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第二十四卷│卜筮篇第七十一(8)


《论衡》第二十四卷│卜筮篇第七十一(8)

【原文之八】

鲁将伐越,筮之,得鼎折足,子贡占之以为凶。何则?鼎而折足,行用足,故谓之凶。孔子占之以为吉,曰:“越人水居,行用舟,不用足,故谓之吉。”鲁伐越,果克之。夫子贡占鼎折足以为凶,犹周之占卜者谓之逆矣。逆中必有吉,犹折鼎足之占宜以伐越矣。周多子贡直占之知,寡若孔子诡论之材,故睹非常之兆,不能审也。世因武王卜无非而得凶,故谓卜筮不可纯用,略以助政,示有鬼神,明己不得专。

著书记者,采掇行事,若韩非《饰邪》之篇,明己效之验,毁卜訾筮,非世信用。夫卜筮非不可用,卜筮之人占之误也。《洪范》稽疑,卜筮之变,必问天子卿士,或时审是。夫不能审占,兆数不验,则谓卜筮不可信用。晋文公与楚子战,梦与成王搏,成王在上而盬其脑,占曰:“凶”。咎犯曰:“吉!君得天,楚伏其罪。盬君之脑者,柔之也。”以战果胜,如咎犯占。夫占梦与占龟同。晋占梦者不见象指,犹周占龟者不见兆者为也。象无不然,兆无不审。人之知暗,论之失实也。传或言武王伐纣,卜之而龟①。占者曰:“凶。”太公曰:“龟①,以祭则凶,以战则胜。”武王从之,卒克纣焉。审若此传,亦复孔子论卦,咎犯占梦之类也。盖兆数无不然,而吉凶失实者,占不巧工也。

《论衡》第二十四卷│卜筮篇第七十一(8)


《论衡》第二十四卷│卜筮篇第七十一(8)


《论衡》第二十四卷│卜筮篇第七十一(8)

【字词】

1、盬:(gǔ)吸吮;古代盐池名;没有经过熬制的盐;不坚固;停止

2、①:原文中的字为“兆”加“昔”,读音不详。

【拙解】

鲁国将要征伐越国,先占筮,得到的爻辞是鼎折断足,子贡占测认为是凶兆。为何?鼎折断足,而行走需要用足,故而称之为凶兆。孔子占测认为是吉兆,说:“越国人居处水流多,出行用舟船,不用足,故而称之为吉兆。”鲁国征伐越国,果然获胜。子贡占测鼎折断足认为是凶兆,犹如周武王时占卜者称其伐纣不吉利一样。不吉之中必会有吉,犹如折断鼎足的占测对征伐越国应当是有益的。周时的人多数如子贡一样只知直解占测之意,很少如孔子那般有分析论证之才,故而眼见不寻常的兆数,便不能准确辨知。世人因为周武王占卜时无过失而得凶兆,故而称卜筮不可完全相信,只可略以辅助政事,表示尚有鬼神,说明自己不能专断。

著书记史者,收集已经发生的事,如韩非《饰邪》篇,明示己经发生的史事以为证明,批驳卜筮,称其不可为世人相信使用。卜筮并非不可用,而是卜筮之人占测解释有误。《洪范》中解疑,卜筮兆数有不同解释,必须询问天子与臣卿学士,或许可以确定。不能得出准确的解释,兆数便不灵验,则认为卜筮不可信用。晋文公与楚成王征战,梦见与楚成王相搏,楚成王伏其身上吸吮其脑髓,占者说:“这是凶兆”。咎犯说曰:“这是吉兆!君王得天护佑,楚成王会伏罪。吸吮君王脑髓,会使楚成王软弱无力。”后来与楚成王交战果然取胜,正如咎犯所占测解释。占测梦境与占测龟甲是同样的道理。晋国占梦者不知梦象所指,犹如周时占龟者并不明白兆数之意一样。梦象无不正确,兆数无不准确。因为人的才智匮乏,导致卜筮结论与实情不符。传书中有的说武王伐纣时,用龟甲占卜。占者说:“是凶兆。”姜太公说:“龟甲兆数不清,用以祭祀则为凶兆,用以作战则能取胜。”周武王听从姜太公之言,最终战胜了纣王。如果确如传书中所说,也是如同孔子解释卦象,咎犯解释梦兆一样了。大概兆数没有不对的,而吉凶的解释失实,是占卜者不能巧解兆数。

【小议】

说来论去,所谓的兆数征象,吉凶如何还是全凭人的解释说辞。既然如此,那么人们所见万物,皆可用以为卜筮之物,世人皆可成为占者,只是,如何确定何人对吉凶之兆的解释是正确的呢?只能是事后判定。既然如此,也就证明了当代的一句名言的正确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也是如此。世上没有什么未卜先知,更没有什么神奇预测,有的只是在对客观事物的准确分析和理解的前提下,做出了符合实际的判断,从而做出了正确、合适的决策。卜筮之法,占测之规,历经数千年,说辞、解释千变万化,从无定论。不过,这也正是占卜者借以说事的技巧。占卜者动辄称“天机不可泄漏”,或者巧编一些含糊之辞,求卦者往往将自身的情况与占者的说辞相靠,从而得出与自己潜意识相符的结论。上古时期,及至周朝,文字从无到有,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卜筮之法也从钻龟揲蓍逐渐发展到观天望星,这也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如今的信息时代,竟然还出现了“高科技算命”。很荒唐,却也很有趣,可作为消遣,当不得真。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