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好还是多读书好?

远山文化王永江


这是读书方法的一个讨论,题主的意思应该是问:是同时读几本书好,还是专注于一本书?是花更多时间把一本书读透,还是博览群书,多多益善?

其实都是好的,只是在不同阶段,不同目的的时候,适用于不同的方法。

我是个长期阅读的人,这么十多年至少读了上千本书,以小说文学作品居多。


首先说一点:读书多,并不值得炫耀。

我看到很多自媒体人的标签,都说过去多长时间读了多少本书。给人的感觉好像读书越多,就越有面儿一样。有什么可炫耀的呢?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你应该夸口的是你因为读书而做出来的成绩。单纯的读书这个动作,并没有特别值得说的意义。就像我之前看到很多人都喜欢说自己上过某某大师的课一样,我就想笑。大师是挺出名的,可是你说这些有什么意义呢?上课学习是为了做出成绩,你有因为通过这个大师的课,学到什么,做出来什么成绩吗?

就算是你毕业清华北大这些名校,只能增加别人对你的期待,并不能证明你是真正的厉害。如果你是真的厉害,即使你不识字,你也是可以分分钟秒杀别人的。社会就是以实实在在的成绩来区别不同人的段位的。

虽然读书是一个值得称赞的行为,但是比读书更重要的是,我们因为读书而吸收到的对生活有帮助的东西。所以,不能舍本逐末了。

接下来才是方法的讨论。其实能走到讨论方法的这部分人,已经是很好的了。大部分人的问题都是不读书,没有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方法这个问题其实不太重要,你只要多读书,认真思考,有自己明确的读书目的,你会逐渐总结出来自己的读书方法的。

迷恋寻找方法的人,本质上是读书太少,不自信,在寻找捷径。可是有捷径吗?凡事都想寻找捷径,这么懒,能干成什么事情呢?读书也指定不会有真正的收获。

很多人都读过金庸武侠小说,都知道欧阳锋逆练九阴真经的故事。可是你看,这样一个对武学痴迷的人,就是逆练九阴真经,也可以变得很厉害。这就是说明,方法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的勤奋,你的坚持,你的永不停歇的执行力。换到读书这里就是,只要你多读,一直读下去,你也一定会有收获的,一定会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


我之前读书是以文学小说居多,看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现在逐渐转向干货型书籍,多读一些能实际应用得上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就是生活本身的推动啊!生存压力都这么大了,不多读读有用的书籍,多赚钱提升自己,哪里还有闲心读那些故事小说呢?这么多年的读书习惯,对我有什么帮助呢?不就是让自己变成一个爱思考,会写作,有一点点情趣,多一些乐观主义看待未来的人吗?

读干货型书籍会特别累,读故事小说会特别轻松,这是我的直观感受。所以我通常会几本书一起读,干货型书籍反复看,多思考;故事小说型的就是用来享受了。当然我最喜欢的就是把二者结合的那种,既有干货型书籍的思考、实用,又有故事小说的那种趣味性。当然,这种书籍不多,不过并不是没有。这就是我现在最想读的那种书籍的标准。

网络小说的那种屌丝逆袭的故事,虽然也可以给人以意淫。可是都是假的啊,看完了没有多大的实际帮助。我喜欢真实的,最好是主人翁自己讲述的那种故事,有大起大落,人生起伏的故事。这就是我现在心目中完美书籍的标准。以后我也会创作这样的故事,争取成为一个这样的人物主角。



都好,都挺好。关键是看你真正执行了多久。翻看书籍,就是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你要做这个世界里的主动探索者,而不是还没有进去呢,就问哪里好哪里不好,没有多大意义。你的感觉就是你的方向,心之所指,动之所向。


作家杨文华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也是我最近思考的一个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发展,印刷品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奢侈品了,而且是一种过剩的物质。同样,因为网络的普及,网上资源的几何式聚集,看一本书,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儿。

刚刚说的是前提,现在我想说的是我的担忧。现在很多人,是碎片化的读书,特别是被手机吸引。读书的人,就算不错的啦。

但是,读书究竟是读一本书好,还是多读书好?这个是没有准确答案的。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有老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古自今,好像就号召人们多读书的。多读书固然没错,不过,也不能够一味地多读书,而不专心于读一本书。

现在的人,更多的是愿意多读书,很难对一本书钻研无数次了。当然了,对于一些本来就是打发时间的小说之类的,读一遍也就算了。不顾,如果是一个经典图书,如果不读几遍又怎么能体会其中的味道呢?

