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貨幣互換機制能發揮什麼作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引爆全球資本市場後,美聯儲再次推出了“降息+QE”的超級貨幣寬鬆政策,並啟動央行貨幣互換機制意圖和其他央行一起聯合救市。儘管短期而言,金融市場表現沒有達到預期,但這確立了未來各央行貨幣政策的方向。特別是,時隔10年後美聯儲再度提出中央銀行流動性互換額度(SWAP LINE)具有更特殊的意義。因為現在美聯儲的政策和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舉措基本一致,儘管市場認為此政策目前只是具有預防性質,卻實實在在的表明現在已經進入了全球危機。美聯儲已經開始應對市場波動帶來的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危機,開啟了“危機處理”的模式。

貨幣互換機制最早在2007-2008年期間開始以臨時應急的形式出現,以應對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當時美聯儲與14家外國央行達成臨時美元流動性互換安排,意在維護全球的美元流動性。2013年10月,美聯儲、歐洲央行、英國央行、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全球六家主要央行把臨時雙邊流動性互換協議轉換成長期貨幣互換協議,形成了傳說中的“高級俱樂部”。但之後這一機制並未運行,直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到來。

根據美聯儲公告,這些互換協議在六國央行間建立起了“雙邊貨幣互換網絡”,一旦簽訂雙邊互換協議的兩家央行認為當前市場狀況可以保證互換髮生,那麼有流動性需求的央行就可以按照協議規定獲得來自其他五家央行的五種貨幣流動性。而參與的央行其實不是簡單獲得一個互換額度,而是搭建一個體系:向外國央行提供美元流動性+向美國機構提供外幣流動性。這意味著美聯儲和其他主要央行一起承擔由IMF負責的國際“最後借款人”的角色。市場普遍認為IMF提供的國際救援比較複雜,效率比較低。

依靠這一機制,美聯儲將確保全球美元的流動性,更進一步鞏固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全球主要央行之間啟動貨幣互換,相當於是一種聯保機制,防止金融市場出現連鎖式的流動性短缺,造成全球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危機。實際上,自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至2013年長期互換機制確立,美聯儲通過互換機制對外國央行累計提供了接近6000億美元的救助,實際上避免了世界經濟,尤其是一些發達經濟體陷入深度衰退。從效率上看,美聯儲建立的互換機制比IMF救助機制要有效的多。

當然,從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關係的角度來看,該機制的進入標準不是僅由經濟金融的角色所決定,還有政治、地緣等原因,因而表現出小圈子的特點。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新興市場國家以及中國都沒有入圍,也引起了一些爭議,認為此機制仍是美元體系和美國政治、經濟影響力的延伸。

從微觀來講,貨幣互換能使與美聯儲互換的國家穩定其貨幣流動性風險,而讓這6個國家之外的國家暴露在金融風險之中,也反映了美國對新興市場的實際態度。從當前的國際地緣格局來看,實際上美聯儲主導參與了美國國際體系的構建,關係最好的就搞成了貨幣互換網絡,美聯儲幫助承擔最後貸款人職能;關係不好的就實施金融制裁。這一金融特權成為美國在國際關係和國際地緣政治的核心。

因此,在安邦諮詢(ANBOUND)的研究人員看來,這一機制的重啟關鍵不在貨幣互換,而在於其顯示了西方金融體系真正抱團的地方。這種機制相當於美聯儲建立了自己的美元“批發商”,外國央行承擔與其管轄機構貸款相關的信用風險。但和IMF相比,其決策和交易又具有不透明和“暗箱操作”的特點,實際上仍是一個以美國為核心的西方主要經濟體為主的金融圈子。

對於中國而言,這一機制的建立意在維護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對於中國自身的金融穩定同樣有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小圈子的設立意味著將來以美元為主的全球流動性氾濫對中國的影響會下降。但從戰略層面而言,這造成了美元體系對第二大經濟體的孤立。因為即使中國願意進一步加大金融開放,美聯儲也不一定允許中國央行加入其互換機制。這讓中國以加入IMF貨幣籃子、構建超主權貨幣為策略的人民幣國際化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就機制而言,雖然中國也與不少國家簽了貨幣互換協議,但都是人民幣與其他主權貨幣的雙邊互換,與此類集體抱團有很大不同。因此,美元貨幣互換網絡,實際是在美國貨幣流動總量控制的情況下,對全球不同的區域進行結構性的分化。這讓全球貨幣體系出現區域化的走勢,一定程度上會加速人民幣和其他新興市場貨幣的地緣化。

最終分析結論:

以美元為主的貨幣互換機制,短期內是維護金融穩定,應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的必要措施。長期來看,這和美國全球戰略調整大背景息息相關。金融危機背景下,貨幣高級俱樂部的建立,會引起新興市場國家的抱團取暖,推動國際貨幣體系的進一步分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