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慎独”?

去到今天


如何才能做到“慎独”?

何谓“独”?单也。《说文解字》讲:犬相得而斗也。意思是说狗相遇时总是互相争斗(故从犭旁),它的特性就是适合独处。而羊的品性是乐于合群,故而“群”字从羊。但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不斗了吗?我认为不然,他还得跟自己“斗”。

何谓“慎”呢?从字形上看,左边是“心”,右边是“真”,其意显而易见,真心也。所以《尔雅》解释讲:慎,诚也。《国语·周语》解释:慎,德之守也。

这都是从内心里讲的,怎么样才能做到“诚”呢?我们到底要不要跟自己“斗”呢?作为一个”社会人“,我觉得我们还是要经常的跟自己”斗一斗“的,只有时时自省,慢慢觉醒内心里精神层面的那个”自我“,才能慢慢的做到”至诚“。当然这还有个前提条件,就是首先要在内心里面建立一个”道德基地“,道家讲”道“,儒家讲”德“,我们只有符合这两个”道、德“,才能叫真正的”诚“,不为私欲所左右。

读书,读圣贤之书,是走向”慎独“的一条捷径。

“慎独”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自己的心上慢慢用刀子一层一层的刮去”尘埃“的修炼之旅,个中滋味只有对自己够”狠“的人才能体会。当然,这种痛苦之后的”快乐“也是常人所难以体会的。

慎独,非至诚之人不能为也。


广老师讲国学


“慎独”是《中庸》的核心概念之一,然而却很少人能在该有的层面上准确理解。

如何才能做到“慎独”?当然首先要清楚它的概念。

很遗憾的,“慎独”基本上被解释成了自觉遵守道德准则的心理行为要求,沦为诸如“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举头三尺有神明”等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劝世格言之列。进入百度词条,给出的也是“《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等字眼。

在我看来,只停留在道德层面,是绝大部分人对之存在的误读。

看来,我们必须回归到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开明宗义谈的是什么?这里的“性”是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性‘’,是天命的,是不证自明的;这里的“道”是人类存在的规则和意义,与生俱来不可分离的,是天道带来的人道。不管你是否有“睹”和“闻”的感知,不管你的心念是多么的细微,“道”永远都在哪工作。有如《圣经》创世纪所言“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这显然是对宇宙世界人生价值存在的思考,绝非道德说教的总纲。

其实我们接着下文更能准确理解:“中”是人的太初存在状态,“和”是人和世界发生关系的合乎规律的状态,只有“致中和”,才有这世界的合理存在和解释。如何才能“致中和”呢?《中庸》后面用了大量篇幅所阐释的“至诚”,才是唯一的达道途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回过头来看“慎独”,这里的“慎”不是去“小心、警惕”不道德的事情,而是“认真、庄重”去对待思考你和世界的关系;这里的“”不是你无人察觉的独处,而是你作为人的个体如何自我观照。

如何做到“慎独”?《中庸》给出了标准答案:“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作为儒家思想的人的主体性,君子也好,圣人也好,绝非只是道德修养的标兵,更应是“天人合一”的践行者。

最后想说的是:之所以多数人将“慎独”作道德层面二非哲学层面的理解,原因有二:1.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有大量类似“五达道”“三达德”的道德修身论述,语境使然;2.只停留在割裂的字义层面,没有从文本的整体层面去思考。

























土楼的眼


所谓的慎独是指独处的情况下,凭着自觉性,做合法合规的事情,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和法律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亏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适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要做到慎独,首先要认识慎独一词的意思,是自律是底线。做到慎独心中才梳理一道自然的“紧箍咒”时刻让自己坚守自己为人处事的底线,不做违法乱纪事情。

要习惯寂寞,不犯错。不要因为一顿饭而做了亏心事,任何放纵却是给自己犯错制造机会。

在欲望面前懂得如何去掌控,慎独是一种人格的升级,将自己的言行时刻与道德修养联系,从小事到大事,都要表里如一,做人坦荡荡。



豫东雪岩


“慎独”,简言之,就是独处时要谨慎,或者说慎重对待自己的独处。再深化一点,就是:在没有外人在场、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谨慎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始终不做逾越道德、规则、法律的事。

