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灿若星辰,却少人提及可尊为先生的女性

说起民国时期的杰出女性人物,可能随口就有林徽因、张爱玲、杨绛、萧红等等。这些位为人所知,更多是这些年来文学和影视作品对她们的涉及比较多的缘故。对我们来说,越来越久远的那个历史变迁、波澜浩荡、颠沛流离,却孕育诞生了无数大师和思想的时代,能流传下来沉淀润泽我们的人物和事迹,不应该被刻意或者不经意地遗忘。笔者在此仅选出了七位民国时期卓越的女性,虽然现在她们少有人提及了,但是她们的当时的经历和最终的结局,亦可当绝代芳华之称谓。诚然这七位女性的生命有的延续到了1949以后,甚至21世纪,但是她们的最好年华和重要事迹还是活跃在民国时期,所以笔者还是称之为民国时期可尊为先生的女性。


那些灿若星辰,却少人提及可尊为先生的女性

吕碧城

吕碧城(1883 -1943)

文学家、诗人。受书香门第熏陶,自幼聪慧颇具文采,能诗善文,又兼西学新思想影响,性格自强豪爽,极有主见。少女时期因家道中落屡遭不幸,只得和母亲寄舅父篱下委曲求全,后因受苛责,于1903年愤而无学费无行装地独自奔赴天津女子学堂 ,做出惊世骇俗之举。

在天津遇到了与之情感纠缠无法绕开的英敛之(《大公报》和辅仁大学的创办者),被吕的才华打动,聘其为《大公报》编辑。这是中国女新闻撰稿、编辑第一人。在这里她发表了很多词作,格律严谨,风格清丽,很受欢迎和称赞。同时,少女时代的坎坷经历,又促使她撰写了很多女子教育和呼吁女权、冲破藩篱的文章,其中饱含的正直率真性情和策马扬鞭的豪迈,让她一时声名鹊起,深受当时新女性们的仰慕和拥戴,结交了很多社会名媛,和像秋瑾这样的风云女子(二人当时并称女子双侠),更有袁克文(后来也与之诸多情感羁绊)等当时的京津名流诗文奉和。一时间文坛对吕碧城众星拱月,形成“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一大景观。

1904年,天津北洋女子公学成立,吕碧城担任总教习,总理全校行政事务,兼国学老师。女子公学后经几度筹措扩大成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是当时中国的女子最高学府,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文明的发源地。吕碧城出任该校的监督一职,是中国历史上女性担任如此高级校职的第一人。

吕碧城能被称为先生,不光是她兴办女学、开启民智方面令人敬仰,还有几件事能让后人感觉到女子少有的高义侠义,以及文学和经商方面的建树。

1912年袁世凯成为民国大总统,为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推荐,吕碧城担任总统府秘书、参政。在1915年袁世凯意欲复辟称帝之时,遂辞职而去。虽是女子,在大是大非面前却有非常清醒的判断和立场,即使是须眉男儿也不能做到。

吕碧城和秋瑾交往虽短(1904-1907)但情同姐妹,颇有谭嗣同、王五之间“去留肝胆两昆仑”的重彩传奇,绝壁是两人实在是心怀彼此相通、志同道合。1907年7月秋瑾遇害,无人敢收尸。吕碧城想办法将其遗体偷出埋葬,并不惧牵连墓前拜谒、撰文缅怀。

1912年从北洋女子公学离职后,在上海兴办洋行,仅仅三两年间就积累了可观的财富。她的豪宅为人侧目生羡,起居生活奢华,在上海滩女界一时无两。

1918-1922吕碧城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回国,又于1926-1933周游世界。她的各地见闻词作传回国内被传咏风靡一时。她是清、民两代最后一位女词人,民国第一才女。

吕碧城的情事也颇为坎坷。13岁时被夫家退婚,成为了她一生婚姻观的最大羁绊,更因其自视甚高,与两个绕不开的男人英敛之、袁克文之间若即若离、似有还无的感情纠葛,最终使她一生未嫁,皈依佛门。1943年在香港独居辞世。

那些灿若星辰,却少人提及可尊为先生的女性

杨荫榆

杨荫榆(1884-1938)

这显然是一位不被喜欢的女性,性格乖张孤僻,又因“北师大风潮”蒙受鲁迅先生攻讦谩骂,写入历史教科书,虽最后为保护女生被日寇枪杀,也没法得到公正的历史评价。

杨荫榆出生于无锡一个书香门第。18岁时父母包办,她嫁给了一个嘴角留着哈喇子的。虽自己抗争回了娘家,但是因门当户对,父母坚决不允许。婆家又几次八抬大轿抢她回去。看好说好量、非暴力隐忍不起作用,杨荫榆最后与夫家彻底决裂翻脸,被冠以各种恶毒的骂名,可见她刚成年时,就已经被不幸种蛊了。这蛊发作了她执拗孤僻的性情,抗拒男女情事,和横死悲惨的结局。

