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4》:具備這個特質的家長,孩子將來不會偏差

《葉問4》:具備這個特質的家長,孩子將來不會偏差

電影《葉問4》講述了葉問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光,延續之前葉問系列的電影,一如既往地彰顯中華武術的精神。

除卻武打的場景,葉問的大多數時間是在為兒子奔波,亦或是反思自己作為一個父親的角色。

作為一名觀眾,我更感覺這部電影更像是一個父親反思、覺悟和成長的歷程。

《葉問4》:具備這個特質的家長,孩子將來不會偏差

01、

電影開篇就是,葉問的兒子葉正因為在學校與同學打架被叫到校長辦公室,學校給予開除的處罰,葉問懇請校長再給孩子一次機會,校長認為,葉正不是初犯,已經給過機會了,這次不能再姑息。

對於被學校開除,葉正無所謂,因為他本來就熱愛武術,無心學習。兒子也在打鬥中受傷,葉問帶他去醫院,給兒子包紮傷口的大夫,正是葉問以前武館附近的孩子,經寒暄得知,他之前去美國留過學,然後回來在這家醫院上班。

一心想讓兒子好好學習的葉問,也萌生出讓兒子去美國讀書的想法,恰逢弟子李小龍邀請他去美國觀看空手道錦標賽,於是葉問踏上了去美國給兒子找學校的旅程。

《葉問4》:具備這個特質的家長,孩子將來不會偏差

上世紀去美國留學,需要唐人街華人代表開介紹人,當時的萬會長並不願幫葉問這個忙,因為葉問的弟子李小龍開武館竟然收洋人當徒弟,與他的理念相違背。

葉問不得不自己去聯繫學校,機緣巧合,見過校長的葉問,在校門口看到一個華人女孩被幾個白人少年拳打腳踢,葉問不忍女孩被欺凌,出手相助替女孩解了圍。

被打女孩叫萬勝男,萬會長的女兒,或許是葉問對她的搭救之恩,亦或是葉問不似自己的父親那般嚴厲,勝男很喜歡找葉叔叔聊天。

勝男告訴葉問,自己經常被同學欺負,但爸爸總是讓她忍;她討厭練武術,喜歡舞蹈,父親還是執意讓她練武。

父親根本不聽她的想法,只會按照他的意願教女兒。後來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勝男也不再往家裡說,她的心裡話也不再對爸爸講。

《葉問4》:具備這個特質的家長,孩子將來不會偏差

葉問在勝男身上看到了兒子的影子,一個少年內心的意願反覆表達仍然不被尊重接受,即便這個人是至親,也會對其慢慢關閉,不願再敞開。

就像葉問每晚都會給在家的兒子打電話,接電話的永遠是鄰居,兒子從來不接電話,也不願和他說話。

藉著勝男的傾訴,葉問理解了兒子;並通過在美國的經歷,葉問看到,華人在美國飽受不公平待遇,地位低下,併發出感慨"其實外國的月亮也不是特別圓。"

雖然最終萬會長寫了介紹信,葉問還是決定尊重兒子的喜好,讓兒子學習武術。

葉問的傾聽讓少年打開心扉,美國的見識讓葉問改變了觀念。通過反思, 葉問調整自己成為了一個更好的父親。

《葉問4》:具備這個特質的家長,孩子將來不會偏差

02、

看過一個關於小學生的紀錄片,片中的小女孩從小到大一共上過十幾個輔導班,週六週日更是忙碌到吃碗麵都要快速的程度,早晨睡會兒懶覺更是奢侈。

小女孩也是苦不堪言,很不快樂,她感覺壓力很大,希望能少上一些班,但自己沒有決定權,一切都是母親說了算。

小女孩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母親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辭職在家,主要精力和時間就是抓小女孩的教育,希望女兒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有個美好的未來。

小女孩的父親感覺,作為一個成年人,沒有自己的生活,整天圍著孩子轉,這不是一個正常的事情。他希望能和妻子有更多的交流和陪伴,夫妻兩人除了孩子,也能有自己的生活。

《葉問4》:具備這個特質的家長,孩子將來不會偏差

養育孩子確實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除了讓他/她衣食無憂,怎麼樣教育和愛護孩子更是一個難以把握的問題。

但任何一個家長,如果能不斷地反思和調整自己的角色,不斷地學習和完善自我,這樣的家長帶出的孩子,應該不會偏差。

《葉問4》:具備這個特質的家長,孩子將來不會偏差

具有反思意識的家長通常注重以下三點:

1、學習養育孩子的專業知識

"道"這個字可以拆分為首和走兩部分,意思是我們所走的道理,是由我們的頭腦決定的。

如果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和困惑,學習相關知識能夠了解事情內在的原因,找到走出困境的方向和道理。

充實頭腦,才能更好地走好養育孩子的這條漫長道理。遇到問題障礙,披荊斬棘總能往前走出一條路;如果往前走的道路出現偏差,也能及時發現停止,迴歸到正常的軌道上。

《葉問4》:具備這個特質的家長,孩子將來不會偏差

2、增長見識,交流請教

一個人的眼界和見識終歸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範圍內會有一些習慣性的思維模式,這種慣性會讓個體帶到固定的程序去生活。

如果能與別人交流,遇到問題請教專業人士,或許能跳出習以為常的套路,對問題有一個更全面的看法,從而選擇一個更有效的解決方式。

吳軍在《見識》中寫道:你最終的走向,取決於你的見識。

一個有見識的人知道事情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從而選擇最優最有效果的一種,從而使得養育之路更順暢。

《葉問4》:具備這個特質的家長,孩子將來不會偏差

3、家長要有自己的生活,同時提升自身修為‍

家長有自己的生活,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家長提升自己的水平,這本身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國外曾有這樣一個研究:如果有一筆固定的資金,這筆錢是投資在孩子還是投資在家長身上,才能更充分地發揮作用呢?

結果顯示,如果把這筆錢投資在父母身上,結果是孩子獲得更大的益處。因為父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最持有的影響人。

《葉問4》:具備這個特質的家長,孩子將來不會偏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