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和以处众,恕以待人

老人言:和以处众,恕以待人

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宋.林逋)

人要养成宽容的美德,能够宽谅他人无心之过,让人有改过向上的机会,才是君子之行。

老人言:和以处众,恕以待人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在他的领导生涯中,处处透着宽厚之风。同情人民苦难,希望为解除人民苦难做一些工作,这是曹操宽厚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候曹操还能“破例”给予百姓一点“优惠”。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正月,曹操攻打袁谭,从水路运送军粮。这时河道都已结冰,曹操于是下令,召集百姓服役破冰。百姓不肯服役纷纷逃亡,曹操于是又下了一道命令,凡逃亡被抓获者,不准免除死罪。不久,有的逃亡者前来军门自首,曹操动了恻隐之心,说:“如果听凭你们逍遥法外,势必有违我的命令。如果杀了你们,又等于杀了自己前来认罪的人。这样吧,你们回去好好藏起来,不要让官吏抓到你们。”这些百姓很受感动,流着眼泪走了。但不巧的是,他们后来还是被官吏捉住处死了。

老人言:和以处众,恕以待人

对于前来投奔的人,曹操都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陈琳、张绣是这方面突出的例子。刘备曾先后两次投奔曹操,虽然都不过是“勉从虎穴暂栖身”的权宜之计,曹操也并非没有看出这一点,但他却能自始至终给予厚待,可以说是恩礼有加。

其谋士不止一次劝曹操剪除刘备以绝后患,都被曹操拒绝了。虎将关羽被曹操捉住后,曹操同样礼之甚厚。得知关羽肯定要离开自己的消息后,仍然厚加赏赐。关羽逃走,诸将要求前去追击,曹操也没有同意。

老人言:和以处众,恕以待人

曹操南征孙权,让徐奕任丞相府长史,留守邺城。行前对他说:“您的忠诚正直,即使是古人也没法超过,但稍嫌严厉了一些。以前西门豹性急,故佩上柔韧的皮绳以对自己加以警戒。能够以柔弱制刚强,这点我寄希望于您了!”

可见,曹操颇懂得宽严相济的道理。他的宽厚待人,不排除有真诚的成分,但从根本上说是出于领导工作的考虑。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问是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领导别人。”

老人言:和以处众,恕以待人

一个政治家,如果鼠目寸光,鸡肠小肚,不能容人,那是绝对办不成大事的。曹操对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特别是在他开创事业的初期,更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他总是力图树立起诚信宽厚的形象,以赢得天下舆论的同情、理解和赞许,以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在那个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动乱年代,曹操这么做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领导们待下属要宽厚处之。宽厚的形象使人一看上去就愿意服从,领导者树立了宽厚形象,对管理和领导属下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老人言:和以处众,恕以待人

楚庄王逐鹿中原,连续几次取得了胜利。群臣都向楚庄王祝贺,庄王设宴款待群臣。席间,庄王命最宠爱的妃子为参加宴会的人敬酒。

这时,天色渐渐暗下来,大厅里开始燃起蜡烛。猜拳行令,敬酒干杯,君臣喝得兴高采烈,好不热闹。忽然,一阵狂风刮过,客厅内所有蜡烛一下全被吹灭,整个大厅一片漆黑。庄王的那位美妃,正在席间轮番敬酒,突然,黑暗中有一只手拉住了她的衣袖。对这突然发生的无礼行为,美妃喊又不敢喊,走又走不脱,情势紧迫之下,她急中生智,顺手一抓,扯断了那个人帽子上的缨。那人手头一松,美妃趁机挣脱身子跑到楚庄王身边,向庄王诉说被人调戏的情形,并告诉庄王,那人的帽缨被扯断,只要点明蜡烛,检查帽缨就可以查出这个人是谁。

楚庄王听了宠妃的哭诉,出乎意料地表示出很不以为然的样子。他想,怎么能为了爱妃的贞节而使部属受到污辱呢?于是,庄王趁烛光还未点明,便在黑暗中高声说道:“今天宴会,盛况空前,请各位开怀畅饮,不必拘礼,大家都把自己的帽缨扯断,谁的帽缨不断谁就是没有喝好酒!”群臣哪知庄王的用意,为了讨得庄王欢心,纷纷把自己的帽缨扯断。

老人言:和以处众,恕以待人

等蜡烛重新点燃,所有赴宴人的帽缨都断了,根本就找不出那位调戏美妃的人。就这样,调戏国王宠妃的人,既未受到惩罚,就连尴尬的场面也没有发生。按说,在宴会之际竟敢调戏王妃,堪称杀头之罪了。楚庄王为什么蓄意开脱,不加追究呢?他对王妃解释说:“酒后狂态,是人之常情,如果追查处理,反会伤了众人的心,使众人不欢而散。”

时隔不久,楚庄王借口郑国与晋国在鄢陵会盟,于第二年春天,倾全国之兵围攻郑国。战斗十分激烈,历时三个多月,发动了数次冲锋。在这场战斗中有一名军官奋勇当先,与郑军交战斩杀敌人甚多,郑军闻之丧胆,只得投降。楚国取得胜利,在论功行赏之际。才得知奋勇杀敌的那名军官,名叫唐狡,就是在酒宴上被美妃扯断帽缨的人,他正是为了感恩图报啊!

