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的特色产业再次受《科技日报》点赞,还有那高山木楼里的网课也受关注。


这个村的特色产业再次受《科技日报》点赞,还有那高山木楼里的网课也受关注。

这个村的特色产业再次受《科技日报》点赞,还有那高山木楼里的网课也受关注。


1

.《科技日报》

这个村的特色产业再次受《科技日报》点赞,还有那高山木楼里的网课也受关注。

这个村的特色产业再次受《科技日报》点赞,还有那高山木楼里的网课也受关注。

侗族小山村里 野生葡萄变成了“金疙瘩”


这个村的特色产业再次受《科技日报》点赞,还有那高山木楼里的网课也受关注。

收获季节时的归东山野葡萄种植示范基地

受访者供图


典型派

白迎港 本报记者 刘 昊


“居老师,今年归东山野葡萄新种要注意什么问题?”

“要选壮苗种植,每亩种植10株。另外种植后淋定根水,用草覆盖,保持湿度,确保种植成活率。”

眼下正值葡萄春季管理的关键时期,接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归东村党总支部书记龙秀昌的来电,科技特派员、三江侗族自治县水果生产管理办公室农艺师居军成在电话里指导起了归东村的葡萄种植。

“归东山野葡萄”因出产于归东村而得名,葡萄籽少、肉厚、质嫩、汁多、味甜,是鲜食和酿制葡萄酒的上佳好料。目前,归东村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300多亩,每年可产葡萄20多万公斤,产值达200余万元,覆盖贫困人口比例达100%。

别看归东村野生葡萄远近闻名,但在以前不少农户是“捧着金疙瘩要饭吃”。这一切,都要从三年前说起。

因地制宜,推动山野葡萄成为支柱产业

海拔500多米的归东村地处高寒山区,是一个侗族村落。全村有9个自然屯,569户2394人,2015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343户1455人,属于深度贫困村。

2017年,居军成被派到归东村开展科技服务,而归东村由于经济状况和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成为了他产业扶贫工作的重点。

“一个贫困村如果没有产业支撑,脱贫的难度就会很大。”针对归东村的产业发展情况,居军成和同事们进行了认真调研。

在归东村,有一株100多年的野生葡萄树,村民以它为母本,发展起了野生葡萄种植业。但村民种植技术不成熟,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葡萄产量并不高。而且,当地平均海拔高度较高,交通不便,商贩不愿意上门收购。村民只能肩挑背扛把葡萄运到县城卖,一路颠簸,到县城要烂一半,到手的也没几个钱了。

条件虽然艰苦,但拥有20多年水果生产经验的居军成从中看到了机遇,既然归东村葡萄种植的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而且种葡萄不占位置,只要搭起架子,大块的地可以种,小块的地也可以种,何不利用发展起来?

他和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一琢磨,决定将“山野葡萄”打造成为归东村的支柱产业,并迅速制定生产、种植和培训计划。

技术培训,村里85%以上种植户掌握了栽培技术

“野生葡萄挂果年限长,植株不会退化,其产量、品质和抗病性都很强。”居军成说,野生葡萄成熟期为每年8月下旬,熟后留在树上挂果1个月左右风味更佳,果子不落、不裂、不烂。

虽然野生葡萄的自然生长优势突出,但是在人工种植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打击了村民的信心。

原因在哪?“村民们对病虫害的防治知识和科学的种植技术不了解,导致产量不理想。”居军成说。一开始,村民们甚至把肥料直接撒到泥土上,“有机物都挥发在空气中了”,这让他哭笑不得。

2017年,村里辟出了10亩葡萄育苗基地,建起了200亩山野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起了“架上葡萄、架下茶叶、茶下养鸡”立体综合种养模式,在居军成的带领下搞起了栽培技术培训,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村种植葡萄,受益人数达2200多人。

从病虫害防治到施肥,从肥水管理到整形修剪,如今,归东村85%以上的葡萄种植户都基本上掌握了栽培技术。“以前,我们十天半个月必须来一次,现在,一个月不到都没有问题。”居军成说。

为了葡萄保鲜,村里还向上级申请了51万元资金建起了标准化冷库。同时,村里与电商合作,归东野生葡萄插上电商翅膀,飞出了大山。

加大力度,让每个贫困村都建立科技示范点

葡萄产量有了,品质高了,这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过上了好日子。

李秀坤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还在上大学,家庭负担较重。在居军成的指导下,李秀坤开始种植“山野葡萄”,年收入从5000元增长到4万元。“现在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学费了。”李秀坤说。

而村民李武生通过不断学习和参加乡村举办的种植技能和管理的培训,如今成为归东村茶叶和葡萄的大户之一,在2019年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居军成介绍,下一步,归东村计划依托葡萄种植基地开展多元化经营试验,开展生态旅游,开设客栈民宿,推动宿营钓鱼、高山滑翔等文旅活动,修建观光小道,为游客提供观光体验,同时也为当地带来客流,走上多渠道助农增收脱贫新路子。

如今的归东村,旧貌换新颜。2019年,归东村整村脱贫摘帽,全村脱贫166户716人。

“不是在扶贫,就是在前往产业扶贫的路上。”回顾自己这几年的科技特派员生活,居军成笑着说。

现在的居军成,又有了新的打算——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让95%的有效劳动力都掌握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栽培技术,争取在每个贫困村都建立科技示范点。“只有懂葡萄的人来种葡萄,葡萄才能长得更好。”他说。


归东村葡萄

这个村的特色产业再次受《科技日报》点赞,还有那高山木楼里的网课也受关注。

航拍葡萄种植区


这个村的特色产业再次受《科技日报》点赞,还有那高山木楼里的网课也受关注。

晶莹剔透的葡萄挂着枝头


这个村的特色产业再次受《科技日报》点赞,还有那高山木楼里的网课也受关注。


这个村的特色产业再次受《科技日报》点赞,还有那高山木楼里的网课也受关注。


这个村的特色产业再次受《科技日报》点赞,还有那高山木楼里的网课也受关注。

葡萄丰收

(摄影:龚普康)


2.

