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雙雄:微軟和蘋果(上)

蘋果和微軟,這是一對纏鬥了近半個世紀的歡喜冤家,先看一張對比圖。


世界雙雄:微軟和蘋果(上)

1975年,20歲的蓋茨在哈佛上大二,被年長兩歲的保羅.蓋倫連哄帶騙,退學後一起創立了微軟。


1976年,21歲的喬布斯從裡德學院退學,說服了大他五歲的斯蒂芬.沃茲尼克爾,共同創建了蘋果。


從那時開始,這兩位同齡人,正式進入個人電腦領域,帶領著各自的公司,開始了近半個世紀的對決。往後的四五十年中,蘋果和微軟,彼此鬥爭,相愛相殺,共同將PC送入千家萬戶。


也許是巧合,經歷了各自的興衰後。2020年,微軟和蘋果的市值雙雙突破1.4萬億美元,成為市值最高的IT企業,遙遙領先於第二梯隊的谷歌、亞馬遜。


究竟是什麼支持著這兩個半百老人,長盛不衰,走到如今呢?


讓我們先從微軟開始說起。


1.微軟誕生


1975年,保羅.蓋倫拿著Altair 8800的資料,給蓋茨描繪了PC(個人電腦)的美好藍圖。


戴著厚重眼鏡的蓋茨最終被他說服,從哈佛退學,在那一年,兩人一起創辦了一家公司,由保羅.蓋倫提議,命名為MicroSoft。

世界雙雄:微軟和蘋果(上)

保羅.蓋倫 和 比爾.蓋茨

那一年,他們還在為Altair 8800電腦設計Altair BASIC編輯器,這個編輯器後來成為Microsoft BASIC,也就是MS-DOS操作系統的基礎。


應該說,微軟的起步並不順利,在很長的時間內,並沒有拿出能攻佔市場的產品,舉步維艱,發展地極為緩慢。而晚它一年成立的蘋果公司,已經憑藉出色的產品Apple 1 和 Apple 2 ,收穫了幾十萬的訂單,業績蒸蒸日上。


直到1980年,憑藉蓋茨空手套白狼,拿到了巨頭IBM的訂單後,事業才開始有了轉機。


當時的巨頭IBM也生產個人電腦,但由於利潤稀薄,它根本看不上PC市場。蓋茨前往IBM推廣自己開發的Basic解釋器,瞭解到IBM需要一個PC的操作系統。雖然兩手空空,但敏銳的蓋茨察覺到這是個機會,於是便接下了這份合同。


離開IBM後,蓋茨用5萬美金的低價,從西雅圖的一位年輕程序員手中,買下了86-DOS的著作權,將其改為MS-DOS後,轉而再賣給了IBM。


而且賣的方式很聰明,只收版權費,不賣源代碼。他用這種極低的價格的方式(每個5美元),成功打入了IBM的系統。鑑於1980年代IBM的巨大影響力,兼容機氾濫成災,因此,微軟的MC-DOS系統開始佔領了大量的PC市場。


雖然利潤微薄,但微軟算是正式邁出了進軍PC的第一步。


也就在同一年,1980年,如日中天的蘋果公司登陸納斯達克,打破多項記錄,成為了當時最大的IPO。


彼時的蘋果,從創立起,僅用五年時間就殺入世界五百強,風頭一時無兩。而微軟,還是一家為能拿下IBM訂單而沾沾自喜的小公司。


2.喬布斯會見蓋茨


時間來到1981年,喬布斯和蓋茨第一次正式會面。

世界雙雄:微軟和蘋果(上)

26歲的喬布斯 和 26歲的比爾.蓋茨

那一年,喬布斯開發了顛覆DOS操作系統的全新產品,Macintosh。臨近研發後期,蘋果需要一些軟件公司在Macintosh的系統上開發一些應用軟件,由於微軟做事又快又好的名聲,喬布斯找到了蓋茨。


