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車為什麼普遍比同級別合資車重,懂行的說一下?

星星還是那月亮


為什麼我的新款瑞虎八1.6T比同級別合資車輕!!!是因為高強度熱成型鋼用的多,還有後輪下襬臂都是鋁合金材質,五門鉸鏈都是鍛造的!!!!



用戶IamZW


我來說下這個問題,本人是電子專業的,車齡比較長,曾經也是相關汽車相關的,但是早改行了,畢竟不是汽車領域的,我特意請教了我夫人,她是汽車領域的,曾在兩個主機廠工作過,現在也是某上市乘用車某上市公司任部門部門研發經理,確實是國產車普遍比合資車重,重量大部分來自底盤,尤其是很多國產車企逆向開發合資的底盤結構,比如長城採用crv,BYD部分採用豐田和本田的逆向開發,國產採用的材料達不到合資車強度等參數標準,只能加大材料厚度和數量,尤其關鍵的一些結構件,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關鍵的安全件和合資車供應商是一樣的,比如氣囊,鉸鏈等,熱成型鋼材等,所以很多國產車安全性還是值得信賴的,但是車重確實也是不爭的,拋開發動機變速箱等因素車重會導致油耗加大。


畫沙聚米


鋼材質量差,易生鏽!還有用的全是垃圾有毒害塑料!發動機動力差油耗高,變速箱也不耐操!這是一輛開了七年十萬公里的車子,2.0排量車重1.35噸,油耗7.4昇平均時速32.國產車哪一輛可以做到?!





我家門口是垃圾堆


同級別的車型,在尺寸類似的情況下,為什麼國產車做的普遍比合資車重?是合資車輕量化做的好嗎?

比如說同為緊湊級,軒逸僅僅1238kg,朗逸僅僅1265kg,合資車的整備質量都在1.3噸以下,而國產車的整備質量普遍達到了1.3噸,領克03甚至達到了1454kg,比軒逸足足重了200多kg。

再看SUV,除了豐田新的RAV4、本田的CRV以外,合資緊湊級SUV的整備質量都不太高,奇駿和途嶽的重量都不到1.5噸,大眾途嶽僅僅1405kg。但是國產SUV方面,傳祺GS4和長安CS75PLUS都超過了1.5噸,而哈弗H6甚至重達1675kg,差距最高達到了270KG,差了足足有4個成年人的體重。

合資車輕量化做得好?

這年頭不吹點合資車似乎就顯得你不懂車。問題是合資車的三大件更強確實沒錯,但是這個價位的合資車,在輕量化設計方面根本沒有和國產車拉開差距,憑什麼說合資車輕量化做得好。

捷豹XFL全鋁車身,車身僅僅1297kg,寶馬M4採用碳纖維傳動軸,奧迪A8用熱成型超高強度合金鋼,這些確實是實現車身輕量化的方式。但是任何脫離價位談技術的都是耍流氓,目前的國產車售價突破20萬的車型都屈指可數,在20萬元以下的價位,大家做的都是基礎的輕量化,還是要拿十幾萬的國產車和幾十萬的合資車比輕量化?

記住一句話,在不改變車身強度、操控性能、安全性的前提下所做的輕量化,代價就是成本上升,因為暫時還沒有一款材料強度高、成本低、重量還輕,不論是鋁合金、碳纖維都是較為昂貴的材料,在20萬以下的價位,不論是合資車還是國產車都是用的普通高張力鋼板和熱成型鋼作為車身材料。既然如此,合資車為什麼就是比國產車輕呢?

