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烏雲”背後,是一顆顆“暖陽”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又一次給國家、給人民帶來了重大損失。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人們共同的心願,但災難總是與我們不期而遇。拿新中國成立之後來說,就先後發生了三年自然災害、唐山大地震、長江洪水、SARS疫情、汶川大地震,等等。災難是殘忍的,它帶給我們無盡的傷與痛。但前進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困難與挫折在所難免。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新冠肺炎疫情的確是一次大災難,但未必不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一次特殊歷練。

疫情“烏雲”背後,是一顆顆“暖陽”

災難讓國民變得更堅強。這段時間,我被電視中的畫面感動著:在荊州老家休假的24歲女醫生甘如意,揹著餅乾、泡麵,步行、騎車、搭便車,風雨兼程,4天3夜行進300多公里,趕回武漢的工作崗位,只為投入抗擊新冠肺炎的戰“疫”。征戰疫區的女醫務工作者,剪斷了引以為傲的長髮,原本嬌氣的女孩子,到了戰場就颯爽英姿,演繹著“女本柔弱,遇事則剛”的動人故事。

“非典時,大家保護我們‘90後’;17年後,我們‘90後’保護大家。”這句話被熱轉,並收穫大量點贊。快遞小哥汪勇,為了節省醫務人員的時間以便搶救更多的感染者,主動發起了志願者團隊,目前武漢市接送醫務人員的志願者達到4000多人。曾經以為,80後、90後嬌生慣養,吃不了苦,承擔不了重任。但災難面前,他們好像“一夜長大”,不畏艱難和風險,體現了勇敢與擔當。以84歲的鐘南山院士、73歲的李蘭娟院士為突出代表的數萬名醫療人員,不分晝夜地堅守在戰“疫”第一線。他們有的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有的臉上被口罩勒出了長時間無法消退的勒痕;有的身上被汗水浸泡長滿皰疹;有的顧不上老人孩子,夫妻一起搶救病人;為了節省緊缺的防護服,他們由4小時一班改為6小時一班,甚至戴上了尿不溼工作。更有的為搶救病人被病毒感染,獻出了寶貴生命。

疫情“烏雲”背後,是一顆顆“暖陽”

困難是阻擋弱者的高山,也是冶煉勇者的熔爐。革命先驅李大釗在《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一文中指出:“艱難的國運需要雄健的國民,而艱難的國運也造就了雄健的國民。”疫情面前,年輕一代挺身而出,衝鋒在前;中年一代爭當主力,砥柱中流;老年一代不堪示弱,力挽狂瀾。老中青三代合力攻堅,和死神賽跑,與病毒抗爭,為生命接力。如此,新冠病毒何愁不被制服,這場戰“疫”何愁不能勝利!

災難激發了民族凝聚力。疫情發生後,黨中央一聲號令,全國上下瞬間凝成一股繩!大年初一,中央召開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門研究疫情防控工作;大年初三,中央指導組抵達武漢,夜以繼日地開展工作。有1000張床位的火神山醫院,從選址、設計到施工,只用10天就拔地而起;有1600張床位的雷神山醫院,也只用12天就建成使用;為了對患者“應收盡收”,武漢市還緊急徵收多個文體場館等公共設施,以最快的速度改造成方艙醫院。

疫情“烏雲”背後,是一顆顆“暖陽”

與此同時,一批又一批的白衣戰士逆行前進,馳援災區,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中國醫療界的“四大天團”會師武漢。19個省份在做好本地防控工作的同時,對口支援湖北。大量的志願者冒著被感染的危險上門檢測體溫,千方百計籌集和分發物資,義務為醫務人員和居民提供後勤保障……海外同胞大肆掃貨,口罩、防護服等物資源源不斷地寄回祖國。儘管身處異鄉,愛國的心從不因距離而改變。這樣的全國大動員,這樣的強有力的指揮,這樣的高效率的調度,除了中國,哪個國家能做到!唯有社會主義的中國,唯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四海同心,九州一力。

