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本書好還是多讀書好?

遠山文化王永江


這是讀書方法的一個討論,題主的意思應該是問:是同時讀幾本書好,還是專注於一本書?是花更多時間把一本書讀透,還是博覽群書,多多益善?

其實都是好的,只是在不同階段,不同目的的時候,適用於不同的方法。

我是個長期閱讀的人,這麼十多年至少讀了上千本書,以小說文學作品居多。


首先說一點:讀書多,並不值得炫耀。

我看到很多自媒體人的標籤,都說過去多長時間讀了多少本書。給人的感覺好像讀書越多,就越有面兒一樣。有什麼可炫耀的呢?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你應該誇口的是你因為讀書而做出來的成績。單純的讀書這個動作,並沒有特別值得說的意義。就像我之前看到很多人都喜歡說自己上過某某大師的課一樣,我就想笑。大師是挺出名的,可是你說這些有什麼意義呢?上課學習是為了做出成績,你有因為通過這個大師的課,學到什麼,做出來什麼成績嗎?

就算是你畢業清華北大這些名校,只能增加別人對你的期待,並不能證明你是真正的厲害。如果你是真的厲害,即使你不識字,你也是可以分分鐘秒殺別人的。社會就是以實實在在的成績來區別不同人的段位的。

雖然讀書是一個值得稱讚的行為,但是比讀書更重要的是,我們因為讀書而吸收到的對生活有幫助的東西。所以,不能捨本逐末了。

接下來才是方法的討論。其實能走到討論方法的這部分人,已經是很好的了。大部分人的問題都是不讀書,沒有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

方法這個問題其實不太重要,你只要多讀書,認真思考,有自己明確的讀書目的,你會逐漸總結出來自己的讀書方法的。

迷戀尋找方法的人,本質上是讀書太少,不自信,在尋找捷徑。可是有捷徑嗎?凡事都想尋找捷徑,這麼懶,能幹成什麼事情呢?讀書也指定不會有真正的收穫。

很多人都讀過金庸武俠小說,都知道歐陽鋒逆練九陰真經的故事。可是你看,這樣一個對武學痴迷的人,就是逆練九陰真經,也可以變得很厲害。這就是說明,方法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的勤奮,你的堅持,你的永不停歇的執行力。換到讀書這裡就是,只要你多讀,一直讀下去,你也一定會有收穫的,一定會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


我之前讀書是以文學小說居多,看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現在逐漸轉向乾貨型書籍,多讀一些能實際應用得上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呢?就是生活本身的推動啊!生存壓力都這麼大了,不多讀讀有用的書籍,多賺錢提升自己,哪裡還有閒心讀那些故事小說呢?這麼多年的讀書習慣,對我有什麼幫助呢?不就是讓自己變成一個愛思考,會寫作,有一點點情趣,多一些樂觀主義看待未來的人嗎?

讀乾貨型書籍會特別累,讀故事小說會特別輕鬆,這是我的直觀感受。所以我通常會幾本書一起讀,乾貨型書籍反覆看,多思考;故事小說型的就是用來享受了。當然我最喜歡的就是把二者結合的那種,既有乾貨型書籍的思考、實用,又有故事小說的那種趣味性。當然,這種書籍不多,不過並不是沒有。這就是我現在最想讀的那種書籍的標準。

網絡小說的那種屌絲逆襲的故事,雖然也可以給人以意淫。可是都是假的啊,看完了沒有多大的實際幫助。我喜歡真實的,最好是主人翁自己講述的那種故事,有大起大落,人生起伏的故事。這就是我現在心目中完美書籍的標準。以後我也會創作這樣的故事,爭取成為一個這樣的人物主角。



都好,都挺好。關鍵是看你真正執行了多久。翻看書籍,就是打開了另外一個世界的大門。你要做這個世界裡的主動探索者,而不是還沒有進去呢,就問哪裡好哪裡不好,沒有多大意義。你的感覺就是你的方向,心之所指,動之所向。


作家楊文華


這個問題,引起了我的興趣,也是我最近思考的一個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網絡的發展,印刷品對於普通人來說,已經不是什麼奢侈品了,而且是一種過剩的物質。同樣,因為網絡的普及,網上資源的幾何式聚集,看一本書,已經不是什麼難事兒。

剛剛說的是前提,現在我想說的是我的擔憂。現在很多人,是碎片化的讀書,特別是被手機吸引。讀書的人,就算不錯的啦。

但是,讀書究竟是讀一本書好,還是多讀書好?這個是沒有準確答案的。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還有老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古自今,好像就號召人們多讀書的。多讀書固然沒錯,不過,也不能夠一味地多讀書,而不專心於讀一本書。

現在的人,更多的是願意多讀書,很難對一本書鑽研無數次了。當然了,對於一些本來就是打發時間的小說之類的,讀一遍也就算了。不顧,如果是一個經典圖書,如果不讀幾遍又怎麼能體會其中的味道呢?