合資車比國產車更輕的真正原因

1、車身強度減配。我說過車身強度不是衡量安全性的標準,但是在20萬元以下的價位,重要輕的車安全性大概率比較差。不信你可以看看中保研碰撞測試成績好的豐田系、美系和國產品牌,整備質量都不低。減配後排鋼板、防撞梁、隔音材料、備胎、車頂加強筋、懸掛用料……合資車花式減配的情況屢見不鮮。

2、配置較低。為什麼高配車比低配車型更重?就是因為配置會佔據一部分的重量,特別是像電磁懸掛、四驅系統等配置,很多配置的累計就會增加不少的重量,而同價位的國產車在配置上要比合資車豐富得多。

最後我想說,不要總是以老的眼光看國產車,目前很多國產車的生產線的先進水平並不比合資車低,但是國人對於國產車的寬容度卻太低了,你能想象斷軸門、機油門、失速門如果發生在國產車上會怎麼樣?你能想象一款售價達到20萬的國產車如果在碰撞測試中撞斷A柱,會受到怎樣的口誅筆伐?想想看,被普遍認為小毛病較多的國產車,近幾年有出現過大的質量醜聞嗎?給國產車多一點寬容和時間吧。


老司機侃侃車兒


國產車往往比合資車重,原因為國產車一次問題都出不起。

國產汽車的快速成長期還不足十年,在今天雖然達到了品質超越大部分合資汽車(除轎車以外),但是早期的國產車依靠技術的拿來主義使用了一些低端總成,且整車製造經驗等於從零起步,量產車的品質是比較一般的。在長時間內形成了低品質印象,後期即使技術進步也用了十年的時間才逐漸改變品牌形象,但良好的品牌想象根基還不穩,目前的狀態是弱不經風雨的。

所以國產汽車不能在任何方面犯錯更不能降低水平,否則出現同樣的問題也等於把市場讓給合資汽車。知名合資汽車品牌動輒都有幾十年甚至百年的歷史,品牌文化已經形成且國內消費者樂於接受舶來文化,這種心態決定了合資汽車即使問題不斷也是好的,國產汽車優秀也是差的,是不是呢?

答案確實是這樣,所以在基礎的安全結構方面國產車不敢兒戲。

很多汽車愛好者認為合資車的整備質量小是材料輕量化,在這裡可以明確的說明低於30萬的汽車想都不用想。輕量化的鋁合金材料參與驗證過的中等材料也要5萬左右一噸,碳纖維材質更是十幾萬一噸,一臺汽車的整備質量少了1噸左右、高則超過2噸,用這些材料的製造成本會有多高呢?

而一臺車的製造成本僅為指導價的約40%,合資汽車總是能官降幾萬元說明了製造成本可能更低,那麼高端輕量化材料則不可能應用,事故車拆了很多也確實看不到這些材料;所以合資汽車的輕本質是結構材料上的減重,這些車往往只保留碰撞測試必撞位置的優質材料,其他位置是能減的都減了。

但國產汽車不能這麼做,其一是國產車面對國人本就不應該降低水平,其二是弱不禁風的良好品牌形象也承受不了打擊。

這就像早年的一次電動汽車碰撞事故,一臺國產車被一臺超速到200公里以上的進口跑車追尾撞擊,車內成員被撞擊力震暈、車輪摩擦起火引燃洩露油液導致車輛自燃燒死三人;而事故後車輛通過第三方機構鑑定,結果是動力電池沒有爆炸、720節電芯沒有一枚起火、整車安全結構沒有缺陷,責任完全不在國產車一方,但結果卻造成了該品牌股價大跌,反而是作為罪魁的肇事方品牌沒有受到影響,在這BT的心態中這就是最好的案例。

所以在安全結構方面國產汽車的結構強度很高,用料也非常紮實,但這些結構的加強必然會帶來整備質量的提高,重一些是有理由的。

當然也有一些國產車品質低一些,只是這些品牌也往往在三四線,在眾多國產汽車品牌中只有少數幾個能做到高品質,比如:長城、比亞迪、長安、吉利等,這些品牌能夠代表不同車型國產汽車的品質;國產車打不死也輸不起,謹小慎微也是挺艱難的。


(上文由天和Auto撰寫,僅代表個人觀點;禁止站外轉載,平臺內歡迎轉發。)



天和Auto


就是一句話:同級別的合資車和國產車不一個價格!

你拿合資車的價格給我,我能跟他做的一樣,甚至於我能做的比他還好;但是你給我這個錢嗎?你不給錢你扯什麼淡?

