,打杂型员工

还有一种员工工作饱和度极低,在完成自己工作的时候还有大量的时间可以挥霍,所以A部门有事会找他帮忙,B部门有事也会找他帮忙,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核心工作,如果这件事情随便人都可以代劳,那说明从工作的重要性或者是难易程度来看都是无关紧要的,所以塞给打杂型员工,虽然看着很勤快,很忙碌,但其实干的这些工作可有可无,干不干不伤大雅,从而该岗位的人自然是留下来的意义不大。

事实上,职场需要的不仅是勤快的人,单凭勤快是很难在职场立足的,不仅要 勤快,还要有有效结果的呈现,这样的勤快型人才绝不会成为首批被裁的对象。


笔记簿杏豆


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

在上一家公司的时候,因为企业经营不善,勉强支撑了四个月后,公司终于要挺不住了,决定开始裁员。

说实话,裁员这种事,谁都不希望自己是其中的一员,因为被裁掉和自己离职,这是两码事,先不说别的,一般人都会觉得面子上挂不住,所以我们都不希望自己被裁。

结果一下子,公司变得人心惶惶,并且私底下大家都在纷纷猜测,谁会被裁,谁会留下。

其中,我们一致认为有两个人不会被裁,一个是工作了半年的小丽,另一个是工作了将近一年的小芮,而被裁的人当中,我们认为一定包括在这里工作两年的小史。

理由很简单,小史一天总是给人游手好闲的感觉,有事的时候你能看见他,没事的时候你连他的人影都看不到,而小丽和小芮则不同,在我们看来,这两位同事勤勤恳恳,而且经常义务加班,并且还会帮其他人分担些工作。

然而等到裁员决策降临的那一天,我们都傻眼了,小丽和小芮双双被裁,小史则安然无恙,甚至感觉有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仿佛料到自己不会被裁一样。

这个结果我们当然是大跌眼镜了,谁都不会想到,勤奋工作的小丽和小芮走了,而这之后的一天,老板给我们留下的几个人开会,就聊到了裁员的决策,结果一席话下来,我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原来,小丽在职业技能水平上,一直都是由欠缺的,而且老板也曾指出过她的学习方法和路径,可能会让她越走越偏,进而跟不上企业成长的速度,但是小丽却一直坚持按照自己的方法往前走,导致一直在节奏上拖后腿,如果没有这次裁员,可能辞退小丽只是时间问题。

而小芮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勤奋,但实际上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瞎忙族”,感觉她什么工作都在做,哪里都有她劳动的身影,但是一看工作成绩却发现,小芮没有做出一丁点贡献,和小丽的情况一样,她们的成长显然有点太慢了。

至于小史为什么能够留下,老板也给出了他的理由,在他看来,虽然小史比较“老奸巨猾”,但是在工作效率,以及对任务时间节点的握把,总能做的很好,说白了,小史的一举一动都看在老板眼里,在老板看来,小史能做好本职工作,并且能够跟着企业一起成长,这就是他“任性”的资本。

也正是通过这件事,使我看清了职场中的三件事:

01.勤奋和高效率是不画等号的

职场中有一个词,叫做“瞎忙族”,意思就是他们总是在忙,但是具体忙什么,你永远不知道,而且你还看不到他们的成绩。

众所周知,效率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团队而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企业里最真实的工作写照。

02.领导不是傻子,你的举动他看的一清二楚

很多时候,人都存在侥幸心理,觉得自己偷个懒、钻个空子,领导是看不见的。

殊不知,这其实就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做法罢了,一个企业的领导,必然是对员工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观察的,工作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或者是谁在其中做了什么手脚,领导可能未必百分之百清楚,但是大概率他会锁定几个人,这些事是谁做的,回头交给人事部门一查,谁做了什么一定是心理有数的。

别觉得你很忙就能掩盖一切,领导要的是成绩、是结果,你即便你说你忙的没边儿了,领导回头一看成绩,就知道你有没有在真的忙。

03.勤奋往往并不是主观的,而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技能缺陷

很多人喜欢用勤奋掩盖自己的缺点,为什么很多实习生在进入公司的时候,一定要拼命做一些打扫卫生等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呢?原因很简单,自己的职业技能还不达标嘛,当然要靠其他的地方找补一下,好在能给其他人留下个好印象嘛。

有时候,我们单看勤奋,这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是如果回到具体的环境当中,我们具体去结合人、事来分析,可能得到的结果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为什么裁员的时候,往往会裁掉那些看起来很勤劳的人?