整個會面過程非常不愉快,26歲就位居人生巔峰的喬布斯,完全瞧不起戴著厚重眼鏡、一臉書生氣的蓋茨。他給蓋茨展示了Macintosh的操作系統,深深震撼了蓋茨。


這種完全圖形化操作的界面,不知道要甩微軟的DOS系統多少條街。


雖然是一次不愉快的會面,但是敏銳而聰慧的蓋茨,似乎看到了PC的未來,他決心要開發這種圖形化的系統。


會面結束後,蓋茨表面上答應為蘋果開發三款應用軟件,藉此機會瞭解蘋果的系統和技術。另一方面,回到微軟後,蓋茨立刻開始部署了圖形化界面系統的開發工作。


對於蓋茨和微軟而言,開發圖形化界面系統的工作異常漫長,在這之前,他需要抵擋蘋果Macintosh的進攻,在PC領域活下去。


幸運地是,命運站在了微軟這邊。


1984年,Macintosh正式發佈,由於兼容性太差,售價過高,市場反響平平。而更令人驚訝的是,1985年,喬布斯居然被蘋果董事會趕出了這個自己一手創辦的公司。


整個80年代,蘋果先後失去了靈魂人物,沃茲尼克爾和喬布斯,成為了一家平庸的公司。


這讓微軟有了喘息的機會,由於伴上了IBM這艘大船,微軟便宜的DOS系統得到迅速推廣,在此後9年的版本更迭裡,微軟始終保證了產品的兼容性,因此留住了大量的用戶。


1986年,憑藉著穩定的收入,微軟進行了IPO,補充了血液。在這一時期,蓋茨以他謙虛的態度,為微軟引進了大量人才使得圖形化系統的開發工作,得以快速推進。


3.壟斷操作系統


1990年,微軟終於推出了自己的圖形化操作系統,Windows 3。憑藉此前積累的眾多用戶,該系統一經推出,就廣受好評,得到了迅速推廣。


從此,微軟扭轉了PC領域的劣勢,並自此奠定了微軟江湖在操作系統的霸主之位。而對應的,蘋果的PC機市場份額,從這一年開始,迅速下降。


可以說,雖然最早商業化圖形化系統的PC來自於蘋果,但將簡單易用的個人電腦送入千家萬戶的,卻是微軟。


得民心者得天下,微軟,正式走向巔峰。


在確立了操作系統一哥的地位之後,微軟沒有歇著,手起刀落,迅速幹掉了三個競爭對手。它們分別是做表格軟件的Lotus、做文字處理軟件的WordPerfect、做瀏覽器的Netspace。


由於微軟早期的系統利潤很低,它的收入甚至不如一家做應用軟件的開發公司Lotus。但這並無妨,自從奠定了操作系統江湖之後,所有的軟件公司都得依重於Windows,才能落地到用戶。


微軟發起的這三場戰爭中,前兩場異常輕鬆,甚至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軟件公司Lotus和WordPerfect,都需要在拿到微軟的系統後,才能開始開發自己的軟件,而等他們開始動手,微軟已經把自己相應的軟件給做好了,也就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Excel、Word,佔盡先機。


而NetSpace(網景)之戰,其實是一場經典而著名的戰役。後來的IT公司,在面對微軟時,都借鑑了網景的失敗。


微軟的戰略異常簡單,雖然網景瀏覽器好用且用戶量多,但需要付費。微軟將自己開發的IE瀏覽器與Windows系統捆綁,免費提供給用戶。


攻城掠地,兵不血刃,網景欲哭無淚。


整個90年代,微軟的聲譽極差,甚至引得軟件公司的眾怒,因為微軟背靠龐大的用戶群體,憑藉著科技人才,迅速模仿出了大多數盈利且重要的軟件產品,並後發制人,一點點蠶食了各大軟件公司的市場,將後者置於死地。


