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碑在大荔

顏真卿碑在大荔


平生肝膽衛長城,至死圖回色不驚,

世俗不知忠義大,百年空有好書名。

這是宋代詩人李行中寫的《讀顏魯公碑》。

顏魯公是誰?他就是顏真卿,唐代名臣,大名鼎鼎的書法家,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齊名,並稱“顏柳”,他的真書用筆渾厚,雄秀端莊,方中見園,饒有筋骨,亦有鋒芒。他的行書,遒勁有力,結構沉著,點畫飛揚,在王派後為行書開一生面,其磅礴大氣,充分展現了大唐帝國的繁盛景象。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二行書”。這些書法上的成就,光彩熠熠,成為顏真卿的最高榮譽而被世人所推崇。以致提起顏真卿,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偉大的書法家。至於其他,則不明就裡,知之較少。

上面的這首李行中的詩,可謂振聾發聵,一語驚人。使人明白了,顏真卿最大的功績,不在書法,而在忠義。他忠肝義膽,鐵骨錚錚,死不易節的精神,才是他最偉大的地方。

那麼,顏魯公碑是怎樣的一塊碑?都有什麼內容?令宋代的李詩人那麼動容,那麼激動不已?另外,這塊碑在哪裡?我們還能看到嗎?

讓我們遁著這個線索去尋覓他,瞭解他。

顏真卿碑在大荔


八百九十多年前的北宋末年。

靖康元年七月八日。位於關中東部黃河西岸的同州城裡鑼鼓喧天,南大街文廟院內,一塊碑石上披紅綢,前面站滿了各級官員,各界名流以及全城百姓。這裡正在舉行揭碑儀式。

在肅穆的氣氛中,紅綢緩緩落下,一塊石碑露了出來。眾皆驚呼:顏魯公碑!大家注意到,此碑分為三部分,最上面是顏魯公手書,中間是對上面手書的解說,最下面是顏魯公畫像。人群騷動著,紛紛伸長了脖子,想一睹這塊珍貴的石碑內容。

主持儀式的是前不久從京城汴梁被貶到同州的知州唐重,他揮了揮手,大家靜了下來。唐重神色凝重,緩緩說道:是顏魯公碑,我來宣讀。隨即讀了起來:

真卿奉命來此,事期未竟,止(只)緣忠勤,無有旋意。然中心悢悢,始終未改,遊于波濤,宜得斯報。千百年間,察真卿心者,見此一事。知我是行,亦足達於時命耳。人心無路,見時事,只天知。

讀到這裡,唐重稍作停頓了一下說:這段文字,想來大家都熟悉,因為這就是唐代名臣顏魯公顏真卿的手書。顏魯公曾於唐至德二年(756)出任馮翊太守,有惠政。同州歷代志書多有記載。他的大名就在同州名宦祠裡敬受供奉。再聽下邊。

觀此筆跡,不顯歲月,以事實考之,蓋使李希烈時也。希烈以建中元年陷汝州,盧杞建議公奉使,至貞元元年八月丙戌,公不幸遇害。困跡賊庭者逾二年。刃加於頸而色不變。度無還期,誓不易節,蓋書此以自表雲。重即摹公之像於蒲,繪而祠之。又訪得此石,本狀貌老矣,公以乾元元年(757)自同徙蒲,至奉使時垂三十年,氣節不衰,而狀貌非昔也,乃刻石而寘之祠室,俾觀者有考焉。

靖康元年七月壬申,朝散郎秘閣修撰知同州軍州事唐重書。

唐重讀完碑文,大家都把目光放到了下面的畫像上,畫像乃是顏魯公就義前三十年在蒲州任刺史時的相貌,四十來歲,方額闊眉,目光睿智,甚是威武。唐重訪得此像後,就把他描摹下來供奉。接著在同州得到一塊碑石,又把顏魯公的手書和畫像刻在石上,中間加上了自己的解說。就成了這塊碑的全部內容。

我們不必描述當時儀式的壯懷激烈,群情激昂。只落款的“靖康”二字,便令風雲變色,人皆震驚。

一般人都知道“靖康之恥”,它又被稱作“靖康之禍”“靖康之難”。那是一段國破家亡,君王被擄,生靈塗炭,血流成河的慘烈的歷史。向來被世人所熟知。而此刻,靖康元年七月,正是國難當頭之際,唐重為什麼要在同州立這塊顏魯公碑?顏魯公都有什麼事蹟?知州唐重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顏真卿碑在大荔

