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芒果街上的小屋》——將殘酷的成長化為短歌般的呢喃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國作家桑德拉·希斯內羅絲(Sandra Cisneros)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84年。

20世紀中期以後墨西哥裔美國人的代名詞是“奇卡諾”(Chicano),而墨西哥式的思維與美國本土傳統不斷髮生碰撞後逐漸產生了一種新的文學形式——奇卡諾文學。《芒果街上的小屋》就是奇卡諾文學作品之一。

書評《芒果街上的小屋》——將殘酷的成長化為短歌般的呢喃

這是一本很容易被“讀完”但又不必刻意追求“讀完”的書,你可以把它帶著身邊,隨手翻上一兩頁。又或者說,這本書值得我們讀了再讀。

本書共由44個相對獨立的短篇構成,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一條叫芒果街的芝加哥小街上。這些故事讀起來像是主人公的呢喃,既美好、溫柔,又默默給你帶來勇氣。書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居住在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區芒果街上的小女孩——埃斯佩朗莎。

在英語裡,我的名字的意思是希望。在西班牙語裡,它意味著太多的字母。它意味著哀傷,意味著等待。它就像數字九。一種泥濘的色彩。它是每到星期天早晨,爸爸刮鬍子時播放的墨西哥唱片,嗚咽的歌。

“埃斯佩朗莎”這個名字來自於曾祖母。

她是一個屬馬的女人,“野得不想嫁人,直到被曾祖父用麻袋套住她的頭把她抗走。”

曾祖母生活在父權社會,即使到了小埃斯佩朗莎的時代也依然如此。小小的她已經肩負起照顧妹妹的責任,被寄希望於成長為一個男性眼中美好的傳統女性。

書評《芒果街上的小屋》——將殘酷的成長化為短歌般的呢喃

而被寄予這種期待的不止她一個。

書中那個除了“四條腿毛茸茸的東西,還有父親們”之外什麼都不怕的阿莉西婭,因為母親去世,不得不及早地繼承母親的“擀麵杖”。而阿莉西婭為了擺脫“在一根擀麵杖後過她的一生”的命運,整夜地學習,最終進入了大學。

阿莉西婭是埃斯佩朗莎敬佩的對象,也是她反抗男權社會的縮影。

埃斯佩朗莎在媽媽安慰她會變得越來越漂亮時,她反擊道:“我決定不要長大變成像別人那麼溫順的樣子,把脖子擱在門檻上等待甜蜜的枷鏈。”在她看來,她不需要某個男人來做她生活的主人。

書評《芒果街上的小屋》——將殘酷的成長化為短歌般的呢喃

埃斯佩朗莎總以最澄澈的眼光去感受和接納周圍的世界,簡單的事物能讓她開心一整天,比如一隻貓,天上的雲,結識的朋友……

書中,小小年紀的她用稚嫩、舒緩而優雅的語言弱化了生活的不公與苦痛,而化為同情和對生命美好的體悟。

而那些生活的苦痛與看似註定的命運最終也沒有將她捆綁。她像一個自由的女孩一樣去夢想,去追尋。她夢想有一座屬於自己的房子,希望在寫作中實現自我,她渴望擺脫種族歧視,渴望脫離貧困……

書中並沒有對於沉重的直接描寫,整本書像一個小女孩的獨白和想象,充滿詩化的語言和短歌。這些細膩的少女心思和遐想遮蓋了生活的殘忍和孤獨。

書評《芒果街上的小屋》——將殘酷的成長化為短歌般的呢喃

比如在《大流士和雲》中的這段話,彷彿是一個女孩帶著淡淡的憂鬱的自言自語:

你永遠不能擁有太多的天空。你可以在天空下睡去,醒來又沉醉。在你憂傷的時候,天空會給你安慰。可是憂傷太多,天空不夠。蝴蝶也不夠,花兒也不夠。大多數美的東西都不夠。於是,我們取我們所能取,好好地享用。


書評《芒果街上的小屋》——將殘酷的成長化為短歌般的呢喃

再比如在《四棵細瘦的樹》中,女孩在細瘦的樹木中得到了自我激勵的力量和一種暗暗生長的決心:

當我太悲傷太瘦弱無法堅持再堅持的時候,當我如此渺小卻要對抗這麼多磚塊的時候,我就會看著樹兒。當街上沒有別的東西可看的時候。不畏水泥仍在生長的四棵。伸展伸展從不忘記伸展的四棵。唯一的理由是存在存在的四棵。

在書中,埃斯佩朗莎最後離開了芒果街。

不過她說:“我離開是為了回來。為了那些我留在身後的人。為了那些無法出去的人。”

書評《芒果街上的小屋》——將殘酷的成長化為短歌般的呢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