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陝西省 延安市 黃帝陵 旅遊攻略 VR簡介

這個太厲害了! 考慮到大家宅得無聊了,免費自助遊!陝西省 延安市【 黃帝陵】旅遊攻略,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進去自助遊,全景3D模式瀏覽 :【點擊文章最下方:瞭解更多】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是《史記》記載的唯一一座黃帝陵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號稱“天下第一陵” ,又稱“華夏第一陵” ,“中華第一陵” 。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

黃帝陵景區主要由軒轅廟黃帝陵兩大部分組成。

軒轅廟在橋山山麓,而黃帝陵則在橋山之巔。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黃帝陵標識碑

黃帝陵標識碑位於黃帝陵印池廣場前,於2017年3月16日落成。標識碑正面雕刻的黃帝陵標識,圓形背景源自中華文化“天圓”的傳統理念,虛實相間體現時空轉換,圓形下方的大地和如意祥雲圖案,寓意黃帝開創的中華文明根植厚土、造福華夏。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軒轅廣場

軒轅廣場位於景區最南端,是一座寬闊的不對稱半圓型廣場,總面積一萬平方米,地面用直徑0.5米一0.6米的5000塊秦嶺天然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印池

印池:軒轅廣場北,是一條蜿蜒的河流——沮河,沮河古稱“姬水”,軒轅黃帝因“長於姬水”而姓姬。又傳說這條河原名“祖河”,當黃帝被召要“御龍飛昇”迴天宮時,群臣先民依依不捨,眼淚嘩嘩地從橋山之巔淌流下來,全部流入了“祖河”。酈道元在寫《水經注》時,考慮到“祖河”既然是黃帝先民眼淚形成的,不如改為“淚河”,再後來,為了讓該河的名字既能代表先民們的眼淚,又能代表“祖河”,就將河名改成了“沮河”。橋山與印臺山之間的這段沮河,因在印臺山下,故又稱為“印池”,其寓意為黃帝用印之水,傳說黃帝總在此淘洗玉璽大印,對面即為黃帝置印的印臺山。印池佔地300餘畝,水域面積約為20萬平方米,總蓄水量46萬立方米,再現出“沮水秋風”、“橋山夜月”的自然景觀,也使黃帝陵山環水繞。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軒轅橋

軒轅橋

印池之上,橫跨著一座通往北岸軒轅廟的軒轅橋。軒轅橋為仿灞河古礅梁橋,全長66米,寬8.6米,高6.15米,共九跨。橋面設護欄,欄板上均雕有古典圖案花紋。橋體全部採用花崗岩,每根石樑長5.71米,重10噸,由121根石樑鋪砌而成,給人以粗獷、古樸、厚重的視覺效果。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橋北廣場

橋北廣場

軒轅橋的北端即橋北廣場,與軒轅廟的龍尾道相連接,面積1584平方米,地面用花崗岩鋪砌。廣場上聳立著四根高4.8米的花崗岩望柱,既烘托了廟前的莊嚴氣氛,也是黃帝陵廟前區的標誌之一。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龍尾道

龍尾道

軒轅廟前的龍尾道,共設95級石質臺階,經五個踏步組逐級登高,寓意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龍尾道

龍尾道

由龍尾道向上即登臨廟院山門,山門位於軒轅廟中軸線上,為仿漢風格的石質建築,建築面積224平方米,五開間佈局,4.8米高的18根柱子為花崗岩整條石。廟門臺基比廟前廣場高出2.72米。廟門正上方石匾“軒轅廟”匾,為蔣鼎文先生1938年清明節祭陵時所題。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黃帝手植柏

黃帝手植柏

軒轅廟山門內西側有一棵高大的古柏,即著名的“黃帝手植柏”,距今已有5000餘年,相傳此樹為軒轅黃帝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又稱“軒轅柏”。

柏樹枝幹蒼勁挺拔,樹葉青翠,主幹略向南傾斜。樹高19米,胸徑11米,其冠如蓋,其勢巍峨。《國書集成》記載:“中部縣有軒轅柏,在軒轅廟。考之雜記,乃黃帝手植物,圍二丈四尺,高可凌霄。”樹旁有一碑樓,內嵌石碑一塊,上書:“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圍三十一市尺,中圍十九市尺,上圍六市尺,為群柏之冠。”

黃帝手植柏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柏樹,1982年,英國林業專家羅皮爾考察了27個國家的柏樹後,認為唯有黃帝手植柏最粗壯、最古老,稱讚它是“世界柏樹之父” 。1998年12月9日,“中華名樹公選養護委員會”將黃帝手植柏評為中華百棵名樹之首,世人譽之為“世界柏樹之冠”。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誠心亭

