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海南丟"

在過去的300年間山東人迫於人多地少的生存生活壓力,在東北大地土地肥沃、林木豐盛、金礦較多和人參、貂皮的誘惑下,2000多萬人背井離鄉開始了闖關東之旅。是世界史上最大的人口遷徙。當時的東北"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鐵鍋裡";土地資源遼闊,物產豐富,這對於勤勞勇敢的山東人極具吸引力。所以他們變賣了房子等家產湊足了盤纏,開始了艱辛、充滿風險和不知未來的"闖關東"之路。

闖關東一般走兩條路,一是陸路,由於較遠,所以選擇的不多。主要是走水路:從山東沿海的青島、蓬萊、煙臺、龍口等地,錢多的就買個票坐小火輪,錢少的就找個漁船甚至是小舢板,如果順利的話一天一夜就可以到達大連,但又有多少追夢的山東人遇到季風或風浪而傾覆於大海!

他們到達大連的上岸點是旅順、金州和小平島等小碼頭或沙灘。至此,闖關東的山東人就有了一個新的稱謂——“海南丟”(在山東省的膠東一帶,人們把坐船去關外謀生的叫做“上海北”;而在大連,人們把通過海路“闖關東”的人稱為“海南丟”)。大連是闖關東的中轉站,他們就像遷徙的鳥兒一樣,在大連稍做休息繼續向北,向黑土地進發、去創業。也有好多闖關東的山東人在大連留了下來,大連的山海養育了他們,他們也用山東人特有的勤奮、吃苦耐勞、誠信和智慧回報了第二故鄉,使一個遼東半島的一個小漁村(大連古稱青泥窪村)漸漸擴村開埠,以港興市。

我叫"海南丟"

當年的大連小平島沙灘碼頭

據統,計大連2/3的人祖輩都是山東人,有相當一部分是"海南丟"。在大連許多墓地你會發現墓碑籍貫為山東牟平縣、福山、龍口、文登、榮城、日照、蓬萊、臨沂、沂水、即墨、海陽、平度、濰坊、益都……,他們的墓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面向南方,那是他們"海南"的老家!洶湧的渤海海峽也隔不斷對故鄉的思念。鄉愁永遠是割捨不掉的心結,鄉愁永遠沒有"丟"!

我叫"海南丟"


我叫"海南丟"


我叫"海南丟"


我叫"海南丟"


我叫"海南丟"


我叫"海南丟"

作者本人也算一個"海南丟"雖然父輩並不是闖關東才來的大連,但我更喜歡別人稱呼我"海南丟"!因為它象徵著一種百折不撓和勇於挑戰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