老人言:和以处众,恕以待人

容人之过,方能得人之心。有过之人非常希望看到他人的宽容和友谊,希望得到悔过自新的机会。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其对立情绪便会立即消失,感恩戴德,“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情感很快在心理上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个基础上,稍加引导,就会产生像“戴罪立功”那样的心理效果。

如果说“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之举在楚庄王身上表现出在诸侯中问鼎称霸的韬略和气魄的话,那么在宴会中绝缨之事,则表现了他那宽容大度的襟怀。一名统御者能宽宥属下的某些过失,宽大为怀,容人之过,念人之功,谅人之短,扬人之长,必然会得到部下的奋力相报,在客观上为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

老人言:和以处众,恕以待人

宋真宗赵恒在宰相寇准等大臣力请下,决心御驾亲征去澶渊之前,曾对刘妃和李妃说:“二位爱卿均已有了身孕,将来谁生了儿子,便立谁为皇后。”

不料,几个月过后,刘妃小产,生子无望,但将死婴暗交郭愧偷偷埋掉,不让宫中他人知晓。又过两月,李妃腹痛临产,刘妃听说后也叫腹痛要产。郭槐急忙到御花园内捉了一只小猫,用脚踏死,将皮扒去,置于一个金漆果盒之中,假装到李妃宫中探望,伺机将果盒交给使女寇珠。寇珠本为按计来侍候李妃的。接果盒后,不敢怠慢,急忙来到李妃室中。此时,李妃已生下儿子,痛昏过去。寇珠乘机将死猫留下,抱走李妃所生儿子。当她给刘妃送去时,不料在御花园门口被内监都堂陈琳遇见。陈琳见其神色慌张,以为可疑,将其责问。寇珠不敢隐瞒、便如实告诉了陈琳。之后,宫中使出来了李妃生了个妖怪,刘妃生了个太子的传闻。

老人言:和以处众,恕以待人

李妃醒来,决心一死了之,幸有陈琳急入宫中,对李妃说明原由,李妃才觉心中稍安。但陈琳责问寇珠时,恰恰被郭槐从一旁看见,言于刘妃。刘妃大怒,召寇珠入宫,严加拷问。寇珠已有良心发现,拼着一死,也没有说出陈琳知晓这件事。寇珠经受不住严刑拷打,一头撞死宫内。刘妃为了斩草除根,又与郭槐密谋,火烧宸妃宫。陈琳得知消息,急令人将李妃悄悄救出,放出城去。

真宗回宫,听说刘妃已生个太子,大喜,于是将她封为皇后;听说李妃因生妖怪,放火自焚而死,也便不再追究。李妃逃出宫中,靠行乞来到陈州草桥镇,遇到一个叫范仲华的青年男子。范仲华见其可怜,领到家中,认做母亲,此后便隐姓埋名安然度日。

老人言:和以处众,恕以待人

宋真宗死后,由13岁的赵祯即位,这就是宋仁宗。宋仁宗即位后,刘太后垂帘听政。刘皇后病死后,宋仁宗亲理朝政,任命包拯为开封府知府,后又封为龙图阁大学士,去陈州放粮,在路上遇着李妃拦轿喊冤,陈述其悲情。包拯觉得事关重大,于是将李妃带回京城,由陈琳作证,共审郭槐,查明实情,仁宗开始认亲生母亲,尊为太后。

母亲落难,当儿子的却全然不知,这是不孝,自然要受责的。可是,儿子毕竟泛泛之辈,乃贵为天子,怎能受责,有谁敢去责罚?于是包拯心生一计,以敲打皇帝龙袍,替代受罚。如此之举,既顾全了皇帝的威严,也“捍卫”了道德的尊严,伟大圣明的皇上形象丝毫不受损害。

老人言:和以处众,恕以待人

人们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教育的等等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的攻心活动。很多人进行攻心却不懂得攻心术,所以到处碰壁,而另一些人则依靠攻心术达到了目的或取得了成功。现代人交往范围扩大,各种事务增多,更应该学习和掌握一些攻心术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