《大荔縣誌.賀志》①記載:顏真卿,字清臣。至德二載自憲部尚書御史大夫出為馮翊太守。時郡當破亡之餘,真卿悉力撫循,雅有惠政。徙蒲,州民圖像事之。後以宣慰使遇害於蔡州。人立祠祀焉。

史載:顏真卿(709——784),唐代京兆萬年人(今陝西西安)。《顏氏家訓》的作者顏之推的五世孫。開元22年(734)中進士,步入仕途。

他從縣尉內史做起,使“澆風莫競,文政大行”,頗受讚譽。後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他忠心耿耿直言不諱的性格,令楊國忠十分厭惡。天寶十二年,被調離京師,出任平原太守。

平原郡在安祿山的轄區(今天河北省一帶)。顏真卿早就看出了安祿山的野心,暗加防守。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果然起兵,河北郡縣大被攻陷,只有平原郡防守嚴密。顏真卿派快馬報告京師。並招兵馬,鼓舞士氣。周圍幾個郡縣紛紛前來聯合抗敵。他的堂兄顏杲卿任常山太守,他殺了叛將李欽湊等人,一時群情振奮,十七個郡都來歸順,顏真卿遂被朝廷任命為河北採訪招討使。

在後來的鬥爭中,由於叛軍非常強大,河北還是陷落。顏杲卿和兒子季明都被叛軍殺害,顏真卿悲憤難忍,寫下了有名的《祭侄季明文稿》。後來回到鳳翔拜見唐肅宗李亨。被任命為憲部尚書,後又任命為御史大夫。

當時朝廷混亂,但他仍像平時一樣按照法律治事,一些不稱職的官員被彈劾罷官。

有意思的是,廣平王李俶(唐代宗李豫)統帥二十萬軍隊收復長安那天,都虞侯管崇嗣先於李豫上馬,他即彈劾他。肅宗退回他的奏章說:管崇嗣年老腿跛,你且寬容他。此後,朝裡群臣都嚴肅守禮起來。

李豫即位時,顏真卿請他先參拜陵墓宗廟,再在正殿即位。宰相元載認為他太迂腐。顏真卿駁斥了他,得罪了元載。

他的耿直認真,剛正遭忌的事還有許多。招致了包括皇帝、宰相在內的許多人的厭惡和嫉恨。他於唐肅宗至德二年被調出京城到馮翊(同州)任太守。第二年又轉任蒲州刺史,封丹陽縣子。

元載結黨營私,怕群臣奏報皇帝,就設關卡,所有奏文,都要經自己審查。顏真卿上奏勸阻。元載又記恨他。後來又被貶黜,任吉州司馬、撫州刺史、湖州刺史等職。在撫州任職的五年中,他關心民眾疾苦,注重農業生產,築石壩興修水利,解除水患。他離任後,撫州百姓把石壩命名為千金陂,還為他建立祠廟,四時致祭。

建中四年,李希列反叛,宰相盧杞建議派顏真卿前去勸降。當時顏真卿已經七十五歲。眾人大驚,這是明擺著要他的命啊。但君命難違,顏真卿“度無還期”,他抱定了必死的決心,還是去了。大荔碑文上的,就是他出使叛營前寫的,抒發了他的心聲和以死報國的信念。

白髮蒼蒼的顏真卿在敵營受到了種種迫害,挖土坑活埋,燃大火焚燒,刺刀架於頸上等等等等,威脅利誘,這些都不足以動搖他的意志。他要用血肉之軀來捍衛他的尊嚴,捍衛他的氣節。第二年被害,時年七十六歲。

顏真卿碑在大荔


本文所描述的,就是靖康元年(1126)七月的同州,國難當頭時知州唐重率州民對顏魯公的祭祀、紀念。

早在一年前(1125)的八月,金人以“張覺事件”②為由,發起了全面攻宋的戰爭。他們兵分兩路,東路軍由河北直下開封,西路軍則側擊山西,牽制大宋的精銳部隊——西軍。濃烈的血腥味已經在中原上空飄蕩,得得的馬蹄聲敲擊著每個人的耳膜。大戰前夕,時局危急,風雨欲來風滿樓!