誠心亭

沿中軸線北行即到誠心亭,原稱過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面積約85平方米。歇山頂上,灰布板瓦與筒瓦緊緊相扣,前簷施勾頭滴水,四邊無牆,欄額下為花格裝飾,旋子彩繪。明間南北兩側臺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間、補間外側有圍欄圍護。亭柱上書有兩幅楹聯:“觀天地生物氣象,讀古今經世文章”;“誠朝聖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兒女情”。

亭前東南側有一磚砌壁,上書簡介:“歷代帝王將相、墨客騷人,現代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同胞華僑、外籍華裔,謁拜黃帝時,先要在誠心亭整衣冠,備禮品,平靜心情,消除雜念,然後緩步進殿,頂禮膜拜。”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碑亭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碑亭

碑亭

誠心亭北為碑亭。其形式與誠心亭相仿,面積較之略大,中間仍為過亭,東西兩側有磚牆。面闊五間,進深一間。捲棚頂,施灰布板瓦、筒瓦,枋額間施旋子彩繪。碑亭面南柱子上有一幅對聯:“上下五千年,縱橫三萬裡”。

1987年以前,碑亭存放碑石47通,1988年將大部碑石遷至軒轅廟內東側的碑廊。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漢武掛甲柏

漢武掛甲柏

黃帝腳印石旁,有一棵漢武掛甲柏,又稱將軍柏,志載:“漢武帝徵朔方還,掛甲於此樹。”樹幹斑痕密佈,縱橫成行,似有斷釘在內,是群柏之中最為奇特的一株。特別是每年清明節前,這棵古柏枝幹上流出的柏液凝結為球狀,經陽光反射尤為壯觀,吸引著各地前來謁陵拜祖的人。然而清明節一過,柏液中斷,古柏從枝到杆又恢復了原來密密麻麻的甲痕。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人文初祖大殿

人文初祖大殿

軒轅廟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軒轅黃帝的正殿,也是整個廟院的主體建築,坐落在廟院中心。重建於明朝,1959年曾做過一次較大規模的重修。人文初祖大殿佔地282平方米,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大殿屋頂為歇山頂,雕透花脊,屋面由灰布板與筒瓦相扣覆蓋,簷部施勾頭滴水,前簷及其他三面均有斗拱。前簷當間建有六扇隔扇門,次間、稍間則各有四扇隔扇門。簷下的欄額、平板枋為和璽彩繪、斗拱彩繪,兩側與兩側背面、內梁等處的彩繪,均精緻華麗。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軒轅黃帝浮雕像

軒轅黃帝浮雕像

大殿正中木質壁龕內供放著一尊巨大的石刻軒轅黃帝浮雕像。這尊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浮雕像,是以東漢恆帝建和元年(147年)建於山東濟寧嘉祥的武梁祠黃帝石像為藍本,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適當融入現代審美理念放大刻制而成。

黃帝浮雕像為全身像,石料採用陝西富平墨玉,高3.6米,寬3.3米,重11噸。浮雕軒轅黃帝沉穩站立,步履向東又回首望西,抬臂揚手,冠帶簡樸,著裝無華。神龕四周的圖案為: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碑廊

碑廊

軒轅廟山門至人文初祖大殿的中軸線東西兩邊,有兩條長長的碑廊,碑廊按漢代建築風格設計。

碑廊將黃帝陵歷代保存的石碑按時代先後和內容類別有序排列,西側碑廊自北向南依次陳列自宋至清末的56通祭祖和記事古碑。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祭祀廣場

祭祀廣場

人文初祖大殿北面,是佔地1萬平方米的祭祀廣場,可容納5000人舉行祭祀活動。廣場地面為花崗岩石鋪就,南端東西兩側各建三出闕,闕前臺上擺放著八尊青銅鑄鴻叔簋(guǐ);東西兩側分列著九尊高2米的青銅鑄牛鼎和代表56個民族的56面龍旗。此外,東面還有一口龍魂大鐘,西面則立一面龍威大鼓。整個祭祀大院,莊嚴肅穆,威風凜然。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龍魂大鐘

