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艙裡的故事(抗疫一線的故事)

方艙裡的故事(抗疫一線的故事)

3月10日,武漢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方艙醫院患者清零,全部休艙。

方艙醫院自開艙以來,在這次“武漢保衛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數據統計,武漢方艙醫院共提供一萬三千多張床位,收治一萬兩千多位患者。

2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介紹,方艙是名副其實的“生命之艙”,建設方艙醫院是一項非常關鍵、意義重大的舉措。

——“武漢方艙醫院收治的是輕症患者,短期內擴充了醫療資源,實現了輕症患者從‘居家隔離‘到‘收治隔離’的轉變,切斷了社會傳染源頭,並通過及時救治避免輕症惡化,在防與治兩個方面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方艙醫院與定點醫院、定點隔離點一起,組成了四類人員‘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應早儘早’的疫情防控網絡,是扭轉武漢疫情防控的關鍵之舉。”

2月1日,農曆正月初八。又一支國家醫療隊從北京首都機場出發,飛往武漢。

在這支隊伍中,有一位戴著眼鏡,氣質儒雅的專家,他叫王辰,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2003年,他是北京市最早接觸非典患者的專家之一,在那場抗擊非典的戰役中,積累了寶貴經驗。

這一次,王辰將面對更大挑戰。

一到武漢,王辰一行就馬不停蹄地到相關醫院調研。

眼前的緊迫形勢令人焦慮:醫院擁擠著大量患者,很多不能及時被醫院收治。而這些患者無論是在社區走動,還是在家裡隔離,都會造成進一步感染;最緊迫的任務是解決病毒的社會傳播和擴散問題,而且家庭式聚集發病形勢很嚴峻……

這天晚上,他輾轉反側,不能成眠。

第二天,他參加武漢市的會議,提出當務之急是要把已經確認的病例全部收治到醫院中,進行集中隔離治療。

在這個會上,他認為,只有完成了對病毒的包圍,才算做到了切斷傳染源,才有可能迎來疫情的拐點。

武漢市衛健委數據顯示,截至2月3日23時,武漢全市二十八家新冠肺炎定點醫院已近滿負荷運行,已用床位八千餘張。兩天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發佈會上,武漢市相關方面表示,已經確診的和很多疑似患者無法住進指定醫院進行救治,形成了救治的“堰塞湖”。

形勢刻不容緩,中央指導組果斷決定:建設方艙醫院!2月3日晚,火速啟動首批三家方艙醫院的改建工作。

在不到兩天的時間內,武漢國際會展中心被快速改造成方艙醫院,其他的方艙醫院也陸續建成,確診的輕症患者迅速得到隔離和收治,避免了疫情的進一步擴散……

“魯剛吧,請馬上到指揮部來一趟!”

2月3日晚8時,武漢市東西湖區應急管理局幹部魯剛接到區防疫指揮部的緊急電話。

他急忙趕到區防疫指揮部,接下“軍令狀”:火速調配四百張床鋪,第二天天亮前送到武漢客廳,辦法自己想。

在這個特殊時刻,如何在短時間內找到四百張床呢?

他想到了商場,商場沒開門;他想到了廠家,工廠沒開工。

他想到開賓館、酒店的朋友。原以為,這樣會讓朋友為難,但令他欣喜的是,所有接到他求助電話的朋友,不但沒有猶豫,反而非常熱情。他們為自己能在武漢最危難的時候出一份力而欣慰。

凌晨4點,四百張床鋪全部抵達武漢客廳。

第二天,魯剛被緊急派往武漢客廳。到了那裡他才知道,要在武漢客廳建東西湖方艙醫院,這也是武漢首批三家方艙醫院之一。當時的指揮部還只是個輪廓,區裡主要領導擔任指揮長和副指揮長,他臨時擔任後勤總協調。指揮部向他宣佈了三條紀律:第一,必須全力以赴保障方艙醫院的順利建成與正常運轉;第二,從此時起與原單位脫鉤;第三,必須二十四小時駐守,不能離開半步。