昏庸的宋徽宗嚇破了膽,十二月,他一面詔令各路軍馬勤王,一面急急忙忙的傳位給兒子趙桓。一樣無能的趙桓戰戰兢兢的登基了,這就是宋欽宗。年號“靖康”。

靖康元年一月底,金人就兵臨城下,開始了第一次圍城。太常少卿李綱臨危受命,組織民壯守城抵抗。

山西被罷官的老將种師道組織起十萬精銳西軍,棄太原於不顧,奔赴開封救難。

二月,金人提出了苛刻的退兵條件,索要無數的金銀財寶,還提出了割讓河間、太原、中山三鎮的要求。而太原守將王稟正在進行頑強的抵抗。宋徽宗不顧主戰派大臣們的反對,答應了金人的條件。

金兵撤了,趙徽宗下死令,嚴禁各路軍隊向金兵發起攻擊。而前來勤王的种師道和李綱則以不聽命令被罷免。數十萬勤王兵被就地解散,也不給補給,自己想辦法回去。

戰局出現了片刻的寧靜。唐重就是這間隙被貶到同州的。

再說唐重。眉州彭山人,名書法家。大觀三年(1109)進士。當過蜀州參軍,吏部員外郎,起居舍人等職。他耿直不畏權貴,彈劾童貫、蔡京等權臣。唐重的事蹟,《宋史》以簡約的筆墨記載了他。

《宋史》雲:金人要求金帛,中書侍郎王孝迪下令,有匿金銀者死,許人告。重曰:如此,則子得以告父,弟得以告兄,奴得以告主矣,豈初政所宜?即於御史抗論,乃止。

……又言:近世不次(不按常規)用人,期間致身宰輔,有未嘗一日出國門者,期先補外,以為之倡。明日,臺諫皆得罪,重落職知同州。

唐重的鯁直由此可見,他不但指出王孝迪的無恥與荒謬,他還指出,當宰輔首先要有擔當,在大敵當前挺身而出。這一提議,惹惱了宰相,第二天他就遭到貶黜,“落職知同州”。

顏真卿碑在大荔


唐重來到了黃河西岸的關中門戶同州。

深知時局的唐重已然堅定了守土抗戰的決心,他來到這裡,軍政一肩挑。鄭重的實施起自己的抗戰計劃。統一思想,秣馬厲兵,充分做好準備,同金兵決一死戰。

怎樣才能使渙散的人心統一起來,堅定抗戰的決心?他想到了他的前任,這就是他最敬仰的忠烈之士,鯁骨之臣顏真卿。

唐重在蒲州訪到了顏真卿的畫像,又在同州尋到一塊好碑石。他決定,為顏魯公立碑,為守土抗戰樹立榜樣和楷模,以壯聲威。

於是,這塊碑石,刻上了顏魯公入叛營前書寫的手跡和他在蒲州時的畫像,中間加上了唐重的解說,成為同州城的抗金宣言而鏗鏘作響,激勵人心;也成為同州人的抗金旗幟而獵獵飄揚,召喚勇士。

就這樣,一塊碑石把“安史之亂”和“靖康之變”兩個時隔數百年的外族入侵事件聯繫在了一起。“國難”需要“忠臣”,需要“良將”,需要為了國家社稷敢於出生入死的人。無疑,顏魯公碑起到了激勵人心的作用。

《宋史》記載,就在唐重同州立碑後二十幾天的八月,金太宗再次發動了第二次攻宋之戰。九月初攻破太原,十月初攻下真定(河北正定),十一月二十五日到達開封外城。閏十一月初開始攻城。

不必說宋欽宗這時穿盔戴甲上城巡視,已經遲了,三萬禁衛軍已經逃亡了一半;不必說女真人的和談陰謀徽欽二帝信以為真俯首聽命以求苟生;不必說大宋官吏為滿足金人要求卑躬曲膝阿諛逢迎瘋狂搜刮金銀和婦女;不必說當時北風怒吼風雪不止百姓以樹葉貓狗餓殍為食、疫病流行死傷無數!境況之慘烈,非筆墨所能形容。

但是,不管大宋君臣如何的遵從,如何的奴顏婢膝,也換不來金人的憐憫!城終歸是拱手相讓了,金人把所有的金銀財寶祭器圖書典籍搜刮一空,臨走還擄掠皇帝大臣平民十萬餘人,燒燬了開封周圍廣大地區,“殺人如刈麻,臭聞數百里”,這就是亡國的下場。

遠在西北的同州城也岌岌可危。《宋史》記載:金人已陷晉(臨汾)、絳(新絳),將及同,重度不能守,乃開門縱州人使出,自以殘兵數百守城,以示必死。金人疑有備,不復渡河而返。

讀史使人嘆息!

