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擺脫原生家庭的有毒烙印,瞭解家庭行為模式是前提

人們常說,好的童年可以治癒人的一生,不好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癒。

這句話強調了童年,即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深遠影響,但同時也誇大了童年的負面影響力。

近些年,很多人熱衷於討論原生家庭,並開始意識到每個人的成長脈絡,對當下生活的影響,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當我們把自己現在的問題,統統歸結於原生家庭,認為都是父母的錯時,我們就是為拒絕改變和逃避問題找藉口。

那麼,我們該怎樣對待原生家庭呢?

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蘇珊•福沃德,在與影視編劇兼製片人克雷格•巴克合著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簡稱《原生家庭》)一書中,給了我們探討原生家庭的態度,即討論主旨並不在於控訴有毒的父母,而在於瞭解具體的對策,使那些受過或仍在承受父母傷害的人們獲得勇氣和力量,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模式中解脫出來,恢復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告訴我們如何打破原生家庭的束縛,治癒父母給我們的傷害,扭轉不良的生活態度。

《原生家庭》:擺脫原生家庭的有毒烙印,瞭解家庭行為模式是前提

《原生家庭》:擺脫原生家庭的有毒烙印,瞭解家庭行為模式是前提

武志紅老師說:“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內心充滿痛苦的人,只要能發現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他們的痛苦就會減輕很多。並且,這個道理的核心是,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父母的關係。這是一個真相,我們必須尊重的真相。

可惜的是,這個真相併不是誰都瞭解,更不是誰都能接受。因為我們的孝道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允許孩子質疑父母。

幸運的是,《原生家庭》這本書給我們詮釋了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在我看來,比較常見的有三種:

(1)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當我們堅信“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時,我們就會拒絕承認父母對自己的傷害,甚至在明知他們有錯時,還執著地為他們開脫。

當然,這裡並不是在否認父愛和母愛的偉大,而是想說並不是一個人有了孩子就自動成為好父母。

書中講到一個例子。

說的是一位年輕漂亮的女士生活得不開心,原因是努力了兩年多依然無法懷孕,但“無法懷孕”這件事給她帶來的痛苦和她高中時的一次流產有關。當時父母知道她懷孕,且流產的事情後,不僅大罵她是婊子,還從不放過任何舊事重提的機會,那次的經歷一直讓她覺得自己是罪有應得,現在無法懷孕也是上帝對自己的懲罰。

但是蘇珊認為,她現在的生活狀態和她父母有很大關係,因為父親經常罵她,而且都很難聽,可以說是言語虐待,同時,她流產後沒有得到父母和家人的關愛,而是喋喋不休地數落她的劣性,這讓她一直覺得自己遭遇的一切都是咎由自取。更重要的是,她在竭力為父母開脫責任,認為父母當時的謾罵或數落也是“為她好”。

在這位女士身上,我們看到“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想法多麼根深蒂固。

我們很難承認父母的不好,時常用“他們也是為我好”,或“他們也是沒辦法”來為他們開脫責任,但我們的“否認”或“合理化”都是在自我欺騙,因為父母不完美,也會犯錯是事實。

《原生家庭》:擺脫原生家庭的有毒烙印,瞭解家庭行為模式是前提

(2)不稱職的父母

前面說了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是一句假話,因為父母會犯錯,且有些父母還是不稱職的。

不稱職的父母只關注自己的身體和情感需求,不會考慮孩子的情感需求;不稱職的父母會剝奪孩子的童年,讓孩子被迫長大,甚至成為父母的“父母”,而這些都是孩子感到孤獨和情感缺失的主要原因。

就像電影《何以為家》中的贊恩,他的父母就是不稱職的。因為他們從不把孩子當作孩子,而是把男孩當作賺錢的工具,女孩作為賺錢的商品,而這也是贊恩控告父母生下他的主要原因。

