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写了《史记》,他是怎么知道几千年以前的事情的?

家具帮帮棒


当然不是司马迁本人杜撰出来的,只要了解了司马迁的生平,就可以大概知道他为什么能写出居《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

游历天下提供素材

司马迁的祖先是周朝的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世代在宫廷中掌管祭祀、礼仪和国家图书馆。司马迁出生后在父亲看来也应该做史官,继承家族的传统行业。

所以,司马迁从小就被父亲按照这各方向培养。

司马迁十岁时已能可以诵读《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典籍,后来20岁的时候又在父亲的指示下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历史旧闻。司马迁花了几年的时候游历了汉帝国的角角落落,收集的历史旧事记成了堆积如山的竹简上,用几辆牛车运回了长安。可以说这几年的游历生涯,给司马迁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回到长安后,司马迁做了郎中,这是一个皇帝身边的文官,类似皇帝的顾问。20多岁做到皇帝的顾问,除了司马迁家族显赫的原因,还有就是司马迁本人的学识一定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公元前110年春,汉武帝东巡渤海,返回途中要到泰山行封禅大典。再去泰山的路上,司马迁的父亲病倒了,病重中的父亲叫来司马迁,对司马迁说咱们祖上世代为史官,著史立说是主业,这个家族的传统万不可断送在自己这一代,千叮咛万嘱咐,让司马迁一定去做太史令,继承祖先遗志。

父亲死后,司马迁放弃了郎中一职,顶替父亲做了太史令。

国家图书馆和专业团队提供支持

可以说太史令的职位,为司马迁完成《史记》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太史令是做什么的,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也就是说不但掌管国家图书馆,还有未国家前朝修史的职责。

汉朝时期没有纸,文字一般都写在竹简或者帛上,非常贵重。所以一般的家庭是不可能有大量藏书的,天下的书一般都是掌握在国家的手中,国家也会定期到民间收书,抄写后保存在国家图书馆里。也就是说,司马迁几乎有全国的书籍让他参考去写史书。

后来司马迁因为为李凌辩护惹怒汉武帝受到宫刑,面对这一奇耻大辱司马迁选择完成《史记》,可以说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命,也为了发扬家族的荣光。当然,司马迁在写《史记》的过程中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力支持,国家图书馆为他开放,还给他成立了一个专业的团队。所以,《史记》并不是司马迁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而是一个团队为他搜集素材,最后由司马迁主笔,或者审阅后完成的。

很多历史听别人讲述

当然,《史记》中的故事存在很多前朝没有记载的。这些故事大部分都是司马迁搜集而来,或者听别人讲述的。

我举一个例子:

《史记·项羽本纪》,大家在中学的时候都读过《鸿门宴》,后来也通过其他途径知道了项羽很多故事,甚至连项羽临死之前说的话都记载了下来,这些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呢?

项羽临死之前总共说了下面几句话:

项羽逃到乌江边,身边28个从垓下突围出来的部下劝他坐船渡江,再图未来。项羽说: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然后又对划船前来营救他的乌江亭长说:

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最后,项羽面对尾追过来的汉军,认出其中一将,这人名叫吕马童,原先是项羽的部下,后来投降了刘邦。项羽对他说: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意思就是,我做个人情把我的头颅送给你,你去换取千两黄金,万户侯的爵位吧。然后项羽自刎而死。

很多人会问,楚汉争霸项羽自刎的时候是公元前202年,离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差不多有100年了,这些细节,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

答案就是听别人讲的,听谁讲的呢?就是这个吕马童的后人。原来,司马迁的女儿嫁给了吕马童的五世孙,司马迁是听自己的女婿或者亲家公讲的。吕家代代口传了项羽这段历史,讲给了司马迁听,应该大岔不岔。

同样我们可以推测,还有其他的史记故事,也是听别人讲的。

也有好一些是根据传说推测杜撰的

周朝时期已经有了文字,会有一些历史的记载。包括后面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帝国时期,其实离司马迁生活的西汉也不是太遥远,还有口述历史。

那么,文字出现前的远古时期的事情,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呢?比如尧舜禹时期。

这个也只能是司马迁根据传说,经过自己的推测、分析去写的,也不排除有一些事情是司马迁杜撰,或者经过文学加工的。所以,从考古学上讲,这些历史没有得到考古的验证,是不可信的。

当然,《史记》中讲的故事对我们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大部分可信,少部分将信将疑,还有少部分就看看而已,完全不可信。

