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篇》張之洞(八)

設學第三

  • 今年特科之詔下,士氣勃然,濯磨興起,然而六科之目可以當之無愧,上副聖心者蓋不多覯也。去年有旨令各省籌辦學堂,為日未久,經費未集,興辦者無多。夫學堂未設,養之無素,而求之於倉卒,猶不樹林木而望隆棟,不作陂池而望巨魚也。遊學外洋之舉所費既巨,則人不能甚多,且必學有初基,理已明、識已定者始遣出洋,則見功速而無弊,是非天下廣設學堂不可、各省各道各府各州縣皆宜有學,京師、省會為大學堂,道府為中學堂,州縣為小學堂,中小學以備升入大學堂之選。府縣有人文盛物力充者,府能設大學,縣能設中學尤善。小學堂習四書,通中國地理,中國史事之大略,算數,繪圖,格致之粗淺者。中學堂各事較小學堂加深,而益以習五經,習《通鑑》,習政治之學,習外國語言文字。大學堂又加深,加博焉。或曰,天下之學堂以萬數,國家安得如此之財力以給之?曰:先以書院改為之,學堂所習,皆在詔書科目之內,是書院即學堂也,安用駢枝為?或曰,府縣書院經費甚薄,屋宇甚狹,小縣尤陋,甚者無之,豈足以養師生、購書器?曰:一縣可以善堂之地,賽會演戲之款改為之,一族可以祠堂之費改為之。然數亦有限,奈何?曰:可以佛道寺觀改為之,今天下寺觀何止數萬,都會百餘區,大縣數十,小縣十餘,皆有田產,其物業皆由佈施而來。若改作學堂,則屋宇、田產悉具,此亦權宜而簡易之策也。方今西教日熾,二氏日微,其勢不能久存。佛教已際末法中半之運,道家亦有其鬼不神之憂,若得儒風振起,中華乂安,則二氏固亦蒙其保護矣。大率每一縣之寺觀取什之七以改學堂,留什之三以處僧道,其改為學堂之田產,學堂用其七,僧道仍食其三。計其田產所值,奏明朝廷旌獎,僧道不願獎者,移獎其親族以官職。如此則萬學可一朝而起也。以此為基,然後勸紳富捐貲以增廣之。昔北魏太武太平真君七年、唐高祖武德九年、武宗會昌五年皆嘗廢天下僧寺矣,然前代意在稅其丁、廢其法,或為抑釋以伸老,私也;今為本縣育才,又有旌獎,公也。若各省薦紳先生以興起其鄉學堂為急者,當體察本縣寺觀情形,聯名上請於朝,詔旨宜無不允也。
  • 其學堂之法約有五要:一曰新、舊兼學。四書五經、中國史事、政書、地圖為舊學,西政、西藝、西史為新學,舊學為體,新學為用,不使偏癈。一曰政、藝兼學,學校地理、度支賦稅、武備律例、勸工通商,西政也;算繪鑛醫、聲光化電,西藝也。西政之刑獄立法最善,西藝之醫最於兵事有益,習武備者必宜講求。才識遠大而年長者宜西政,心思精敏而年少者宜西藝。小學堂先藝而後政,大中學堂先政而後藝。西藝必專門,非十年不成;西政可兼通數事,三年可得要領。大抵救時之計、謀國之方,政尤急於藝,然講西政者亦宜略考西藝之功用,始知西政之用意。一曰宜教少年,學算須心力銳者,學圖須目力好者,學格致、化學、製造須質性穎敏者,學方言須口齒清便者,學體操須氣體精壯者。中年以往之士,才性精力已減,功課往往不能中程,且成見已深,難於虛受,不惟見功遲緩,且恐終不深求,是事倍而功半也。一曰不課時文,新學既可以應科目,且與時文無異矣。況既習經書,又兼史事、地理、政治、算學,亦必於時文有益。諸生自可於家習之,何勞學堂講授以分其才思,奪其日力哉?朱子曰:「上之人曾不思量,時文一件,學子自是著急,何用更要你教?」《語類》卷一百九諒哉言乎。一曰不令爭利,外國大小學堂皆須納金於堂,以為火食、束脩之費,從無給以膏火者。中國書院積習,誤以為救濟寒士之地,往往專為膏火獎賞而來。本意既差,動輒計較輜銖,忿爭攻訐,頹廢無志,紊亂學規,剽襲冒名,大雅掃地矣。今縱不能遽從西法,亦宜酌改舊規,堂備火食,不令納費,亦不更給膏火。用北宋國學積分之法,每月核其功課,分數多者酌予獎賞,數年之後人知其益,即可令納費充用,則學益廣,才益多矣。一曰師不苛求,初設之年,斷無千萬明師,近年西學諸書滬上刊行甚多,分門別類,政、藝要領,大段已詳,高明之士研求三月,可以教小學堂矣;兩年之後,省會學堂之秀出者可以教中學堂矣。大學堂初設之年,所造亦淺,每一省訪求數人,亦尚可得。三年之後新書大出,師範愈多,大學堂亦豈患無師哉?若書院猝不能多設,則有志之士當自立學會,互相切磋,文人舊俗,凡舉業、楷書、放生、惜字、賦詩、飲酒、圍棋、葉戲,動輒有會,何獨於關係身世安危之學而緩之?古人牧豕都養,尚可聽講通經,豈必橫舍千間,載書兼兩而後為學哉?始則二三,漸至什伯,精誠所感,必有應之於千里之外者。昔原伯魯以不悅學而亡,越勾踐以十年教訓而興,國家之興亡,亦存乎士而已矣。