別的都不用說,你就看這個價格就行了,一分錢一分料;別說懂行不懂行,問這個問題你就很傻,不一個價格的車型有可比性嗎?吉利帝豪多少錢,比亞迪的F3、秦多少錢,奇瑞的艾瑞澤5多少錢?長安的逸動多少錢?你再看看BBA和本田、豐田、別克、日產同級別車型多少錢,價格差被你吃了啊?

幾十萬的合資車人家可以玩全鋁車身,這個重量就非常輕,輕量化做的相當好;但是成本不低,價格也是相對來說比較高的,奔馳現在為什麼要鋁換鋼?就是要壓縮成本獲得更多的利潤,但是你幾萬塊錢的國產車,我拿什麼給你整全鋁的車身?我一輛車就幾萬塊錢,還得被中間商(4S店和汽貿城)撈走一部分,你要我怎麼辦?

都不說什麼專業的,說個材料就行:鋁貴但是輕,鋼的價格低但是重,你不捨的多花一分錢,拿著合資的質量要求我,還要我以國產車的價格賣給你,這叫不講理!你想馬兒跑,還想馬兒不吃草,你有腦子嗎?你拿合資車的價格給我,我能跟他做的一樣,甚至於我能做的比他還好;但是你給我這個錢嗎?你不給錢你扯什麼淡?

國產車為什麼車重你心裡沒數嗎,你怎麼不問為什麼國產車的價格低呢?我要是質量好、配置高、技術先進還便宜,我傻啊?你拿合資車的標準要求我,那你得先給我合資車的價格,不然就是不講理。


無雙談車


國產車做的比合資車重實屬無奈之舉,在汽車輕量化大勢所趨的環境下,國產車也在慢慢的往輕量化方向靠攏,鄙人曾經就職於某國產汽車的研究院,車身重量在整車研發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項目的整個開發過程中伴隨著車輛輕量化目標、性能、成本三者之間的協調和取捨。總之一個優秀的汽車應該是在保證性能(安全、操控、可靠性)的前提下,平衡成本,儘量將整車重量做到最低的。下面我從幾點說明為什麼國產車中、合資車輕的原因。

成本和競爭力的限制導致國產車重量增大

汽車造出來是要賣出去的,國產的最大競爭力就是性價比高,簡單來說就是價格便宜、配置高、空間大。在與一些成熟的合資車輛來比,國產車也只有把配置加高、價格降下來才能有競爭力,配置加上去了必定會導致整車的重量上升。國產車的價格又不能賣太高,否則沒人買,所以只能想辦法在保證配置前提下降成本,這以至於一些原本要使用鋁合金的零部件換成了鐵質的,鑄鋁發動機也變成了鑄鐵的,成本降下來了但是重量卻上去了。如果國產車想跳出這樣一個“配置高”才賣得出去的怪圈,必定加強自身的競爭力和口碑,而不是靠堆配置,這樣國產車才能在保證利潤的前提下走好輕量化的道路。


整車的重量關係到車輛的方方面面,體現的是一個品牌的研發實力

車輛的重量不僅僅是鐵皮厚薄那麼簡單,同樣重量鋼材一個是平板,一個是三角鐵,我想三角鐵的強度一定比同樣重量鋼板強度更好。所以在汽車設計中結構的設計是很講究科學性的,汽車又是一個整體,每個零件之間又是相互影響的關係,這很考驗一個車企的研發實力,歐美日的車企很值得我們學習,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國內車企會買合資車回去拆解學習的原因。像歐美日這些主流車企的車身結構設計有自己的一套邏輯,這些都是他們造了幾十年車積累下來的經驗。一般來說歐洲的車子鈑金結構相對來說更平整一些(特徵較少,粗狂),而日系車的車身結構更復雜一些,說白了就是更加斤斤計較一些,能挖個洞減輕重量的地方一定會挖洞,這就是為什麼開日系車為什麼感覺比較單薄的原因,即使這並不會影響車身安全。

