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籠罩之下的德國生活,除了搶購,還有什麼?

有不少朋友留言希望我保證安全,還有不少朋友希望瞭解現在德國的疫情,所以在這裡先感謝大家的關心和祝福,也就我知道的情況做個簡單介紹。

先說口罩,雖然國內民眾覺得很重要,但就我所見,目前德國極少有人戴口罩。如果你遇到有人戴口罩,有90%的可能是中國留學生,剩下的10%裡,有90%的可能是日韓留學生。

1月國內疫情爆發的時候,曾有朋友託我幫忙買口罩,原來當時有另一個朋友在西班牙旅遊,立刻就要返程,聽說國內的情況之後,在西班牙也買不到口罩了。當時我去藥房買了一盒一次性口罩(如果不是醫生,普通人不必戴N95),50只一共10歐元,寄UPS到西班牙巴塞羅那的郵費是23歐元。

當時的口罩還很充足,我也無意去囤積口罩造成恐慌,還跟藥店的櫃員聊了聊,開了幾句玩笑。對普通德國人來說,只有自己感染了才戴口罩,避免傳染給別人,而“戴口罩防止被別人傳染”完全是天方夜譚。或許國內有些人覺得無法想象,但必須承認,社會習俗的慣性是很大的。PM2.5被公眾熟知之前,有幾名美國運動員戴口罩來參加北京奧運會,引起的輿論風波,相信如今還有人記得。

關於疫情,我個人感覺是,德國人之前對疫情的感覺是很遲鈍的。大多數人只是大致遙遠地知道中國爆發了肺炎疫情,對疫情的來龍去脈並不是很清楚,國內一些民眾有強烈的委屈和憤怒的感覺,普通德國人是沒什麼感覺的,他們的瞭解主要集中在數字上。而且,因為媒體比較少細緻描繪受疫情影響的普通人的生活,所以缺乏感性認識,充其量知道有“封城”這回事,但距離自己很遙遠。所以,一開始生活照常進行。

情況大概在上週急轉直下。最明顯的感覺就是,超市裡購物的人忽然多了,而且大家採購的量明顯提升,超市不少貨櫃都被搬空了。

疫情籠罩之下的德國生活,除了搶購,還有什麼?

往常超市是這樣的(價格歐元,魚的單位是100克)

疫情籠罩之下的德國生活,除了搶購,還有什麼?

往常超市是這樣的(價格歐元,肉的單位是1000克)


疫情籠罩之下的德國生活,除了搶購,還有什麼?

上週六是這樣(週日德國超市不開門)

疫情籠罩之下的德國生活,除了搶購,還有什麼?

上週六是這樣(週日德國超市不開門)

疫情籠罩之下的德國生活,除了搶購,還有什麼?

上週六是這樣(週日德國超市不開門)


據媒體報道,目前本市所有的超市裡,衛生紙、罐頭食品、土豆都已經缺貨。其它食品,比如蔬菜、水果、肉類、牛奶,仍然還在按原來的節奏補貨。我家附近有個大超市,早上7點開門,如果7:05進去,還是可以買到肉類和牛奶的,而且大多數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並沒有上漲。土豆也可以買到,但衛生紙的櫃檯真的是空空如也。

疫情籠罩之下的德國生活,除了搶購,還有什麼?

早上7:05看到是這樣


疫情籠罩之下的德國生活,除了搶購,還有什麼?

不要以為外國人不吃內臟,這是我買的豬耳朵、腰子、豬舌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搶購衛生紙?至今我也沒有搞清楚。

據說在香港是因為大家以為衛生紙會受口罩生產的影響,其實口罩的原料熔噴布是石油化工的產品,不是植物纖維,和衛生紙完全兩樣。據說在日本是因為根據歷次災難的經驗,衛生紙到後來都是稀缺產品,不過我之前沒看過任何報道。在歐美衛生紙也被搶購,理由就更難以理解了。BBC報道說,因為衛生紙價格便宜體積又大,買到了有囤積的安全感,貨架空了又會給其它顧客“搶購”的心理暗示。這或許有一定道理,但沒有看到證據。