1907年,在二哥杨荫杭(杨绛之父,民国著名的法学家、律师)的资助下,通过留学考试,父日本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系,并以优异成绩毕业。1913 年,杨荫榆学成回国,在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做教务主任,并且教授生物解剖。1914年,调至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学监主任,并兼任理化教授。

1918年,杨荫榆被教育部挑选去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教育学,那该是她一生中的最高光时刻。学成归国后,1924年被教育部任命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这是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她的治学理念是学生该一心读书不问政事,严苛守序,这当然不被新思潮喷薄汹涌的学生们,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鲁迅们所喜爱。她开除了许广平、刘和珍等几个学生,这下最终导致背负骂名,不堪其辱,1927年主动辞职。

说道鲁迅先生对她的攻讦批判,甚至恶毒人身攻击,有支持学生爱国行为的正面理解,也有许广平的因素。杨荫榆是在1925年8月1日开除了许广平、刘和珍等,而8月8日许广平就住进了鲁迅北京西三条胡同的家里,师生情义正在升华男女情意的阶段。正情浓之际,男人怎可让自己的小情人枉受委屈,必然为其出气。这是杨真正悲剧的开始。如果她无视无闻,不理会最会骂人者,依旧我行我素就好,或者广有羽翼、团结自己的支持者口诛笔伐与其相抗也好,何况还有时任教育总长的章士钊支持,但是杨荫榆终究还是一个自视清高的知识女性,不知道是承受不起,还是不屑,她就是辞职离京回苏州办学了。要知道北师大校长和北京这两个厚重的铠甲是多么的重要,在历史激荡沉浮的年月里,失去了这种保护,就给她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1927年,身在苏州的杨荫榆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教授外语。因为鲁迅对她毁灭性的打击,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不尊重她。当地报纸也是旧事重提,继续谩骂一个独身的知识女性,境遇实在是让人唏嘘。1935年,她辞去教职,但是对女子教育依旧痴心不改,自掏腰包,用自己的家宅创办了女子补习学校——二乐女子学术社。

1937年,苏州为日寇所占,因闻杨荫榆名,遂邀其出任伪职,被严词拒绝。期间她目睹日寇种种暴行,以日语当众怒斥,被怀恨在心。1938年1月1日,被枪杀于苏州盘门外吴门桥。

杨荫榆一生,受鲁迅、许广平谩骂人身攻击,被徐志摩揶揄嘲讽。尤其对那副装殓尸身没抛光、没上漆的棺材板,侄女杨绛不痛不痒、轻描淡写到: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这样一位一生专一致力于教育事业,虽有错误(北师大风潮引警入校),但是晚节高洁的知识女性,可尊为先生!


那些灿若星辰,却少人提及可尊为先生的女性

陈衡哲

陈衡哲(1890—1976)

她是中国庚子赔款留美首批14名女学生之一,是中国第一位女硕士、女教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用白话文写作的女作家,一代才女。

陈衡哲出生于江苏武进,祖籍湖南衡山,由于清末取消科举制度,靠世代耕读,考取功名做官的路途被阻断,父亲闲赋在家,索性一心专注教育天资聪慧的陈衡哲。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她在1914年考取清华留美学额后,从上海坐船赴美。在美国的六年间,结识了一生中两个最重要的男人胡适和任鸿隽。

1910年胡适考取第二批庚子赔款留美名额,进入康奈尔大学,邀请在上海的同班同学任鸿隽也来美国。1912年任鸿隽亦随之进入康奈尔大学。1915年胡适和任鸿隽发起了中国文化革新运动,其中胡适代表白话文运动,任鸿隽代表着科学救国运动。胡适通过在国内陈独秀的《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成为1919“五·四”运动的发端。

1916年,宋子文举办美国东部中国留学生年会,作为美国沙瓦女子大学的大二学生陈衡哲代表参加,并在演讲比赛中取得第二名。以此为契机,她成为留美学生会书记,是学生会里唯一的女生。在留学生年会的第二天,任鸿隽的中国科学社也举办了年会。在此次年会上,任、陈两人并肩合影留念。在合影中,作为女生的陈衡哲笑容灿烂,而任鸿隽却一脸严肃,显得有些紧张。其实当时任对陈已经情根深种,对陈的才情性情一见如故,十分爱慕。因为在1915年的时候,陈衡哲经给《留美学生季报》写稿,深厚的古文功底,文辞斐然,给主编任鸿隽留下了美好的印记。在主编的眷顾下,陈衡哲的文章发表,并且开始她光彩照人的留学之路。任鸿隽虽然赴美时间较晚,但是已经在国内已经广有声誉。1911年的时候他追随孙中山成为民国总统府秘书,发表过《告前方将士文》等非常重要的文章。阅历、性格和地位上的差异,让女生没多想,男生没表露心意。