當時他覺得奇怪,就這幾個人能建起方艙醫院嗎?但隨後,數百名戰友陸續抵達,打消了他的顧慮。一批批戰友匆匆趕來,沒有握手,沒有寒暄,卻個個士氣高漲。

有的人裝建築隔板,有的人裝抽風系統,有的人搭廁所棚子,有的人安裝洗漱間……大家來自不同單位,互不認識,只顧趕著自己手中的活兒。再忙再累,都必須自己幹,因為誰的手上都有活兒,誰都抽不開手。

馮光樂也是2月3日晚接到緊急通知的。

馮光樂老家黃岡紅安,是武漢地產集團總經理助理,之前是雷神山醫院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長。

“其實當時雷神山醫院的建設還沒有建完,下午5點多,接到電話,我就火速趕往武漢國際會展中心,來的路上還不知道具體幹什麼。到這兒一看,才知道要緊急建方艙醫院。依託武漢國際會展中心建,叫江漢方艙醫院,我被明確為建設項目負責人。”馮光樂說。

一萬多平方米的大廳空空蕩蕩,馮光樂立馬給集團下面的設計院院長打電話,叫他們派設計人員火速趕來。

晚上9點,第一稿平面設計方案出爐。但這一稿是按八百個床位佈局設計的。晚上11點多,決定會展中心不光一樓佈局,二樓也需要佈局,按一千八百個床位的方案設計。

“2月4日清晨,五十個床位的樣板就建出來了。這是第一批工人幹出來的,他們是凌晨3點到的,全是木工。”馮光樂說,“緊接著又來了三批,早上7點左右來了八九十人,上午9點半左右來了一百多人,上午10點左右武漢地鐵集團的兩百多名工人也到了。”

會展中心一片“叮叮噹噹”的繁忙景象。

2月5日凌晨2點,所有隔斷、醫護專用區、通道,全部建好;電路不僅裝好,並且全部調試好;床鋪全部擺放好。至此,江漢方艙醫院順利竣工。隨後醫院接管,醫務人員進場,熟悉方艙醫院總體佈局、功能分區,轉運物資藥品、醫療救助設備等。晚上10點,開始接收輕症患者。

病房有了,醫生在哪兒呢?

正從大江南北趕來!

“老婆,趕緊回家收拾行李!”

2月3日晚7點45分,孫潔接到丈夫黃鐘的電話。

“怎麼啦?”孫潔先是心裡一驚,但她很快就反應並淡定下來,“是不是要去武漢?”

“沒錯!”黃鐘說,“醫院剛剛接到國家衛健委緊急通知,醫院的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馬上去武漢,我給你一起報了名,不管選不選得上,先趕快回家做準備。”

孫潔父親是上海知青,母親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後代,父母都是醫生;黃鐘老家在江蘇蘇州,他也是抱著一腔熱血紮根新疆的。他們除了都是八〇後,同為新疆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醫生外,還都是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成員。孫潔是從腫瘤內科轉到感控科的,黃鐘則是急診內科醫生,也是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的組建者之一。

孫潔拎著包趕緊往家趕。剛到家,丈夫就來電話了,告訴她兩人都被選上了。聽到這個消息,她很激動。馬上就要出發,趕緊收拾行李。

“知道去武漢,但具體去哪裡,幹什麼,我們一無所知。”孫潔說,“除了帶行李,我們每個人都帶了帳篷。當時有領導說,湖北人民現在很忙,咱們去了不能給他們添任何麻煩,必須自己管好自己。咱們都帶上帳篷,如果不行,咱們就露營,大家要做好吃苦的準備。”

2月4日晚,他們從烏魯木齊啟程,飛往武漢。到了武漢才知道,東西湖方艙醫院是他們的戰場。

與此同時,救援隊的醫療指揮車、影像檢查車、野外露營車等十餘輛專業醫療車隊,晝夜不停地疾馳武漢。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這支隊伍,除了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醫務人員,還有兵團醫院、第一師、第五師、第六師等四家醫院的醫務人員,共有一百餘人。每名隊員配備了適合野外生存的單兵作戰裝備,人員包括護理、重症醫學等多個專業。