多年後中國的騰訊公司,深得微軟真傳。同樣憑藉著廣大的用戶基礎,逼死了一眾軟件公司,並獲得了抄襲之王的惡名,這是後話。


正是憑藉著操作系統的成功,微軟進一步加強了在軟件上的控制力,通過幾個核心付費產品(Office套件)走到了巔峰。


伴隨著微軟的蠶食和互聯網泡沫的破裂,雙重夾擊之下,美國破產的軟件公司達到90%。


嚴格地說,僅有的幾條漏網之魚,並不在軟件行業,而在於互聯網行業。比如眾所周知的雅虎、谷歌。


畢竟互聯網不是微軟的領域,入不得法門,而且這道門,讓微軟在後來吃盡了苦頭。


4.分水嶺


時間先回到1997年,故事的兩位主角又一次有了交集,這一年,喬布斯重返蘋果。


此前蘋果狀告微軟抄襲圖形化系統,蓋茨反駁,認為圖形化界面始祖是Xerox(施樂)而非蘋果,蘋果自身也是抄襲者。為此,這場官司曠日持久。


喬布斯重掌蘋果後,幾乎是用央求的態度,以及高明的談判技巧,給蓋茨打了一天的電話,提出和解。微軟最終同意了和解,併為蘋果注資1.5億美元。


這給命懸一線的蘋果續上了命,也為之後微軟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2000年,正是互聯網泡沫破裂之際,微軟也走到了他的巔峰時刻。由於憑藉Windows系統,擠垮了眾多軟件公司,微軟受到了反壟斷調查。


眾多軟件公司控訴微軟憑藉操作系統壟斷,進行了不正當競爭。


2000年的夏天,法庭裁定,微軟的壟斷行為觸發了反壟斷法,將強制拆分微軟為兩個公司。


剛剛創造記錄,成為第一家市值突破5000億美元不久的微軟,當天股票暴跌近一半。等到它下一次重回5000億市值,已經是十多年後了。


世界雙雄:微軟和蘋果(上)

比爾蓋茨法庭辯訟

自那之後,蓋茨第一次隱退,將CEO的位置,交給了大學同學,入職微軟20年的鮑爾默。


微軟自此進入鮑爾默時代。


5.衰落之路


從2000年起,一直到2013年,雖然蓋茨仍有實質上的干預,但一般認為,鮑爾默才是掌舵者。


這是微軟失去的十年,雖然坐擁Windows和Office兩大利器,每年可以輕鬆進賬百億。但作為連續十幾年股價翻番的企業,華爾街需要它有新的業務增長點。


彼時的互聯網明星是雅虎和谷歌,而核心殺器則是門戶網站和搜索引擎。


微軟藉著無往不利的常勝將軍姿態,在這其中下了血本,先後推出了MSN、Bing。


也正是這個時候開始,微軟忽視了蘋果,將注意力集中在了後起之秀雅虎和谷歌身上,花費了大量精力投入到門戶網站MSN中,但始終如泥牛入海,泛不起波瀾。


世界雙雄:微軟和蘋果(上)

MSN


2006年起,微軟又開始花大力氣投入搜索,推出了後來的Bing。但同樣競爭不過Google。


2008年,或許是運氣,也或者是遠見,總之它播下了十年後的新增長點,雲計算的種子,Azure。


同樣是這一年,蓋茨二次隱退,宣佈在微軟的全職工作轉變為兼職工作,他漸漸的轉移他的職責。


微軟,因為追逐互聯網入口,失去了更為洶湧的移動互聯網機會。甚至於,由於忽略了續上命的喬布斯,被蘋果的平板電腦iPad殺進了操作系統,PC的Windows系統被打開了缺口,一些輕商務人士,再也沒打開過PC電腦。


細數那些年最重大的科技變化,無非就是:門戶網站、搜索引擎、手機系統、移動互聯網。


某種程度上而言,微軟可能只是押錯了增長點的賭注。但對於巨人而言,一旦走錯,往往難以轉身。


鮑爾默時期的微軟,確確實實是走向平庸的十年,在這一時期,不僅沒有攻城略地,甚至後院起火,四面楚歌。


6 走出低谷,重獲新生


2010年之後,已經輸無可輸的微軟,終於止住了頹勢。雖然它的下一個增長期來自於3年後的新一任掌門人。


但這一時期,發生了太重要的事情,不得不提。


2010年,微軟再一次成為媒體焦點,是因為在手機系統上輸給了IOS和Android後,收購了2G時代手機之王諾基亞的移動手機部門,掙扎著為Windows Phone續命。