《史记》的最大价值,是为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中国1000多年的主要历史脉络。所以才雄踞《二十四史》之首。


拂沙读书


现在很多人怀疑《史记》,认为《史记》记载的,有可能是假的历史。

之所以认为《史记》是假的历史。一是因为《史记》所记载的内容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的。那是两三千年前的事情了,司马迁又是如何知道那时候的事情呢?二是秦始皇曾进行过“焚书坑儒”。当时李斯曾给秦始皇建议说:“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也就是说把除秦朝以外的历史书都烧掉了。既然都烧掉了,自然就没有了。三是项羽进入咸阳的时候,曾火烧阿旁宫。有可能烧掉了不到史书。

(司马迁剧照)

既然如此,司马迁又是从什么地方获得真实的史料来进行记载的呢?

就连鲁迅称颂《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有人认为这是《史记》违背历史事实,更接近于文学作品的一种评价。

那么,《史记》所记载的历史,是不是历史事实,有没有胡编乱造的成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司马迁看的史书多不多?他能不能看到真实的史料?

其实,司马迁看的史书是非常多的,他也看过不少真实的史料。有几个证据可以证明。

一、秦始皇并未烧光所有书。

“焚书坑儒”只是李斯的一个建议,究竟这个建议是不是被秦始皇采纳了,我们现在其实并不完全肯定。而且,就算把其它国家的史书给烧了,秦国的史书是保存下来了的。而秦国当年在史书记载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从吕不韦把很多读书人找来,编写《吕氏春秋》就可以看出来。同时,李斯只是建议烧掉诸侯国的史书,在诸侯国之前的,记载西周、商朝、夏朝,以及三皇五帝时期的史书,并没有烧。而且,很有可能只是烧掉了民间的史书,朝廷中的史书并没有烧掉。

(李斯剧照)

二、萧何抢救了秦宫中的典籍。

史料上只是说项羽烧了阿旁宫,并没有说他烧咸阳的其它宫殿。再说了,在刘邦打进咸阳的时候,萧何已经把这些史料都抢救下来了。所以,就算项羽焚烧的不只是阿旁宫,还包括咸阳的其它宫殿,也没有烧书。

三、司马迁能读到皇家所有典籍。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其出生了史官世家。虽然是不是出生于史官世家,还有不少争论。不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确确实实是汉朝的太史令。他的工作,就是为国家修史。当司马迁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就已经是太史令了,这样的条件,让司马迁能够读到皇室的所有典籍。所以,司马迁所掌握的史料,肯定是那时候最多的。

(萧何剧照)

四、司马迁曾游历全国收集史料。

司马谈不但让司马迁读了皇宫中可能读到的所有书,而且还让他去全国游历。

司马迁去全国游历,他至少有三方面的收获。

一是他了解到了历史上所发生事件的地理面貌。古代和现在不同,现在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很难感受了在这块土地上历史事件的原貌。但是古代的地理地貌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司马迁能够体会那些历史事件的所有场景和面貌。这让他在写的时候,具有足够的真实性。

二是司马迁在这次游历中,获得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各种史料。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把民间所有的书都烧光,有非常多的人把那些书偷藏了起来。有不少人知识分子跑去当隐士,同时藏起了那些史料典籍。教张良兵法的那个黄石公,就是这样的一个隐士。而司马迁在游历全国中,有不少这样的收获。

三是司马迁收集了不少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也许并不是以文字的方式记载下来的,但是并不表明它就没有史料价值。实际上,民间往往更能够听到真实的声音。司马迁通过这些真实的声音,印证史料,他得到的结果更有说服力。

五、司马迁曾拜一流的学者为师。

司马迁曾拜过董仲舒、孔安国这样的一流学者为师。他不但从这些学者那里获得了不少有用的史料,更重要的是,他树立起了一种正确的史学价值观。这种史学价值观,让他在进行史学创作的时候,能够努力追求“微言大义”,表达对国家兴亡更替最正能量的理解。这种理解,也为后世所有的史官所接受和推崇。

所以,尽管司马迁生活在三千年后,尽管他能获得的信息,并不是很完善。但是,他肯定是那个时代,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最多的一个。他所写出的《史记》,也是最接近于历史真实的。

(参考资料:《史记》《尚书》《左传》等)


张生全精彩历史


《史记》是从黄帝时期的历史开始记载的,按照现在的推算,黄帝是公元前27世纪-公元前26世纪的人,司马迁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那么他是怎么知道2500年前发生过的事情呢?