后来陈衡哲去康奈尔大学看望任鸿隽游湖泛舟。初次见面,任鸿隽对陈衡哲“一见如故,爱慕之情与日俱深”。而此时胡适也在康奈尔大学读书,作为好朋友,任鸿隽向胡适竭力推崇陈衡哲,胡、陈两人也开始了书信交往。这可说是才子和才女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陈衡哲早就慕胡适之名,开始的时候成其为先生,完全是小女生芳心可可,情窦初绽的状态。一年鸿雁传书四十多封,让陈衡哲对胡适爱意与日俱增,越发浓厚,并且在后来胡适与任鸿隽白话文和文言文写作的争论中,以实际行动站队在胡适一边。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白话诗,成为新诗的开端:两个黄蝴蝶,忽然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1917年6月,陈衡哲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白话小说《一日》,并且在以后的季报上,都使用白话文。胡适后来说,她不仅给了我安慰和鼓励,还是我最早的一位同志。陈衡哲后来在《新青年》上以莎菲作笔名,接连发表多篇白话文作品,支持胡适。自此,文化改良从美国蔓延至国内,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这之后的历史大家都已熟知。

胡适对陈衡哲当然也是很喜欢,甚至给自己的女儿起名素斐,谐音莎菲是也,在心底存续这段美好的感情。1917年春天,任鸿隽领着胡适去瓦沙女子学校探望陈衡哲。这是胡、陈二人首次见面,却也是初见即分别。这一年的秋天,胡适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后回国担任北大教授,12月,作为孝子的胡适受母命回乡娶了小脚女人江冬秀。陈衡哲无奈把她对胡适的感情画上句号。

而好男人任鸿隽,一直在默默关爱陈衡哲。他先于陈毕业回国工作,对大洋彼岸的才女的眷念,使他特意漂洋过海去芝加哥大学向陈衡哲求婚。陈为之感动答应了求婚。1920年二人相伴归国,8月参加中国科学社年会,借此机会订婚,于9月完婚。8月底,由胡适推荐给北大校长蔡元培,陈衡哲出任北京大学女教授,讲授戏剧与西方历史。这是中国首位女老师任教,更是第一位女教教。可惜仅一年时间,陈衡哲以孕辍学,令人失望,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不可避地发生了。自此以后,陈衡哲跟随丈夫在上海、南京、四川等地辗转,虽有短暂教学,但是更多以家庭为主。陈衡哲没有忘记胡适在她婚礼上送的对联:无后为大,著书最佳。在家中,她不太管家庭琐事,一心继续学问的求索,有《文艺复兴史》、《西洋史》,短篇小说集《小雨点》、 《衡哲散文集》、及《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等诸多作品。

胡适的女儿素斐病殁,对她产生了极大影响,成为她一生的转折。在之前,她有女权思想,主张女性有独立人格和地位。素斐的死,让她反思:要一个正在做学问的丈夫,去照顾此时哭泣的孩子是说不过去的。她回归了女性传统的框架,相夫教子做一个贤妻良母。在

她照顾好家庭的基础上,丈夫任鸿隽成为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她的子女也先后考取美国耶鲁大学和瓦沙女子学院。就这样,中国第一位女教授,拒绝很多高校的聘请,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那些灿若星辰,却少人提及可尊为先生的女性

吴贻芳

吴贻芳(1893—1985)

生于湖北武昌。吴贻芳11岁时以吞金自杀争取,其父亲无奈送她进杭州弘道女子学堂读书。后来又去上海和苏州学习英文。16岁时,父亲被诬告跳江自杀,哥哥也随之而去。母亲备受打击,伤心过度一病不起而死。姐姐承受不了这样接连的灾祸,选择自杀。而吴贻芳选择坚强,带着奶奶和妹妹继续顽强生活。在姨父的照顾下,她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担任英文老师。后又经过美籍老师推荐,以插班生的名义进入金陵女子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她组织学生手举十字架(金陵女大是教会学校),打着校旗参加学生游行,轰动了南京。成绩优异的她26岁就当上了老师。1919年毕业后,任职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冬天,美国霍特里克女子大学校长来华讲学,吴贻芳担任翻译,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遂推荐吴贻芳赴美密执安大学研究院留学深造,并获得博士学位。1928年,民国教育部向远在美国的吴贻芳发去邀请,聘其回国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她是中国第二位大学女校长,这一年才35岁,更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