記得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因為在人生困難時期(比如文革期間),撿到了一本書(但是的書倒是很好撿),然後如飢似渴地讀了多少遍,最後幾乎是滾瓜爛熟地背誦下來了,後來,這本書成就了他。

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你面對的是一本好書的話,你應該仔細研讀,才能真正讀懂,很多道理,也能從中瞭解。

如果只是泛泛而讀,真的可能最後收穫寥寥。

文天祥的著名詩詞,開頭就是“辛苦遭逢起一經”,古代雖然是八股文取士,但是也不是要求樣樣精通不是,還是要專研於一經的。

所以,我的建議是,在如今出版物氾濫的時代,更需要沉下心來,讀懂一本書。


瀋陽這旮


人生有些事情不能幹想。你說是一輩在一個單位工作好,還是多轉幾份工作好?是守在父母身邊,低工資低福利低成本,過一輩子小日子,還是到大城市拼一番,寧願辛苦勞煩,承受風險,也要闖一闖好?這些有標準答案嗎?

一輩子就讀一本,好不好?好啊,按我說,一本書都嫌多,最好象傳說中的六祖一樣,一個字也不認,該多好。身邊遇到的一些修佛的朋友,津津樂道,六祖沒認幾個字,可人家成佛了,沒見你們讀那麼多書的可以做得到!好吧,可是,朋友,書中所述的六祖,一開言就明顯讓人感覺是個智者,信不信仰是一回事,但感覺他是智者卻是共有的,可我怎麼聽你講話,沒這感覺,就純粹一個不認字的文盲,沒閱力的無知之人呢?

說到六祖,巧了,前幾天真的跟一位信佛的朋友討論起來,對方也說六祖開示的解脫之道,至簡至真,《壇經》載其偈語為真法門。我笑道,我不懂佛法,不妄加評說,但是《壇經》這本書是如何形成的,我倒是讀過一些專門的佛教史研究,還有些印象。據我所知,《壇經》現存最早本子是敦煌本,雖非《壇經》原始本,但也是目前公認最接近的。其中所載六祖偈語並非四句,而是八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乍看與通行本沒有什麼不同,但細思一下,不同處大大的有:通行本“本來無一物”,若按此說,佛性又怎能用常與斷、淨與染、本與末、有與無來分別?敦煌本的六祖偈語,還是“即”“是”“有”“常淨我樂”的般若學正統說,換成“本來無一物”後,這個“常淨我樂”也成虛假了,這是慧能和尚的原來思想嗎?如果你對版本比較有興趣,我可以告訴你,《壇經》版本之多嚇死你,就係統而論就起碼有四個,至今發現的版本多達二三十個,內容出入都很大。現時比較流行的是北宋惠昕本,以及元朝宗寶本。敦煌本共一萬二千字左右,惠昕本擴大到一萬四千字,而至明大藏翻刻宋契嵩本,字數竟多達二萬一千字了,這種竄改增添是相當驚人和罕見的。並且,據歷代佛門散落的各種資料顯示,《壇經》被竄改在慧能身後幾十年間即已出現,現在流傳的“四句偈”現存版本中最早見於惠昕本,這一改,連佛門中人都看不過去,宋代名僧黃龍悟新曾作詩云:“六祖當年不丈夫,倩人書壁自塗糊。明明有偈言‘無物’,卻受他人一缽盂”,在道理上批評了其中的自相矛盾,只是悟新不知道,所謂惠能“四句偈”是被無中生有地竄改而成的。同時,所謂與神秀呈偈比試的故事,有材料顯示並非真實發生過,《壇經》中不少情節都是文學創作,並非真實歷史。如果你只拿著一本寺廟中得來的《壇經》,你能瞭解這些事情的原委,能知道歷代佛門亦有過質疑嗎?

