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挨父母打长大的孩子,跟从小被父母呵护的孩子,差距一望而知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确在中国历史上,家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些朝代,甚至家长可以动私刑惩罚自己的孩子。有很多家长喜欢对孩子进行肉体惩罚,甚至

美其名曰“教育孩子”。

从小挨父母打长大的孩子,跟从小被父母呵护的孩子,差距一望而知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打骂孩子天经地义”这种思想已经不占主流,并且严重的家庭暴力可能触犯刑法。并且研究也表明“从小没挨过打的孩子”和“从小挨打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在性格上的差异非常明显。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女强人,在教育孩子上也不示弱。她对孩子从小严格要求,孩子写作业不认真她就用“戒尺”抽孩子手心,孩子小学时在她的严加管教之下成绩还不错。可是孩子上了初中之后成绩却连中游也达不到了,她对孩子更加严厉了,可是她等来的却是班主任质疑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电话。

从小挨父母打长大的孩子,跟从小被父母呵护的孩子,差距一望而知

虽然只见过几次面,但也可以感觉到这个孩子总是呆呆地有些怯生生地。我身边也有很多家长,他们非常民主更不会打骂孩子,虽然孩子小时候皮了点,但是懂事以后都很优秀,并且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可见父母的教育方式非常重要,挨过打的孩子和没挨过打的孩子之间的差距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

信奉“棍棒教育”的家长,会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1. 孩子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无论是孩子在犯错的时候,还是做事情不认真的时候,家长应该做的是耐心地教育孩子,告诉他们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可是如果家长信奉“棍棒教育”孩子一有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就一顿打骂,孩子会容易滋生逆反心理

孩子的好习惯好性格是一种自律,自律需要家庭教育熏陶而成,而“棍棒教育”本质上不是教育是一种单纯的惩罚,惩罚是一种外在的约束,是一种他律,这种约束不能真正让孩子向善,反而会让孩子滋生逆反心理。

从小挨父母打长大的孩子,跟从小被父母呵护的孩子,差距一望而知

2. 引发孩子的暴力倾向

去年热播的电影《少年的你》将校园暴力这一话题又曝光在众人之下,校园暴力的问题令人痛心。然而校园暴力问题的根源往往是那些施暴的学生在家里遭受了父母的暴力,在家里面对比自己强壮的大人他们不敢反抗。到了学校,他们把暴力转嫁于比自己弱小的同学身上。即使有些家长本意是想让孩子往好的方向上发展,可是错误的教育方式却让孩子误入歧途。

3. 孩子的性格容易自卑

经常遭受父母的“棍棒教育”容易导致孩子自卑怯懦。“棍棒教育”在中国古代被追捧,那是因为当时“亲亲君为首,尊尊父为首”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在家里还是社会上都讲究尊卑长幼。可是现在的社会更讲究自由和平等,“棍棒教育”不符合平等的理念。并且社会的选拔方式也不同于以往的“八股取士”,而是更倾向于选拔自信开朗的创造型人才。“棍棒教育”出来的孩子,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

从小挨父母打长大的孩子,跟从小被父母呵护的孩子,差距一望而知

“棍棒教育”不是一种可取的教育方式,短期内它可能让孩子因为畏惧而取得短期进步,但长久来看并不能养成孩子真正优秀的品格。

人性化的快乐教育更容易培养出成功的孩子

1. 尊重孩子让孩子尊重自己

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要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来看待,而不是看作是自己的附属品。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尊重孩子的父母会倾听孩子真实的想法,尊重孩子的父母会相信孩子能够听懂父母的话然后改正错误。在父母的尊重之下长大的孩子会尊重自己,一个尊重自己的人懂得自我反思,当没有了父母的约束之后,他们依然能够找到自身的不足,引领着自己向善。

从小挨父母打长大的孩子,跟从小被父母呵护的孩子,差距一望而知

2. 民主的教育让孩子有自己的主见

不用肉体惩罚自己的孩子,孩子不会滋生怯懦的心理。这样孩子就会更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在父母面前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够在跟陌生人沟通的时候游刃有余。在民主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不会迷信父母的权威,他们会养成辩证思考的习惯。懂的辩证思考的孩子长大后也不容易盲从,实验也表明懂得辩证思考的孩子更容易成为领导型任务。

3. 轻松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更自信

成长在轻松家庭氛围当中的孩子往往会自信和乐观。人们不能够控制自己的境遇,但是能够把握自己的心态。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顺利,但是很遗憾,你的孩子总会遇到挫折。然而正是面对挫折的态度决定了你孩子的人生,一个孩子有自信的心态,敢于迎难而上,能够抓住别人不敢尝试的机会。一个乐观的孩子不会被黑暗打到,他们总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从小挨父母打长大的孩子,跟从小被父母呵护的孩子,差距一望而知

轻松快乐的教育更能适应现代的社会,也更能让孩子变得独立和优秀,孩子的自律会让他们取得长久的自由,这样他在长久的人生路上也不会迷失方向。

聪明的家长会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1. 沟通是父母子女关系的粘合剂

孩子眼中的世界跟大人眼中的世界不同,有时父母只是误解了孩子的善意。一个聪明的父母首先是一个会和自己的孩子沟通的父母。这种沟通不是一种说教式的单向沟通,而是一种平等的、有效的沟通。在这种沟通中,孩子即是自己观点的输出者也更能接受父母的观点。这场沟通的受益人不仅只有孩子也有父母,父母通过这种沟通更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从而拉近于孩子的关系。

从小挨父母打长大的孩子,跟从小被父母呵护的孩子,差距一望而知

2. 因材施教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孩子在学校里接受通识教育,这种教育的标准是统一的,学生们坐在学校里共同学习,因为这种学习是标准化的不区分个性的。而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因材施教是关键。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父母不必要把孩子教育成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而是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孩子身上有父母的烙印,尊重孩子的个性是尊重父母自己的基因。

3. 设定合理的惩罚机制

有的时候家庭教育当中难免需要一个充当“惩罚”的东西,因为即使是脾气再好再民主的父母也不可能永远与孩子相安无事,孩子总有做了过分事情的时候,或者是反复犯同样的错误。父母需要设定一个惩罚机制,这种惩罚机制不可以是打骂。同时,惩罚必须要有事先的约定,这样可以养成孩子的规则意识,并且也可以发挥一定的预防作用。

从小挨父母打长大的孩子,跟从小被父母呵护的孩子,差距一望而知

比如说父母可以设置轻微错误停掉动画片,严重错误需要做一定期限的家务。家长一定要明白惩罚机制的作用不是为了让孩子恐惧,更不完全是让孩子为了错误付出代价,更多的预防孩子再次犯同样的错误,让孩子渐渐成为一个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的、自律的人。

我们往往只看到成功的孩子取得的成就,事实上每一次成就的背后都是那些孩子长久的自律,我们更要看到是父母正确的教育方式塑造了孩子的品格和良好的习惯。“棍棒教育”可能教育孩子一时,但是不能教育孩子一世。

从小挨父母打长大的孩子,跟从小被父母呵护的孩子,差距一望而知

各位网友,大家觉得“棍棒教育”到底能不能教出好孩子呢?你对“棍棒教育”有哪些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我是娟儿妈妈,也是一位家有俩宝的宝妈,每天跟大家分享育儿知识,帮大家解决带娃中的的困惑和烦恼,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