记得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因为在人生困难时期(比如文革期间),捡到了一本书(但是的书倒是很好捡),然后如饥似渴地读了多少遍,最后几乎是滚瓜烂熟地背诵下来了,后来,这本书成就了他。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面对的是一本好书的话,你应该仔细研读,才能真正读懂,很多道理,也能从中了解。

如果只是泛泛而读,真的可能最后收获寥寥。

文天祥的著名诗词,开头就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古代虽然是八股文取士,但是也不是要求样样精通不是,还是要专研于一经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在如今出版物泛滥的时代,更需要沉下心来,读懂一本书。


沈阳这旮


人生有些事情不能干想。你说是一辈在一个单位工作好,还是多转几份工作好?是守在父母身边,低工资低福利低成本,过一辈子小日子,还是到大城市拼一番,宁愿辛苦劳烦,承受风险,也要闯一闯好?这些有标准答案吗?

一辈子就读一本,好不好?好啊,按我说,一本书都嫌多,最好象传说中的六祖一样,一个字也不认,该多好。身边遇到的一些修佛的朋友,津津乐道,六祖没认几个字,可人家成佛了,没见你们读那么多书的可以做得到!好吧,可是,朋友,书中所述的六祖,一开言就明显让人感觉是个智者,信不信仰是一回事,但感觉他是智者却是共有的,可我怎么听你讲话,没这感觉,就纯粹一个不认字的文盲,没阅力的无知之人呢?

说到六祖,巧了,前几天真的跟一位信佛的朋友讨论起来,对方也说六祖开示的解脱之道,至简至真,《坛经》载其偈语为真法门。我笑道,我不懂佛法,不妄加评说,但是《坛经》这本书是如何形成的,我倒是读过一些专门的佛教史研究,还有些印象。据我所知,《坛经》现存最早本子是敦煌本,虽非《坛经》原始本,但也是目前公认最接近的。其中所载六祖偈语并非四句,而是八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乍看与通行本没有什么不同,但细思一下,不同处大大的有:通行本“本来无一物”,若按此说,佛性又怎能用常与断、净与染、本与末、有与无来分别?敦煌本的六祖偈语,还是“即”“是”“有”“常净我乐”的般若学正统说,换成“本来无一物”后,这个“常净我乐”也成虚假了,这是慧能和尚的原来思想吗?如果你对版本比较有兴趣,我可以告诉你,《坛经》版本之多吓死你,就系统而论就起码有四个,至今发现的版本多达二三十个,内容出入都很大。现时比较流行的是北宋惠昕本,以及元朝宗宝本。敦煌本共一万二千字左右,惠昕本扩大到一万四千字,而至明大藏翻刻宋契嵩本,字数竟多达二万一千字了,这种窜改增添是相当惊人和罕见的。并且,据历代佛门散落的各种资料显示,《坛经》被窜改在慧能身后几十年间即已出现,现在流传的“四句偈”现存版本中最早见于惠昕本,这一改,连佛门中人都看不过去,宋代名僧黄龙悟新曾作诗云:“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涂糊。明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人一钵盂”,在道理上批评了其中的自相矛盾,只是悟新不知道,所谓惠能“四句偈”是被无中生有地窜改而成的。同时,所谓与神秀呈偈比试的故事,有材料显示并非真实发生过,《坛经》中不少情节都是文学创作,并非真实历史。如果你只拿着一本寺庙中得来的《坛经》,你能了解这些事情的原委,能知道历代佛门亦有过质疑吗?