慎独,是一种自律和修养,是对法律、制度的敬畏,同时也是内心境界的升华。

如何做到“慎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强化信念意志。无论作为党员干部,还是作为一般公职人员、企业人员,都要有坚强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意志品质,胸怀坦荡、心口如一,人前人后一个样,有无监督都自律。

2.增强“红线”意识。慎独是一种修养,同时也是一种保护,是“护身符”。做到慎独,凡事必能依规依纪;反之,势必触碰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而让自己身陷囹圄。

3.提升个人修养。加强学习,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拒腐防变。把慎独作为基本的修养和追求,不仅做到慎独,还可以利用独处的机会,自省自励,达到无我、忘我、真我的境界。

总之,做到慎独并不难。让自己静下心来、安静地待一会,真的不错。(全网图片)





方言菏泽


如何做到慎独?首先我们要知道慎独是什么?

所谓慎独,是指独处的情况下,凭着自觉性,做合法合规的事情,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和法律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要做到慎独,首先要认识慎独一词的意思,是自律是底线。做到慎独心中才能梳理一道自然的“紧箍咒”时刻让自己坚守自己为人处事的底线,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慎独的领导要恪守道德,守住清贫,经得住无线的诱惑,不论是什么样的考验都能将自己的欲望压下去,不为之所动。

要习惯寂寞,不犯错。不要因为一顿饭而做了亏心事,触犯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要有任何贪念,不抱有任何侥幸心理,任何放纵都是给自己犯错制造机会。

不受诱惑,在各种诱惑面前可以谨慎做事,思想上恪守自己的自律的第一道防线,守住自己的第一次不犯错,时刻提高警惕,要清正廉洁

在欲望面前懂得如何去掌控,慎独是一种人格的升级,将自己的言行时刻与道德修养联系,从小事到大事,都要表里如一,做人坦荡荡。


謀略國學


慎独就是独自一人的时候能够还是严格要求自己,人格还是表里如一,跟有没有人在旁边的时候一样。这也代表很多人做人都是为了做给别人看。都很想努力的在别人面前要做一个什么人,带上一份虚伪的面具,装好人,说好话。所以也就就先很多人说当面一套背面一套,这样的人对人不真挚,容易让人觉得很会伪装很虚情假意。

儒家道家都有提到过慎独。这个词另一方面反应了做人是做给自己看,修行修自己。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才要学习如何做好一个人。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你在别人面前做得再怎么好,你自己不开心有什么用呢?你不是做自己,是做别人心里面的影子,你觉得别人可能需要你是什么样的你就去做个什么样的。而且别人也未必能理解你或者感激你,一旦别人不领情,你反过来的是一种失落、怨恨。违背了自己去做的一些事其实伤害了自己,这种隐形的伤害你是不知道的。一个为了别人而活的人是最累的。别人可能不需要你为他做的一切,往往是自己给自己压力,自己给自己负担。人始终容易活在别人对你看法的阴影中,自己不懂面对自己,自己得不到释放。

慎独还一方面指自己需要自我监督,而不是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自我懈怠。你真要做好自己是不分场合的,就算一个人也不会自我懈怠,也会好好利用自己一个人的时间和机会。很多人不喜欢别人管,可没人管了竟做些不着边的事。自己管不了自己。这就太缺乏训练自己的慎独了。

慎独也是反应一个人独处露出小人狐狸尾巴还是你就是个君子的时候。也像一面照妖镜,你是个什么人一个人呆着的时候那种状态怎么样,都干些什么,一下就原形毕露你这个人了。一个人的时候对待所有行为如履薄冰,这才是真君子。



芷惜文化杂谈


慎独最初是个儒家概念,但是这个问题打上了心理学的标签,所以我默认并不是讨论儒家功夫论(如果是,请题主自己去看刘宗周的相关叙述,他属于阳明心学里面比较强调慎独的晚明大儒)。如果不是讨论儒家的东西,那么我就随意说一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道德主体为自我立法。也就是说,你对规则的遵从并非囿于社会规训,而是自我需求。所有的规范都不是外在的强迫,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那么就自然做到慎独。比如有些人有洁癖,并不是别人来他家参观他才好好打扫,而是一个人也必须打扫得一尘不染,否则自己会很不舒服。这就属于发自内心的需要。当然,很多人并没有那么高的自我要求,那就降低自我要求啊,把做得到的事儿当作自我设置的规范,接纳自己(当然,违法的事儿不行,不过在一个人的时候总想违法的人应该不多吧?)。换句话说,就是接纳自己的欲望,尽量把它划在你的道德范围之内。