龍魂大鐘

“龍魂”大鐘是用於公祭軒轅黃帝陵的禮器,設計將兼顧禮樂鍾之外形、廟堂鍾之音響和時代之風采。鐘體全高3.8米,口頸2.456米,重13噸。

“龍魂”大鐘以陝西周原出土的周代銅鐘為主型,以漢代畫像黃帝功德為主圖案,以周原出土的龍鳳玉飾和祥雲紋為底飾,鐘紐為雙鳳聳立,兩側以雙龍為扉稜,鐘面正中心為篆體“龍魂”二字。鐘的整體造型莊重凝練,獨特精美,表現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體現鍾銘盛世、龍鳳呈祥、天人合一的意蘊。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龍威大鼓

龍威大鼓

龍威大鼓重750公斤,鼓面直徑2.5米,鼓幫直徑2.7米,鼓高1.5米,與龍魂大鐘相得益彰,顯得威風八面。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軒轅殿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軒轅殿

軒轅殿

祭祀廣場北端,在總高6米的三層石臺上,巍巍矗立著軒轅殿。功能性設施都建在隱蔽處,環境得以淨化。殿區內不設其他樓閣廊榭,憑藉山川地貌與植被構成的大環境,體現出“大象無形”的境界。大殿簷下正中懸掛著著名書法家黃苗子先生書寫的隸體“軒轅殿”匾額。

軒轅殿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由36根高3.8米的圓形石柱圍合成40米X40米的長方形空間,柱間無牆,上履巨型覆鬥屋頂,體現了“黃帝明堂”風貌,是廟區最具特色的標誌性建築,沉長的屋簷、碩大的斗拱、簡潔而古樸的屋脊,使整座建築顯得宏偉而莊嚴,具有古漢風格。屋頂中央有直徑14米的圓形天光。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軒轅黃帝像

軒轅黃帝像

軒轅殿內中央偏北處,豎一高大花崗岩石碑——軒轅黃帝像石碑。石碑總高7.6米,基座寬5.68米,厚3.48米,正面和背面兩塊巨型石料各重約16噸。其造型特點既像傳統的祖宗牌位,又似傳統陵墓前的石碑,同時又如一座古樸的神龕,按照傳統文化觀念,名曰“神主”。

石碑正面刻軒轅黃帝像,此像與人文初祖殿的黃帝像一樣,高3.9米,寬2.6米,採用“減地平雕加陰線刻”的漢代畫像石雕刻技法加工而成,由16塊青灰花崗岩巨型料石構成甲骨文的“祖”字形,呈現出嚴謹樸素、重拙寫實的古漢風韻。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中華世紀柏

中華世紀柏

軒轅廟西側,有公路通往橋山,可以步行上山,也可乘坐景區交通車上山。

山腰有一棵“中華世紀柏”。

“中華世紀柏”栽植於庚辰年二月初二(2000年3月7日)黃帝誕辰日,是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象徵,它採集34個省市自治區及特別行政區具有代表區域特點的黃土培植,掬黃河、長江入海口之水澆灌,表達了所有炎黃子孫對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仰慕、緬懷和對新世紀的祈福。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泰山五彩石

泰山五彩石

在“中華世紀柏”旁,矗立著重達15噸的泰山五彩石,由法蘭西藝術院院士、華人藝術家陳瑞獻先生撰文書寫的《庚辰黃帝聖誕志》被鐫刻其上,以石銘記先祖恩德,喻意神州社稷穩如泰山,中華兒女興幫治世的責任重於泰山。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陵道

陵道

從“中華世紀柏”開始,一條步道通往山頂的黃帝陵。

陵道和神道是進入陵區的重要通道,沿山體採用形斷意連、曲不離直的手法修築。道路總長455米,其中陵道260米,神道195米,寬均為5米,全部用花崗岩條石鋪築,共277個臺階。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龍角柏

龍角柏

沿登陵道拾級而上,兩側古柏參天。橋山山豐土厚,林木茂密,古柏覆蓋面積為89.1公頃,計有古柏81600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萬多株,是中國最古老、覆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 。橋山古柏不僅數量多、樹齡長,品種也較為齊全,以側柏為主,還有扁柏、圓柏、刺柏等。

龍角柏,又稱“麻花柏”,因處於黃帝陵“盤龍崗”龍頭上方,對稱各一株,形如龍角而得名。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天黿神慧

天黿神慧

登陵道途中建有黃帝陵的守護神天黿神慧。傳說,天黿是華夏族古老的圖騰,是一種神異的龍,背有“河圖”,知天地鬼神世間萬物之興衰,具有神秘先知。黃帝在崑崙山遇神龍天黿,名謂“白澤”,封其為守護神,是智慧力量和王權的象徵。據說,用“河圖”可以祈求幸福,撫摸龍角可以避邪消災。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下馬碑

