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小吃」物盡其用 巧手變出泉港味

泉港,背山面海,地形多樣。追溯歷史的變遷,這是一片集中原文化、閩越文化、農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為一體的神奇土地,盛產各種農副產品、水產品及林業產品。千百年來,泉港當地人民勤勞能幹,運用智慧巧妙地採用本土食材,烹製出一道道別具當地特色的經典小吃美食,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品鑑體驗。泉港小吃欄目,帶領讀者共同品嚐當地傳統小吃的同時,挖掘這一道道美味佳餚背後的文化歷史故事……


「泉港小吃」物盡其用 巧手變出泉港味


粉猴


粉猴和猴子有關係嗎?或許,當看到這個名字後,不少人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如果再換個說法,您或許就知道是什麼了,粉猴其實就是地瓜粉團。


「泉港小吃」物盡其用 巧手變出泉港味


粉猴的做法其實並不複雜:首先,要備好巴浪魚、香菇、三層肉、豆皮、蘿蔔絲等佐料,隨後,再將其攪亂在一起,調好味道,隨後,再倒入適量地瓜粉,並加入開水拌勻。最後,再將其用勺子舀入沸水中烹煮。烹煮過程中,掌握好時間,控制好火候,十分重要。否則,要麼會不成形,要麼會外熟內生。“剛煮好的粉猴,端上來一團一團的,就像是猴子一樣,怪不得叫粉猴呢!”品鑑現場,有人打趣道。


為什麼泉港當地人要把地瓜粉團叫做粉猴呢?泉港老居民林先生介紹,“粉猴的‘猴’字,用當地方言來說,其實就是帶有團狀的東西的意思。粉猴十分生動形象地描摹出了地瓜粉團的形態,不僅讓這款小吃帶上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同時也體現了泉港民間的智慧和創造力。”粉猴也是老泉港人最有鄉愁味的美食之一,不管走到哪裡,都不會忘記。


海蠣煎


海蠣煎,在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都吃得到。但泉港的海蠣煎,無論是用料還是做法,都和其他地區的大不一樣。泉港本地人笑稱,如果非要把海蠣煎分類的話,那麼一種是泉港海蠣煎,另一種則是其他地區的海蠣煎。


「泉港小吃」物盡其用 巧手變出泉港味


“正統的海蠣煎做法,先將新鮮的海蠣洗淨,加入番薯粉、蔥、蒜丁、鹽巴等調味品,然後再加入炒熟的碎花生米和細肉絲,調水拌成稠漿狀之後,鍋加熱倒入食用油,再放入熱鍋中翻煎,直至雙面呈現金黃透亮即可。”五里海沙餐飲負責人鄭德波向記者介紹道。其中,泉港海蠣煎和其他地區海蠣煎的做法最大的不同在於,泉港海蠣煎通常是不加蛋的;成形後是整團狀,而不是扁平狀。這樣的烹調方式,能避免膽固醇攝入過量,更好地優化飲食結構,也更符合現代人健康的需求。


菜煎


“菜煎的做法,和你們剛吃過的麥煎的煎制方法大同小異,但原料不一樣,因而味道和口感也是完全不同的。”忙碌的大廚,一邊麻利地翻轉著手中的勺子,一邊向記者介紹道。熱騰騰的油鍋中,一塊塊菜煎在慢火的烹烤下,冒著熱氣,逐漸呈現出金黃色的光澤……在如烤爐般的禪悅齋素食自助餐廳後臺,記者親眼看見了菜煎的出爐。


「泉港小吃」物盡其用 巧手變出泉港味


和麥煎一樣,菜煎也是在麥粉中加入佐料,不過麥煎主要加入的是麥粉和糖,而菜煎在麥粉中,主要加入的是花生、蔬菜、蔥蒜及鹽巴等。正因為此,菜煎嚐起來鹹香酥脆,別有一番風味。


大麥是泉港地區群眾日常生活的重要糧食作物之一。據老泉港人回憶,早期物資匱乏的泉港,想吃一頓大米飯,比什麼都難,但大麥從來不缺。為了滿足味蕾的需求,泉港人換著法子吃大麥。菜煎和麥煎,同樣是大麥粉,卻做出了不同的滋味,便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