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鑑賞漫談(第九期)宋之問《渡漢江》:一個逃犯的內心獨白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唐詩鑑賞漫談(第九期)宋之問《渡漢江》:一個逃犯的內心獨白

渡漢江

離家鄉越來越近了,卻突然心怯,不敢回去。這是為何呢?

現在被父母逼婚的年輕人應該感觸最深了!

可是在古代,背井離鄉之人如果能重歸故里,那都是上天的恩賜,激動都來不及。

這就不得不提到本詩作者——宋之問,一個譭譽不斷的無恥文人。

一、寒門出貴子,律詩的奠基人

宋之問(656 - 712),字延清,汾州西河(山西汾陽)人。

唐詩鑑賞漫談(第九期)宋之問《渡漢江》:一個逃犯的內心獨白

宋之問像

他的父親宋令文只是個籍籍無名的鄉野文士,經過多年苦學硬生生殺出一條血路。在文章、書法、武力三個領域尤為絕妙,唐高宗年間就已做到左驍衛郎將、東臺詳正學士。

可見,天無絕人之路。

寒門也可出貴子!這種希望深深融入宋之問的血液裡。

宋之問很有天賦,不到20歲就高中進士。他與沈佺期合稱“沈宋”,兩人在創作中使五言律詩臻於完善,規範了平仄和押韻,並破天荒的創造了七言律詩,明確劃分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

《新唐書》對他的評價是:“尤善五言詩,其時無能出其右者。

唐詩鑑賞漫談(第九期)宋之問《渡漢江》:一個逃犯的內心獨白

律詩奠基人——宋之問、沈佺期

此時的宋之問,有一個美好的幻想:父親已經為家族奠定根基,我又特別有才華,將來肯定前途遠大。

現實只回復了他兩個字:呵呵

唐朝科舉不是中進士就能做官,如果沒有通過吏部篩選,進士學歷只是官場備胎而已。

而宋之問的備胎生涯,一做就是15年。

唐詩鑑賞漫談(第九期)宋之問《渡漢江》:一個逃犯的內心獨白

二、好看的皮囊,卻藏著骯髒的靈魂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登基。宋之問才與“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一起被分配到習藝館,教宮女宦官們讀書,這是一個體面但沒有實權的從九品小官。

而他已經是奔四的人了。

15年的孤單寂寞冷,沒有磨滅宋之問對於功名利祿的野心,反而激發了他的反社會人格。

才華和地位的不匹配,家境和社會的巨大沖突,讓才華橫溢的宋之問,變成了不擇手段向上爬的中年油膩男。

唐詩鑑賞漫談(第九期)宋之問《渡漢江》:一個逃犯的內心獨白

據《新唐書》記載,宋之問“偉儀貌,雄於辯”

個高、貌美,能言善辯,又寫得一手好文章。這樣的人才,在武后當道的時代很有市場。

武則天的後宮養了一堆男寵,最知名的就是張昌宗、張易之。兄弟二人很得女BOSS的歡心,不僅得到將軍卿相的職位,還封為國公,權勢富貴震動天下。

宋之問也想充當男寵,卻因武則天嫌他有口臭而作罷。

唐詩鑑賞漫談(第九期)宋之問《渡漢江》:一個逃犯的內心獨白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他衝上去緊抱張氏兄弟的大腿,為二人充當槍手,寫詩作賦以溜鬚女主。甚至不惜給張易之“親奉溺器”,也就是倒尿壺。

詩壇大家竟淪落成文丐,張氏兄弟自然不能虧待。宋之問平步青雲,做了左奉宸內供奉。

什麼節操、廉恥?都不能當飯吃,出人頭地才是真格的!

三、千古名篇,一個逃犯的內心獨白

可惜好景不長。

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發動政變,誅殺張氏兄弟,唐中宗李顯復位。這年冬天,武則天去世。

唐詩鑑賞漫談(第九期)宋之問《渡漢江》:一個逃犯的內心獨白

神龍政變

一朝天子一朝臣。

宋之問雖然保住一條性命,但也被貶瀧州(今廣東羅定),當時還是不適合人類居住的蠻荒之地。

這對食有魚,出有車的宋之問來說,那真是一種煎熬。

早已放棄了靈魂的他絕對不能忍,第二年就偷偷逃回了洛陽,途中寫下了《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首詩是宋之問的第一名篇。

唐詩鑑賞漫談(第九期)宋之問《渡漢江》:一個逃犯的內心獨白

一個逃犯越接近家鄉,就越擔心。發展到極端,這種憂慮就會變成一種恐懼、戰慄,使之不敢面對的殘酷現實。

於是形成了急盼回家,又怕回家的矛盾心理。

宋之問是個不按套路出牌的人,但戴罪之身畢竟心虛,詩中早已不見趾那種高氣昂的感覺,寫得極為悽愴。

而後人一直把它當成遊子思歸的鄉愁詩來解讀,真是宋大詩人的榮幸。

四、賣友求榮,大唐第一“人渣”

宋之問逃回洛陽後,朋友張仲之看到他的遭遇,有點於心不忍,就把宋之問藏在家裡,每天好吃好喝供應著。

此時,武三思與皇后韋氏勾搭成奸。

韋后唆使中宗罷免張柬之,改任武三思為宰相。張仲之和駙馬都尉王同皎在家中密謀將武三思除掉,不料卻被宋之問聽見了。

一個鹹魚翻身的大好機會終於來了!他馬上派侄子宋曇暗中告密。

唐詩鑑賞漫談(第九期)宋之問《渡漢江》:一個逃犯的內心獨白

結果張仲之全家慘死,宋之問揭發有功,不但補了前罪,還升為從七品的鴻臚寺主簿。

這真是缺了大德了!

五、殺甥奪詩,善惡到頭終有報

宋之問身上還有個讓人驚悚的標籤:為了一句詩而殺人。他殺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親外甥劉希夷。

劉希夷年紀輕輕,就寫有代表作《代悲白頭翁》。宋之問對其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句一讀傾心,萌生了佔為己有的想法。

這種狹隘的剽竊思想就已有辱詩文。

與舅舅的品行相比,劉希夷倒是清高不屈。

宋之問索詩不得,惡向膽邊生,派人用裝有泥土的袋子將劉希夷活活壓死,年僅28歲。

雖然後人指出此事空穴來風,但宋之問也算是活該了。就你那德行,怎麼黑你都有道理。

唐詩鑑賞漫談(第九期)宋之問《渡漢江》:一個逃犯的內心獨白

劉希夷像

歷史無數次證明,放棄靈魂的人,往往得不到真正的榮華富貴。

中宗景龍四年(710年),李顯暴斃。太平公主與李隆基一起發動政變,韋后和安樂公主被誅殺,睿宗李旦登基。

要說宋之問的眼光真的不行,他攀附的張氏兄弟、安樂公主都是政變的失敗者。

還有什麼比這更悲催的!宋之問再次被貶,途中寫下了他的五律代表作《題大庾嶺北驛》: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他不停的寫詩,不停的寄向京城,這時候的他還心存幻想,希望藉助謫臣望歸的美文,重返官場。

唐詩鑑賞漫談(第九期)宋之問《渡漢江》:一個逃犯的內心獨白

不過,該是最終清算的時候了。

兩年後,李隆基繼位稱帝,賜死宋之問。

一生功過就此蓋棺,沒有絲毫翻案之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