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大概是什麼時候被稱為聖人的?

mtolao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個人理解:

無善無惡是最高境界,

有善有惡是動了意念,

動了意念還能知善知惡算你有良知,

正是你發現了自己的良知,才會去格物以求知!

王陽明四句教,無是道家的至上,有是儒家的內涵,後兩句包含因果關係,應是釋教之義!四句話,包含了儒釋道,打通思想界,也總結了自己的畢生學術!

個人淺顯理解,如果不對,陽明先生您多多擔待!多做自我批評,主要是您老人家的思想太深奧了!

陽明之後,聖人之言立,聖人之教行!


淺醉一生130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的直接源頭是陳獻章與湛若水的“陳湛心學”,陽明心學和與陳獻章的學說堪相一致,已是學界的共識。

萬曆十二年(1584年),在王守仁逝世後五十四年,王守仁從祀孔廟,他與薛瑄、胡居仁、陳獻章一起成為明朝從祀孔廟的四位學者。王守仁的從祀,表明王陽明心學最終得到了官方的認可。王陽明心學後來還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其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老孫00000000


普遍認為中國古往今來只有兩個半聖人一是,半個是,還有一個就是比曾國藩還早的王陽明。近代有人對曾國藩的評價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官、為將、為相一完人”。這半個聖人的評價就這麼高,那麼一個聖人的王陽明又是什麼樣的呢?

王陽明,浙江餘姚人,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明朝的心學大師。他從出生就異於常人,他母親懷胎十四個月才生下他,還因為祖母夜夢仙人,乘雲而來,給他取名叫王雲。

  但是這孩子從生下來就不會說話,為此,家裡人很難過,結果他5歲那一年,家裡來了一個和尚,見到這孩子說,這孩子好啊,只是說破了。這句話令他的爺爺頓悟了。

  “雲”字不就有說的意思嗎?不就是道破天機——仙人乘雲而來了嗎?於是立即按照《論語》給王陽明改名為守仁,名字一改就會說話了,當然不是當時就說話兒,是逐漸學會說話了。這的確神異的不得了!

從小王守仁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親是狀元公,祖父的學識也很淵博,所以王守仁的家庭教育條件很好。

  王陽明在私塾讀書的時候,老師問了大家一個問題:“天下第一等的事情是什麼?”大家都答了的答案,沒有讓老師滿意,而王陽明回答這個問題是衝口而出,作聖人是天下第一等的事情。這個境界令老師和後世的人們都驚掉下巴,但是這就是少年壯志呀!誰敢說人家做不到?這就是志向異於常人。

王陽明不但這樣說而且身體力行的真幹,最著名的就是格物——在家裡格竹子,結果太用功生病了,這也促使他反思的思想,後來他又出遊邊塞,準備收復失地。除了讀書學習,他還主要學習兵法和武藝,目的是有一天要建功沙場,所以他射箭射得不錯。這是行為異於常人。

  參加是他必然的人生道路。三次考試才中舉,到工部觀政,後來,得罪大被打了四十廷杖,貶為龍場驛丞,就這樣,劉瑾還派人追殺他,他製造了一個投水自殺的假象才得以逃脫。這是智識異於常人。

此時他父親也被劉瑾趕出北京調往南京任職,王陽明回家見了一次父親,他父親說既然朝廷有令你就赴任吧,於是王陽明到了當時的貴州龍場,明朝的時候那裡還是化外之地,瘴癘之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王陽明在這裡經歷了極端艱苦的生活,他親眼見到上任的小官吏死在路上,他帶人把死者掩埋了。

  當時沒有房子住,他住在一個石洞裡,睡在一口石頭棺材裡。但是當地的群眾並不歧視他,幫助他們蓋房子,建宿舍,這令王陽明很感動,他把這稱為“良知”,王陽明新學的核心就是“致良知”。

王陽明認為少數民族內心和我們一樣都有良知,這種良知發揮出來就是很大的能量,可以照亮我們的人生,照亮世界甚至宇宙。於是他繼續反思自己為學為官為人的整個歷程,終於有一天,他在石棺裡思索,夜色濃重,四野寂靜,什麼都看不見,什麼都聽不見,但是王陽明的內心世界正經歷一場電閃雷鳴、嶽撼山崩的激烈鬥爭。

  突然之間王陽明大喝一聲,剎那間,如同一道閃電劈開了濃重的夜幕,照徹山河萬朵,王陽明終於悟到了心學的真諦,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這是面對困難時的態度異於常人。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成就了王陽明心學。王陽明掌握了這樣一種強大思想武器,於是在為人處世中無往而不勝。先是在貴州龍場講學,影響很大。貶謫期滿出任廬陵知縣,劉瑾倒臺之後被召入京,王瓊對王陽明非常欽佩,推薦他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地。

  這一去就引出一段平定江西匪患的故事,接著又平定寧王的叛亂,四十三天平定醞釀十幾年的叛亂,而王陽明手下都是的軍隊。這是處理危機異於常人。

  他在平定江西匪患和朱宸濠叛亂的過程中,不但用兵法,而且還是用心理戰,深入細緻的分析對手的心理動向,採取堅決有效的措施打擊對手,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比如和朱宸濠決戰時立起一面白旗“寧王已擒,我軍不得縱殺”,這造成叛軍混亂而致大敗。第二陽明就抓住了朱宸濠。

