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可以被欺騙,但不能被調戲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孔子的弟子中,有兩位善辯能言的才俊,一位是善於經商“億則屢中”的子貢,一位是辯才無礙、見識不凡的宰我。子貢和宰我,都是上了“孔門十哲”的人,孔子認為宰我還要勝子貢一籌,所以言語科中宰我排第一。

一個人可以被欺騙,但不能被調戲

有那麼一次,宰我去見孔子,兩個人展開了一段有意思的對話。宰我問: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訴他有一位仁人掉進了井裡,他會跟著跳下去嗎?

孔子望宰我一眼,回答說:”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為什麼要他那樣做呢,君子可以去看看設法救人,但不可以也陷入井中。

回答至此,感覺意猶未盡,孔子緊跟著又說了一句:“可欺也,不可罔也”。就是說,君子可能會受到欺騙,但是卻不可以被愚弄。

這個對話,所談到的兩個問題值得商討。

一個人可以被欺騙,但不能被調戲

君子可逝,不可陷

宰我的問題提得很尖銳,孔子常教導弟子要做一個有仁德的人,那好他乾脆就問了一個有關仁的話題。假如井裡面掉進了仁者,你會不會跳下去?這個問題一旦問出,顯然帶有讓人進退兩難的意味。不跳進去,就是不仁,跳進去吧,就是不智,怎麼取捨都有所失。但既然宰我已經問出,孔子也就不得不答,他的回答也乾脆,君子可以去看看怎麼回事,但不能也跟著跳下去。

到井邊看看情況,然後想法去營救人,這是君子要做的,可稱為。不能因為掉進井裡的是位仁者,就也跟著不管不顧的追隨仁而去,看上去是靠近仁德了,其實是害了仁德的人,也害了自己。所以跳進井裡,君子是不為的,這就是“權”,遇事要懂得變通,不能一根筋。

這個回答可以看作孔子看待仁和智的一種態度。追求仁,毫無疑問,是君子的本分,也是孔門弟子的追求,同時也應懂得方法,講些策略,學會

通權達變。因時因事而做調整,並不是丟掉了初心,而是為了更好地堅守初心並完成使命,這是一個君子之人應該具備的見識。

一個人可以被欺騙,但不能被調戲

可欺,不可罔

人人都可能受騙上當,君子也不例外。欺騙和愚弄不一樣,欺騙是隱蔽真實想法,通過迷惑對方來達到目的的行為,是經過精心設計,利用一個個設計的假象逐步讓他人陷入陷阱之中。

愚弄,是一種毫無技術含量的忽悠、嘲弄行為,其言行特點就是把別人當傻瓜當猴子耍,是對人的侮辱。人在世間行走,各種各樣的人都可能接觸,即便是智者也有被矇蔽受騙的經過,常在河中行,翻船也難免,能夠吃一塹長一智,吸取教訓就好。愚弄是輕佻嘲諷的,比如以井裡有位仁者,就讓別人跳進去親近仁的說辭,就是典型的愚弄,所以孔子很反感的說了句“可欺也,不可罔也”,來表達不滿。

士可殺不可辱,一個人可以被欺騙,但不能被調戲。大家對此有什麼觀點,可以下方留言,參與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