只讀一本書,這種美好願望,只發生在不願正視活著的世界,不問這個世界的特質與節律,不求隨時代而成就真我,寧可活在幻想式的封閉圈子裡的心靈之中。這尤其符合這幾百年以來,某些帶宗教趣味和取向的人群。“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正是這種心態的寫照。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這班人有什麼特徵。第一,當然是不讀書,第二,不僅不讀書,同時還必然伴隨著不思想,討厭動腦筋,“人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是他們樂於引用的,彷彿上帝讀了幼兒園之後就直接當上上帝直至永恆,然後就一天到晚帶著他們這些悟道者、得救者玩耍了。

第三,好講一些不著邊際,“放之四海而皆準”,無比正確,同時又無比的無用的“大道理”。愛聽這些開悟大道理的人,總熱愛聽現代人的講座、視頻,而那些知名的“大師”“高人”,那叫一個頭頭是道,你聽完之後,跟沒聽,毫無區別。大師們做的,就是要你不要讀書,就聽他們講,自己悟就行了。我曾經說,“大道至簡”這句話,從一個經歷滄桑、人生有過大起跌的老者嘴裡說出來,與在一個剛剛步入社會的少女嘴裡說出來,含金量是同等的嗎?如果同等,那隻能證明,語言本身有其獨立性,是語言的功勞,與你毫無關係,你唯一做對的就是念對了這幾個字的發音。

第四,實踐能力差,自控能力低,自省能力弱。主張念一本書的人,絕大多數都把自己看成:六祖可以的,我也可以。可實際上可不可以,旁人看得一清二楚,就他迷在鼓裡。他迷在鼓裡,是他不願意聽真實的話,以為這是對他的考驗、試煉。我曾開玩笑說過,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已經不覺得他是孩子了,他認為自己長大了,可是事實是這樣嗎?孩子能行大人做的事嗎?行不出來。因為他的自我認知、做事能力、判斷世事的能力、調整適應能力,都還不完備。很遺憾,我們在大量成年人中居然看到小孩的心智,這種心智不是因為本來極聰明而取簡潔明淨,而是本來就愚蠢,而自以為愚蠢就是聰明本身!他們認為這樣做才是正道!所以這班人,你會發現,不能從事複雜勞動,不能處理多層次人際關係,不能適應正常的家庭生活,不能建立正常的社會生活圈,他們處於內在的封閉之中。這樣的人,在一個集體中,通常是要別人遷就他,他還懵然不知,以為他的“大道至簡”讓他成功,根本不會轉一個思維想,其實是別人憐惜他,不與他計較,很多事情為他做了,為他付出了,求得個和平相處。這樣的心智水平,是真智慧的表現嗎?你是成為“六祖第二”的料嗎?

所以,這個話題,本質上不是讀不讀書的問題,而是做人當如何做的問題。做死讀書、讀書死的書生當然也不好,也有問題,但對當下的中國人來說,“讀書死”的不多,“不讀而死”的多!

我也相信“大道至簡”,前提是,你跟其他人一樣有豐富的經歷,你的經歷同樣使你具備識別真偽善惡的眼光,海納百川的胸懷,行事中正恰當的篤定,善與人言、樂與人和的脾性。大道至簡,只有你經歷極多,閱世深甚,融眾水於晚景,化紅塵於林下,初心無損,人智俱老,童心未泯,利樂有情,這個時候你說一句“大道至簡”,才真有智慧的力量。

我也相信,不是拼命讀書就能得智慧,是的,這是兩個層面的事兒。我相信,人一生中,真讓他開悟的書比例很小,但作用甚大。我也相信,讀一本書有時就能改變人。但要注意的是,只要你以為是“開悟”的時刻,卻依然把別人當傻子,把歷史和文明當垃圾,唯你得道唯你站在高峰的時候,你很可能依舊還是個傻子,而不是別人。

不講條件的智慧,是假智慧;不講器根的開悟,是假開悟。一樣是妄識。

到底是讀一本書好,還是多讀書好,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毫無意義的問題。你到底是不是這“絕大多數”中的一員,只能在生命進程里加以檢驗。

是的,鄙人這篇文字很毒舌,不給面子。我也知道,也罵不醒幾個人,但總比“皇帝的新衣”要好。在超然人生的追求上,我看很多東方人都在做“皇帝新衣”的夢,不願意這個夢有醒來的一天呢!