抗日战争期间 ,吴贻芳带领金陵女大从南京辗转至武汉,又从武汉转到成都,提现了责任和担当。颠沛流离之中,将偌大一个学校完整无缺地继续办下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知识女性,为民国乃至后来的共和国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吴贻芳一生未婚,也没有情感纠葛,完全专注于学校和人才培养,是一位非常纯粹的教育家。她不喜政治,曾两次分别拒绝宋美龄和张志忠的邀请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令人敬佩。吴贻芳品德高尚,生活朴实,数十年里一直住在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房间,平日粗茶淡饭,从不讲究吃喝。除出于礼仪需要有几件像样的衣服外,一般总是布衣布衫,缝缝补补,还舍不得扔掉。她每月工资大部分都接济亲友,外出演讲得到的酬金和礼物,也全部转赠师生,并不让受赠者知道。从1928年受聘于母校金陵女子大学,先后主校23年。1945年,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197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1985年11月10日逝世。相比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杨荫榆,吴贻芳的经历可谓圆满。中国现代教育定义其历史地位:男有蔡元培,女有吴贻芳。


那些灿若星辰,却少人提及可尊为先生的女性

陈寅恪、唐筼夫妇一家

唐筼(1898-1969)

陈寅恪的夫人,是陈寅恪的手和眼睛。

唐筼的祖父唐景崧,清同治四年进士,甲午战争时期的台湾巡抚。唐筼自小读书,可谓家学渊源。因母亲去世,她随养母先到苏州,又去了天津。养母在天津北洋女师任职,她也进了该校成为年龄最小的女生之一。在女师读书期间,唐筼的书法、绘画和音乐等特长都得到了发挥,学习成绩也十分优异。她书法上的造诣颇深,后来得到了陈三立(陈寅恪父亲)等多位大家的赏识。毕业后因为家境困难,为了积攒学费,唐筼在本校开始工作。后来争取到工费学习名额,1917年去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设立的体育师范学校就读。1919年毕业,仍回母校任体育主任。后来又到南京金陵女大体育本科专业学习,毕业后执教于北京女高师,教授体育课。

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期间,唐筼经同事介绍(一说是胡适、赵元任撮合),相识执手一生的伴侣陈寅恪先生。陈寅恪对婚姻要求很高,认为另一半必定要“品德高洁,气质高雅”。两人一相见就彼此留下了良好的“眼缘”。在陈寅恪的学识渊博、家学渊源和人格魅力下,唐筼对其坦承的眼疾和腿疾毫不在意,爱上了陈先生。二人都是世家后代。前文说了唐是唐景崧之后,而陈则是晚晴重臣、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父亲陈三立(陈散原)为清末四公子之一,诗人,书画大家。如此门当户对,当属珠联璧合。1928年陈寅恪38岁,唐筼30岁,二人在上海结婚。彼此终其一生相守一人。在两人结婚到1937北京被日军侵占期间,因为生活安定,唐筼辞去校职一心辅佐,陈寅恪完成一生中最重要的几部传世之作。唐筼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新女性,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完全把自己投入在相夫教子、柴米油盐之间,矢志不渝地隐去了自己的一生,消融在丈夫的光环里。北京沦陷后,一家人四处躲避战乱袭扰,生活艰辛。唐筼身体不好,有心脏病,折磨着她直至生命结束。坚忍不拔的性格,让唐筼撑起了这一大家子。1944年12月,陈寅恪双目失明,虽赴英国两次手术也复明无望。对于一位教授之教授、三百年来唯此一人的国学大师,实属天妒英才。幸好他有唐筼这位贤妻,成为了他的手和眼睛。二十多年数百万字的学术作品,都是由唐筼执笔。这时唐筼的古文功底,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后来的政治运动更对陈先生的冲击很大,悲愤痛苦在精神上折磨着他。唐筼是为丈夫而生,更感锥心刺骨,但是她以顽强的毅力,挺起病痛的身躯,精心照料丈夫的生活起居,时常给予美好和快乐的生活感受。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在悲愤中溘然而逝,45天之后,唐筼也撒手人寰。在丈夫去世后,唐筼异常平和地料理着后事,又安排好自己的后事,对人说:我也该随他去了。唐筼的生命因为心脏病,一直依赖药物维持,停药即可结束。她应该是自己停药了。


那些灿若星辰,却少人提及可尊为先生的女性

沈祖棻

沈祖棻(1909-1977)