因为勤劳,并不等于高效和牛X。


职男小凡


我常给公司里的小兄弟、小姐们说:加班≠勤奋,勤奋≠高效。

 

上学的时候,我同寝室有个同学,每天4点起床早读,晚上12点回寝室休息,看上去一一整天都在学习,连吃饭的时间都不耽误学习,从没看到过他偷懒,但成绩一直都是倒数。同学们都很奇怪,我也留意观察了下,发现这位同学的早出晚归,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每天面前放的是书本,但眼神总是空洞无神,思绪飘远,心思根本没用在学习上。(后来回味过来,他是为了表现给喜欢的女生看的,哎!)

 

但其实这类人非常多,工作后也常有看到,每天最早到公司,坐下来就开始工作,下班最晚走,刚开始工作还挺佩服这类人,还暗暗下决心向这类人学习,努力、奋斗。现在,特别反感这类人,不能高效完成工作,说小了是浪费公司各种资源,说大了就是不能胜任工作。

 

工作讲的是结果,不能为结果负责的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看起来很勤奋,加班到很晚的人,别累着自己,可以静下心来,多想想怎么找到正确的工作方法,怎么提高工作效率,不要流于形式,假装勤奋,否则迟早被辞退。

 

总结:公司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人,不是努力的人。

下图有理:



多叔


看起来勤快的员工不一定是真正勤快的员工,同时勤快的员工跟优秀的员工本来就是两回事儿,在很多专业的岗位上,天赋比努力更重要。很多看起来很勤快的员工,却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这类员工在阿里巴巴被马老师定义为“小白兔”,这类员工一定要开除,否则他会感染其他人。也就是说好的员工,首先是“聪明”、其次是“努力”。

阿里巴巴人才盘点矩阵

人才管理其实在微软、谷歌、英特尔这类企业都有非常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谷歌有一类员工叫做“明星”,这类员工拥有出色的创新意识。英特尔CEO安迪格鲁夫的OKR体系在谷歌发扬广大,在谷歌的管理哲学下,诞生了Google Map、Gmail、Chrome、Google Photos等众多经典的产品。

阿里巴巴、华为都拥有非常成熟的人才策略和管理哲学,今天要讨论的话题就跟阿里巴巴的人才管理哲学息息相关。

在阿里巴巴的人才管理体系下,将员工分为四大类型。业绩出色、又高度认可和符合阿里巴巴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员工叫做“明星”;绩效出色、个人能力强,不过跟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契合度不高定义为“野狗”;业绩不出色、也不认同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定义为“狗”;个人能力很差、业绩也比较差,不过认可公司价值观、工作态度很好也足够努力的被定义为“小白兔”;能力普通、价值观和公司大致上契合,属于比较中庸的员工,这类员工被定义为“牛”。

消灭“野狗”,清除“小白兔”

一个企业只有少数的员工叫做明星,在谷歌这类人叫做“创意精英”、也叫作“明星”,阿里巴巴把这类员工统称为“明星”,不过这部分人很少,一家优秀的企业这类员工的比例往往不超过10%,这类人往往能够成为某个特定领域的技术专家,或者能够逐渐走上领导岗位。

大部分员工都属于“牛”,即使在最好的企业里面,这类员工也占到了80%左右,他们不是最聪明的,也不一定是最努力的,不过他们基本上也都处于比较中上游的水准。这群人非常容易被周围的人影响,他们有机会向周围四个象限的任何一个象限无限接近,他们有可能成为明星,也有可能成为小白兔和野狗。

“狗”这一类员工要坚决毫不犹豫的开除掉,价值观不能认同,能力也比较平庸,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自己能力不行,还不够努力、价值观也不契合,这类员工很难改变,基本上也不太会为企业创造正向价值,必须清除掉。

“野狗”为代表的员工往往是聪明的,不过他们的价值观认同有问题,这类员工要谨慎使用。假设他们能够逐渐认同企业的价值观,那么他们很大几率会成为“明星”,当然他们也可能会出问题,阿里巴巴出现过很多优秀的员工最后出了问题,比如阿里的“杨伟东事件”和“月饼事件”,华为“李一男”事件,这些员工都是被证明非常出色的,不过他们最终背叛了价值观、背叛了企业、也背叛了自己的初心,因此必须谨慎使用。

说到最后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小白兔”员工,小白兔员工往往足够努力,不过他们的天花板很明显,可是他们也会占据着大量的岗位,这类员工很难改变,毕竟天赋决定了上限,企业也必须毫不手软的清除掉,这也是为什么裁员,那些看起来很勤快的小白兔往往都会被裁员的根本原因。


本文为字节跳动签约作者EmacserVimer悟空问答原创文章,未经允许转载、抄袭必究!