对于司马迁来说,最困难的两件事情,第一,三皇五帝到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太久远,很多历史记载得断断续续,甚至不乏有口耳相传留下来的故事,真实性很成问题;第二,很多史书,古籍损毁严重,特别是秦始皇听了李斯的建议之后,焚书坑儒,也造成了大量史书的损毁,资料残缺也给司马迁编写《史记》留下了诸多难题。

我们先来看看司马迁的一些经历,司马迁的父亲是司马谈,司马谈在朝中任职太史令,太史令的工作一个是负责起草文书,另外要记载历史事件,编写史书,同时他们还负责管理国家的典籍。司马迁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了很好的史学启蒙,要了解历史,写一部史书必然需要大量阅读历史相关的典籍,司马迁在这之后也担任了太史令,这给了他机会阅读史书,丰富自己的知识。

司马迁在青年时期开始外出游历,在这期间他游历很多名山大川,历史古迹,也和百姓们一起生活劳作,这丰富了司马迁的人生阅历,不排除在他四处游历时,也从各地听到了不少的野史传说,虽然野史的可信度要低很多,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说,也能对一些历史事件侧面印证。

另外焚书坑儒,很多人认为这个事件几乎把秦朝以前的典籍全部焚毁了,这其实并不正确,焚书焚的主要是《尚书》,《诗经》,《道经》。而《秦纪》、医药、占卜、农家经典、诸子和历史古籍并不再焚书的范围之内,焚书坑儒的主要目是为了思想统一,而不是让文化断层,所以除了歌颂古代那些圣贤君王的书籍被焚毁了,其他的历史相关的书籍大多还是保存了下来。

在当时要求民间将这些书籍上交官府,如果没有上交被查出来,会被处黥刑并罚苦役四年,但是这并不代表民间就没有人敢藏书了,秦朝灭亡后汉朝建立,这一部分文书再被官方收录也很正常,而这些书籍都可以成为司马迁编写《史记》的参考。

所以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虽然离三皇五帝时期,乃至夏朝,商朝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他作为太史令,完全可以查阅各类典籍来为编写做参考的,另外虽然在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些典籍被毁的事件,但是除了部分文献被毁,很多典籍也还是被保存了下了,并没有彻底的消失,通过这些典籍司马迁也可以了解几千年前发生过的事情。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司马迁不是全知全能的天神,他当然不知道几千年前的事;其实就算是几十年前的事,他也不一定都晓得——

司马迁编写《史记》,靠的是各种古代遗存简牍、汉朝政府档案、见闻和个人游历。

司马迁在编写三皇五帝的历史时,依靠的材料如下:

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

总结而言:

《谍记》、《五帝系谍》、《尚书》等等,都是司马迁使用的材料。正如《索引》有云:

大戴礼有五帝德及帝系篇,盖太史公取此二篇之谍及尚书,集而纪黄帝以来为系表也。

因此——

为什么会有人怀疑夏朝是否存在呢?

为什么会有人质疑三皇五帝的历史呢?

从根本原因来说,这些古史除了后世遗存的文献,缺少证明其存在的客观证据。

像是夏朝,至少在甲骨文中就没有看到“夏”这个字,我们就不能将那个时期出土的文物定为夏。

这就构成一个史学理论的问题:

后人编写的史书、史著到底是对过去的还原,还是对过去的一套建构叙事呢?


HuiNanHistory


我们都知道,司马迁原本是西汉的太史令,后来因为为李陵辩护,受了宫刑,随后任中书令,再到后来完成了《史记》的后续编写工作。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是西汉汉武帝的时候,但是他写的史记。包括了很多之前的朝代,甚至连没有文字的朝代,他也写上了,那么他是怎么知道几千年前的事情了?