下馬碑

距黃帝陵約200米的神道旁,樹立著一座明朝嘉靖年間樹立的下馬石,上刻“文武百官至此下馬”八個大字。

古代山路崎嶇,謁祖祭陵者多騎馬坐轎,行至此處,均下馬下轎,整理衣冠,平靜心情,恭行至陵前。現代人雖不騎馬坐轎,多為步行上山,但接近陵園,亦須恭敬肅然;乘車上山者,同樣也須在此下車,以示敬意。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文保碑

文保碑

1961年3月4日,黃帝陵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陵園

陵園

神道盡頭便是陵區。陵園四周順依山勢,修有綿亙不絕的青磚圍牆,高1.6米,塗以紅色,象徵至尊至偉。牆頭為紅椽綠瓦,古色古香。整個陵園,南北約210米,東西約72米。

整個陵園,南北約210米,東西約72米(前寬42米、後寬81米)。陵園有兩個門,分立東西兩側。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祈仙臺石徑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漢武仙台

祈仙臺石徑

漢武仙台

東門進入陵園,左側是一座24米高的夯築高臺,始建於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臺旁立一石碑,上書“漢武仙台”四字,為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所立,落款為“池南唐琦書”。

漢武仙台或稱漢武祈仙臺,《史記·封禪書》記載:元封元年,漢武帝劉徹“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帝劉徹勒兵18萬大軍,北征朔方,凱旋後,為誇耀武功,祭告祖先,便於歸途經黃帝陵時,停兵祭祀。同時為使自己長壽成仙,又令18萬兵士於此起土築臺,以土堆成,翠柏圍之。後人因此稱此臺為祈仙臺。

《中部縣誌》也載:漢武仙台,“峙黃陵左側,高出林表,漢武巡朔方,還,祭黃帝,築臺祈仙”。漢武仙台下圍120米,上圍22.5米,距陵墓45米,兩條石砌曲徑通向臺頂,四圍古柏環抱,臺頂高達林表。登臨其上,四周景色盡收眼底,民間有“登臺一次,增壽一年”之說。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欞星門

欞星門

穿過漢武仙台旁的欞星門,登上橋山之巔,便是黃帝陵冢。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祭亭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祭亭

祭亭

黃帝陵冢前為祭亭,亭寬10米,深6.15米,建築形式為歇山頂,飛簷起翹,氣宇軒昂。亭前置放供桌、祭器與各種供品等,亭中置一高大石碑,碑高4.3米,寬1.2米,上刻“黃帝陵”三個大字。祭亭由八根柱子支撐,上部四角捲起處繫有風鈴,微風起時,風鈴齊鳴。亭柱上有兩幅楹聯,一為:“奠華夏宏大業基始祖恩德澤萬世,樹炎黃浩然正氣民族精神炳千秋”;一為:“中華國脈承龍脈,黃帝英魂壯民魂”。祭亭地面鋪以花崗岩石,純淨清亮,素樸莊重。從古至今,每年的清明、重陽祭祀大典,多在這裡舉行,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追思先祖功德,抒發民族情感的重要場所。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黃帝陵冢

黃帝陵冢

黃帝陵冢位於橋山山頂正中,坐西北面東南,高3.5米,周長48米,面積約200平方米。

陵冢為土冢,扁球狀,高3.5米,直徑為16米,周長48米,有磚牆圍護。土冢下部築方形墓臺,以烘托陵墓的神聖感。方臺與圓冢相結合,上圓下方,具有“天圓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徵意義。

「文旅陝西」第四十二期 陝西延安市「黃帝陵 」旅遊攻略(二)

龍馭閣

龍馭閣

龍馭閣位於黃帝陵北,海拔高程994米,是黃帝陵陵區的最高點。建築形式取材於漢代閣樓,造形具有仿木構築特徵,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花崗石貼面建築。閣高五層約20米,為4.2米×4.2米的方形,建築面積160平方米,閣正南面書漢隸“龍馭閣”三個大字。閣內牆壁上,有12幅中展示黃帝功德的主題繪畫,分別是《黃帝誕生》、《部落崛起》、《賜姓建宗》、《修德振兵》、《造舟楫、興醫藥》、《播五穀、務農桑、製衣冠》、《別尊卑、定禮樂、創官制》、《橋山龍馭》、《人文初祖》等,從黃帝誕生到馭龍昇天,通過這些繪畫,可以讓人進一步瞭解黃帝眾多的發明創造和卓著功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