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的高血压饮食注意事项,你知道多少?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慢性病,我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2012-2015 年我国 18 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已达到 27.9%(标化率 23.2%),这意味着

平均每 4 个成年人里,可能就会有一个高血压患者。


一、高血压定义

目前国际高血压的完整定义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的心血管病综合征,可伴有心、脑、肾、眼底和动脉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


二、我国高血压发病重要危险因素

1.高钠、低钾饮食

这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现况调查发现 2012 年我国 18 岁及以上居民的平均烹调盐摄入量为 10. 5克,是WHO每天5克食盐推荐摄入量的两倍还要多,且中国人群普遍对钠敏感。

2.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显著增加全球人群全因死亡的风险,同时也是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发病关系的随访研究结果发现,随着体质指数 (BMI) 的增加,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 1.16-1.28 倍。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关联最显著。

3.过量饮酒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的人均年酒精摄入量为三升。《柳叶刀》刊登的一项涉及全球2800万人的研究指出,饮酒没有“安全值”,只要喝了就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最安全的饮酒量为0,建议滴酒不沾。2019年4月《柳叶刀》发表了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牛津大学合作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血压水平和脑卒中发病风险持续增加。

全面的高血压饮食注意事项,你知道多少?

4.长期精神紧张

长期精神紧张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精神紧张可激活交感神经从而使血压升高。

5.其他危险因素

除了以上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外,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以及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也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三、高血压饮食知多少

高血压与饮食因素有密切关系。为此,改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就成为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必要手段。正确的饮食不是简单地减少食物中的某些成分,而是要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

全面的高血压饮食注意事项,你知道多少?

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合理的高血压饮食具体要怎么做:

1.控制摄入的总热量,避免热量过剩引发超重肥胖

超重或肥胖均对控制血压不利,且容易引发其他心血管疾病;

因此,日常饮食应该注意每日膳食总热量的控制,每顿饭七八分饱即可,不可暴饮暴食;

控制体重,使BMI指数小于24,腰围男性小于90厘米,女性小于85厘米。

2.主食避免完全吃精白米面,增加全谷物和薯类食物的摄入,粗细搭配

推荐每日摄入谷类150~400克,其中1/3~1/2为粗粮和杂粮;

少食用或不食用加入钠盐的谷物制品,如:咸面包、方便面、挂面等。

3.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不要掉进血压高不敢吃荤的误区

推荐选择鱼、虾、禽、蛋和瘦肉类食品,减少脂肪含量高的畜肉肥肉等;

少吃或不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优选脱脂或低脂牛奶、酸奶,推荐日摄入液态奶300克。

4.豆制品天天有

每日适量食用豆制品,如豆腐、豆浆、豆腐干、豆腐丝等;

但是豆豉、豆瓣酱、腐乳等钠含量高的豆制品不推荐。


全面的高血压饮食注意事项,你知道多少?

5.保证每日蔬菜水果摄入量

推荐每天一斤蔬菜,其中1/2为深色蔬菜;多食用富钾蔬菜,如菠菜、莴笋叶、空心菜等;

水果摄入量推荐每天200~350克。

6.适量食用坚果

每周50克左右,选择坚果时应注意挑选原味的,避免盐焗等带味道的,同时要控制摄入的总量,坚果虽好,热量也不低,避免多吃造成热量过剩。

7.清淡口味

炒菜用油建议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菜籽油、亚麻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等植物油,少吃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动物油、椰子油、棕榈油 。并建议不同种类的植物油经常换着吃更健康。注意控制每天的总用油量不超过25~30克。

多采用蒸煮炖的烹饪方式,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避免摄入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如加工蛋糕 、点心、人造奶油等。

限制食盐摄入量,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减少钠含量高的调味品,如味精、鸡精、酱油,少吃咸菜火腿腌制品,烟熏食品。

8.多喝水

每天保证充足饮水量1500到2000毫升,可以多次少量的喝,日常生活中尽量不喝含糖饮料。

这里营养师给大家一份三餐食谱的范例可以作为参考

早餐:菜包+小米粥+拌菠菜+煮鸡蛋

加餐:苹果一个

午餐:紫薯米饭+芹菜瘦肉炒豆腐干+萝卜海带汤

加餐:脱脂牛奶一盒+原味坚果

晚餐:清蒸鲈鱼+西红柿炒花菜+红豆米饭

全面的高血压饮食注意事项,你知道多少?

通过科学、合理膳食,控制热量的摄入,增加运动量,减少膳食脂肪,保持标准体重,限盐戒烟限酒,以及规律的生活方式,保持精神愉快,这些非药物疗法对于高血压患者减轻症状、减少或延缓并发症发生意义重大。

一起践行健康的生活饮食方式吧!


END

想了解更多健康知识,请关注克拉营养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