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归来·我在武汉的52天|他曾心情沉重;她开出从医第一张“特殊医嘱”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陈晓华 汤婕 王家铃 李文芳

1月28日,他们从杭州出发驰援武汉,3月19日,他们凯旋。52天,他们有人刚去时心情沉重,有人说,最喜欢的事是做那件最危险的事。陌上花开,缓缓归,听他们说说“我在武汉的52天”。

夏骏:我长大的地方一直很热闹,如今如此冷清

3月19日下午,就能从武汉返程回杭州了,夏骏内心欢喜,但却没那么兴奋。夏骏是浙江援助武汉抗击新馆肺炎第二批医疗队成员、浙江省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1月28日,他随队奔赴武汉天佑医院,开始了在武汉50天的驰援。

夏骏是武汉人,在这里成长、读书。所以,此次驰援武汉,他有不一样的心情。

当时报名驰援时,他就说,“我是武汉儿子,这次责无旁贷,应该回家乡去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到达武汉的那个晚上,从机场出来,经过汉口、长江大桥、武昌,一路走来,夏骏的心一点点变沉重。

英雄归来·我在武汉的52天|他曾心情沉重;她开出从医第一张“特殊医嘱”

“武汉是个特别热闹的城市,即使到晚上,也人流不断,但那天,路上没什么人,很冷清。沿途的高楼大厦上,打出的都是‘武汉加油’的字样。“

夏骏的妻子也是武汉人,在武汉,他们有很多亲戚朋友,武汉天佑医院距离夏骏妻子的外婆家,不过八分钟车程。

“我当时在车上,就想,自己一定要好好工作,发挥一份力量,希望疫情能早日控制住。”夏骏的工作是做标本检测: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最繁忙的时候,仅仅核酸就要检测100多份。

刚进入隔离病房时,因为不适应厚厚的防护装备,夏骏一度出现过缺氧的情况:心慌、气喘、上不来气。“感觉挺丢脸的,后来适应了就好了,一天穿五六个小时也无压力了。”

夏骏的妻子也是医生,出发到武汉前,妻子就对他说:做好长时间打算,不要老想着回家。

“我到现在也没告诉我妈,我来武汉了,她身体不太好,怕她太担心。”夏骏对妈妈说,自己在浙大一医院支援,家里人都帮忙瞒着老人。

英雄归来·我在武汉的52天|他曾心情沉重;她开出从医第一张“特殊医嘱”

虽然在武汉有很多亲人,但夏骏也一直没有机会见到他们,彼此只在微信里报平安。

“他们知道我来武汉,开始还是挺惊讶的,后来还一直对我说:谢谢。”这声谢谢让夏骏百感交集,有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了一句话,“我感谢武汉的医护人员,他们保护了武汉市民,我也感谢省外来驰援的同行们,他们来帮助我们。”

今天能够返回,很快见到家人,夏骏很开心,但又觉得疫情还没完全过去,不能掉以轻心,他还有亲人在武汉。

前几天,妻子给他通话时,说5岁的小儿子突然问妈妈:爸爸会不会死。

“他可能看到了医护人员牺牲的消息。他姐姐立刻就说他是乌鸦嘴。”

小儿子的话,让夏骏觉得好笑又有些心酸。

“这次回去,希望能好好陪陪他们,能陪家人,特别是我妈妈,好好吃顿饭。”

徐慧连:我开出了从医以来的第一张特殊医嘱

3月13日,浙江援助武汉抗击新馆肺炎第二批医疗队成员、浙江省中山医院呼吸科医生徐慧连负责的武汉天佑医院,最后三位病人等候转院。

那天下午,徐慧连3点下班,回到宾馆的她没闲着,盯着工作微信群:120来了吗?氧气枕准备好了吗?转运需要的东西准备如何?一直到晚上快12点,3位病人安全转运走,她才长出一口气。

在武汉的50天,徐慧连每一天都过得紧张。初到武汉时,进入重症监护室,看到那么病人缺氧严重,让她吃惊又担心。

“有一位病危病人,严重缺氧,喝水吃饭都极度困难,脱离氧罩会加重或死亡。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打开面罩,2-5秒食物进口,立即盖面罩,面罩吸氧下继续完成食物咀嚼入胃。”

英雄归来·我在武汉的52天|他曾心情沉重;她开出从医第一张“特殊医嘱”

