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4》:具备这个特质的家长,孩子将来不会偏差

《叶问4》:具备这个特质的家长,孩子将来不会偏差

电影《叶问4》讲述了叶问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延续之前叶问系列的电影,一如既往地彰显中华武术的精神。

除却武打的场景,叶问的大多数时间是在为儿子奔波,亦或是反思自己作为一个父亲的角色。

作为一名观众,我更感觉这部电影更像是一个父亲反思、觉悟和成长的历程。

《叶问4》:具备这个特质的家长,孩子将来不会偏差

01、

电影开篇就是,叶问的儿子叶正因为在学校与同学打架被叫到校长办公室,学校给予开除的处罚,叶问恳请校长再给孩子一次机会,校长认为,叶正不是初犯,已经给过机会了,这次不能再姑息。

对于被学校开除,叶正无所谓,因为他本来就热爱武术,无心学习。儿子也在打斗中受伤,叶问带他去医院,给儿子包扎伤口的大夫,正是叶问以前武馆附近的孩子,经寒暄得知,他之前去美国留过学,然后回来在这家医院上班。

一心想让儿子好好学习的叶问,也萌生出让儿子去美国读书的想法,恰逢弟子李小龙邀请他去美国观看空手道锦标赛,于是叶问踏上了去美国给儿子找学校的旅程。

《叶问4》:具备这个特质的家长,孩子将来不会偏差

上世纪去美国留学,需要唐人街华人代表开介绍人,当时的万会长并不愿帮叶问这个忙,因为叶问的弟子李小龙开武馆竟然收洋人当徒弟,与他的理念相违背。

叶问不得不自己去联系学校,机缘巧合,见过校长的叶问,在校门口看到一个华人女孩被几个白人少年拳打脚踢,叶问不忍女孩被欺凌,出手相助替女孩解了围。

被打女孩叫万胜男,万会长的女儿,或许是叶问对她的搭救之恩,亦或是叶问不似自己的父亲那般严厉,胜男很喜欢找叶叔叔聊天。

胜男告诉叶问,自己经常被同学欺负,但爸爸总是让她忍;她讨厌练武术,喜欢舞蹈,父亲还是执意让她练武。

父亲根本不听她的想法,只会按照他的意愿教女儿。后来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胜男也不再往家里说,她的心里话也不再对爸爸讲。

《叶问4》:具备这个特质的家长,孩子将来不会偏差

叶问在胜男身上看到了儿子的影子,一个少年内心的意愿反复表达仍然不被尊重接受,即便这个人是至亲,也会对其慢慢关闭,不愿再敞开。

就像叶问每晚都会给在家的儿子打电话,接电话的永远是邻居,儿子从来不接电话,也不愿和他说话。

借着胜男的倾诉,叶问理解了儿子;并通过在美国的经历,叶问看到,华人在美国饱受不公平待遇,地位低下,并发出感慨"其实外国的月亮也不是特别圆。"

虽然最终万会长写了介绍信,叶问还是决定尊重儿子的喜好,让儿子学习武术。

叶问的倾听让少年打开心扉,美国的见识让叶问改变了观念。通过反思, 叶问调整自己成为了一个更好的父亲。

《叶问4》:具备这个特质的家长,孩子将来不会偏差

02、

看过一个关于小学生的纪录片,片中的小女孩从小到大一共上过十几个辅导班,周六周日更是忙碌到吃碗面都要快速的程度,早晨睡会儿懒觉更是奢侈。

小女孩也是苦不堪言,很不快乐,她感觉压力很大,希望能少上一些班,但自己没有决定权,一切都是母亲说了算。

小女孩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母亲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辞职在家,主要精力和时间就是抓小女孩的教育,希望女儿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有个美好的未来。

小女孩的父亲感觉,作为一个成年人,没有自己的生活,整天围着孩子转,这不是一个正常的事情。他希望能和妻子有更多的交流和陪伴,夫妻两人除了孩子,也能有自己的生活。

《叶问4》:具备这个特质的家长,孩子将来不会偏差

养育孩子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让他/她衣食无忧,怎么样教育和爱护孩子更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

但任何一个家长,如果能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角色,不断地学习和完善自我,这样的家长带出的孩子,应该不会偏差。

《叶问4》:具备这个特质的家长,孩子将来不会偏差

具有反思意识的家长通常注重以下三点:

1、学习养育孩子的专业知识

"道"这个字可以拆分为首和走两部分,意思是我们所走的道理,是由我们的头脑决定的。

如果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惑,学习相关知识能够了解事情内在的原因,找到走出困境的方向和道理。

充实头脑,才能更好地走好养育孩子的这条漫长道理。遇到问题障碍,披荆斩棘总能往前走出一条路;如果往前走的道路出现偏差,也能及时发现停止,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

《叶问4》:具备这个特质的家长,孩子将来不会偏差

2、增长见识,交流请教

一个人的眼界和见识终归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范围内会有一些习惯性的思维模式,这种惯性会让个体带到固定的程序去生活。

如果能与别人交流,遇到问题请教专业人士,或许能跳出习以为常的套路,对问题有一个更全面的看法,从而选择一个更有效的解决方式。

吴军在《见识》中写道:你最终的走向,取决于你的见识。

一个有见识的人知道事情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从而选择最优最有效果的一种,从而使得养育之路更顺畅。

《叶问4》:具备这个特质的家长,孩子将来不会偏差

3、家长要有自己的生活,同时提升自身修为‍

家长有自己的生活,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提升自己的水平,这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国外曾有这样一个研究:如果有一笔固定的资金,这笔钱是投资在孩子还是投资在家长身上,才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呢?

结果显示,如果把这笔钱投资在父母身上,结果是孩子获得更大的益处。因为父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持有的影响人。

《叶问4》:具备这个特质的家长,孩子将来不会偏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