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915年袁世凱政府控制下的北京,面貌跟清朝差不多

這一組珍貴影像記錄了1915年老北京的社會面貌。當時袁世凱政府控制著北京,整個古都的狀況跟清朝滅亡時差不多,有所進步但不明顯。

老照片:1915年袁世凱政府控制下的北京,面貌跟清朝差不多

北京街頭一家竹編用品店。

大家請注意這家店鋪的門面,四柱三間,有著精美的木刻裝飾。鋪內可能有更大的買賣。

老照片:1915年袁世凱政府控制下的北京,面貌跟清朝差不多

站在景山上向北拍攝。

畫面所及,是北京南北中軸線上的一段,能清晰地看到地安門和鼓樓。地安門東西兩側本有皇城牆,1913年已被拆除。

老照片:1915年袁世凱政府控制下的北京,面貌跟清朝差不多

一條巷子的景觀,環境不算髒亂。

民國初年,對北京市政進行管理的是隸屬於內務部的京師警察廳。這個機構職能特別繁雜,涉及到城市管理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維護治安以外,它還承擔著環境衛生、保健防疫、消防安全、道路修築、交通管理等等任務。

老照片:1915年袁世凱政府控制下的北京,面貌跟清朝差不多

前往西山運貨的駱駝。

駱駝隊影響著城內千家萬戶的生活,人們日常所用的煤炭,全靠駱駝從西山運來。“鑿斷山根煤塊多,拋磚黑子手摩挲。柳條筐壓高峰處,闊步搖鈴擺駱駝。”一首《竹枝詞》描述了駱駝運煤進城的景象。

老照片:1915年袁世凱政府控制下的北京,面貌跟清朝差不多

騾車經過阜成門。

阜成門位於內城西南,元朝叫做平則門,與朝陽門東西遙遙相對。此門為通往京西的門戶,明清及後來很長時間,城內所需煤炭皆由此從西山運入。民國時期,阜成門至朝陽門曾是貫穿內城東西的主幹道。

老照片:1915年袁世凱政府控制下的北京,面貌跟清朝差不多

安定門大街。

這張照片可能是站在安定門城樓上拍攝的。安定門大街是一條內城通向北方的大道,沿此路可達地壇,明清皇帝祭地之時必然要由此經過,故又俗稱御路。民國時期這條路沒有了皇帝通行,依然很熱鬧,路兩邊店鋪林立。

老照片:1915年袁世凱政府控制下的北京,面貌跟清朝差不多

天壇祈年殿。

清朝滅亡後,天壇收歸民國政府內務部管理,實際上長期處於封閉狀態。1914年起開始對外國人發放“天壇介紹劵”,允許他們憑票參觀。1918年,天壇才面向市民開放,票價為銀圓3角。

老照片:1915年袁世凱政府控制下的北京,面貌跟清朝差不多

北海大西天琉璃閣。

琉璃閣由磚石砌成,歇山頂綠琉璃瓦屋面。外立面採用琉璃磚裝飾,牆身嵌滿琉璃佛像。

老照片:1915年袁世凱政府控制下的北京,面貌跟清朝差不多

行人通過右安門。

右安門是北京外城南城牆三門中最西邊的一個。右安門的命名不是根據現代地圖“左西右東”的屬性,而是從紫禁城的角度來測定的方位。位於紫禁城西南邊的叫做右安門,而東南邊的就叫做左安門了。

老照片:1915年袁世凱政府控制下的北京,面貌跟清朝差不多

北海永安橋北的堆雲牌樓。

北海永安橋兩端各有一座造型精美的彩繪木牌樓,橋南為積翠牌樓,橋北為堆雲牌樓。兩座牌樓和永安橋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