《广西日报》

这个村的特色产业再次受《科技日报》点赞,还有那高山木楼里的网课也受关注。

↑ 截图自:广西日报

高山木楼里的网课

本报记者 谌贻照/摄影报道


这个村的特色产业再次受《科技日报》点赞,还有那高山木楼里的网课也受关注。

四姐弟在家靠三台手机上网课。

这个村的特色产业再次受《科技日报》点赞,还有那高山木楼里的网课也受关注。

认真完成网课布置的作业。

这个村的特色产业再次受《科技日报》点赞,还有那高山木楼里的网课也受关注。

每天上完网课后,三姐妹就到茶园采茶。

3月16日,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比邻湖南省的高山上,八江镇汾水村中干屯贫困户向昌贤在家里陪他的四个孙辈上网课。

在疫情防控期间一直坚持学习的四姐弟中,大姐向意姐今年将从柳州卫校毕业,她连周末都在上网课,她想回到三江实习找工作,为家里脱贫出力。她的两个妹妹在八江中学读初一,弟弟在村小念四年级。四姐弟认真上网课,做完作业后,就到家里的茶园里采茶,等待开学的消息。

今年69岁的向昌贤和老伴向奶盛团都是弱劳动力,大儿子和儿媳都在外地务工。疫情防控启动以来,向昌贤每天到茶园里摘完茶叶后,就静静地坐在孙子们身旁陪读。他说,生活再艰难也要重视孩子们的教育。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帮扶下,他们家今年将实现脱贫摘帽。(来源:三江扶贫)


3.

《柳州日报》

这个村的特色产业再次受《科技日报》点赞,还有那高山木楼里的网课也受关注。

这个村的特色产业再次受《科技日报》点赞,还有那高山木楼里的网课也受关注。


一杯早春茶牵动万人心

——三江县政府多措并举助力茶企复工复产见闻


“政府出台贴息贷款政策,帮助茶企解决资金和茶叶流通问题,真是雪中送炭,之前受疫情影响囤积的茶叶已成功销售70多吨,相信茶企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3月17日,三江侗族自治县仙池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富开心地说。

受到企业点赞,三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潘玉萍听在耳里,暖在心头,她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今年入驻三江的茶商与以往相比降幅达30%以上,茶青、茶叶价格也比同期下降了20%至30%,茶农收入大幅减少,茶企也存在茶叶积压、资金紧缺等情况。

为解决三江茶企采茶难、收购难、销售难、融资难等问题,三江县县委书记邝驱第一时间率队到三江县程村乡、良口乡等部分茶企开展专题调研,详细了解企业茶青收购行情、茶企产能及困难、茶叶销售现状等情况。

同时,自2月10日复工复产以来,三江县政府也一边努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一边落实《柳州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微企业企稳发展的10条政策措施》,并先后出台《三江侗族自治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春茶生产流通政策措施工作方案》《三江侗族自治县2020年春茶生产交易工作实施方案》等有关政策文件,为茶企全面复工复产保驾护航。

针对企业融资难的情况,三江县政府积极实施贷款贴息奖励,对今年1月1日至6月30日全县SC认证的茶叶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贷款贴息;对按照政策要求提前复工的茶企给予2万元资金奖励;根据销售和加工干茶量情况给予企业800至2500元不等的资金奖励。为打通茶叶流通“最后一公里”,三江县政府还紧急筹集了市县两级2亿元交易流动资金,主要用于全县茶叶托底购销流通,并统一以“三江春”“三江红”品牌进行包装销售;派出专车“点对点”接送浙江茶商到三江县采购茶叶。

“茶叶产业是三江县的支柱产业,年产值约16亿元,目前全县共有1.6万户贫困户主要收入依靠茶叶,政府大手笔打通茶企采茶、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对三江茶业提高竞争力、脱贫攻坚工作有着深远影响。”三江县茶叶协会会长吴顺科介绍。

一杯早春茶牵动万人心。为切实解决春茶销售难题,三江县16家企业在政府牵头下参与“2020年柳州早春茶扶贫促销活动”,县长也参与直播,通过抖音、快手等多个直播平台,多渠道销售三江春茶,并在线下同时开展体验式采购扶贫茶促销活动,帮助茶企、茶农渡过难关。

据统计,三江县目前已有475家茶企全部复工复产,复工率达100%,120多家茶商也顺利进驻三江;通过电商扶贫活动仅两天就销售17.5万元的茶叶,客户来自全国各地。“疫情对三江茶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三江茶叶的销售渠道,未来我们还将在茶叶质量上做好文章,努力打造、打响三江茶品牌。”潘玉萍说。

本报记者 覃珩


这个村的特色产业再次受《科技日报》点赞,还有那高山木楼里的网课也受关注。

这个村的特色产业再次受《科技日报》点赞,还有那高山木楼里的网课也受关注。

来源:《科技日报》、《广西日报》、《柳州日报》

编辑/吴潇雪 校对/龚普康 监制/梁克川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8611950(三江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