原因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史官制度。

其实中国的社会和西方的世界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是特别重视历史传承的,有部落首领和帝王开始就有史的时光,来写文字流转记,没有文字的6时候,都是口口相传的,大家可以看到历史的史字,就是一个人顶着一张大嘴。有文字之后,就留下了各种典籍。

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有一件青铜器名字叫“作册般鼋”的青铜器,上有铭文四行三十三字,记录了丙申日商王至洹水,以箭射河中鼋的事。铭文中提到的“作册”又叫作“史”,就是商代设置的史官。“史”在商早期是驻守在外的武官,后来成为在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

西周、春秋时设置“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以及编写史书,还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等。周代的史官分为左史和右史,左史记动,右史记言。秦汉时设太史令,秦汉的史官地位比起商周时期要低了很多。司马迁及他的父亲司马谈都做过西汉的太史令。

商代设“史”,周继承,秦汉继续,从这个制度来看,司马迁创作史记之前,前代史官们对于史事的记载应当是积累丰厚,“前人之述备矣”这给了司马迁很丰富的取材线索。

二、司马迁的家世基础,以及他读到皇家所有典籍。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其出生了史官世家。

司马迁的先祖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也就是掌管观测天象,周室时又为太史以修史事,父亲司马谈也是西汉史学家,这样的史学世家免不了有代代相传的“青箱学”,这也是帮助司马迁了解前代史事的独特而重要的途径。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虽然不是《史记》的作者,但是为《史记》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司马谈自己就一直想写通史,很早就开始做积累。当司马迁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就已经是太史令了,这样的条件,让司马迁能够读到皇室的所有典籍。所以,司马迁所掌握的史料,肯定是那时候最多的。

三、司马迁曾游历全国收集史料。

司马谈不但让司马迁读了皇宫中可能读到的所有书,而且还让他去全国游历。在《史记》里多处能看到司马迁讲起自己游历所至之处。比如《史记·五帝本纪》

“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至长老皆名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

像这样的记载在史记里有很多,说明司马迁为了写史书几乎可以说是游遍天下,并有意地去观风问俗。司马迁去全国游历,他至少有三方面的收获。

一是他了解到了历史上所发生事件的地理面貌。

古代和现在不同,现在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很难感受了在这块土地上历史事件的原貌。但是古代的地理地貌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司马迁能够体会那些历史事件的所有场景和面貌。这让他在写的时候,具有足够的真实性。

二是司马迁在这次游历中,获得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各种史料。

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把民间所有的书都烧光,有非常多的人把那些书偷藏了起来。有不少人知识分子跑去当隐士,同时藏起了那些史料典籍。教张良兵法的那个黄石公,就是这样的一个隐士。而司马迁在游历全国中,有不少这样的收获。

三是司马迁收集了不少民间传说。

这些民间传说,也许并不是以文字的方式记载下来的,但是并不表明它就没有史料价值。实际上,民间往往更能够听到真实的声音。司马迁通过这些真实的声音,印证史料,他得到的结果更有说服力。

司马迁在这次游历中,获得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各种史料。秦始皇焚书坑儒,并没有把民间所有的书都烧光,有非常多的人把那些书偷藏了起来。

概括起来说,司马迁写通史,上下三千年,所记事得到的途径也无非就是:所见、所听、所闻这几种。

司马迁还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写法,在史记这本书中,记载了帝王天子一级人物,有12本纪,世家诸侯王一级的人物,有34家,肯定了农民起义推翻暴政的正当性,把项羽当成帝王一级的人物来记录,所以有了项羽本纪,把陈胜作为诸侯一级的人物来歌颂,所以有了陈涉世家。

总结:司马迁写史记,前前后后一共是14年的时间 ,最后整整52万字,一部论语大约是不到1.6万字,一部孟子是不到3万字,这部史记字数相当于32部论语,17部孟子,真的是字字看来皆是血!中国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3000年多历史,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历史财富。


路之意


我读过公羊寿/胡毋生的《春秋公羊传》,和吕伯高《春秋谷梁传》,里面记载的乱伦通奸事情极少,除了齐襄公与齐文姜。而司马迁史记里充斥着乱伦通奸。司马迁伪造乱伦通奸以为别人不知道。

别人胡毋生,公羊寿,瑕江公,蔡千秋,吕伯高,鲁申公是响当当的春秋史学家,比你司马迁研究春秋历史强十倍,什么春秋时期的史书没看过,一看史记的记载春秋时期乱伦通奸事件多半造假。从司马迁伪造卫宣公杀害儿子事件,在史记里大量伪造乱伦通奸其他历史事件,可以看出司马迁性格如禽兽畜牲,甚至禽兽不如,根本不是一个人,一肚子男盗女娼。 

 有人说也许司马迁史记参考了左丘明《左传》,如果在公羊寿,胡毋生,吕伯高,鲁申公,蔡千秋之前真有左丘明《左传》存在,那么他们这些著名的史学家难道不会把《左传》内容写进《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里,难道他们就不会阅读《左传》。所以一看现在的《左传》就是伪书。