只读一本书,这种美好愿望,只发生在不愿正视活着的世界,不问这个世界的特质与节律,不求随时代而成就真我,宁可活在幻想式的封闭圈子里的心灵之中。这尤其符合这几百年以来,某些带宗教趣味和取向的人群。“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这班人有什么特征。第一,当然是不读书,第二,不仅不读书,同时还必然伴随着不思想,讨厌动脑筋,“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是他们乐于引用的,仿佛上帝读了幼儿园之后就直接当上上帝直至永恒,然后就一天到晚带着他们这些悟道者、得救者玩耍了。

第三,好讲一些不着边际,“放之四海而皆准”,无比正确,同时又无比的无用的“大道理”。爱听这些开悟大道理的人,总热爱听现代人的讲座、视频,而那些知名的“大师”“高人”,那叫一个头头是道,你听完之后,跟没听,毫无区别。大师们做的,就是要你不要读书,就听他们讲,自己悟就行了。我曾经说,“大道至简”这句话,从一个经历沧桑、人生有过大起跌的老者嘴里说出来,与在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少女嘴里说出来,含金量是同等的吗?如果同等,那只能证明,语言本身有其独立性,是语言的功劳,与你毫无关系,你唯一做对的就是念对了这几个字的发音。

第四,实践能力差,自控能力低,自省能力弱。主张念一本书的人,绝大多数都把自己看成:六祖可以的,我也可以。可实际上可不可以,旁人看得一清二楚,就他迷在鼓里。他迷在鼓里,是他不愿意听真实的话,以为这是对他的考验、试炼。我曾开玩笑说过,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已经不觉得他是孩子了,他认为自己长大了,可是事实是这样吗?孩子能行大人做的事吗?行不出来。因为他的自我认知、做事能力、判断世事的能力、调整适应能力,都还不完备。很遗憾,我们在大量成年人中居然看到小孩的心智,这种心智不是因为本来极聪明而取简洁明净,而是本来就愚蠢,而自以为愚蠢就是聪明本身!他们认为这样做才是正道!所以这班人,你会发现,不能从事复杂劳动,不能处理多层次人际关系,不能适应正常的家庭生活,不能建立正常的社会生活圈,他们处于内在的封闭之中。这样的人,在一个集体中,通常是要别人迁就他,他还懵然不知,以为他的“大道至简”让他成功,根本不会转一个思维想,其实是别人怜惜他,不与他计较,很多事情为他做了,为他付出了,求得个和平相处。这样的心智水平,是真智慧的表现吗?你是成为“六祖第二”的料吗?

所以,这个话题,本质上不是读不读书的问题,而是做人当如何做的问题。做死读书、读书死的书生当然也不好,也有问题,但对当下的中国人来说,“读书死”的不多,“不读而死”的多!

我也相信“大道至简”,前提是,你跟其他人一样有丰富的经历,你的经历同样使你具备识别真伪善恶的眼光,海纳百川的胸怀,行事中正恰当的笃定,善与人言、乐与人和的脾性。大道至简,只有你经历极多,阅世深甚,融众水于晚景,化红尘于林下,初心无损,人智俱老,童心未泯,利乐有情,这个时候你说一句“大道至简”,才真有智慧的力量。

我也相信,不是拼命读书就能得智慧,是的,这是两个层面的事儿。我相信,人一生中,真让他开悟的书比例很小,但作用甚大。我也相信,读一本书有时就能改变人。但要注意的是,只要你以为是“开悟”的时刻,却依然把别人当傻子,把历史和文明当垃圾,唯你得道唯你站在高峰的时候,你很可能依旧还是个傻子,而不是别人。

不讲条件的智慧,是假智慧;不讲器根的开悟,是假开悟。一样是妄识。

到底是读一本书好,还是多读书好,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毫无意义的问题。你到底是不是这“绝大多数”中的一员,只能在生命进程里加以检验。

是的,鄙人这篇文字很毒舌,不给面子。我也知道,也骂不醒几个人,但总比“皇帝的新衣”要好。在超然人生的追求上,我看很多东方人都在做“皇帝新衣”的梦,不愿意这个梦有醒来的一天呢!

