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杀功臣与他的出身有关系吗?

历史的天空好精彩11


有一定关系,朱元璋的出身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他多疑、猜忌、果敢残忍的性格。但这并不是朱元璋大杀功臣的主要原因。

朱元璋大杀的是哪类功臣?

一、“心术不正”型。

跟随朱元璋打江山的文臣武将众多,在平定天下后,不可否认存在一小部分大臣心存谋反之心以及僭越之举。例如胡惟庸,虽然所谓的“通倭叛国”罪名存疑,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对于朱氏王朝统治的威胁。对于这类功臣,朱元璋绝不会手软。


二、“蛀虫”型。

这类功臣虽然内心可能并没有谋逆之心,但他们仗着自己昔日与朱元璋的“情义”以及开国功臣的“光环”,肆无忌惮的拉帮结派,打压、排除异己,严重的违法乱纪,给新兴的大明王朝蒙上了一层阴影。例如李善长,他认为自己与朱元璋的交情深,又是同乡,朱元璋必然不会对他怎么样。这类“蛀虫”型的功臣,朱元璋也毫不手软。


三、“功高震主”型。

这类功臣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尤其是一个王朝初建之际。因为这些皇帝在黄袍加身前,他们与开国功臣都是称兄道弟平等的关系。然而一人登上皇位,君臣有别,难免会互相猜忌和怀疑。尤其是像朱元璋这样“草根”出身的皇帝,他寻思着:既然我这样的农民可以当皇帝,自然其他人也可以当。因此,对于那些有可能威胁大明政权稳定和潜在隐患,他不得不利用“铁血手腕”。否则一旦他朱元璋死后,那些昔日“战友”极有可能推翻大明。


四、“刺”型。

所谓“刺”型,指的是那些可能阻碍后世子孙执政的开国功臣。因为朱元璋先后确立的两位继承人朱标和朱允炆父子性格都是偏向仁善的。为了后世子孙可以稳坐江山,朱元璋势必要为其扫清荆棘,扫除一切可能威胁后世子孙执政之辈。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蓝玉,他是朱元璋为朱允炆继位铺路途中最大的“牺牲者”。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朱元璋大杀功臣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维护大明王朝的稳定和朱氏家族的统治地位。

以上是月关略萌的独家原创回答。求一波关注呀,感谢。


月关略萌


只能说成有一定关系。此话怎讲呢,首先说有关系的一方面。

众所周知,朱元璋当过和尚,也可以说期间有两三年当过乞丐,他当和尚的原因,就是元末政治黑暗,贪官横行,导致家里死了很多人。所以他当上皇帝就妄图以一己之力肃清朝野,刚开始定下了贪污六十两就杀无赦的律法,后面升级到只要贪污就杀掉。

因为他的出身,所以他想给后代子孙一个好的生活,他也怕继位的人镇不住这些大臣,所以才痛下杀手,几乎没人可以逃生。

那么和出身没关系的一方面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太子朱标早死,只留下年幼的朱允炆,朱标只可以勉强镇住这些功臣,而朱允炆不过二十出头,有过之而力不及。于是朱元璋选择了最直接的手段,全部杀掉。

2、体制内的必然做法。朱元璋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所以他妄想与历史的必然趋势做对,想自己建立一套体制,后人实行就保证长治久安。于是他实行了很多措施,但是都利大于弊,而这些功臣就成为了他这些举措的牺牲品。

以上仅个人拙见,欢迎指点。


北枳笔谈


我的答案是:

有关系。

自古皇帝杀大臣,除了个别是真的皇帝泄愤,其他的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过大。

说朱元璋之前,先说说汉光武帝刘秀。刘秀从河北起兵,短短几年统一天下,之后大封云台二十八将。而刘秀生前并未杀功臣,这和其他朝代不同。仔细观察你会看到,刘秀手下将领在刘秀起势前都是各地方的名门望族。他们有自己的土地、粮食、军队。有自己的地盘可以自立。刘秀只不过是在乱世时他们的投资而已。也就是刘秀的政府建立在大家族的支持之上。如果削弱他们任何,刘秀的政府也将覆灭。

而朱元璋不同,跟他打江山的都是贫苦农民,在社会上没有根基,但是建朝之后,功臣就开始瓜分土地和财产了,慢慢占用社会优质资源。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屠龙的王子变成了恶龙,他自己多少是愤怒和无奈的。所以大杀功臣是为了稳固大明统治。



俞之学史


如果说没有很难令人信服,不过,更大的原因还是为了明朝的稳定统治。

朱元璋出身贫苦,曾做过乞丐、和尚,最后在红巾军站稳脚跟,并逐渐成为了领导者。在他夺取天下的过程用,得益于一群能力出众的文臣武将。

文有李善长、刘伯温,武有徐达、常遇春、蓝雨等。这些人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蓝雨的捕鱼儿海之战,将北元势力彻底击垮,再也无力对抗明朝。

朱元璋本身文化有限,这些文臣武将建立了完善的体制,并时刻保护着国家的安宁,为明朝的稳定奠定了基础。但也正因如此,朱元璋心生芥蒂。

这些人认可朱元璋,但朱元璋认为他们服自己,不代表也能服后世帝王,一旦自己去世难免会出现统治危机。并且这些人都是治世能臣,又手握兵权,割据一方轻而易举。

随后的历史进程也验证了这一点,朱元璋开始诛杀功臣,胡惟庸、蓝雨两人更是被株连九族。伴君如伴虎啊!


