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二佛並坐”背後的故事,北魏歷史中的愛恨情仇

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被稱為“石刻的北魏王朝”,去過雲岡石窟的朋友大概會有印象,雲岡石窟中有一組佛像佈局比較特別,那就是“二佛並坐”的佛龕造像。

一般的佛教造像大都是三世佛的格局,橫三世佛:中央佛祖釋迦牟尼,左邊藥師佛,右邊阿彌陀佛;或者豎三世佛:中間現在世釋迦牟尼佛,左邊過去世燃燈佛,右邊未來世彌勒佛。

而在雲岡石窟出現了很多組的佛像卻只有兩尊佛對坐,這樣的造像形式,在佛教的寺廟和石窟中都是極為少見的。那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這要從北魏當時的歷史背景開始說起。

雲岡石窟,“二佛並坐”背後的故事,北魏歷史中的愛恨情仇

北魏屬於鮮卑族拓跋氏統治的時期,為了統治廣大的漢民族,統治者決定利用佛教來統治人們的思想,當時宣揚皇帝就是如來,“拜佛如同禮皇帝”。

《法華經》是當時統治者非常重視的一部佛教經典,《法華經》第十一品《見寶塔品》的形式就是二佛並坐。“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於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由此經文內容可以看出在佛教經典中二佛並坐是指釋迦牟尼佛和多寶佛對坐講經的場景。

雲岡石窟,“二佛並坐”背後的故事,北魏歷史中的愛恨情仇

在雲岡石窟中“二佛並坐”的佛龕大概有385個,幾乎每個洞窟都有,但是在早期洞窟中並沒有作為主要的塑造對象,位置基本在東、西、南三個方位。

到了雲岡中期,很多洞窟將“二佛對坐“作為主像雕刻於正壁當中,成了雲岡石窟中舉足輕重的重要內容,而這個變化則和北魏當時的政治背景息息相關。

雲岡石窟,“二佛並坐”背後的故事,北魏歷史中的愛恨情仇

雲岡石窟始建於公元460年,當時是文成帝拓跋濬(jun)統治的時期,文成帝的皇后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馮太后馮淑儀。

馮太后(441年-490年)是漢人,其祖父是北燕國君,國破後進宮為奴婢,在姑姑的幫助下在宮中長大,11歲就被文成帝封為貴人,14歲被冊封為皇后。

公元465年,26歲的文成帝病逝,由年僅12歲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為獻文帝,年僅24歲的馮淑儀被尊為皇太后。

雲岡石窟,“二佛並坐”背後的故事,北魏歷史中的愛恨情仇

獻文帝不是馮太后的親生兒子,按照北魏“子貴母死”的制度,其生母李貴人在他被立太子時就被賜死了,馮太后是他的嫡母。

由於皇帝年幼,車騎大將軍乙渾密謀篡位,馮太后成功鎮壓了乙渾叛亂,於466-467年“臨朝稱制”。467年皇太子拓跋宏出生,就是有名的孝文帝。

雲岡石窟,“二佛並坐”背後的故事,北魏歷史中的愛恨情仇

其生母被賜死,便由祖母馮太后撫養,馮太后將政權交還獻文帝,但其行政仍要受馮太后影響支配。皇帝和太后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在太子5歲的時候便將皇位禪讓於太子,自己當了“太上皇帝”,後誅殺了馮太后的男寵李奕,遭到了馮太后的毒殺。

獻文帝死後(公元476年),拓跋宏只有9歲,馮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臨朝稱制”這個時候她只有35歲,直至49歲逝世(公元490年),期間一直掌控著北魏朝政,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北魏的國力日益強盛。

雲岡石窟,“二佛並坐”背後的故事,北魏歷史中的愛恨情仇

雲岡石窟中期工程的開鑿時期,正值北魏孝文帝和馮太后二皇執政時期,所以“二佛並坐”的主題思想便根植其中,以體現當時的政治背景。所以我們會在雲岡石窟看到很多“二佛並坐”的佛教造像,由此更多地瞭解北魏歷史中的愛恨情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