快速喂吃的

徐慧连的工作还包括给病人采咽拭子,曾有一天,她给9位病人采集复查。这是隔离病房内最危险的事。但却是徐慧连最喜欢的一件事,“能轮到复查的都是好消息,因为复查两次是阴性的就可以出院了。”

在隔离病房,徐慧连还开出过一个“特殊医嘱”: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是危重症,还合并了细菌感染、呼吸衰竭、糖尿病、重度营养不良。

查房时,徐慧连叮嘱老爷爷多吃饭菜多喝牛奶,“他每次回答:好的。但饭菜都没动。”

有一次,徐慧连拿了一盒牛奶,拔出吸管插入盒中,放在他的嘴角边试着让他喝,没想到他抬起头斜着身,在储氧面罩吸氧下把吸管含进嘴里,一口气把250ml奶喝完了。

“我愣住了,这明明是饿着呢!我又试着打开一盒250ml,这次是两口气也快速喝完!”

英雄归来·我在武汉的52天|他曾心情沉重;她开出从医第一张“特殊医嘱”
英雄归来·我在武汉的52天|他曾心情沉重;她开出从医第一张“特殊医嘱”

医护人员给病人送牛奶

徐慧连猜测,老人长时间输液一只手被固定、人被固定在床上,严重缺氧只有戴着氧罩才能过日子,更无法分身顾及摄食这个动作了。

“在疫情这个非常时期,床旁也不能有家属或陪护来帮他完成这个经口营养摄入这个动作!他是不是吃不下,他是无法让食物进入口腔。”

想到喂他牛奶他愿意喝,早上医院发的鸡蛋护士喂他愿意吃。徐慧连在特殊时期开了一份特殊医嘱:牛奶250ml,白煮蛋1个,护士协助下完成。

“这是我当医生以来第一次有这样的医嘱。”

除此之外,徐慧连还给老人送了一箱牛奶,每天给他带两个鸡蛋。“过几天复查,他的血蛋白就有好转迹象了。”

从1月28号出发武汉,到3月15号正式休舱,整整度过了48天,浙大邵逸夫医院呼吸内科护士、90后的施恩凯经历了起初的忐忑到随后的适应再到此刻的依依惜别。

这段经历,让她“终身难忘”,“我的家人,我的队友,我接触过的患者。他们的身影一遍遍在我脑海中闪现,我想爸妈,不舍队友,记得对我说谢谢的所有患者。”

施恩凯还清晰地记得,第一天到达武汉天佑医院,医院院长一上来就给浙江的医护人员们深深鞠了一躬。

这些天里,施恩凯已记不清楚护理过多少病人,有一位可爱的老爷子施恩凯一直记挂着。“老爷子来病房的时候情况比较严重,大概觉得自己没希望了,既不搭理我们,也不配合治疗,甚至还绝食。”

为了治疗这个倔强的老头,施恩凯和队友们就一次次地“骚扰”他,搭话、喂饭、还从驻地带水果和零食给他吃。有一天,老爷子忽然主动开口说今晚要吃两份饭,一定要早点好起来。

20多天后,老爷子顺利出院,拉着每一位医护人员亲热合影。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发自内心的欣喜。

48天,夹杂着喜悦与辛苦。原本,施恩凯和其他援鄂医疗队成员负责天佑医院一个病区,后来随着病人量的增加,他们又接管了一个病区,工作量也随之增加。为了让新病区尽早运转起来,施恩凯他们工作时间从4小时改成了6小时。

虽然很有挑战,但让他们开心的是,一些重症病人经过他们的护理,逐渐稳定,陆续有些病人出院。而整个治疗小组互帮互助,和当地天佑医院的同事愉快合作,让施恩凯感到亲如姐妹的战友情。

在医疗队离开前,天佑医院院的院领导们送了他们一幅书画作品,上面写着:天亦有情,“浙”风挡雨,佑护生命,携手抗疫,再次对浙江的医护们表示了感谢。“与刚来时那声感谢不同,这一次,一双双弯弯的笑眼取代了当初的凝重。”施恩凯说。

谈到未来的某个时刻,施恩凯说他们已经和队友约好,“将来要带着家人重走一遍我们曾经走过的路,看看我们工作和住过的地方。”

回到杭州,施恩凯说想先等14天隔离期满再正式回家,这会先不告诉爸妈,等隔离期结束第一时间回去,快到家门口再打电话。“怕他们来接我,当场控制不住情绪放声大哭怎么办,很丢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