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不取西北、西南,而要直接打南邊?

wqlhai


首先,南下奪取荊州是必要的。荊州的地理位置,對於坐鎮者來說很尷尬,因為屬於典型的“四戰之地”,需要防守的地方太多,這也是劉表坐擁荊州,但是始終沒有太大發展的原因之一。

但是,對於已經統一北方的曹操來說,佔領處於九州通衢位置的荊州,是進一步向外發展,統一全國的必要之路,無論是入川還是南下,沒有比荊州更合適的位置。而他在北方已定的情況下,荊州的戰略缺陷也小了很多。

其次,荊州的劉琮和以及當地蔡氏、蒯氏的直接投降和歸附,等於曹操在沒有遭受任何實際損失的情況下,還獲得了荊州力量的平空加入。尤其是獲得了順長江而下的地利優勢和水軍資源。實際上,最後西晉滅吳,也是走長江。所以擁有軍事和政治優勢的情況下,趁勢拿下江東,並且消滅實力尚且孱弱的劉備勢力,對於曹操來說是好時機。

第三,西北和西南地區,當時的開發狀況還比較落後,地理環境也要艱難得多,勞師遠征兵不划算,還要時時提防背後江東勢力發難。實際上,曹操在後來掃平涼州、張魯,取得漢中之後,都沒有貿然入蜀,也是擔心孫權一旦北進,自己會陷入兩線作戰的處境。


閒聊三國


因為西北人煙稀少,地處地處芳沫,又容易受到匈奴的騷擾,不如暫時不取,等到平定南邊再去取西北,不然就要兩線開戰,首尾不能相顧。西南都是高山,叢山峻嶺相連,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南邊只有長江天險阻隔,只要打過長江,就一馬平川,無效可守了。所以曹操的戰略方向沒有錯。



一鳴驚人影視城


原因很簡單,時不我待啊!

建安十三年(208年)正月,平定北方的曹操回到了鄴城,開始為一統天下做準備,當時天下較大的割據勢力如下:西北馬騰韓遂、漢中張魯、益州劉璋、荊州劉表、東吳孫權。

從官渡之戰開始到曹操北征烏桓,連年征戰,儘管曹操的地盤急劇擴大,但是士民疲敝,北方的經濟基礎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所以在平定北方後,曹操的本意是一邊休養生息,一邊為未來的統一戰爭做準備。

關於西北問題

馬騰和韓遂已經成為仇敵,二人連年征戰。為了進一步消除西北的的威脅,曹操派張既忽悠馬騰入朝為官,馬騰最終答應,留下馬超統領部隊,自己帶著家眷去往許都,西北邊患暫時得以解除;

關於漢中和益州

張魯其人,缺少野心,且與劉璋對峙,不敢貿然行動。至於劉璋,太過於懦弱,一個張魯他都搞不定,更別提進取中原了。所以這二人無法對曹操構成威脅。

關於荊州

曹操平定北方的當年春天,孫權發動了對劉表的江夏之戰,一舉消滅了黃祖,繼而準備征服荊州,劉表老邁昏聵,根本不是孫權的對手,曹操擔心孫權做大,日後不好處理,故而不得以提前發動了南征。


聊聊過去的人和事


取西北不重要。取西南卻十分重要。如果曹操在取得荊州之後,暫不打東吳,而是移兵去取漢中和益州,湖南`貴州、,然後從水陸兩面夾擊孫權和劉備,那麼,曹操很可能獲得成功,在其有生之年,統一中國。

曹操的優勢在陸軍,他的軍隊在陸上作戰,可以說所向無敵。而當時的漢中張魯和益州劉璋,都是平庸之輩,以曹操之英武和曹軍之精銳,倘取川、漢,必勢如破竹,定能成功。然後以陸軍為主,迂迴擊吳,則吳必敗無疑。倘曹操取此策,縱然諸葛亮和周瑜再有本事,在當時形勢下,也很難扭轉乾坤。

曹操之所以未取此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低估了孫權和劉備的力量,以己之短攻敵之長,犯了急於求成的錯誤。所謂"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

歷史不可改變。後人可以為鑑。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因為西北人煙稀少,荒涼,平定南邊再去取西北。曹操戰略方針沒錯。


東方京川


你去問曹操吧


平小山


太荒涼了,要資源沒資源,要人口沒人口,環境還很惡劣


神板經典劇場


與一部分網友的觀點不同,我認為曹操彼時選擇忽視關中、蜀中而率軍南征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從感性的角度來理解曹操南征的動機,答案比較明顯:

曹操之愛子、愛將的相繼殞命,劉表本人或多說少都脫不開關係。

如果從理性的角度來分析曹操南征的動機,也並不複雜:

與“彼時尚未成規模叛亂的關中諸將”和“多次向自己示好的益州牧劉璋”相比,以劉表為首的南部諸侯或許更讓曹操頭疼。

建安二年,張繡降而復反,率軍擊殺了曹操的子侄,而後投奔了劉表:

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張繡降,既而悔之,復反。公與戰,軍敗,為流矢所中,長子昂、弟子安民遇害……繡奔穰,與劉表合。

曹操撤軍後,南陽、章陵等先前降服的郡縣再度反叛,曹操親自率軍鎮壓了叛亂,並將駐守湖陽地區的劉表部將鄧濟一把拿下:

公之自舞陰還也,南陽、章陵諸縣復叛為繡……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表將鄧濟據湖陽。攻拔之,生擒濟,湖陽降。攻舞陰,下之。

建安三年,在曹操率軍南征張繡的時刻,劉表給張繡撐腰:

三年……三月,公圍張繡於穰。夏五月,劉表遣兵救繡,以絕軍後。

建安六年,劉表收留了曹操的一生之敵,並以上賓之禮相待:

建安六年……操自擊劉備於汝南,備奔劉表,龔都等皆散。表聞備至,自出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建安七年,劉表又派遣劉備北上征伐,一路推進直至葉縣附近:

建安七年……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曹操遣夏侯惇、于禁等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等追之。

說句題外話,老師曾對劉備這次奉命北伐的軍事行動做過相關的考據,從而得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結論,我暫且將該問答鏈接引用如下:

三國志上記載的史料其實是很少的。基於現有的史實,如果讓你推測一件發生過,但沒記載過的史料,它會是什麼?

言歸正傳。建安八年,曹操在河北暫時未平之時再度征討劉表:

八年……八月,公徵劉表,軍西平。

與曹操、劉表之間頻繁Battle的行為相比,彼時的西北地區雖然出現過一些小規模的騷亂,但與河北地區及荊北戰區頻繁的戰事相比,不提也罷。

秋,七月,武威太守張猛殺雍州刺史邯鄲商;州兵討誅之。猛,奐之子也。

關中諸將如馬超、龐德等人彼時也響應了曹操集團的號召,參與了征伐郭援、高幹等軍的行動:

司隸校尉鍾繇鎮關中,移書遂、騰,為陳禍福。騰遣超隨繇討郭援、高幹於平陽,超將龐德親斬援首。

蜀中劉璋彼時也曾多次向曹操示好,在局勢未穩的情況下貿然出兵蜀中與劉璋撕破臉,似乎也沒什麼必要:

璋聞曹公徵荊州,已定漢中,遣河內陰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將軍,兄瑁平寇將軍。瑁狂疾物故。

璋復遣別駕從事蜀郡張肅送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

璋復遣別駕張松詣曹公,曹公時已定荊州,走先主,不復存錄松,松以此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