EmacserVimer


公司裁员都是那些看起来很勤快的员工。这个说法,毫无道理,莫名其妙,根本就是逻辑不通。公司裁员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整建制裁员,比如砍掉一个事业线或关闭一个区域业务。二种是局部裁员,比如从100人裁减到50人。三种是淘汰性裁员,把部分或个别不称职、不需要、不必要的员工裁掉。无论哪一种,都不会把“勤快”当作裁员“标准”,恰恰相反,勤快是一种优良的职业精神。如果题主这么认为,估计是公司裁掉了那些“假勤快、无业绩、不需要”的员工吧。

第一,勤快无用的人。如果勤快有用,那么工地搬砖、低下挖煤的人,一定能劳动致富。勤快是一种美德,但与“有用没用”关联度非常弱。有些岗位,勤快嘴甜,但不是核心岗位,对公司经营是无足轻重的。比如,行政后勤,你再勤快,也不是核心技术岗位。这种勤快,只是一个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人员,优先裁掉,对公司损伤最小。

第二,假勤快的人。有些人一天到晚忙忙叨叨,显得很勤快,但又不知道他到底忙些什么?也没有看出他“勤劳致富”,对公司没有做出贡献啊。勤快,只是他装出来的,感觉他很忙,很敬业,很认真,公司舍不得裁掉他。其实,公司管理层对下属的功效是了如指掌的。没有实际价值的人,当然优先被裁掉。

第三,行走职场,要明白一个道理:下属靠什么安身立命?管理层怎么评价下属?不知道这两个逻辑,就是不成熟的职场人。一是下属终究靠创造价值安身立命,而不是勤快。二是上司对下属是俯视,称职的上司基本了解下属的实际价值,勤快只是作风姿态,而不是价值。作为下属,就是要把勤快转化为价值,才是一举两得,否则,紧紧靠勤快是无法在职场上立脚的。


职场火锅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太正确,被裁员的都是勤快的员工?那除非是所有的公司老板脑子里都进水了。我们不排除裁员的时候,会有勤快的员工被裁掉了,原因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勤快是表面现象,做给领导看的,其实领导心知肚明,表面不点破,遇到机会就拿他开刀。

单位里不缺少这种看似高情商的人,领导在,就拼命表现,领导不在,就懒散怠工。和们们平时提倡的“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的原则,背道而驰。但领导也不是傻子,明察秋毫,发现了这种小伎俩,平时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说,或者没有机会说,一旦有机会,就顺势处理这件事。

二、是一种低质量的勤快,就像那种小白兔员工,虽然很勤快,但出力不出工,效率低。

马云说:“公司员工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野狗’式的员工,这种人虽然能力很强,但是态度很差,严重影响公司的团结,必须清除;一种是‘猎犬’式的员工,这种人不仅能力很强,而且态度认真,待人诚恳,团队意识强,正是我们珍惜的人才;一种是‘小白兔’式的员工,这种人态度很好,待人热情,团队意识也不错,但是能力很差,做不出业绩,也是迟早要被淘汰的。”

这种勤快的而没有效率的员工,其实也是小白兔员工的一种,不能给公司创造更多价值,而且也有可能起比较差的示范效果。他们占据着位置,又创造不出公司满意的价值,在不能迫使他们进化之后,只有将他们拿下。

三、勤快的老实人,无权无势,无依无靠,成了背锅侠。

当然,企业裁员,有一种原因是管理不善。这种管理不善的企业,在裁员的时候,也不是从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专捏软柿子,不啃硬骨头,只完成裁员任务,不考虑企业发展,勤快的老实人就成了刀下的冤死鬼。


锦瑟谈职场


嘎嘎嘎,因为裁员的实际操作者是管理人员。他们不会以公司的利益去考虑事情的。他们只知道看谁不顺眼就裁谁。不要让这些人挡了我的发财路。比如我我是一个国企的老总,我希望把我一下的人全部裁掉。这样这个公司就是我的了。我才不管公司咋样发展哦。因为我在这个位置也只是短短几十年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