我也問過身邊的德國人,大家也覺得搶購衛生紙“莫名其妙”。許多人是完全不知道理由,隨大流購買。還有人解釋說是“恐懼未來,不知道超市會不會關門”,所以“一定要搶購能在家長期存放的東西”。不過我覺得,這更像是從眾搶購之後給自己找的理由,因為據我觀察,並沒有多少人按照單子去採購,大多數人在超市裡似乎沒有明確目的,而是看其他人買什麼,自己也就買什麼。

不過,超市可以風雲突變,其它機構卻沒有這麼快的轉變速度。

週日,幼兒園出了通知:儘管疫情發展迅速,但目前州政府還沒有做出關閉學校和幼兒園的決定,所以本週幼兒園仍然開放。不過請家長做好準備,下週很有可能會關閉幼兒園。

“按道理”說,面對傳染病,應當早預防,提高保險係數,所以早點關閉幼兒園也是合情合理的。不過,德國人的做事方式有不同。如果迅速通知關閉幼兒園,則小孩必須呆在家裡。德國法律規定,小朋友不能在無監護的狀態下自己呆在家裡,也就是說一定要有監護人在場。所以,如果只是單純關閉幼兒園,而沒有給家長留足夠多的準備時間,這不符合德國人的做事方式。

說到這裡,我想起之前的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們在辦理入園手續的時候,必須在一頁專門的告知書上簽字。這份告知書的內容是:如果幼兒園舉辦各種文藝活動,家長可以前來與孩子一起遊戲,但家長需要明確知道,從家長進入幼兒園的那一刻起,兒童的監護責任就即時轉移到家長身上。

第二件事是,我認識的德國同事普遍很反感“just do it”的口號。中國部分企業所推崇的“少說廢話,先幹起來就對了”的文化,對他們來說是天方夜譚。一項任務安排下來,不但要說清楚做什麼,還要說清楚怎麼做,更重要的是,安排背後必須有清楚的邏輯,而且這種邏輯必須被執行人所理解和認可。否則,哪怕你的職位再高,給的錢再多,許多人仍然是拒絕,或者至少心裡會排斥。

所以,要關閉幼兒園,就不能只關閉幼兒園,一定要想到它可能聯動產生的影響,確保有個完整的方案之後才能關閉幼兒園。出於同樣的考慮,公共交通也沒有關閉,因為如果關閉公共交通,醫生、護士、警察、消防隊員的上班可能都受到影響,進而破壞了安全保障。在這些問題沒有解決方案之前,不能關閉公共交通——如果你看過《八月炮火》那本書(強烈推薦),估計會對德國人這種“熱衷邏輯推演”的思維方式有更深的理解。

德國的社交網絡都沒有國內那麼發達。所以作為普通人,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是官方網站。往常更新並不頻繁的官方網站,如今每天都會更新好幾次,時刻公佈最新動態。網站上的置頂內容則是疫情期間的防疫指南,比如我市的內容是這樣的:

  • 主要公共服務將停止,但重要的行政服務(身份證、居留證件等)將繼續。
  • 仍有六處市政辦公室開放辦公
  • 如果需要辦理市政業務,請務必先通過電話或電子郵件聯繫,因為辦公時間已經大大縮減
  • 學校,託兒所,日託中心和課後託兒所關閉(需要特殊照顧的場所除外)
  • 垃圾回收正常進行
  • 所有類型的會議和活動都暫停
  • 醫療機構禁止訪問
  • 市議會和市政機構的會議已經暫停
  • 請限制您的社交活動

我個人覺得這種形式也挺好。雖然少了中國那種方便的“推送”機制,消息觸達未必及時,但保證了消息的權威性,而且也嚴格區分了“正式發佈”和“各方意見”(去Facebook等地討論)。如果社交網絡過於發達,我們看到的往往不是事實,而是情緒和意見。再加上各種群裡真假難辨、魚龍混雜的信息,常常讓人感覺心理過載。

德國的移動通訊並不發達,生活並不會嚴重依賴智能手機,也減輕了疫情給人的焦慮感。之前有許多人說,有很多德國人在公交和地鐵上看書,這是一個熱愛閱讀的民族;又有很多人說,所謂“熱愛閱讀”是中國人附會的,因為他們的手機網絡很差,沒法在公交上玩手機。