這一年,蘋果的市值再次超過微軟,完成了從巔峰到谷底,再重回巔峰的商業傳奇,並從此一騎絕塵。令人遺憾的是,僅僅一年後,這位與微軟纏鬥三十多年的老對手,失去了靈魂。


2011年,喬布斯逝世,蘋果進入庫克時代。微軟和蘋果的宿命之爭,正式劃下句號,從此開始了各自圈地的年代,業務上,幾乎沒有了衝突。


2014年,蓋茨第三次隱退,辭去微軟的董事長,同時仍作為技術顧問,協助新任命的首席執行官薩帝亞·納德拉。


蓋茨的這種隱退操作,在中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2019年第三次退休的馬雲老師。


其實退而不休,逐步放權,這一點,馬雲老師也是師從蓋茨。


微軟正式進入薩帝亞·納德拉時代,


應該說,在過去的那些年裡,微軟雖然錯過了搜索、移動互聯,但由薩帝亞·納德拉帶領的雲計算,卻一步步發展壯大,併成功幫助微軟佔得一席之地,位居市場份額第二,成為微軟另一個穩定的盈利點。


和谷歌的新任CEO皮查伊一樣,納德拉也是印度出身,走到了著名IT公司巔峰。它的一系列改革,目前來看卓有成效,比如收購了Github,拓寬了Azure的市場和服務。


客觀地說,微軟如今重回IT之巔,納德拉功不可沒。


7. 結尾及商業分析


不同於紛紛駐紮硅谷的眾多IT公司,微軟座落於西雅圖,在整個八九十年代,它是整個硅谷的公敵,硅谷的工程師總夢想著有一家硅谷企業能夠擊敗它。


進入21世紀後,谷歌和蘋果先後都做到了這一點。但從某種程度上說,谷歌是另外開闢了戰場,並沒有擊敗微軟,只是擋住了微軟的進攻。


而蘋果,才是那個真正被微軟擊敗,又再次擊敗微軟的企業。


讓我們來看看微軟帝國的商業構成。


2020年的今天,全世界市值最高的IT企業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1.4萬億美元:蘋果和微軟。

第二梯隊1萬億美元: 谷歌和亞馬遜。

第三梯隊6千億美元:Facebook和阿里巴巴。


在這些巨頭的業務中,微軟的業務組成最為穩妥,企業付費產品、雲計算服務、以及個人電腦服務三分天下。


世界雙雄:微軟和蘋果(上)


這種非單一盈利模式,同時又都是市場前一前二的行業收入,至少能保證微軟活到五十歲,甚至有可能,一百歲。


而通過微軟2019年的財報,我們可以看出,它1.4萬億美元的市值,並非虛值,作為年營收達到1258.43億美元,淨利率31.18%的企業,年賺392億美元,市盈率居然只有30左右,遠遠低於A股市場種的許多科技股。


世界雙雄:微軟和蘋果(上)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巨無霸企業,居然還有14%的年增長率。


不得不說,這是一家改變了世界並賺足了鈔票的企業。


通過微軟的案例,我們很容易看出。作為一家企業,如果掌握了行業的核心入口,進而產生壟斷性優勢,那麼,它就可能大而不倒,並且有持續不斷的現金流去開拓它的第二、第三增長點。


這種性質,我們在微軟身上看到,在亞馬遜身上看到,谷歌身上看到,在阿里巴巴上,也看到了。


關於蘋果的故事,我們下期再說。


---End---

每日研究一家科創板企業

每週覆盤一家世界科創鉅頭


相關閱讀

世紀雙雄:微軟和蘋果(下)

特斯拉的進擊之路

谷歌走下神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