合資車的鋼材也是國產的,反駁合資車用了進口鋼材的言論

很多人認為合資車之所以車身更加輕,是因為合資車用了強度更高的進口剛強度鋼材。實際上國內的合資車型,如大眾和福特等所使用的高輕度或者熱成型鋼材也無非是來自於寶鋼,一個十幾萬的合資車也不可能給你用進口的鋼材,畢竟車企要考慮到利潤和成本,可以滿足安全目標就可以了。而對於國產車來說,一個車子的重量目標是多少決定了這個車最終能做到多重,這也與項目高層的決策和車輛定位有關。一般假如一個車子在研發時做油耗測試的時候,發現油耗相比目標油耗差太多,這個時候一般就會想辦法降低整車重量,降低車身重量的方法很多,一般來說時做CAE仿真,優化車身結構,包括鈑金件和塑料件的。第二是使用成本更高的鋁合金或者樹脂材料,比如鋁合金的防撞橫樑、塑料前端模塊(新寶馬3系)。而這些鋁合金或者樹脂材料的供應商也可以選擇國際大品牌,比如說麥格納(代工奔馳大G)或者延鋒彼歐(寶馬X3的前保槓供應商),只不過價格更貴一些,但是這些供應商也是國內生產的。

其實綜合以上的分析,國產車重量比合資車重無非是配置、技術、成本三者之間平衡和取捨不同而已,這不是一時可以改變的,需要國產車慢慢積累口碑和經驗,爭取做到不用高配置、低價格這樣的策略來競爭。


道遠說車


就汽車重量而言,自主品牌汽車確實有"優勢"。同級別自主品牌汽車與合資車相比,自主品牌汽車總會重一兩百千克。那麼問題來了,全球車企都在追求輕量化設計,為什麼自主品牌汽車還那麼重呢?


輕量化設計確實是趨勢,因為優點多多。車子輕了,那麼起步加速會更快,剎車距離也會變得更短,車子靈活性也會得到提升,也會更加的節油。實際上我們自主品牌汽車也在追求輕量化設計,這是大勢所趨。但是由於一些原因,自主品牌汽車還是會更重一些的。

自主品牌汽車更重的一個原因是配置豐富。自主品牌汽車起步晚,沒有什麼歷史底蘊,與合資車抗衡還是有很多不足。為了打動消費者增加競爭力,自主品牌汽車會有相當豐富的配置。而這些豐富的配置,自然會增加汽車的重量。


第二個原因,材料的限制。首先來舉個例子吧,工地上同樣是500噸的吊車,日本神鋼和德國利勃海爾的吊車會更小更緊湊一些,而國產的吊車會大一圈。為什麼國產吊車會更大一些呢?還是鋼材強度和彈性的問題。同樣自主品牌汽車金屬材料也會有這種問題,所以會更重一些。還有自主品牌汽車鑄鐵發動機用的比較多,而合資車鋁合金發動機用的多,鑄鐵發動機自然要比鋁合金發動機更重了。

第三個原因,自主品牌汽車很少偷工減料。自主品牌汽車用料還是非常厚道的,而有些合資車仰仗著不錯的銷量無底線的簡配,例如簡配很重要的防撞梁,甚至有些車子因為簡配出現了斷軸的問題,令人痛心。合資車而簡配霧燈、隔音棉等實在正常不過。


自主品牌汽車輕量化做得相對遜色一些,但是卻相對厚道一些。自主品牌汽車與合資車相比核心技術方面確實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自主品牌汽車也是越來越好的。希望我們自主品牌能夠不沾沾自喜,能夠再接再厲,能夠注重技術研發投入,為民造福。


小強說說車


說到國產車中的“公路坦克”,很多人第一個能想到的比亞迪,在網上也的確流傳著很多關於與比亞迪較量後慘敗的車型圖片。這一方面除了是比亞迪某些部件用料比較實在以外,敦實的車身也是它的一大優勢。

比亞迪汽車的這種表現,很能代表我們國產汽車中的一個普遍現象,那就是汽車自重比較大,這當然也又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最直觀的就是這類車的油耗會比別人高出不少。那麼在現在全球汽車越來越追求輕量化的大背景下,我們的國產車為什麼還是要比合資車重很多呢?


