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淡中感受自強和真情——《美順與長生》書評

美順與長生,是兩個人名,是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1月份出版的新書《美順與長生》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

書從女主人公美順進京成親開始寫起。在東北鄉下的美順,只有小學二年級的文化,家庭情況還不好,但是因為美順在北京的舅姥爺,美順的命運產生轉機,她離開自己生長的故鄉,離開追求自己的戀人栓柱,要到北京成親了。到了北京後美順成親的對象就是趙長生,——北京一家電廠廠長的兒子。成親後,這個兒子一口一句叫做美順為“小媳婦”,同時美順發現,這個兒子腦袋有點軸,不太靈光。見到“小媳婦”三個字,我的腦海中立即閃現出著名作家張潔的名作《撿麥穗》中賣灶糖的老漢。唉,美順進京,對她來說,福兮禍兮?

但是縱觀後文中美順與長生的生活,我認為,對美順來說,是福氣。這恰恰來自於趙長生腦袋的不靈光。正因為趙長生腦袋的不靈光,他才娶不到媳婦,美順才能進京;正因為趙長生腦袋的不靈光,他才能認定的事物堅持到底,才能一心一意對美順好;正因為趙長生腦袋的不靈光,才與其姐姐形成巨大的反差,才被父母忽視,但是沒有被姥姥忽視,反而在姥姥的教育下,學會了做一手好菜,也為趙長生與美順後來的開店埋下了伏筆。

另一個推動故事發展的就是“北京戶口”,從美順對“北京戶口”的放意為之和栓柱不惜一切代價追求,可以看出兩人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同。是,美順雖然進了京,做了北京人的媳婦,但是她及她的兒子均沒有北京戶口,享受不到北京人的待遇;後來政策放寬,她的兒子牛牛成為了北京人,而美順依然在邊緣徘徊;而追隨著美順進了京的曾經的戀人栓柱也為了“北京戶口”,背叛了自己的婚姻,背叛了英子對他的感情。面對栓柱這種為了“北京戶口”奴顏屈卑樣子,美順打心眼看不起,在對英子美順說了這麼一段話: “自己活好,比啥都強呢!”最後,美順依然沒有成為北京戶口,但心情平和了許多,因為她認為,只要自己努力,無論在哪塊,價值終將體現。

美順難嗎?確實難。只有十六歲的年齡,沒有讀過幾天書,聽從家人將歲數改到二十二歲到北京與長生成親。在北京,孤目無親,沒有文化也讓她舉步維艱;在家裡,婆婆也不待見,還好,還有稱她為“小媳婦”的長生對她好,可是,長生是個“傻子”!美順有過無奈,有過悲傷,但是她沒有僅僅沉浸在無奈與悲傷中,而是積極主動走出來。在食堂,她認識了英姐,學得了一手做好餅的手藝,並不時補貼孃家。她沒有向命運低頭,用長莉的話說:“美順是一個骨子裡硬的人,沒有什麼事難得住她。”她用自己的善良與淳樸,逐漸打破了公婆心中高高架起的牆,成為公婆處處倚重的人,成為家裡的“頂樑柱”。

長生難嗎?也難!因為呆傻,從小不被父母重視,從小沒有享受過母愛,甚至自己的親姐姐長莉都叫他傻子。幸運的是,他有一位好姥姥。姥姥也知道自己孩子的生理缺陷,但是她沒有放棄,而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教會了孩子必要的生活技能,做得一手好菜,做得一手好家務,同時也教會了長生的純與真,體貼與善良。在書中,長生腦子是有一根筋,但是也就是他的一根筋,就是他的純與真,為他保住了工作,也使他在他最愛的人受到傷害的時候,拼死也要保護,讓誰見誰怕的混混馮永徹底怕了長生。也是長生的純與真,讓美順實心實意跟了長生一輩子。

還有美順的二哥福順和嫂子娟子,福順的不切實際,娟子對福順的百依百順,幹什麼什麼不成,幹什麼賠什麼。從小父母的溺愛讓福順既沒有吃苦精神,也沒有與苦難鬥爭的耐力,還沒有責任心,可以說非常的不爭氣,用時尚的話來說,就是巨嬰,這也是當下從小受寵的一代青年的通病,但是也在美順公公的幫助下,兩口子一個進廠跑銷售,一個在流水線上作業,小日子也是紅紅火火。說明不管怎樣不成器的人,不是他不聰明、不成器;而是沒有激發出他們的潛力,福順的形象在當下社會具有典型意義。

小說的最後以長生與美順一家回孃家過年結束,使小說的故事發生地重回原點,形成了一個圓形的藝術結構。同時在裁剪上也頗見作家的藝術功力。是這與作者的出身沒有關係,而是與他的藝術自覺有很大關係。比如作者借長生母親與美順在遊園時的對話,補敘長生致傻的原因;比如文章一開始設置的懸念,長生看中美順其原因讓人不得其解,也是在這次遊園過程中,我們從長生母親口中才得知,長生選中美順的原因是美順長得像長生姥姥等等。通過掃墓和日常吟詩的情節,使我們看到了長生對姥姥的懷念,長生的形象逐步豐滿。

同時作者通過長生母親對自己倚重的常在身邊的傻兒子長生與遠在天邊夠不著的精明女兒長莉的對比,作者在書中向我們發問,兒女到底聰明重要還是傻笨重要?是的,在農村或者城市,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兒女上大學、有出息;都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傻笨,沒出息,從事底層職業。但往往是,聰明的走出家庭,再也沒有回來,為了自己所謂的事業,拋棄親情,讓長著望眼欲穿;傻笨者在父母身邊,孝順父母,與父母共享天倫之樂。你說,孩子是要聰明還是傻笨?這似乎是一個矛盾體,作者也沒有給出滿意的答案。但是有一點是最重要的,就是作為社會人,一是要有社會、家庭責任感;二是要心存善,身真誠,用自己的純與真來履行社會責任。

這部作品應當歸類為市民文學。其實市民文學應當追溯於明朝的《三言二拍》、《金瓶梅》等,直至新社會老舍的《龍鬚溝》、電視劇《渴望》《家有九鳳》《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等,這類作品沒有商界小說的資產大鱷,沒有都市白領的風光;而是作家聚焦四合院、關注平民的日常生活,通過解剖一個個社會細胞來反映社會變化,反映人性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同時這也是影響社會道德觀、社會風氣的重要因素。

最後再說一句,依照該書編輯所說,這是一部從自然來稿中發現的作品,作者也是一名在醫院推氧氣瓶普通的業餘作者,說明只要是好的作品,一定會被編輯發現;同時也是我看得最快的一部作品,從下午七點收到快遞,到當天晚上一點半看完,也僅僅七個小時。因此在小說中,沒有任何雕飾的成分,而是以樸素的語言,在行雲流水間完成故事的敘述,在敘述中完成人物的塑造,使人物形象立起來,讓人物為我們講一個自強不息、純真善良的故事。另外,小說一直使用明快靚麗的色調,使小說始終洋溢著溫馨的氛圍,讓人在感動中完成閱讀,感悟小老百姓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