史知今


有关系。

我们从一些专门研究朱元璋的论著以及相关史料出发,会发现朱元璋确实对官员有不信任的感觉,这种感觉最初基于朴素的农民思维,这种思维认定凡是官员,必定会欺上瞒下,不作为。

而这些功臣一旦做官之后,朱元璋也就会担忧两件事情。一件就是这些功臣做了官之后,会不会就如同朱元璋早年看到的官员一样,一件就是这些功臣都是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走出来的,会不会谋反呢?

而明初四大案中,郭恒案和空印案的发生,在朱元璋看来,就是其早年的刻板印象确实得到印证的最好表现,这样子的朱元璋,自然就感觉到自己有必要对官员体系进行一定的清洗,在此基础之下,胡蓝党案等发生,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当然朱元璋也是一个猜忌之人,这种猜忌对大杀功臣的发生,无疑是一种促进。


张杰谈史


大家都说朱元璋打杀功臣,我们不在那个时代,也不是老朱,所以一切都是猜测,老朱能从开局一个碗打下天下,肯定是天纵之资,王者之才,同时期的各路枭雄包括大元朝都躺下了,我认为洪武大帝再厉害也不能一人打下天下,说白了也就是整合资源,如同公司融资,打下天下以后,大家所知道的有淮西派,江浙派,这些人都有很大实力,政治盘根错节,甚至胡惟庸都觉得能干掉老朱,可想而知厉害,为了江山稳定,为了儿女,为了天下百姓,所以只能拿起屠刀,杀掉一些不稳定分子,老朱也是没办法,他活着都能敢有动静,死了呢?那些骄兵悍将,谁能镇压?曹操智计无双还不是死后被司马懿算计了?如果曹操活着把司马懿,贾诩,除掉的话,肯定曹氏后代不会翻车,说回来老朱还是比曹操看的远,想的透。除了他,无人能干掉那些开国功臣。


飞翔的蚂蚱456


有,出身贫寒而一朝富贵的人,最怕人认作暴发户,暴发户并不会让人有太多尊敬。如果暴发户的属下再有和他一起打拼过,那他又怎么能不畏惧他死之后手下人造反呢?况且先辈刘邦已经做了表率。至于李世民、刘秀、秦始皇这些人不杀功臣,那是因为自己本身已经是好几代的贵族了,底下人有根深蒂固的畏惧和尊敬


秃哥论史诗


答案是肯定的。



江郎财进


答案是肯定的,不仅与他的出身有关,和他的经历更有很大的关系。

朱元璋十几岁的时候,因为瘟疫失去了父母,不得不独自出家皇觉寺讨生活。不久,皇觉寺也闹饥荒,他又不得不出寺云游四方,化缘乞讨生活,就这样在外面流浪了三年,才返回皇觉寺。外出流浪的这三年,正是元末大起义风起云涌的三年。一个人在外面乞讨,既要吃饭,还要活命,冷眼屈辱,世态冷暖,朝不保夕,早就把让本来已经坚硬的内心,变得更加冷酷无情。

后来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娶了马夫人,本来想好好干一番事业。结果却因表现出众能得人心,反而受到郭子兴的嫉妒,郭的两个儿子甚至要暗害他,幸亏朱元璋机敏能忍,才度过一劫。

再后来处州平叛的时候,当时朱元璋麾下的大将邵荣(邵荣的背景历史,史书中记载的都很闪烁模糊,但应为朱元璋起兵前期重要的军事将领)也想暗杀他,也多亏了他一向的谨慎小心,才安全躲过。

年幼时饥饿的记忆,少年失去父母的悲痛,后来寄人篱下和流浪他乡四处乞讨的屈辱,参加起义后的明枪暗箭和血雨腥风,朱元璋有着那个悲惨时代里最悲惨的经历,也锻造了他超出常人的小心谨慎和杀伐决断。他很难设想,那些和他有着相似的经历的功臣大将能否在他去世后,还能对他的孩子忠心耿耿;也很难想象他那些没有经历过足够磨练的孩子们,能对付这些功臣大将。


进退聊历史


朱元璋出身贫苦,江山得来不易。身在高位上的人,才会颇感高处不胜寒。平民成皇帝,自古少有。皇权得到后,更害怕失去。朱元璋的内心暗藏深深的恐惧,才有诸如胡惟庸案、蓝玉案和不设宰相的诸多言行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