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強起來 脫貧“實”起來 臨潭縣產業扶貧工作掠影

產業強起來 脫貧“實”起來 臨潭縣產業扶貧工作掠影

臨潭縣發展旅遊產業,讓群眾吃上了旅遊飯,圖為八角鎮旅遊專業村景觀。(資料圖)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徐錦濤 通訊員 敏海彤

“西正開的夏菜,戶神寶的藥,農盛的湖羊滿圈跑;龍元山的蜂蜜,馬德的牛,莊稼漢的雜糧利健康……”群眾自編的一段順口溜,形象展現了臨潭縣特色產業蓬勃發展的景象。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臨潭縣把產業扶貧作為保證脫貧質量的根本之策,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謀劃佈局鄉村旅遊、生態畜牧等特色產業項目,走出了一條接地氣、見實效、暖民心的產業脫貧之路。

打生態牌 吃上旅遊飯

“以前守著巴掌大點兒地,靠天吃飯,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古戰鎮古戰村村民劉吉忠感慨地說,去年以來,縣上開發古戰阿子灘大景區,周邊成了休閒旅遊去處,遊客多了,開辦農家樂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了。

近年來,像劉吉忠這樣,通過開辦農家樂脫貧的農民,不在少數。

臨潭不僅有旖旎秀美的冶力關,還有悠久神秘的磨溝文化、江淮遺風,發展生態旅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圍繞這些優勢,臨潭縣多次邀請國內知名專家把脈,確定了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的發展思路。以建設冶力關大景區、古戰阿子灘大景區和百里洮河風情線為切入點,把全域旅遊作為加快發展旅遊業的重要方向,同時深入挖掘洮州文化、江淮文化、服飾文化等文化資源內涵,探索“旅遊+文化”“旅遊+互聯網”“旅遊+賽事”發展模式,促進旅遊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如今,移步緩行在臨潭縣八角鎮、冶力關鎮和古戰鎮等地,隨處可見“小橋流水人家”的優美景緻。

鄉村旅遊在增加就業崗位的同時,也為本地旅遊產品和農特產品銷售插上了翅膀。

臨潭縣著力挖掘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遊商品,重點扶持貧困村、貧困戶發展家庭手工業作坊,推出了洮州刺繡、莊稼漢雜糧、民族服飾等本土文化旅遊商品。一些原本農戶家裡的“山貨”“土貨”,逐漸成了“搶手貨”。

據統計,2019年,全縣共接待遊客270.47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4.68億元,同比增長5.7%和10.1%。

牛羊滿圈 養殖譜新篇

“過來看看這邊,基礎設施搞好了,羊在這裡享清福!”卓洛鄉農盛養殖合作社負責人苟海龍自豪地介紹著他的“羊世界”。

2018年,苟海龍在家鄉創辦了養殖合作社,引進了湖羊養殖項目。起初,由於氣候、海拔等原因,湖羊繁殖受到一定影響。苟海龍進行科學調整和規範養殖,依託甘肅農業大學和中國農科院蘭州牧藥所的科研團隊,完善了湖羊合作社規範管理系統和科學育種系統等科技含量較高的智慧牧業建設。

經過一年多,農盛養殖合作社的湖羊從剛開始的1600只發展到現在的8000多隻,成活率始終保持在96%以上。

馬德是新城鎮興牧源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曾經也是貧困戶,但他不等、不靠、不要,靠著一手養牛的好本領,帶領村民養殖犛牛藏羊,有力“馱”出了新城鎮南門河村的致富路。“我們的合作社養了450頭犛牛、200只藏羊,共帶動了74戶貧困戶脫了貧。”馬德高興地說。

合作社組織帶動,既“輸血”又“造血”,貧困戶有了穩定增收的途徑。2019年,臨潭縣共扶持農牧民專業合作社171家,實現141個村集體經濟扶持資金全覆蓋,全縣有6600多戶建檔立卡戶實現了從農民到股東的華麗轉身。

产业强起来 脱贫“实”起来 临潭县产业扶贫工作掠影

農盛養殖合作社的湖羊養殖大棚。(資料圖)

技能培訓 蓄力強後勁

如何讓群眾聚在產業鏈、富在產業鏈?如何積蓄富民產業實力、增強發展後勁?臨潭縣找到了答案——培訓群眾勞動技能。

初春的八角鎮,乍暖還寒。由於是旅遊淡季,農家樂老闆李燕燕正忙著“充電”,提升烹飪水平。

“開農家樂除了要乾淨、服務熱情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手好廚藝。這幾年的遊客來自全國各地,我們也要學著適應不同人的口味,川菜、粵菜、湘菜都要有所瞭解。”李燕燕說,去年剛開辦農家樂時,只會做簡單飯食的她可愁壞了,請廚師吧,增加成本,而且短期招聘人家也不願意來,由於飯菜質量一般,去年或多或少影響了收入。

去年年底,聽說縣裡要開辦烹飪班,李燕燕搶著報名。如今,她學成歸來,在反覆練習之餘,對今年旅遊旺季的到來也充滿希望。

一技在手,脫貧不愁。為了讓更多李燕燕一樣的農村勞動力掌握就業技能,找到致富門路,臨潭縣持續開展畜禽養殖技術員、牛肉拉麵師、中式烹飪等就業技能培訓。2015年以來,全縣培訓貧困農牧民2.9萬人次,年均輸轉富餘勞動力4.5萬人、創收7.04億元。通過邀請專業技師進行授課,讓參加培訓的群眾學到本領,培訓課堂由室內發展到田間地頭、扶貧車間,引導群眾拓寬致富門路,為全縣脫貧攻堅和實現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