學制第四

  • 外洋各國學校之制,有專門之學,有公共之學。專門之學極深研幾,發古人所未發,能今人所不能,畢生莫殫,子孫莫究,此無限制者也;公共之學所讀有定書,所習有定事,所知有定理,日課有定程,學成有定期,或三年,或五年,入學者不中程不止,惰者不得獨少。既中程而即止,勤者不必加多,資性敏者同為一班,資性鈍者同為一班,有間斷遲誤者附其後班,生徒有同功,師長有同教,此有限制者也。無事無圖,無堂無算,師無不講之書,徒無不解之義,師以已習之書為教則師不勞,徒以能解之事為學則徒不苦,問其入何學堂,而知其所習何門也;問其在學堂幾年,而知其所造何等也。文武將吏,四民百藝,其學無不皆同。小學堂之書較淺,事較少,如天文、地質、繪圖、算學、格致、方言、體操之類,具體而微。中學堂書較深,事較多,如小學堂地圖則極略,僅具疆域山水大勢,又進則有府縣詳細山水,又進則有鐵路、電線、鑛山、教堂,餘書仿此。方言則兼各國,算學則講代數、對數,於是化學、醫術、政治以次而及,餘事仿此。大學堂又有加焉。小學、中學、大學又各分為兩三等,期滿以後,考其等第,給予執照。國家欲用人才,則取之於學堂,驗其學堂之憑據,則知其任何官職而授之,是以官無不習之事,士無無用之學。其學堂所讀之書則由師儒纂之,學部定之,頒於國中,數年之後或應增減訂正,則隨時修改之。其學堂之費率皆出地方紳富之捐集,而國家略發官款以補助之,入學堂者但求成才,不求膏火,每人月須納金若干,以為飲食束脩之費,貧家少納,富家多納。其官紳所籌學堂之費,專為建堂延師,購書制器之用,不為學生膏獎。亦有義學,以教極貧子弟,學生出貲甚微,然義學甚少,所教極淺來學者既已出費,則必欲有所得而後歸,學成之後,仕宦、工商各有生計,自無凍餒。此以教為養之法也。是以一國之內嘗有小學數萬區,中學數千,大學百數,由費不仰給於官,亦不盡仰給於紳故也,其善有三,出貲來學則不惰,志不在利則無爭,官不多費則學廣。蘇子瞻沮新法學校之說曰:「必將發民力以治宮室,斂民財以養遊士。」如西法所為,可無多費之虞矣。王介甫悔新法學校之誤曰:「本欲變學究為秀才,不謂變秀才為學究。」如西法所為,可無變為學究之患矣。凡東西洋各國立學之法,用人之法,小異而大同,吾將以為學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