贊恩說:“我想讓大人們都聽一聽我的話,我想讓那些不能照顧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否則長大後能回憶的是什麼? 是暴力、虐待、侮辱或者毆打嗎?被鐵鏈鎖、被水管澆、被皮帶抽嗎? 我聽過最親暱的話只有'給我滾臭小子'或者'走開滾蛋'。 生活簡直就像一坨狗屎,比我腳上的鞋還髒。”

可見,不稱職的父母給孩子帶來的都是傷害和痛苦,沒有快樂、溫暖和愛。

《原生家庭》:擺脫原生家庭的有毒烙印,瞭解家庭行為模式是前提

《原生家庭》:擺脫原生家庭的有毒烙印,瞭解家庭行為模式是前提

(3)控制型的父母

操控型的父母也很常見。他們會以“我為你好”的名義來控制孩子。

當然,操控或控制不一定是貶義詞,因為小時候的我們需要父母的控制,以讓我們處於安全的狀態,但是當我們已經獨立,長大成人後,父母還是繼續操控,那就是問題了。

我的一個好朋友,大學畢業後想去大城市闖一闖,可是父母不同意,一定要她回到縣城工作。她父母的理由是,一個女孩子在外面不容易,離家近相互有個照應。其實真實理由是,她父母害怕女兒出去不回來,以後老了沒人管。

她父母前面打著“我都是為你著想”的名義來阻止,後面直接用“你要出去就是不孝”的壓力來反對,他們只關注自己的想法,唯獨忘記了女兒的真實想法和感受。

可見,操控型的父母不允許孩子獨立,他們會用各種手段讓孩子生活在內疚、沮喪、憤怒以及深深的負罪感中。

就像我這個好朋友,畢業前兩年沒聽父母安排,去了一線城市打拼,但是每次和父母聯繫時,內心都是愧疚,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後來,她回到了父母身邊工作,也滿足了父母的心願,結婚生子,但是去年她和我說,一眼望到頭的日子並不幸福。

她選擇為父母而活,我尊重她,只是她對得起自己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原生家庭》:擺脫原生家庭的有毒烙印,瞭解家庭行為模式是前提

上述三種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說不定我們就是那中毒的孩子。當然,書中介紹的其他有毒的父母也是存在的,我們要做的就是看清其毒性,以讓自己慢慢擺脫原生家庭的有毒烙印。

有毒父母強加於孩子的情感傷害,就像化學毒素一樣蔓延至孩子的整個身心,且會隨著孩子的成長傷害會不斷加深,我們要認清其危害性。

《原生家庭》:擺脫原生家庭的有毒烙印,瞭解家庭行為模式是前提

《原生家庭》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就是介紹和分析有毒父母的各種類型,而要擺脫其不良影響,就要知道自己是怎麼受其影響的,看看內在小孩是怎麼想的。

就像書中說的:“觀念衍生出規矩,內心的感受令你必須遵守這些規矩,於是你的行為就產生了。想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你就要根據這個公式倒推回去,改變自己的觀念和感受,從而改變規矩。當你意識到行為產生於觀念和感受時,你就會明白自己某些行為的原因。

首先,我們要了解內在小孩怎麼想的。

中毒的孩子有這樣的錯誤觀念,如讓父母高興是我的責任;讓父母自豪是我的責任;我是父母的全部;我沒有父母活不了;如果我和父母抗爭,我就會永遠失去他們;如果我告訴父母他們傷我多深,他們將永遠不再理我;我不應該說任何傷害父母的話,也不應該做任何傷害父母的事;父母的感受比我的更重要等等。

上述觀念如果我們有四條以上,就說明我們處於和父母的糾纏關係中,換句話說,這些觀念會阻礙自己獨立,且會剝奪自己作為成人的權力。

有毒的父母有了煩惱,只會責怪別人。如果我們接受這樣的錯誤觀念,我們就會相信自己具有讓父母—或其他人—高興或悲傷的能力。

《原生家庭》:擺脫原生家庭的有毒烙印,瞭解家庭行為模式是前提

其次,錯誤的觀念,產生痛苦的感受。

很多人認為,我們的感受是我們對外界事物的反應,但事實上,我們內心的感受,都源於我們內心的觀念。

中毒的孩子在和父母的關係中,會有這樣的感受:

1.當我沒有順從父母的期待時,我感到內疚。

2.當我的行為令父母失望時,我感到內疚。

3.當父母對我發怒時,我感到害怕。

4.當我對父母發怒時,我感到害怕。

5.當父母不開心時,我感到難過。

6.當我知道自己令父母失望時,我感到難過。

7.當父母批評我時,我感到憤怒。

8.當父母企圖控制我時,我感到憤怒,等等。

可見,內疚、害怕、難過和憤怒,是比較常見的消極感受,如果上述感受有三分之一適用於自己,就說明我們仍然和父母處於糾纏關係中,我們的情緒仍然由父母來控制,這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和麻煩。

《原生家庭》:擺脫原生家庭的有毒烙印,瞭解家庭行為模式是前提

再次,根據自己的觀念和感受,識別自己的行為。

在上述觀念和感受引導下,我們的行為大體可分為兩類:順從型和對抗型。

順從型行為

1.無論我的感受如何,我經常向父母屈服。

2.我經常對他們隱藏我的真實想法。

3.我經常對他們隱藏我的真實感受。

4.我經常表現出自己與父母之間一切都很好,儘管事實並非如此。

5.和父母在一起時,我經常裝模作樣。

對抗型行為

1.為了向父母證明我是對的,我總是和他們爭執。

2.我總是做一些父母不喜歡的事情,向他們證明我是自主的人。

3.我經常對著父母吼叫、詛咒,以顯示他們控制不了我。

4.我經常要控制自己,否則就會對父母拳腳相向。

5.我曾大發脾氣,表示再也不與父母來往。

這裡說一下,很多人可能覺得自己的對抗行為,就是擺脫了父母的有毒模式,其實並不是。

因為我們在對抗型行為中表達的感情十分強烈,且這樣的行為重複發生,已經成為我們的慣常行為,更重要的是,這種對抗型行為並不是我們自由選擇的結果,而是我們保護自己、證明自己獨立的一種行為。

從這個角度來說,順從型行為和對抗型行為只是表現形式相反,它們的性質是一樣的。

就像我的那個好朋友,她的錯誤觀念就是父母開心與否,是她負責的,進而她覺得如果自己不按照父母的想法來做事,就是內疚和害怕,於是選擇順從父母的行為。

《原生家庭》:擺脫原生家庭的有毒烙印,瞭解家庭行為模式是前提

《原生家庭》:擺脫原生家庭的有毒烙印,瞭解家庭行為模式是前提

很多人之所以會中毒,就是因為他們害怕直面父母。

他們害怕失去父母的關注和愛、害怕父母因為自己不開心和不快樂、害怕自己的行為讓父母失望、害怕他人對自己的否定和不認同,總之就是恐懼。

而上面說到的錯誤觀念、痛苦的感受,以及違心的行為我們想要改變的話,就要做好與父母對峙的準備。因為只有和他們對峙,我們才有可能改變糾結和恐懼的心境,更重要的是,“沒有歸還的,便會轉移”,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想辦法解決自己對父母的恐懼、愧疚和憤怒,我們將會把它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而這便是痛苦的延續。

當然,和父母對峙的目的,並不是要報復他們、懲罰他們、讓他們收斂,亦或是向他們發洩自己的憤怒和從他們身上尋回些補償,而是為了直面他們,徹底克服面對他們的恐懼、告訴他們實情,以及為日後的關係定位。

《原生家庭》:擺脫原生家庭的有毒烙印,瞭解家庭行為模式是前提

那麼,我們該怎樣和父母對峙呢?