沈祖棻家源苏州世代书香,曾祖父是清咸丰内阁大学士,祖父沈守谦书画大家,与吴昌硕为好友。受家庭熏陶,沈祖棻自幼即对文学富有爱好和天赋。五岁时,家人围坐赏月,她即能吟出五言对句,格律严禁,意境清幽,心怀澄明,俨然就是披载月色光辉的小才女。沈祖棻在上海中学毕业后,1930年考入中央大学上海商学院(现在上海财经学院),1931年转入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中文系。1932年时任文学院院长的汪东(师从章太炎,章门四弟子之一),非常赏识23岁她的《浣溪沙》词作,给予热情勉励。词中“有斜阳处有春愁”被传咏一时,赢得文坛交口称赞,得了“沈斜阳”的别号。国学大师吴宓盛赞沈祖棻“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沈被誉为20世纪中国第一女词人,现代李清照。

说到沈祖棻是当代李清照,因为她二人有诸多相似之处。

沈祖棻的丈夫程千帆,也是诗词文学名家,夫妻俩志趣相投,常有诗词相和,被师友称赞为“昔时李赵今沈程”。

沈程二人也曾饱受战乱之苦。1934年相识相爱,1937年因南京被轰炸避难于安徽屯溪,在此仓促完婚。

李清照有后人编写的《漱玉词》集,沈祖棻也有自己的《涉江词》结集400余首词作。两部作品同具忧国情怀和非凡才华。这些同类合并之处,可赞为现代李清照。沈祖棻

的一首《蝶恋花》可见其词品婉约清丽中有凝重沉郁。

断续乡心随晚汐。

江底愁鱼,吹起波千尺。

戍角一声人语寂,四山无月天如漆。

午夜寒风欺败壁。

腊泪纵横,试问今何夕?

敲缺唾壶秋雨急,新词欲谱冰弦涩。

沈祖棻不仅词作才华横溢,小说也是“充满诗意和笔调”的佳作。《辩才禅师》、《悬崖上的家》等作品也广受称赞。

沈祖棻和程千帆的爱情,也让人叹息不已。1957年程千帆被流放改造,沈祖棻在武汉大学继续教学。1972年女儿搬走,留沈祖棻孤身一人,寄信赋诗给程千帆“患难夫妻自可悲”,程回复“应记阿婆初嫁时”。1976年程千帆回到武汉,然而夫妻仅团聚一年,沈祖棻就因车祸辞世。


那些灿若星辰,却少人提及可尊为先生的女性

张充和与傅汉思

张充和(1914-2015)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诗人卞之琳的《断章》。这首“新文化运动”中“新月派”不朽的代表作,是写给张充和的,民国最后一位才女。

1914年,张充和出生于苏州书香门第,曾祖父是晚晴名臣、两广总督张树声。6岁就能背诵多首诗词,16岁到父亲创办的苏州乐益女校读书,17岁师从张传芳学习昆曲和乐器,1933年20岁的时候,张充和到北京参加三姐张兆和与沈从文的婚礼,从此就住在了姐夫家。当时沈从文在北京大学任教,张充和经常前去旁听。她对国学方面有天生的聪颖敏锐,于是沈从文就激励她报考北大中文系。国文、历史、英文和数学四门考试里,张充和因为从没学过数学考了零分。虽然数学零分,但是国文却考了满分。于是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向校方争取破格录取了张充和进北大学习。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张充和性格爽快开放,淡泊名利,独立而有些许自傲,毛笔昆曲,悠游一世,画出了她的独特美感。面对卞之琳的苦恋,她清醒地认识到二人之间太多的不相符之处,拒绝朋友们为他俩制造机会而顺水推舟,只留卞之琳一人唱着独角戏而从不搭腔。

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带领全家到昆明生活。张充和在这里展现出了非凡的书法记忆。整理出的24篇《礼乐》皆用毛笔书写。后至重庆拜书法大家沈尹默为师,并结识了章士钊。得力于文化名流的亲身教诲,张充和的书法和诗词创作更臻于佳境。章士钊甚至将张充和才女蔡文姬,焦菊隐(戏剧家,北京人艺奠基者之一)也称其为当代李清照。

1947年33岁的时候,在姐夫沈从文的介绍下,认识了当时北大外籍教授、博士傅汉思,1948年11月二人喜结秦晋,1949年1月,夫妻赴美定居。1979年回国,举办昆曲演出,2004年举办画展,同年傅汉思离世,而张充和活到了2015年,102岁。

张充和是美貌与才情集于一身的民国才女,她是书法、昆曲、诗词大家,仿佛是一个从古画苏绣里穿越而来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