疫情“烏雲”背後,是一顆顆“暖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中華民族的發展道路充滿艱辛與曲折,卻能夠一次次衰而復興,蹶而復振,成為世界上碩果僅存的文明古國,靠的就是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再渺小的力量乘以14億,就能聚沙成塔;再大的困難除以14億,都會渺小如塵。任何困難,在歷經五千年風雨洗禮的中華民族面前,在久經考驗的中國共產黨面前,在眾志成城的中國人民面前,都只是擋車之螳臂,過眼之雲煙。

災難中蘊含著發展機遇。哪裡越有困難,哪裡就越有機會。只要積極面對,就可能轉危為機,有所收穫。還記得,1996年雲南麗江遭遇大地震,損失慘重。震前,麗江有一些高汙染企業,古城裡也有一些不協調的違章建築,一直下不了決心關閉拆除。災後重建,麗江選擇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有破有立,發展成為名揚中外的“旅遊天堂”,實現了鳳凰涅槃般的蛻變。

疫情“烏雲”背後,是一顆顆“暖陽”

還記得,2003年“非典”期間,由於大家都不敢出門,劉強東把實體店鋪搬到了線上;馬雲看到了C端購物的巨大需求,順勢創立了淘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學校不能如期開學,但也加快了網絡在線教育的興起。網絡教學,大都是比較優秀的教師授課,而且不懂的地方可以重複播放,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這場災難,很多行業遭到衝擊,但也有的人困境求變。春節電影檔期取消,徐崢第一個把《囧媽》賣給今日頭條,既回收成本,又贏得了口碑。有的地方春耕用上了“釘釘”打卡,防疫、農事兩不誤。有的以互聯網為依託,變“面對面”為“屏對屏”,線上招商、線上融資;不少用人單位實行網絡招聘,雲平臺面試,節省了時間和開支。

疫情“烏雲”背後,是一顆顆“暖陽”

可見,辦法總比困難多。每一次災難,都會關門一些小企業,也會造就一批新業態;每一次挫折,都會倒下一些人,也會站起來一批人。只要創新思維,主動出擊,快人一步,就能危中尋機,實現突破。王陽明有詩云:“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災難將絕境橫亙在你的面前,也是把你置於人生轉機的十字路口。珍惜“置身絕境”的機會,直面困難,創新求變,絕境就可能轉為佳境。如尼采所說:“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

災難倒逼我們補齊短板。冬長三月,遲早打春。新冠肺炎疫情終將被戰勝。但我們為此付出的代價是高昂的、慘痛的。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罪與罰》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唯一擔心的是,我們明天的生活能否配得上今天所承受的苦難。”是的,只有從災難中發現問題,堵上漏洞,補齊短板,才對得起我們所交的“學費”。從個人角度看:革除陋習,迫在眉睫!

疫情“烏雲”背後,是一顆顆“暖陽”

少數人有濫食野味的習慣,認為野味更營養,甚至把吃野味當作身份、地位的象徵。新冠肺炎疫情再次給濫食野味者敲響了警鐘。在人傳人的病毒面前,每個人的飲食習慣都會影響周圍的人,吃什麼不是一件個人私事,切不可圖一時新“鮮”給公眾帶來風險,切不可因個人口腹之“歡”為社會埋下隱患。所幸的是,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草案,已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相信經此一“疫”,全社會一定能凝聚起更大共識並行動起來,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從國家層面看:補齊短板,刻不容緩!這次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確實“照”出了、“考”出了我們在應急管理、公共衛生、國家儲備等方面的不足。疫情發生以來,全社會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不斷經受錘鍊、不斷提升完善。信息的公開、物資的調配、“封城”中居民生活的維持……我們正在“大考”中迅速成長。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時強調,要放眼長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相信經此一“疫”,我們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將會更加科學完善。

疫情“烏雲”背後,是一顆顆“暖陽”

《新唐書》有言:“古有多難興國,殷憂啟聖,蓋事危則志銳,情苦則慮深,故能轉禍為福也”。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對於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來說,從災難中挺起堅強,從災難中凝聚力量,從災難中尋求機遇,從災難中完善自己,那麼災難就不但是一個悲壯的過去,更是一個偉大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