司马迁伪造的舜的事件:司马迁对所谓古代皇帝舜的描述,舜或者是后人给他取的名字,先不说有没有舜这个人。按照司马迁所描述,舜距离司马迁出生大概2000前。司马迁把舜的父亲弟弟谋害舜的细节写得非常仔细。

这就让人产生怀疑,2000前那么遥远的事情,你司马迁会了解的那么详细,你司马迁连舜的父亲弟弟谋害舜的细节你都了如直掌?明眼人一看,这不过是司马迁胡编乱造的,或道听途说的伪故事。  

舜那时候甚至连成形统一的文字都没有,很难想象,在哪个交通落后,信息传输闭塞,没有成形文字的时代,舜的父亲弟弟谋害舜的细节这样的事情司马迁会知道。所以明眼人一看,这不过是司马迁胡编乱造的,或道听途说的伪故事。  通过司马迁对所谓古代皇帝舜的描述中胡编乱造,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史记中弄虚作假。东汉文学家王充质疑司马迁史记真实性是完全有道理的。


新加坡负十四


司马迁是怎么知道几千年前事情的?这个问题有趣了。话说一儿子因历史考试考得很糟糕,非常担心回家后挨扁,不料回家后,他那位可爱的具有西方思维的母亲却对他大加安慰:可怜的孩子,不是你的错!那些事情都发生在你出生前,你怎么能知道呢?

中国社会跟西方世界有很大不同,就是特别重视历史传承,自有部落首领、帝王始,便有世袭史官传史留纪。没有文字时,由史官世代口口相传,“史”字就是一个人顶着一张大口,是为史;有文字后,更留下了卷帙浩瀚的各种典籍。

这些史官忠于职守,秉笔直书,仗义执言。春秋齐国时一个臣子崔杼弑君,召来史官太史伯,拿着剑逼迫其记载国君是因暴病而亡,而太史伯不为所动,记下了:夏五月,崔杼弑君,几个大字。崔杼杀了太史伯,又召来其二弟,太史仲亦不为所动,仍记下了上面同样的几个字。崔杼杀了太史仲,又召来其三弟太史叔,太史叔毫无所惧,仍旧秉笔直书,崔杼将太史叔碎尸万段,可同样没有逃脱弑君骂名。齐国另一史官南史氏听说了太史氏三兄弟相继被杀,便抱着简策跑来欲前仆后继,见到史册记载的仍是崔杼弑君后,才满意而去,并将这件事完整的记录了下来,流传至今。

司马迁出自于世代史官之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收集了大量史料,而且游历了神州各地名胜,实地考察。并采取了一整套鉴别信史的方法,即所谓孤证不采。以公元前841年为界,之后的历史因有各方面的史实相互印证,是为信史;以前的历史,因证据不足,不能形成交叉印证,是为传说。虽是传说,由于采史严格,仍具极大的真实性,如商代各王年表,已被甲骨文发掘研究完全证实。

司马迁还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书写方法。《史记》中的本纪,记录帝王天子一级人物,有十二本纪;世家,记录诸侯王一级人物,有三十世家。肯定了农民起义推翻暴政的正当性,把项羽当作帝王一级人物记录,所以有了《项羽本纪》;把陈胜作为诸侯一级人物歌颂,所以有了《陈涉世家》。为重要人物,也为普通人出生的优秀人物立传,有七十列传;十表,记录历年大事年表。《史记》记录了中国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黄初四年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富贵的历史财富。


云卷飞山


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来回答:第一,史家制度;第二,司马迁的家世;第三,司马迁的个人意愿。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史官制度。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有一件青铜器名字叫“作册般鼋”的青铜器,上有铭文四行三十三字,记录了丙申日商王至洹水,以箭射河中鼋的事。铭文中提到的“作册”又叫作“史”,就是商代设置的史官。“史”在商早期是驻守在外的武官,后来成为在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

西周、春秋时设置“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以及编写史书,还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等。周代的史官分为左史和右史,左史记动,右史记言。秦汉时设太史令,秦汉的史官地位比起商周时期要低了很多。司马迁及他的父亲司马谈都做过西汉的太史令。商代设“史”,周继承,秦汉继续,从这个制度来看,司马迁创作史记之前,前代史官们对于史事的记载应当是积累丰厚,“前人之述备矣”这给了司马迁很丰富的取材线索。