看別人的偏執,易;看自己的淺薄無知,難。


南山陽


當然是多讀書好。涉獵要廣泛,專業要精深。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不可能都找別人解決,所以自己得學,除了工作能力,還需要生活能力、交際能力,以及對人或事的判斷能力,等等。在你沒有親身經歷之前,你的能力大多是來源於讀書,所以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說法。

專業要精深。因為它是你吃飯的本領,讀一個專業的書就夠了,不頻繁改行,不停“換書”,那樣可能會導致無一不會、無一精通,終究難成大事。

涉獵要廣泛。我們從離開父母外出求學,很多事情要靠自己獨立處理,處理與他人的關係,即為人處事、待人接物;興趣愛好的培養;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如何與對象相處,結婚生子需要做哪些生理心理準備;各種電器的使用和保養;等等,都需要多讀書學習。否則,除了工作,你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生存能力很成問題。

一個不讀書的人,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是不能求人的,必須學會自己解決,所以,必須要多讀書。


李連明


讀書就是為了自己生存得更好,讀書就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讀書還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文化內涵的人,成為一個有思想境界的人,一個人只要與書交上的朋友,是一生的幸福和快樂,這個快樂只有讀書人才能真正體會到。



水木清華76318705


多讀書好,別管其他人說的啥方法,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多讀。


大盜賊樂呵呵


個人覺得,多讀書好。

現代社會存在著各類書籍,而一個人的一生中有許多變化,在書中人可以找到與自己相匹配的東西。可以是不同的人卻發生過同一件事,也可以是不同時代的人卻有著同一種情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人的說的話還是頗為有道理的。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會讀到很多對自己有意義的書籍,而如果僅僅是侷限於一本書的話,那麼視野就顯得有些狹隘了。看問題要提倡發散性思維,那麼就要一個人多讀書,讀好書!

看當今許多有文化的大才,試問他們都只讀一本書嗎?非也!許多大才甚至在大學時期都是掃圖書館裡的各類書籍的,這樣他們能涉獵更多領域的知識。

其實,一個人讀書讀多了,就會有一種感受,那就是可以從一本好書中讀出作者當時的心聲,多讀書之後可以感受出不同作者的心聲,從而對自己無疑是一種“營養”。


婧雨詩


讀書是人生的一大樂事,書籍是每個人的終身伴侶。讀書為了淨化心靈,陶冶情操;增長知識,攝取"營養";學以致用,服務大眾。讀書要讀各種門類的經典的著作,讀充滿正能量的著作,讀對於自己學習與工作有幫助的著作。對於那些消遣性的、"快歺式"的、低俗化的作品儘量不去閱讀,以免耗費自己的大好時光,甚至受到精神汙染。讀書當然是博覽群書、多多益善為好。即使你是從事某一專業的,但如能延伸讀一些其他方面的書籍,便能起到打開視野、拓展思路、觸類旁通的作用。當然,飯要一口一口吃,書要一本一本讀。不讀則巳,要讀就要在精讀、深讀、研讀、透讀上下狠功夫,絕不能不求其解、一知半解。讀書不可能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通過堅持閱讀,循序漸進,長期積累,融會貫通,便能實現質的飛躍。凡是在精神上有大智慧,事業上有大成就的人,無一不是如此。古有"寒窗䒷讀,功成名就",今有"學富五車,功績卓著"。讀書過程是辛苦並快樂著的,讀書的結果是成功並幸福著的。關鍵在於"貴在堅持"。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本人願與朋友們一起活到老,學到老。


玉堂行佛人




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關於讀書,我最喜歡楊降先生的幾段經典:讀書影響潛在,它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你的思考、邏輯、談吐、與人共事等各個方面!讀書到了最後,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讀書,正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友友們:讓我們悅讀起來!(圖片:手機隨拍)


海棠999


毫不誇張的說,六七十年代,書本對於喜愛讀書的人來說,真的是至寶。記得我十多歲的時候,就喜歡看堂兄們的課本,一篇《小五更》到現在都記憶猶新。那時候,只要能弄到手的,有文字的東西,都成了閱讀的對象。似懂非懂,囫圇吞棗,卻也津津有味,樂此不疲。如今書籍真可謂是書山書海了,精美絕倫,上下古今,無所不包。趕上這樣的好時代,就要像蜜蜂採花蜜一樣的勤奮,在書山中攀爬,在書海中遨遊!蜜蜂釀造了香甜的花蜜,書籍也將改變你的生活!但不是一本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