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中生”給作家方方的信》,揭示疫情中不該公佈的信息

《一位“高中生”給作家方方的信》,揭示疫情中不該

公佈的信息

《一位“高中生”給作家方方的信》,揭示疫情中不該公佈的信息


文 | 霧滿攔江


(01)


今天一枚中學生,突然火了。


他給武漢女作家方方,寫了封公開信。


題目就叫《一位高中生給“方方阿姨”的信》。


有理有據有節有奏,有板有眼有腔有調,對方方的封城日記表示了質疑。


一個高中生,挑戰成名作家,了不起。


《一位“高中生”給作家方方的信》,揭示疫情中不該公佈的信息

(*作家方方)


大家讀得津津有味。


忽然間有段文字,跳入到大家眼裡:


“我在看您日記時,正巧一個好友打電話來,我和她說起您日記。她說,您日記是真實,但有些真實不是什麼場合都能說,她打比方,說某個小姑娘家裡來了客人。正當賓客興高采烈時,小姑娘突然當著眾人的面說“爸媽晚上動靜太大,我一夜沒睡好”。父母尷尬不?沒錯,小姑娘說的是事實:爸媽夜裡動靜大,她捂著耳朵一夜沒睡。但這個場合說出來合適嗎?她說,方方阿姨您的日記就是這個樣子,把真實的武漢擺到世界面前:都來看看,這就是生病中的武漢呀!好友又說,您可以寫可以發沒問題,是不是應該有選擇呀……”


讀到這段,所有人的眼珠猛然暴凸,驚呼起來:這枚高中生好油膩!


坊間猜測:這個寫公開信的人,40年前應該是個高中生。


現在他應該是位中年人了——可這貨的認知,距離高中生還有段距離。


最多小學沒畢業。


(02)


坊間猜測,質疑方方的人自稱高中生,實際是位小學沒畢業的成年人,也是有理由的。


這個理由,就是他舉的例子。


——他舉的例子太成人化。是典型的中年油膩男視角與敘事。


——而不當的類比,暴露出他的認知,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03)


這封信的例子,有什麼不合適呢?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人類的行為或事件,各有屬類。


這封信所舉的,是人類行為中最裡層的。


人類行為的最裡層,叫隱私。


隱私隱私,一是隱蔽,不可為人所見所知。二是個人化,與他人毫無關係。


如信中所說,夫妻在一起做不或描述的事情,此事與他人毫無關係,這個叫私。此事不可袒示與人,需要關門熄燈,這叫隱。


隱私之事,不可問,不可說,不可示人。如果一個成年人,在公眾場合問別人此類問題,直接打電話報警,性騷擾沒毛病,一抓一個準。稚子無知,無意中窺見並說出,也是極尷尬之事,但事情的嚴重程度,也僅止於尷尬。

《一位“高中生”給作家方方的信》,揭示疫情中不該公佈的信息


由隱私向外第二層,是個人事務。


個人事務分兩種,常態事務與怪癖。


常態事務,就是一個人的習慣或偏好。比如說我早晨起來,習慣先進浴室,銜著牙刷,一邊刷牙一邊沖澡。這個習慣也極個人化,如果有誰認為早晨起來應該先蹲馬桶,一邊蹲桶一邊刷牙,不如此就是錯的,這就是存心找麻煩了。


怪癖的範疇極廣,比如說有人喜歡吃臭豆腐,有人喜歡吃韭菜合子,有人喜歡吃大蒜,有人喜歡喝咖啡。這其間並無高下之分,但如果你說咖啡有格調,吃大蒜太土氣……這也隨你,畢竟這些都不是什麼大事兒。

第三層,可以稱為家庭事務。


個人事務一旦對家人生活造成影響,就變成家庭事務。比如我進洗手間仨小時不出來,家人就會憤怒砸門。比如你喜歡吃臭豆腐,吃大蒜,哪怕在家裡,這些癖也極易讓人皺眉。


再比如一個做兒子的,天天在家裡打老爹,還把家裡的錢拿出去,給東鄰給西舍,讓累死累活的親爹媽捱餓,這個事兒對左鄰右舍影響不大,而且鄰居拿到錢,還會誇獎他樂善好施——但我們都知道,這貨是個人渣,是個敗類。