史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史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学渊源。司马迁的先祖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也就是掌管观测天象,周室时又为太史以修史事,父亲司马谈也是西汉史学家,这样的史学世家免不了有代代相传的“青箱学”,这也是帮助司马迁了解前代史事的独特而重要的途径。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虽然不是《史记》的作者,但是为《史记》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司马谈自己就一直想写通史,很早就开始做积累。司马谈做太史令时得以阅读国家级的藏书,从这些藏书里司马谈也收集了大量资料,为写作通史做准备,只可惜卒而未成。司马谈在临终前把自己的所有积累都传给了儿子司马迁,遗嘱他一定要继先祖之业,写作通史。

司马迁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在父亲的指导下遍观史书。除了能继承家学,司马迁还有一段重要的经历就是游历天下。在《史记》里多处能看到司马迁讲起自己游历所至之处。比如《史记·五帝本纪》“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至长老皆名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像这样的记载在史记里有很多,说明司马迁为了写史书几乎可以说是游遍天下,并有意地去观风问俗。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可以搜求民间传说,也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野史”。

所谓野史,是指野之人编辑,往往是不便于正史所载的一些事,流传于民间,文风也可能俗而不雅。司马迁的游历所访到的正是这样一些史事。作为一个世家出身的史学家,如此潜心走访,也正说明司马迁的史学观很宽容,能够将正史和野史互相佐证。

概括起来说,司马迁写通史,上下三千年,所记事得到的途径也无非就是:所见、所听、所闻这几种。


沅汰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称为“太史公"。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成了《史记》。这些离不开他的启蒙老师孔子的后代孔安国,十岁时已能阅读《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弥留之际的司马谈对司马迁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

  

  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你要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编写论著"。这些史官忠于职守,秉笔直书,仗义执言。春秋齐国时一个臣子崔杼弑君,召来史官太史伯,拿着剑逼迫其记载国君是因暴病而亡,而太史伯不为所动,记下了:夏五月,崔杼弑君,几个大字。崔杼杀了太史伯,又召来其二弟,太史仲亦不为所动,仍记下了上面同样的几个字。

  

  崔杼杀了太史仲,又召来其三弟太史叔,太史叔毫无所惧,仍旧秉笔直书,崔杼将太史叔碎尸万段,可同样没有逃脱弑君骂名。司马迁写史记,前前后后一共是14年的时间 ,最后整整52万字,一部论语大约是不到1.6万字,一部孟子是不到3万字,这不史记字数相当于32部论语,17部孟子,真的是字字看来皆是血!


读书是福


谢谢你的提问。假如今天要你参加《中国通史》的写作,你怎么办?你怎么知道几千年的事?非常简单,有《史记》做参考。

当然,我们今天写历史,除了参考《史记》,还要增加考古新发现的研究,来佐证《史记》记载是不是真实、准确。

司马迁也一样,他写历史,自己经历的有多少呢?无非就是汉武帝的那些年,也没有写到汉武帝的最后。

个人的亲身经历,永远不足以撰写几千年对历史。

不过,我要纠正一下,从汉武帝时代算起的历史,可没有几千年,起码文字历史没有两千年。

司马迁记载的三皇五帝,基本属于传说。

中国比较可信的历史,只能是从商朝晚期到周朝开始。

因为,中国文字的实际使用,最早也就是西周之初。

所以,西周以前的历史,传说的成分很大。

那么,传说就不可信吗?那也要做具体分析。

首先,距离西周比较近的五六百年的传说,应该比较可信,五六百年以上,就不好说了。

但是,这些传说在司马迁时代,已经成为文字记载下来的文献了,所以,也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至于西周以后的历史,由于文字普及进一步发展,所以,文字记录就正常延续下来了。

春秋时期有私人著书,也有官方著书。战国延续了这个传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各国的历史都集中于国家图书馆。

汉代继承了国家图书馆的制度。

司马迁是一个史官世家,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中央史官,按照当时的制度,父亲做什么工作,儿子如果能够胜任,就继续父亲的工作。

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职务和工作。

中央史馆的资料是最丰富、全面的。但是,历史由于记载的复杂性,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怎么办?也非常简单,调查研究呀!所以,司马迁,对已经记载的历史,也做过调查研究的工作。

有了调查研究做基础,写作历史就会更有底气。

司马迁对秦始皇时代,就做过调查研究。相当于我们今天考察抗日战争时代。

你看,历史学家要知道几千年的历史,也没有那么难,但是,也非常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