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巾帼】敢闯敢干,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记隆安县城厢镇东安村农棉屯黄清荣

为激励鼓舞广大妇女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新时代巾帼奋斗者,团结带领广大妇女学习榜样、争当先进,凝聚打赢疫情防控斗争、夺取脱贫攻坚战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自3月8日起,我们开展以“立足岗位、争做最美巾帼奋斗者”为主题的一系列先进妇女典型宣传报道活动,集中宣传一批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一线涌现出来的政治过硬、事迹突出、代表性强的先进妇女典型。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隆安县城厢镇东安村农棉屯黄清荣。

黄清荣是隆安县城厢镇东安村农棉屯一名普通妇女,几年前,黄清荣和丈夫家里主要靠种些板栗,养些鸡、猪等收入,由于缺乏种养殖技术,只能勉强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

【最美巾帼】敢闯敢干,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记隆安县城厢镇东安村农棉屯黄清荣

黄清荣在仔细观察鸡的长势情况。

2015年秋,黄清荣女儿顺利考上了广西民族大学,然而这对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可谓是喜忧参半,拿到通知书时有多开心,想到学费生活费时就有多愁苦。虽然黄清荣自己只有初中文化,但她深知抓好下一代的教育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于是她咬紧牙关,心想无论多难都要供女儿念书。

看着发愁的黄清荣,女儿懂事地对她说:“妈妈别担心,等到了学校我可以勤工俭学,既可以锻炼自己,又可以赚些钱,这样你就不用给我什么生活费啦。”看着女儿天真又懂事的样子,黄清荣默默地把辛酸的眼泪咽进了肚子里,发誓一定要让女儿专心读书,不能因为费用而影响学业。黄清荣和丈夫认真考虑了一番,认为女儿上大学可以贷款,也可以问亲戚朋友借钱,但女儿到南宁读书后,各种开支都会变大,而且还要持续4年,借也不是办法,而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出去打工做不了什么技术活,收入也不高,只有好好经营自家的产业增加收入来源才行,而水稻、板栗卖不了什么钱,只能发展养殖产业了。黄清荣家原本养有百来只鸡,她和丈夫就想着能否扩大规模,若扩大规模就意味着需要投入很多资金,还要面临很大风险……思来想去,黄清荣和丈夫决定向本屯的队长余雨康求助。余雨康给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可以跟公司合作进行规模养殖,公司可以提供鸡苗、技术、疫苗等,鸡养大了之后公司会以一定价格回收,这样就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养殖的风险。

黄清荣和丈夫决定试一试,他们通过向银行贷款、找亲戚朋友借钱的方式筹到了8万元,建成了一个8000只规模的肉鸡养殖场并向富凤公司缴纳了押金。解决了资金问题,还有养殖技术问题也亟需解决。黄清荣之前只散养过鸡,规模养鸡对她来说有一定的挑战。

夏天大鸡怕热,白天要拉遮阴网,晚上要整晚给鸡吹风扇;冬天小鸡怕冷,整晚都要烧煤炉加热,一个鸡栏大约4-5个煤炉,使鸡栏内的温度保持在32-35℃,这样的阶段要持续40多天;鸡在60天之前每个星期都要打一次疫苗;鸡长大了要育肥,要买猪肉炼油拌饲料喂鸡……寒来暑往,一天天过去,黄清荣心里都是她鸡栏里的鸡,渐渐地,黄清荣原本简陋的鸡栏慢慢有了起色,随着一批又一批鸡出栏,家里的收入也越来越高,生活逐渐好起来,但她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在帮扶联系人的鼓励下,她和丈夫决定利用贫困户小额信贷政策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初尝了规模养殖的甜头,同时积累了一定养殖经验的黄清荣这次驾轻就熟,利用前几批鸡的收入和小额信贷的3万元新建了一个规模8000只的养殖场。她和丈夫一人负责一个,虽然比以前更忙了,但看着一只只健康的鸡,他们脸上笑容更多了。目前,黄清荣和丈夫的两个养殖场每年各出栏两批约32000只,加上其他的板栗、玉米、水稻、甘蔗等产业,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了2万多元,2018年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

在忙着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同时,黄清荣夫妇也没有忘记对女儿和儿子的教育。他们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不太懂得学校里教了什么知识、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但这对勤劳本分的夫妇用自己的勤劳、善良、淳朴给一双儿女做了榜样,注重教育儿女学会感恩党和社会对贫困家庭、贫困学生的关怀,同时把这份关怀传递出去,为他人带去幸福和温暖。如今,黄清荣的女儿已经从广西民族大学毕业,成绩优秀、心怀感恩的她放弃了在南宁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隆安县做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为更多的贫困儿童送去知识和文化,为贫困地区的扶志扶智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