首先,和父母對峙前,我們要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

我們要足夠堅強,以應對父母的反駁、否認、責難、憤怒或其他任何由對峙引發的消極情緒;我們必須有充分的支持體系來幫自己度過從期待對峙、對峙本身到對峙的後果出現這三個不同的階段;我們必須將想說的內容事先寫成信件或加以演練,必須練習使用非辯護性回應;我們必須改變觀念,不再繼續為兒時所遭遇的痛苦經歷承擔責任。

這裡說一下“非辯護性回應”,目的是讓自己沉著冷靜、臨危不亂,以打破“攻擊—撤退—防守—升級”的惡性循環。比如,我們可以這樣回應有毒父母的質問或責難“哦,我明白了”、“這樣啊”、“你當然有權堅持你的意見”、“很遺憾,我不贊同這一點”、“讓我想想”,以及“很抱歉讓你傷心”等等。

另外,轉變觀念,不再為兒時的痛苦經歷承擔責任,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自己童年的痛苦經歷是父母承擔的責任,我們要看清才可以與他們對峙。

《原生家庭》:擺脫原生家庭的有毒烙印,瞭解家庭行為模式是前提

其次,和父母對峙的方式。

寫信或面談,這兩種方法都可以,關鍵是要把自己想說的話表達出來。

蘇珊在書中告訴我們寫信或面談內容的要點,包括,“這就是你曾經對我做的”、“這就是我當時的感受”、“它就是這樣影響了我的生活”,以及“這是我現在對你的要求”。

這裡要記住,對峙後重要的不是父母的反應,而是我們的回應,多使用非辯護性回應。

一般情況下,當我們和父母對峙後,會出現三種對峙形式,無法交流、平靜的對峙和激烈的對峙,後兩者居多,而最後一種激烈的對峙很可能讓我們回到對峙前的反應性和辯護性應對模式中,需要警惕。

另外,對峙後極有可能出現最危險時刻,即父母可能以斷絕關係來威脅我們,這時要想好對策。

《原生家庭》:擺脫原生家庭的有毒烙印,瞭解家庭行為模式是前提

最後,我們要決定目前和父母的關係狀態。

如果父母接受我們的說法,或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我們的痛苦,並承認他們有責任,那麼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就會逐漸走向非毒害性關係。

如果父母沒有改變的意願,且堅持認為自己沒有責任,那我們要做的就是與父母保持距離,不對他們抱有太多的期望。

如果父母反應激烈,想和我們斷絕聯繫, 我們要做的就是放棄和父母的關係,這個選擇很痛苦,但出於為自己的情感健康負責,這也是正確的選擇。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僅要承認父母是不完美的,還有認清父母不愛自己這個事實。

其實,敢於和父母對峙,就是接受家庭不和諧、父母不完美這個真相,同時也是學習自我界定,不再自我懲罰,這個過程會很難,也很痛苦,但我們要知道,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了,可以承受追求自主生活的過程中所遇到的不快樂。

這裡還要強調一點,和父母對峙,並非鼓勵和父母斷絕關係,而是要我們懂得只有改變自己,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才能擺脫;我們學著自我界定,也並非自私自利,因為情感上的獨立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同父母徹底斷絕聯繫,而是說我們既是家裡的一分子,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做自己,父母也無須改變他們原本的樣子。

《原生家庭》:擺脫原生家庭的有毒烙印,瞭解家庭行為模式是前提

總之,斬斷原生家庭的枷鎖,擺脫不幸童年對自己的負面影響,促使改變發生的責任是我們自己,而不是父母。

我們要直面父母有毒的真相、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看清自己與父母的關係模式、敢於直面父母的恐懼,與其對峙,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這樣才能擁有健康的情感關係。

就像蘇珊說的,根本不存在“失敗的對峙”。“對峙是通往獨立自主道路上最激動人心的階段。不論對峙期間或之後發生什麼事情,只要你有勇氣付諸行動,就是勝利者。

如果你想走出原生家庭的陰霾,擺脫有毒父母的束縛,《原生家庭》這本書就是讓你覺知的一束光,通過書中的練習和應對建議,你就會點燃心中的愛、幸福和自由。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