由於我們日常使用的乘用車絕大部分都是承載式車身結構,因此在汽車的生產過程中,我們只需要在車身框架和其他可能會影響車身結構變化的地方,採用高強度的鋼材以外,汽車的其他部位基本都可以進行輕量化的處理,而且發動機還可以採用鋁製缸體來進一步減輕汽車的自重。但這種對汽車進行輕量化處理的辦法,在某種程度上又給了那些車企一定的可操作空間,這類車企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簡配。

比如將防撞梁換成泡沫甚至取消,車門內側不安裝加強筋,簡配車架底盤的材質等等,這些看不見的地方往往都是車企最容易進行簡配處理的,這樣做不僅可以進一步的降低生產成本,也可以降低汽車的自身重量。那麼再來反觀我們的國產汽車,為什麼我們很多國產汽車配置比合資車豐富,但售價卻要比合資車低很多,壹車熱評認為控制生產成本是主要因素。


如果要將車身進行輕量化的處理,那就勢必會涉及到採用比例較多的複合性材料工藝,比如採用更輕更堅固的高強度鋼或鋁製鋼材等。而這些複合性材料使用的越多,汽車的製造成本必然就會上揚,但不用的話自然就無法做到與合資車相比擬的輕量化程度。

其次國產車普遍採用的發動機缸體都是鑄鐵結構,它和鋁製發動機比起來重量多的可不止一點點,鑄鐵發動機最大的優點就是製造成本低、抗腐蝕性高、耐高溫和耐高壓性好等。因此鑄鐵發動機可以比鋁製發動機承受更大的扭矩輸出,在汽車改裝方面也具有更大的潛質,而且很多性能車和跑車的發動機依舊會選擇使用鑄鐵材質。


不過雖然鋁製發動機要比鑄鐵發動機輕很多,例如大眾的EA888鋁製發動機,他們就對外宣傳該發動機的總重量只有32公斤,但鋁製發動機由於自身的一些缺陷,它依舊無法做到100%的全鋁材質,至少在缸套內部與活塞之間會產生摩擦的部位是鑄鐵材質,而這部分鑄鐵材質依舊能佔到整個發動機大約30%的重量比例。

說到底盤懸架,可能車主首先想到的是汽車的舒適性和操控性,它並不是簡單將一些材質通過焊接等方式連在一起那麼簡單,它的設計不僅需要考慮支撐起整個車身的重量,還需要考慮抵抗汽車在行駛過程中所產生的形變,比如應付加速、減速、轉彎、制動、顛簸等各種情況。可以說一輛車究竟好不好,它的底盤設計能具有很大的影響因素。


由於底盤在製造過程中也涉及到可以使用複合性材料的工藝技術,所以那些擁有相應工藝和材質的合資車企,就可以在這方面對車身輕量化進行有效地控制。但國產車不僅需要考慮在成本上具有優勢,它還需要考慮自身品牌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因此如果只是一味追求降低成本而不考慮必要的安全控制的話,那國產車將會進一步失去已有的市場份額。所以國產車一般還是很少會在汽車底盤方面去動歪腦筋,畢竟他們很多在這方面並不具備太多的技術優勢。

綜上所述,國產車比合資車重量大,從某方面來說也可以看出我們和合資車在造車技術和材料供應方面的一些不足和差距。畢竟馬路上飛馳的汽車可不是孩子們手中的玩具車,它全身上下所涉及到的零部件可能有上萬種,其中包含的設計、研發、試驗、測試、製造等知識和行業也非常廣泛,所以我們也經常可以拿一個國家的汽車製造業狀況,去衡量這個國家的整體工業能力。


壹車熱評


合資車也不輕啊,比如美系車,和國產差不多,一般說的車輕都指的日系和德系,日系輕是鋼板薄,為了省油,因為日系資源匱乏,所以日本人都愛小車,日系也輕便!但發動機技術挺不錯!!耐開,省油也符合我國國情,所以日系挺受歡迎!德系也不是所有的都輕,只是近幾年簡配嚴重!什麼防撞鋼樑護板啥的都省掉了,所以整體重量下去了!國產車因為沒有知名度,為了趕超合資,目前還不敢簡配,如果前期就簡配早早就被國人拋棄了,等品牌做起來後就不知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