其次,强化自我认知,认识到自己基本是好的,并且能接受自己的“坏”。不苛求自己做一个完美的人。但是同时,又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作为成年人,我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种种不足。认识是最重要的,很多东西你认识到了,就离解决它越来越近了。总的来说就是,基本悦纳自我的同时,用内心的力量成为更好的人。

最后,提升自己的感受力,对自己的情绪和心念保持觉知,但同时不要过份执着。也就是你努力去感受那份感觉,比如愤怒的感觉会让你心跳加快之类的,但是不要执着消灭愤怒,也不要沉溺其中。让自己的所有心念和情绪自由流动(这个很像禅修),让另一个“我”看到这一切的发生。只要你够明察,又不沉溺,基本上一个人的时候也不会出大格,要相信自己的道德直觉。不要欺骗自己,最好连潜意识的欺骗也没有,当然这个很难,不过通过锻炼可能是可以做到的。

一言以蔽之:降低要求,悦纳自我,保持觉知,缓慢提升。







行维show


“慎独”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三字经》的“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就是讲一个有修为的人,即使独处,也不会违反应遵循的道德法则。“慎独”,往往和自律紧密相连。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本身是一个十分自律的人,甚至有个作家说“康德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最规则的动词”。康德的每一天都严格地按照自定的作息表展开各项活动,据说仅有一次例外,他在读卢梭的《爱弥尔》时如痴如醉地读了好几天,真是可爱得可以。

自律使他攀上了知识的高峰,写下了三部划时代的杰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歌德给他的评价是:“当你读完一页康德的著作,你就会有一种仿佛跨入明亮的厅堂的感觉。”

不熟悉康德的话,他的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如果能时时以这句话警戒自己,生活中就少了很多烦恼,多了很多惬意。遵循这般自省自律的道德法则,生活就真的美起来了。

心存敬畏,心中有法则,常常就会演绎“大爱无声”般的美丽。电池不乱丢,收集起来后送到有人管理的电池收集箱,这样做,因为我知道乱丢它们的危害。路上看见矿泉水瓶、塑料袋等,也尽可能的捡起来送入垃圾桶,并不需要为了得到褒扬故意为之;吃饭时尽量光盘,因为需要感谢为我们所用的每一颗菜,每一粒米,每一口肉,日本人所说的“一粒米上有七个神”,大概也是这样的一种虔敬吧。懂得“慎独”,心底就与头顶的星空相融了。



远海鸫语


要做到慎独,我感觉就是要知行合一,表里如一。慎独,就是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应该始终有敬畏之心。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白天我们穿行马路,当有红灯的时候我们应当停在哪里等待绿灯,这可能有从众心理,心想别人不闯红灯,自己闯了,会不会引起别人的鄙视,所以我们选择了同样站在那里等绿灯。慎独就是在夜深人静时没有别人,没有摄像头,你的这个行为不会有任何人看见,但你同样站在那里等绿灯。

慎独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


早起看晚霞骑驴找马


如何才能做到慎独?下面就这个话题跟大家一起来说一下

1.在生活的交往上,不要滥交,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时候在自己难以进步的时候,或许朋友的一句金玉良缘会然你茅塞顿开。

2.另外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给自己一个空间,尤其是思维的空间,因为这样会让你有时间思考。

3.慎独最重要的是要多读书,读书才是指引你走好未来路途的一个指明灯,不过往往现在的人不懂的这个道理

4.最后我想要说的是,做好慎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慎独是需要一生去对待的,如果你想要做一个高洁之士的话,那么你要认真对待了。

 

一个人应该怎样进行“慎独”?实践告诉我们,讲“慎独”,首先要在“隐蔽”处下功夫,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是一个人锻炼自己的道德品格的重要场所。中国战国时期的进步思想家屈原在《橘颂》中说:“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古希腊的哲学家德漠克利特也说过:“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即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所言:隔墙有耳;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要做到“慎独”,还要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微小”事情做起。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积小善而成大德。进行师德修养,要从小处起步,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