看别人的偏执,易;看自己的浅薄无知,难。


南山阳


当然是多读书好。涉猎要广泛,专业要精深。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不可能都找别人解决,所以自己得学,除了工作能力,还需要生活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对人或事的判断能力,等等。在你没有亲身经历之前,你的能力大多是来源于读书,所以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

专业要精深。因为它是你吃饭的本领,读一个专业的书就够了,不频繁改行,不停“换书”,那样可能会导致无一不会、无一精通,终究难成大事。

涉猎要广泛。我们从离开父母外出求学,很多事情要靠自己独立处理,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即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兴趣爱好的培养;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如何与对象相处,结婚生子需要做哪些生理心理准备;各种电器的使用和保养;等等,都需要多读书学习。否则,除了工作,你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生存能力很成问题。

一个不读书的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是不能求人的,必须学会自己解决,所以,必须要多读书。


李连明


读书就是为了自己生存得更好,读书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读书还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人,成为一个有思想境界的人,一个人只要与书交上的朋友,是一生的幸福和快乐,这个快乐只有读书人才能真正体会到。



水木清华76318705


多读书好,别管其他人说的啥方法,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多读。


大盗贼乐呵呵


个人觉得,多读书好。

现代社会存在着各类书籍,而一个人的一生中有许多变化,在书中人可以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东西。可以是不同的人却发生过同一件事,也可以是不同时代的人却有着同一种情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的说的话还是颇为有道理的。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会读到很多对自己有意义的书籍,而如果仅仅是局限于一本书的话,那么视野就显得有些狭隘了。看问题要提倡发散性思维,那么就要一个人多读书,读好书!

看当今许多有文化的大才,试问他们都只读一本书吗?非也!许多大才甚至在大学时期都是扫图书馆里的各类书籍的,这样他们能涉猎更多领域的知识。

其实,一个人读书读多了,就会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可以从一本好书中读出作者当时的心声,多读书之后可以感受出不同作者的心声,从而对自己无疑是一种“营养”。


婧雨诗


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书籍是每个人的终身伴侣。读书为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摄取"营养";学以致用,服务大众。读书要读各种门类的经典的著作,读充满正能量的著作,读对于自己学习与工作有帮助的著作。对于那些消遣性的、"快歺式"的、低俗化的作品尽量不去阅读,以免耗费自己的大好时光,甚至受到精神污染。读书当然是博览群书、多多益善为好。即使你是从事某一专业的,但如能延伸读一些其他方面的书籍,便能起到打开视野、拓展思路、触类旁通的作用。当然,饭要一口一口吃,书要一本一本读。不读则巳,要读就要在精读、深读、研读、透读上下狠功夫,绝不能不求其解、一知半解。读书不可能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通过坚持阅读,循序渐进,长期积累,融会贯通,便能实现质的飞跃。凡是在精神上有大智慧,事业上有大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如此。古有"寒窗䒷读,功成名就",今有"学富五车,功绩卓著"。读书过程是辛苦並快乐着的,读书的结果是成功並幸福着的。关键在于"贵在坚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本人愿与朋友们一起活到老,学到老。


玉堂行佛人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关于读书,我最喜欢杨降先生的几段经典:读书影响潜在,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思考、逻辑、谈吐、与人共事等各个方面!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友友们:让我们悦读起来!(图片:手机随拍)


海棠999


毫不夸张的说,六七十年代,书本对于喜爱读书的人来说,真的是至宝。记得我十多岁的时候,就喜欢看堂兄们的课本,一篇《小五更》到现在都记忆犹新。那时候,只要能弄到手的,有文字的东西,都成了阅读的对象。似懂非懂,囫囵吞枣,却也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如今书籍真可谓是书山书海了,精美绝伦,上下古今,无所不包。赶上这样的好时代,就要像蜜蜂采花蜜一样的勤奋,在书山中攀爬,在书海中遨游!蜜蜂酿造了香甜的花蜜,书籍也将改变你的生活!但不是一本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