之前唐重上書,提議朝廷大元帥府到關中建立根據地,拒敵於黃河之東。朝廷未採納。後任命他為京兆府(西安)兼經略制置使,掌管西安府的軍政大權。

後來,金兵渡過黃河攻陷韓城縣,京兆府的兵已被調赴行在所(天子所在),唐重看不能支持,修書對父親說:忠孝不兩立,義不苟生以辱吾父。其父回信說:汝能以身殉國,吾含笑入地矣。

《宋史》記載:......及金兵圍城,城中兵不滿千,固守逾旬,外援不至,而經略副使傅亮以精銳數百奪門出降,城陷,重以親兵百人血戰,諸將扶重去,重曰:死,吾職也。戰不已,眾潰,重中流矢死。

“靖康之難”落下了帷幕,唐重的人生也隨著謝幕。他生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死於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享年46歲。他像顏真卿一樣,用自己的生命踐行了立碑的初衷和誓言,在《宋史》、《同州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

顏真卿碑在大荔


歷史的車輪駛入了民國。1931年,日寇侵佔了東三省。1937年“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1938年,三萬餘名陝軍東渡黃河,開赴山西抗日最前線,中條山戰役開始。這正是:

抗日怕流血,何必出潼關?

錚錚男子漢,血染中條山!

記述此次戰役的文章連篇累牘:永濟保衛戰,“六六”戰役,望原會戰。境況之慘烈,過程之曲折,每每令人或義憤填膺,或潸然淚下,不忍卒讀。

這裡要講述的,是同州一個小故事。從中可以折射出一脈相承的民族氣節與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來。

1938年七月,38軍軍長孫蔚如率三萬陝軍開赴山西中條山一帶,抗擊日本鬼子。軍中有一個士兵,他就是大荔縣安仁鎮魯坡村的馬勤動。當時二十歲,剛剛結婚。之前,他是一名教師,參加過共產黨舉辦的“安吳青訓班”,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他被分配到17師教導大隊,隨後轉移到山西平陸縣的茅津鎮,任排長。1940年四月,參加了著名的中條山戰役。在望原會戰中英勇犧牲。

消息傳到家鄉,全家人都悲痛不已。父親馬吉甫強壓著心頭的悲憤,給軍長趙守壽山寫了一封信,表達了他想搬回兒子遺骨的心願。

他在信中寫道:勤動為國捐軀,人皆以為憂,我獨以喜,我喜死得其所。趙軍長大受感動,馬上為老人回了信,高度讚揚了他的深明大義和愛國精神。但遺憾的是,烈士的遺骸已無法搬回。勸老人達觀處之。

隨後,這兩封信都刊登在38軍的《新軍人》雜誌上,極大的鼓舞了部隊的鬥志。

第二年的中秋節,馬吉甫寫下了幾首詩懷念兒子。記得有一句:

可憐一樣中秋月,清輝那得到九泉?

慈父的舔犢深情,嗚咽之聲力透紙背。可為了國家,為了民族,他獻出了愛子!這就是同州人的民族大義。

顏真卿碑在大荔


從公元755年的唐“安史之亂”到公元1126年的北宋“靖康之亂”,再到1931年的抗日戰爭。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外族入侵,國家傾覆,人民罹難。就在國破家亡之際,總有熱血之士挺身而出,他們以其崇高的獻身精神,忠烈之情來捍衛國家,保護人民。以自己的血肉之軀譜寫了一曲民族之魂的英雄讚歌。它像一面旗幟,召喚著同胞們,勇士們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共赴國難。

尾聲:

顏魯公碑現在是沒了③,但歷代的記載還在,顏魯公的精神魂魄還在。他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同州人抵禦外侮、勇赴國難的決心。也將成為同州人的精神楷模,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注:

①《大荔縣誌.賀志》乾隆五十一年(1762)出版,縣令賀雲鴻編撰。書中記載,顏魯公碑在文廟內。

②張覺事件 張覺,本是遼國平州主官,宋與金聯合攻遼,遼敗,張覺投降了金。他是漢人,後來又轉投宋,攻打金。金人遂以討伐張覺為由向大宋發起攻擊。宋遂殺張,而金戰不止。

③民國十九年(1930)《大荔縣舊志稿.金石錄》記載了碑文內容,但碑已經消失了。

凌琴,姓王,平生喜文學,愛繪畫,好音樂,樂文史,更崇書法。多年筆耕,舞文弄墨,艱難前行,一串腳印。自以為天地間一匆匆過客,如草芥之於土地,浪花之於江河,微留劃痕,僅此而已。歌曰:我所生兮渭水邊,我所居兮沙之苑,此生無成兮自嗟嘆,惟將餘光兮寫故園。

顏真卿碑在大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