在我看來,兩種說法都顯得片面。移動通訊不發達確實不能保證隨時使用智能手機,但德國也有很多習俗是“反智能手機”的,比如吃飯或者聊天時用手機,就是對其他人的極大不尊重。所以,即便在信號好的餐館裡,也很少見到有人吃飯時用手機。我的感覺是,過分依賴智能手機確實會給人極大的焦慮感,但這也和社會習俗有關。如果大家一起吃飯,身邊人都在忙著刷手機,只有你一個人想“專心”說話,也確實挺另類的。

所以對大多數德國人來說,疫情即便有影響,但影響也不是那麼大。除了去超市多買點東西,或者多上網瞭解情況之外,該幹嘛還幹嘛,生活照就。


疫情籠罩之下的德國生活,除了搶購,還有什麼?

疫情籠罩之下的德國生活,除了搶購,還有什麼?

疫情籠罩之下的德國生活,除了搶購,還有什麼?

週日還是和往常一樣

我也想借這個機會多說幾句文化習俗。不同國家的文化和習俗真的大不相同,但這些不同往往不能從書本上了解,所以如果沒有親自生活過,近距離觀察過,往往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有人“眉毛鬍子一把抓”,認為德國、英國、意大利的防疫措施都是“一路貨”,推導出“德國和英國一定步意大利後塵”,就是因為不瞭解這些區別。

意大利的疫情發展迅猛,國內各路媒體都已經有報道了。但許多報道只是在強調意大利政府怎麼“不給力”,卻沒有提到意大利的特殊點:第一,意大利的人口老齡化嚴重,排名世界第二(意大利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23%,美國的數字只有16%),這並非是因為意大利人特別長壽,人口統計學專家指出,主要因素是年輕人生育率急劇下降,使得老年人比重相對上升;第二,因為生活習慣原因,意大利不少年輕人在郊外與長輩共同居住,上班卻在城裡,所以日常“穿梭”很多,年輕人不容易感染,也容易挺過去,但他們的這種生活方式對老年人影響很大。

關於意大利的疫情,許多德國人的感受是很真切的。距離近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大概是報道很立體。據我所見,除了關於意大利官方的消息,各路媒體都開足馬力進行全方位的報道,沒有什麼“好壞消息”的篩選,各種消息撲面而來,一會兒你看到殯儀館的棺材太多無法處理,一會兒又看到意大利人在陽臺開音樂會或者打球,再過一會兒又看到意大利報紙整版刊登逝世人員的訃告……

疫情籠罩之下的德國生活,除了搶購,還有什麼?

網傳視頻截圖

當然,意大利人能“沒心沒肺”開音樂會或者打球,一方面與他們的樂天性格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政府立刻提供的配套支持有關。比如意大利官方在做出封城決定的同時就宣佈暫停償還分期貸款,並加大對中小企業的借貸支持——媒體指出,雖然這項舉措有過先例,但本次力度明顯強於以往。

我個人感覺,國內不少關於疫情的討論似乎都帶著很重的情緒,或悲壯,或慷慨,或憤怒,許多人有深重的家國情懷,當然冷眼旁觀和等著看熱鬧的也不罕見。但是我接觸的大部分德國人,他們並不太關心“宏觀”的話題。

有意思的是,特朗普的各種言論,看起來國際反響很大,其實對普通人沒什麼影響——我認識的德國人100%都很反感他。對普通人來說,除了對病毒的恐懼和擔心,就是一些樸素平凡的感情:“聽說你們那疫情很嚴重,是真的嗎?”,“真是不幸,希望大家都能快點好起來。”

以我的經驗,抱著這種態度,能比較快和不同文化的人找到交流的點。我有個同事來自委內瑞拉,之前在國內應當也算中產,最近十來年因為經濟不行,不得已跑出來找工作養家。他給我介紹了委內瑞拉的疫情:感染人數不多,但恐慌情緒嚴重,現在不但缺醫生、護士,更重要的是缺醫療設備。然而現在委內瑞拉麵臨美國的經濟制裁,很難進口醫療設備,只能從中國買,只是運輸週期太長了……

聽完他的介紹,我也只能說:真是不幸,希望大家都能快點好起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