第四層,公共事務。


家庭事務的幅度再大些,就進入了公共事務領域。


你家小區有塊空地,你看著挺好,立即圍起來種菜種蔥。各家業主一定會投訴你,物業也會要求你把蔥撥掉,恢復空地的原貌。再比如公共場合,穿裝要得體,光腳板光脊背,在自家浴室裡還行,出了門就不太妥當。還有就是韭菜合子的愛好者,最好不要在公交車上吃,再好的香水,也幹不過你家的韭菜合子啊。

《一位“高中生”給作家方方的信》,揭示疫情中不該公佈的信息


但公共事務最重要的部分,還是對公共款項的監督與管理。簡單說就是在國家財政支出上,公眾要求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加大對社會服務設施,對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的關愛,對醫療環境改善,以及基礎建設的投入。還有對貪腐現象的不滿,貪官拿走的錢,都是大家的。你當個官不替老百姓做事,天天把大家的錢往自家搬,這樣不好。


第五層,也就是最外層,叫社會危急事件。


什麼叫社會危急事件?


疫情嚴重時,武漢醫療資源被擊穿,有戶人家母親病重,卻求醫無門。急得女兒在陽臺上敲盆示警——這個行為,得到了社會肯定。最近的新聞說,這位母親的病情已經好轉,多虧了她的女兒,情急敲盆,避免了一起人道主義災難。


疫情中的孤弱者呼救,這就是社會危急事件。


如果,有誰對陽臺敲盆的女兒說:國大家小,雖然你家遇到了困境,但大多數人還是平安喜氣的,所以你應該顧全大局,把盆撂下……這貨會被人打死的!


方方的封城日記,不僅是一個時代的公眾記憶,同樣也是社會危急事件的翔實記錄。她記錄的是人心,是人性,並沒有絲毫的政治屬性。有人擔心疫情的真實記載,會被壞人利用,那你真的想多了,對方都已經是壞人了,不管你記載還是不記載,都會持續的修理你。相反,壞人反而會因為有真實的記載存在,不好瞎編七八編的造謠。就此意義而言,方方的筆錄堪稱是功德無量。

《一位“高中生”給作家方方的信》,揭示疫情中不該公佈的信息


——但,如果一個人成年而後,認知還未達到小學生的水準,是很難理解上面這段話的。


(04)


說《一位高中生給“方方阿姨”的信》的捉刀人,是個認知水準未及小學的成年人,不是貶斥,是認真客觀的評述。


孩子生下來時,是懵懂無知的。3歲時初始人格形成,開始認知這個世界。


小學生認知,以家庭為單位,所以小學生最喜歡說你家我家,言必稱爸爸媽媽,卻極少說我。小學生無法認知到人類五種行為的屬性,不能解讀公共危急事件與家庭隱私的區別。武漢女兒為了救母,不惜陽臺敲盆,而在十堰市,一位6歲的孩子,在爺爺死後獨自在家吃餅乾存活,他不敢呼救,也不懂得如何呼救,因為爺爺臨死前告訴他,外邊有病毒。這就是幼稚認知與成熟認知的區別,所以此類新聞才會讓人心悸。


讀到初中,孩子的知識面在擴展,認知逐漸打開。只有到了高中,14歲第二次人格形成,有清晰的自我意識,這時候的孩子,就能夠辨晰隱私、個人事務、家庭事務、公共事務與公共危急事件了。如果真是一位高中生給方方寫信,哪怕他不認可方方的記錄,也絕不會混淆個人隱私與公共危急事件。


人啊,最怕是年齡在增長,認知卻停滯不前。


停滯在高中階段倒也罷了,好歹還能打個醬油買個菜。如果還停滯在小學階段,那才叫愁人。


坊間人士說:最愁人的是,認知越是低下,越因為年紀一大把而依老賣老,還自做聰明的假冒高中生——他不敢假冒大學生,就是因為大學對他來說太高了,想都不敢想。


我們在這裡,嘲笑一位假冒高中生的中年油膩大叔,其實很不厚道。說起來,我們與這位油膩叔的距離,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如果說油膩叔的認知只是小學水平,我們也是初中沒畢業,做為初中生居高臨下俯瞰小學生,真的沒什麼傲驕的。只希望我們能夠通過這次事件,意識到自己仍在認知行進的路上,我們認為油膩叔不對,但可能我們的觀點,也是完全錯誤。只希望我們能夠牢記陽明先生的訓誨,在每件事兒上練,不斷的拓展我們的見識,不斷的提升我們的認知,徜能夠做到今是而昨非,不停的否定自己而不是否定別人,那我們就距離智慧的終極不遠了。

(*本文圖片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