  最後王陽明病逝於回家的路上,離家只有最後一段水路了,他卻再也支撐不下去了,臨死留下“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八個字遺言。

  他的心學影響巨大,曾國藩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蔣一生崇拜王陽明,敗逃臺灣後將臺灣草山改名為陽明山。日本海軍元帥海軍大將有一塊腰牌上刻著“一生伏首拜陽明”。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王陽明的一生最精彩的莫過於落難後刻苦自強,實現龍場悟道的偉大飛躍,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人在挫折和失落中要堅強要堅持。


昨日星海


提到王陽明,又得從另一個聖人說起

在我們國家的的歷史上可以被稱為聖人的人不多,能被成為聖人的人一定是道德品質都很高,而且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偉大成就的人。

孔子在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就是聖人這件事是毫無疑問的,那麼王陽明可不可以和他並稱為聖人呢?在我個人看來這是可以,雖然王陽明要比孔子晚出生幾千年,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可以被稱為聖人。

孔子之所以被稱為聖人,是因為他創立了自己的學派,是天底下讀書人最敬崇的人。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他四處遊學講學,傳播自己的思想,當時很多的其他特別有名而且影響歷史的人物都是受到過孔子思想的點播。而且在那個時候,天下是混亂的,但是孔子依然堅持自己的崇高理想,希望能夠靠自己穩定下來那個亂世。孔子的思想流傳至今都還在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現在的我們也還在學習孔子的思想,被他留下的名言警句還有思想開導去面對人生中的難題。

明朝和清朝似乎根本不重視王陽明學說,反而日本人將他當做神仙一樣,也因此有了明治維新。所以是不是當清軍大敗日軍之後,或者是清政府派人去學習之後才認識到王陽明的厲害之處,才開始重視他的心學,然後稱他為聖人的?“已經無從考證"

大家都知道王陽明是中國一個特別著名的文人,甚至可以說是一位聖人,王陽明在中國歷史上被尊重為聖人,主要就是因為他的心學對後世的影響特別大。但是為什麼王陽明一個聖人這麼厲害,都沒有在明朝被選為內閣呢。

內閣是明朝一個比較特殊的行政單位,內閣主要負責對於全國各大事務的統籌規劃,可以說內閣擁有著決策國家大事的權力,而能夠進入內閣的大臣往往都是德高望重,在處理正事上有著豐富的經驗,權力自然也是非常大的。

而王陽明主要的成就是在理學方面,他的心學對於後世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所以大家把王陽明和孔老夫子並列為兩個聖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這些並不能夠讓他成為內閣中的一員,因為按照明朝的官員選拔制度,一個大臣能夠被選,為內閣中的一員是有一定的門檻的,只有符合這眾多的條件才有可能進入內閣。

而一個在文學方面或者理學方面有著重大成就的人,不代表他能夠在處理國家的重視方面有著突出的表現,而且我們現在都很尊崇王陽明,不代表在王陽明所處的那個時代,他們的那個皇帝,能夠真正的欣賞王陽明。

有很多人在各自的領域有著突出的貢獻,但是這些並不一定能夠被統治者看到,或者被統治者所理解,所以我覺得王陽明沒有進入內閣,並不是一件沒有道理的事情。

而王陽明也是有著自己遠大理想的一個人,他創立了自己的學派“心學”,“心學”自從創立以來也影響了很多人,被他們當做看世界,看自己的真理。在中國歷史上,王陽明一直都是一個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沒有爭議的有著巨大成就以至於不朽的人。同樣的,許多被王陽明的思想影響的人他們也是歷史上推動歷史進程的人物,而且王陽明的思想影響的不僅僅是中國人,還有日韓,他們至今都在推崇王陽明的思想。所以王陽明也是一個可以被稱為聖人。

我本人是這樣理解,儒家思想分為兩篇,第一篇是孔子的始創篇,第二篇就是王陽明的總結篇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若按“三不朽”的標準,陽明先生在明朝早已被稱為聖人。無奈過世太早,又偏好因人施教,不重文字。導致了身後弟子心學的分裂,也為日後心學的衰落埋下了禍根。明朝後期與清朝,陽明心學的擁躉並不少,說明清無人重視,可能是有所誤解。到了近現代陽明心學的大家多在日本,建國後多在臺灣。大陸則是近幾年可能是當年明月的作品,才在大眾引發了一些陽明熱吧。



國學紫微


經過近現代的一些影響深遠的政治相關的不可描述的XX活動。確實有些東西的根斷了。此為前提。

若按“三不朽”的標準,陽明先生在明朝早已被稱為聖人。無奈過世太早,又偏好因人施教,不重文字。導致了身後弟子心學的分裂,也為日後心學的衰落埋下了禍根。明朝後期與清朝,陽明心學的擁躉並不少,說明清無人重視,可能是有所誤解。到了近現代陽明心學的大家多在日本,建國後多在臺灣。大陸則是近幾年可能是當年明月的作品,才在大眾引發了一些陽明熱吧。


我們的凡塵


聖人不曾高,眾人不曾低。

都要吃飯拉屎,聖與凡,無不同。


故鄉明月


三個半聖人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