彭金玲是孫潔的同事,一名兒科主管護師。她老家在湖北隨州,在石河子上完大學,便留在了那裡工作,並結婚生子。

她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兒子放在老家,由姥姥幫著帶。

他們科室有很多小姑娘,報名時比她快,等她反應過來,名額已報滿。但老家有難,她若不來,會內疚一輩子。於是她求著其他同事,動之以情,終於拿到一個名額。

她沒敢跟媽媽說,怕她擔心,也怕自己的兒子想媽媽。但最終,這事還是被媽媽知道了。媽媽很著急,你就不替孩子想想嗎?彭金玲說,人家都來了,我一個湖北人更應該回來呀。我也希望疫情早點結束,摘掉口罩,回去看看您和孩子。媽媽聽後,含淚點頭。

“我們是兄弟姐妹!新冠病毒是我們共同的敵人!我們有信心戰勝它們!”

程青虹說完,艙內爆發熱烈的掌聲,許多患者熱淚直流。

程青虹今年五十三歲,身材高大,性格直爽。他是東西湖方艙醫院醫務部副主任兼A艙醫療總負責人。

這一幕發生在2月18日下午。

那天下午,A艙的患者自發組織了一個朗誦比賽。他們特別想請程青虹參加,但又有所顧忌,畢竟自己是患者,擔心傳染他。

護士長陳小豔知道這個情況後,立即向程青虹報告。

“有什麼可顧忌的?必須參加。”程青虹說。他不僅參加了,發言了,還與患者一起手拉著手進行了朗誦。

程青虹知道,方艙醫院住的都是輕症患者,治療並不複雜,一般只需要按國家推薦的治療方法下醫囑。因此,鼓勵他們樹立治癒的信心十分重要。

患者剛進艙時,程青虹發現不少人非常緊張焦慮。其實把他們收進來,就是給他們以支持。這支持的背後是什麼呢?是信心。剛開始,有些醫護人員不敢靠近患者,自己穿著防護服,還離他們一米以上。程青虹想,要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儘量靠近患者,並帶頭去做,遇到患者,不是離得遠遠的,而是走近,伸出手來,拉一下患者的手。這一拉,不僅拉近了距離,也拉走了隔閡,讓患者對他們更加信任。

不只是抗擊新冠肺炎的醫護人員在忙碌,方艙醫院的心理醫生也在緊張戰鬥著。

在江漢開發區方艙醫院,上海援助湖北心理醫療隊第九組組長、華東師範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楊道良,自2月21日進駐方艙醫院後,就對艙內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摸排,發現一些患者存在焦慮、緊張等問題。為此,他們在方艙醫院內設立心理諮詢室,同時開通電話、微信諮詢渠道,傾聽患者說出心中對病情的困惑,給予戰勝疾病的信心。他們通過艙內廣播有針對性地播放病情科普節目,以及一些輕鬆的心理療愈音樂,取得了不錯的治療效果。

其實,除了這些可敬可愛的醫護人員,還有絞盡腦汁讓飯菜豐富多樣的餐飲人員,冒著風險清掃醫療垃圾的保潔人員,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他們都在方艙醫院裡忘我地忙碌著,為這個“生命方舟”注入溫暖和力量,用他們的無私奉獻詮釋著“同舟共濟、互助友愛”的方艙精神。

“剛剛得知自己得上新冠肺炎後,我非常擔心。但是來到方艙醫院後,我重新看到了希望,找回了自信。國家花這麼大的代價,建設方艙醫院收治我們,各省份的醫療救援隊和志願者無私地前來支援武漢,來幫助我們,這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溫暖,也重新樹立了生活的信心……”

這是武昌方艙醫院C區患者、八五後的月月入住方艙醫院之後的感受。

如今,武漢方艙醫院已經全部休艙,但是與方艙醫院有關的人與事,卻將永遠留在這座城市的記憶裡……

製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03月18日 20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