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的隱含機會

我們在近期的文章中反覆談論了工業互聯網這一重要方向,今天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指出,要對“互聯網+”、平臺經濟等加大支持,壯大數字經濟新業態,依託

工業互聯網促進傳統產業加快上線上雲,發展線上線下融合的生活服務業,支持發展共享用工平臺。


政策如此重視加速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與新冠疫情中工業互聯網相關企業藉助網絡協同、遠程服務、供需對接等優勢助力疫情防控、加速復工復產是分不開的。


1)網絡協同減少人員接觸


工業生產企業利用工業互聯網有效提升勞動生產效率,降低了用工密度,減少了人員接觸,加速了復工復產。


一些工業互聯網建設較早、發展較好的企業,甚至在疫情期間實現了“停工(人)不停產”

。如寶鋼在上海寶山基地的冷軋熱鍍鋅車間,多年來通過利用工業互聯網進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實現了不需多人值守24小時運轉的“黑燈工廠”,保證了疫情期間的高效生產。


2)工業APP提供遠程服務


如航天科技長征雲利用工業互聯網在疫情期間為500多家工業客戶、近4萬臺設備提供7x24小時運維服務和技術支持,幫助近400家企業實現復工復產。


據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統計,疫情期間其成員單位開發了240款工業APP,絕大多數免費提供,為用戶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生產提供遠程服務。


3)供需對接提升醫療物資產能


如航天雲網的“醫療衛生用紡織品防疫物資平臺”,將中石化的熔噴布產能與常州、蘇州、青島等地的多家大型口罩生產企業對接,每天熔噴布供貨超過5萬噸,生產醫用口罩超過45萬隻。


海爾推出“醫療物資信息共享資源匯聚平臺”,截至2月24日,已發佈供應信息3400萬條,需求信息5700萬條。


4)延伸功能助力精準施策


本次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利用工業互聯網,獲取240萬中小企業有效數據,日分析數據超過1億條,精準測算復工率,克服了中小企業數據統計困難、統計不準的問題。


廣東依託工業互聯網產業先行優勢,組織開發“一批戰疫雲產品”、試點“一批產業集群”、推出“一批加碼政策”,助力全省規上工業企業復工率超過60%,規上工業企業工人復產率超過35%。


北京通過財政資金支持等方式鼓勵企業利用工業互聯網進行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如利用“服務券”為中小企業購買工業互聯網服務進行獎補,鼓勵供應商減免費用。


上海通過視頻方式召開工業互聯網專項月度例會,助力企業在疫情期間有序開展復工復產,確保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項目穩步實施,推進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


我們在此前的文章中從事件驅動角度解析政策強預期下的投資機會並對產業鏈加以梳理,強調了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應用層的相應投資機會。


工業互聯網的隱含機會

今天我們來聊點不一樣的挖掘角度。


我們知道,工業互聯網的本質是加工製造業的升級,全球來看有兩大路線可供參考:


一是德國的“工業4.0”模式,德國憑藉其強大的製造工藝、技術、自動化和數字化優勢,智能製造發展的重點是“智能工廠”、“智能車間”或者“智能產線”。


另外一條就是美國的偏向於工業互聯網的路線,其利用國內IT技術和解決方案的優勢,依託微軟、IBM等IT企業,打造通用化或者行業型的解決方案。


我國的工業互聯網本質是一條“中間路線”,將工業互聯網作為重要基礎設施,為工業智能化提供支撐。而我們此前尋找的機會更多基於第二條邏輯,

對自動化的重視程度不足。


其實2019Q4起在外部環境緩和、減稅降費等利好政策催化下,製造業投資、PMI、工業機器人銷量等關鍵指標已快速反彈,疫情影響更可能是短期的。


一方面,全球疫情大考下再次凸顯了中國是全球製造業基地的強大地位,疫情衝擊難以打斷製造業2-3年的復甦週期;


另一方面,疫情加重用工荒,且疫情期間多種機器人應用場景示範效應良好,復工後製造業企業對工業自動化投資需求正在快速上升。


在工業互聯網和用工荒的雙重催化下,我們看對2020年起的製造業投資復甦仍然抱有信心,自動化設備或可擇機關注。

1)通用設備部分,關注掌握工業自動化關鍵底層技術、產品或系統集成在多領域應用廣泛的企業,如國產工業機器人標的埃斯頓、拓斯達,運動控制匯川技術,激光技術銳科激光,機器視覺矩子科技、天準科技;


2)專用設備部分,關注下游景氣高、已深度綁定頭部客戶的廠商,如石化特種工業機器人博實股份,汽車電子裝備克來機電,物流自動化諾力股份,3C自動化設備快克股份、科瑞技術,鋰電裝備先導智能,光伏裝備晶盛機電、捷佳偉創、邁為股份等。


參考研報:


《太平洋-從工業互聯網看智能製造,機器人及自動化步入上升通道》


數據看盤

1、短線情緒觀察


工業互聯網的隱含機會


2、北向資金


分時走勢體現的流入數據=已成交數據+在委託但還沒有成交的額度,實際成交金額以日線圖數據為準。3月17日北向資金淨流出82.38億,近5日淨流出486.17億,近20日淨流出770.38億。


工業互聯網的隱含機會


工業互聯網的隱含機會

這裡展開談下對外資流出的理解。“準危機”模式下,外資撤離難以避免,但發生系統性外逃概率較低,並且2020年可能發生內外資定價權的交接。


首先,從過去3年A股的歷史經驗來看,外圍波動對於外資只是階段性擾動。


其次,參考臺韓經驗,即使在全球性金融危機期間,外資也並沒有系統性撤離,尤其是在對外開放、外資佔比較低的初期階段,外資長期入場進程並未因危機而中斷。


工業互聯網的隱含機會


最後,從陸股通資金結構來看,交易型資金佔比不足3成,引發的減持壓力相對可控。


工業互聯網的隱含機會


我們知道資本市場是由邊際資金定價的,北向資金持續流出卻對市場衝擊有限,誰充當了扛旗手呢?


一向被老股民鄙視的公募基金和19年來突然火爆的ETF,內資定價權上升。


1月和2月,國內公募基金單月發行規模分別為900億、1030億,同期北上累計淨流入的峰值只有不到 700億,對市場的影響邊際下降。3 月以來,雖然北上淨流出超過400億,但同期公募基金髮行已經達到730億,股票類ETF也已獲得170億淨申購,且當前仍有大量待發行和待審核的基金產品儲備。


儘管3月以來外圍大幅波動,但科技和金融類ETF仍在繼續流入。其中,科技類基金在過去兩週分別淨申購130億、118億。


從科技類 ETF 的細分板塊來看,5G 通信、電子半導體以及新能源汽車板塊資金仍在持續流入,3 月 6 日當週的淨申購分別為78.8億元、24.9億元和11.4億元,3月13日的淨申購分別為

54.2億元、34.11億元、32.1億元。


工業互聯網的隱含機會


從增量資金的變動來看,科技+金融仍將是未來一段時間行情的主線。


參考研報:


《國盛證券-為何外資流出不是近期市場主要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